小学语文_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包含的复杂的思母和思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包含的复杂的思母和思国之情。

教学方法:以读促悟读悟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

一、导入

向大家介绍一个人,这是个老人,2008年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写给他的

颁奖词是这样的……知道是谁吗?为什么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呢?

二、品读怀念“生身母亲”(第2自然段)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作者怀念两个母亲,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哪个自然段表达的是对生身母亲的怀念?(第2自然段)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语句中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请用直线划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出示幻灯片)学生自由读,读后交流:

①“我痛苦了几天”,“我真想随着母亲子地下”。理解“寝不安席”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联系上下文,说说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感受到作者痛苦的心情)

②“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教十年如一日”。理解“终天之恨”他悔恨什么?(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几样有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件感受读这两句话。

三、读怀念“祖国母亲”(3—6段)

1、快速默读了3—6节,边默读边思考:从哪些语句中以感受到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请用曲线画出来读一读,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默读后交流:

①“我的祖国母亲,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经常来到梦中,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心中无限思念,谁能带着对祖国母亲的思念来读这句话)指名读。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而是浓浓地胡在心头”。

“凄凉”和“甜蜜”是不是矛盾?你怎样理解?(不矛盾“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甜蜜是作者在异乡,想起他的故乡和他的老朋友,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③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情,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中。

④“天哪!”我怅望灰天,幻出母亲的面影。

A、“怅望灰天”什么意思?(惆怅地望着天空)作者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梦中在泪光中)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和善、严厉)。

B、一直在寻找自己生身母亲,清晰的面影,最后得到的却依然是—我们一齐来读。(天哪!幻出母亲的面影)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自功读阅读链接“我的中国心”

2、读完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把你对祖国的热爱,用你歌声展现出来。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我的中国心》(播放歌曲,学生随着唱)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以实际行动去爱你们的生身母亲,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

学情分析

母亲是每个人都很熟悉的,在学习时可从交流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

可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

导入新课时,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或者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师生交流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也可从交流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

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编排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训练要求,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对比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外,还可以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如,描写亲生母亲这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绍,这将影响学生对作者内心感情的理解,如果能引入相关资料,就可以充实学生认识,加深对情感的体会。

效果分析

李老师在执教此节课时,课前与学生互相介绍,又让学生介绍自己或自己的朋友、同学,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同时也很自然地导出文本的主人公——季羡林先生。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我觉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李老师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李老师在第一课时里,请学生阅读季老的相关作品,了解写作背景;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打基础;教学中适当补充、拓展了相关资料。这一系列的准备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季羡林的思母之切,同时也为体会季老的对祖国母亲怀着与生母同样的感情做足了感情铺垫。要想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扎实准确地解读文本,教师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执教者本人只有真正走入了文本,才能对文本做出正确的解读。

李老师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念国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在感悟情感的过程中,初步领会文章“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