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学案(6-2)

合集下载

《哲学导论》导学案

《哲学导论》导学案

《哲学导论》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哲学的定义和本质特点;2.掌握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3.理解哲学思辨与实践的关系;4.思考哲学对人生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引言:哲学的起源与意义(300字)哲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对于人类思维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涉及着对宇宙、人生、价值等重要问题的思考,而且还能引导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自身的思维方式进行深入反思。

本导学案将带领读者进入哲学的世界,探索其中的奥妙和智慧。

二、哲学的定义与本质特点(600字)1.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思考人类存在和认识的学科,它关注的是根本问题、终极问题和普遍问题,通过思辨和理性分析来寻求真理和智慧。

2.哲学的本质特点:a.综合性:哲学不仅贯穿于其他学科之中,而且它还能对各个学科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和研究,体现着一种超越性的智慧。

b.理性性:哲学强调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来对世界进行认识,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c.思辨性:哲学是一门思辨性的学科,它通过对问题的提问和思考、对观点的剖析和对比、对论证的分析和评价等方式进行讨论和探索。

d.开放性:哲学注重对不同观点和思想的尊重和包容,鼓励人们勇于探索和创新,追求知识和真理的不断进步。

三、哲学的流派与代表作品(900字)1.古代哲学:a.古希腊哲学: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等作品,代表着古希腊哲学的巅峰之作,探讨了人生、伦理、政治等重要问题。

b.中国哲学:《庄子》和《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作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生境界的修炼和道德伦理的实践。

2.现代哲学:a.启蒙哲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休谟的《人性论》等作品,代表着启蒙哲学的思想,强调对人类理性能力和伦理道德的思考。

b.现象学: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等作品,代表着现象学的思想,关注人类存在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c.实用主义:詹姆斯的《意识的一整个世界》和杜威的《民主与教育》等作品,代表着实用主义的思想,强调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和价值的实现。

大学哲学课程导学案(教师用)模板

大学哲学课程导学案(教师用)模板

大学哲学课程导学案(教师用)模板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大学哲学- 课程代码:PHI101-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授课方式:面授-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哲学问题,掌握哲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能运用哲学思维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讲:哲学的定义和特点- 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掌握哲学的特点和研究对象- 讨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讲:哲学的主要分支- 介绍哲学的主要分支: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等- 理解各个分支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分析各个分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第三讲:西方哲学史- 概述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脉络- 研究西方哲学史的重要思想家和他们的主要观点- 分析西方哲学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第四讲:东方哲学概述- 介绍东方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研究东方哲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人物- 探讨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同第五讲:哲学与人生- 探讨哲学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分析哲学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讨论哲学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 评价方式: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和期末考试等五、参考教材- 主教材:《哲学导论》第三版,作者:张三- 辅助教材:《哲学史》第二版,作者:李四六、教学资源- 智慧教室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电子图书馆等七、学生要求- 课前预习教材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完成布置的作业和小组活动- 准时参加期末考试以上为《大学哲学课程导学案(教师用)模板》的内容,旨在帮助教师规划和组织大学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安排。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和调整。

哲学第二课复习导学案.doc

哲学第二课复习导学案.doc

百舸争購思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________ 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就是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和两大阵营。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的问题。

凡是认为世界凡认为_ 分属于<是可以认识的,被称为 ____________ ,凡是认为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被称为I为什么是人们在和中首先遇到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的基本问题。

是一切哲学家、的问题。

【解疑合探】高二上《生活与哲学》导学案学科:高二政治课时:7 授课时间:年月II课型:复习课备课教师:课组长:送你一句话:生命不在于活得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

时事述评:时事评说:你的看法:课题: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能力目标:⑴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⑵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哲学有基本认识。

【重点】哲学的基木问题;【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一二框【设疑自探】(1)生活处处有哲学讲了什么问题?(2)如何整体把握哲学的内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百舸争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分歧唯物主义和心主义的形态J>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常见句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______________ 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____________ ,先有__________ 后有_____________ , 决定;唯心主义认为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是本原,物质依赖于__________ ,不是____________决定,而是决定。

学习哲学,运用哲学导学案

学习哲学,运用哲学导学案

学习哲学,运用哲学导学案学习哲学,运用哲学导学案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学习哲学,运用哲学,应该是学习应用它的基本原理,学习应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

在课堂教学、学习和组织活动中、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掌握自主活动的技巧和能力。

2、过程和方法:本框将以学生活动为主:小组活动汇报、辩论、小品等形式均可。

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和活动过程中去感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关系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重要的思想武器。

以学生的小组活动情况汇报、辩论、小品等形式为主。

辅助以教师的引导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哲学是探究世界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学哲学,运用哲学,应该是学习应用它的原理,学习应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仔细体会“立场” “观点”和“方法”的含义。

小组活动汇报一:成语中的哲理。

课前搜集相关成语,K12学习教育小组讨论蕴含的哲理并汇总、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可提供以下哲理成语、寓言故事,可下载有关动画视频材料,并简述其哲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叶公好龙、滥竽充数鹏蚌相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完璧归赵、毛遂自荐、纸上谈兵、煮豆燃箕、孟母三迁黔驴技穷、狐假虎威、拔苗助长、按图索骥、沧海桑田郑人买履、盲人摸象、画龙点睛、望梅止渴、东施效颦画地为牢、对牛弹琴、草木皆兵、亡羊补牢、自相矛盾愚公移山、掩耳盗铃、铁杵成针、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运用一些成语,帮助分析和说明各种实际问题,这实际上是我们学哲学、运用哲学的一种具体表现。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

一是用于认识主观世界,二是用于认识自己,认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教师分析:认识世界的目的...认识自己的目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意义在于小组活动汇报二:认识自己的名言警句教师准备:①唐太宗李世民:“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复习导学案

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复习导学案

cxsz2017-2018学年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导学案编制人:苏长荣编号:11 审核:高一政治备课组班级:姓名:小组:时间:2018年04月【复习目标】1.实践:(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具体性;(3)真理的条件性;(4)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

【思维导图】温馨寄语: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导学过程】【核心考点】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笔记栏】1.理【考法1】常见的考法是以国家新出台的政策、计划,或者是新的科学发展、研究成果为载体,设置措施类、体现类、依据类、认识类等题型,从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考查,有时也可能结合实践的特征、认识的过程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1.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特点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因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人的活动,并且是历史的发展着的2.实践决定认识表现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解实践含义应注意的两个问题(1)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学期】高二政治下学期哲学第六课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期】高二政治下学期哲学第六课导学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学期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高二政治下学期《哲学第六课》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备注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真理的含义及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问题情境】[原理整理]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促进实践发展,错误认识阻碍实践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重要提示:①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②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我的疑问】【自主探究】1、卫生部应急办副主任梁万年说:“经过研究探索,目前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了新的认识,其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但病情较温和,有些无需治疗即可痊愈。

”2009年7月9日卫生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的通知》,这意味着我国正式调整甲型H1N1流感防控策略。

2009年7月22日,由河南华兰生物生产的我国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完成生物、生化实验后,在江苏泰州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运用所学认识论知识,分析材料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课堂检测】1、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 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

20 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值定律”神话被打破。

这启示我们()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2、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

哲学第6课学案

哲学第6课学案

高二年级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并了解实践的含义。

2、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3、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征【复习提问】1、意识活动的特点。

2、意识的能动作用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基础知识梳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_ 客观世界的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 _______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 ____ 的存在变为______ 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_ 、 __ 和 _ 。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 ____ __ 、有 ______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________ 的__________活动,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

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 _ 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____ 。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_______ 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的 _________ 。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_____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__ 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 __ 的存在变为 ____ 的存在。

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高中政治 哲学导学案二 新人教版必修4

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高中政治 哲学导学案二 新人教版必修4

浙江省临海市第六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导学案二【自主学习】一、学习目标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重点)3.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4.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重点、难点)二、知识梳理(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

(3)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的运动。

3.静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来说没有发生运动,或者说物体在内没有发生某种特殊的运动。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2)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只承认绝对运动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诡辩论。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是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二不能违背。

人可以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精讲点拨】1.明确运动和物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包括两方面内容(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即载体或承担着。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割裂物质与运动的辩证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错误(1)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脱离了运动谈物质,或把运动归结为只有机械运动一种形式,并且往往把这种运动归结为外力推动的,即把物质运动的原因看中作是物质之外的力量造成的。

哲学导学案(8-2)

哲学导学案(8-2)

精品第二单元第8课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小组学生姓名教师评价【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在课本上勾划导学案涉及的重点内容,在预习的同时熟记重点基础知识。

2.在充分记忆落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新、旧事物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2)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和方法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2.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2)形成正确的对待失败与成功、挫折与理想的能力;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自己应对社会、承受困难与挫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对社会发展坚定信念,个人未来充满信心。

(2)培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的精神,又要不失时机地捉住机遇,促进质变,推进事物发展。

【学习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学习难点】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预习案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因为:⑴新事物,具有比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⑵旧事物。

⑶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

想一想:有人说,新事物就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这句话对吗?为什么?2.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⑴新事物。

⑵新事物。

⑶旧事物。

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给我们什么方法论启示?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量变是指;质变是指。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⑴;⑵;⑶。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⑴;⑵。

【课前预习自测】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2.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大学哲学课程导学案(教师用)模板

大学哲学课程导学案(教师用)模板

大学哲学课程导学案(教师用)模板大学哲学课程导学案(教师用)模板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大学哲学课程代码:PHIL101授课教师:XXX授课时间:第X周,周一第X-X节授课地点:XXX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 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1. 课程背景介绍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哲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哲学基本概念1. 哲学与世界观2. 哲学与方法3. 哲学与知识3. 哲学基本问题1. 存在与本质2. 知识与真理3. 价值与伦理4. 主要哲学流派1. 唯物主义2. 唯心主义3. 实证主义4. 存在主义5. 分析哲学5.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 孔子2. 庄子3. 柏拉图4. 亚里士多德5. 康德6. 黑格尔7. 马克思8. 萨特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哲学基本概念、问题和流派。

2. 讨论:分组讨论特定哲学问题和人物。

3. 报告:学生撰写报告,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哲学问题。

4. 考试:期末进行闭卷考试,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五、课程安排第1-2周:哲学的基本概念第3-4周:哲学的基本问题第5-6周:主要哲学流派(1)第7-8周:主要哲学流派(2)第9-10周: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第11-12周:代表人物及其思想(2)第13周:课程总结与展望六、作业与评估1. 课后作业:每节课后布置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课堂讨论:参与课堂讨论,表现纳入平时成绩。

3. 研究报告:撰写一篇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哲学问题的报告。

4.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课程总评的60%。

七、参考教材与文献1. 冯契:《哲学导论》2. 王德威:《哲学简史》3. 罗素:《西方哲学史》4.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5. 萨特:《存在与虚无》八、课程资源1. 网络资源:哲学相关网站、论坛、博客等。

高二哲学导学案第六课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导学案

高二哲学导学案第六课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导学案

黄石二十中高二哲学导学案编制:吴俊审核:方勇班级小组姓名第六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导学案【使用说明】1、课前25分钟根据课前预习案部分,把握教材体系,掌握重点内容。

2、课堂上小组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探讨,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3、检测题限时5分钟内完成;附加题A层做,带※C层可不做。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并识记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真理的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能力目标: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讲述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重点、难点】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新知导学案案】一、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含义:2、真理的基本属性:3、真理具有唯一性:4、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提醒: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真理的检验标准也是客观的。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的条件性(为什么)2、真理的具体性(为什么)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

(提醒: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是承认错误,不回避错误,客观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错误的办法,总结教训,不犯同样的错误。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1)含义:(2)原因:①从认识的主体看:②从认识的客体看:2、认识的无限性(1)含义:(2)原因:3、认识的上升性:(1)含义:(2)表现: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实践中不断地自身。

4、认识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要求(方法论意义):【补充理解】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哲学第六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哲学第六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哲学第六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知识复习: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有二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理解:(1)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3)实践的性质是“活动”: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实施等。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首先,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哲学导学案(6-1)

哲学导学案(6-1)

金昌市第二中学导学案第 3 页 共 4 页 第 4页 共4页课堂探究三(教材第44页):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课堂探究四(教材第45页):(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课堂探究五(教材第46页):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扩展延伸】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级)2.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获得途径、认识的目的、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对象分别是什么?(C 级)【知识体系建构】【随堂即时训练】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蜜蜂酿蜜 ②教师讲课 ③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④鹦鹉学舌 ⑤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⑥经济体制改革 ⑦修身养性A. ①②③B. ②⑤⑥C. ③④⑤D. ⑤⑥⑦2.(2010黑龙江哈三中学段考试)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的特点包括①客观物质性 ②主观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科学实验性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3.(2010江西上高二中月考)2010年3月在北京召开两会,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0年GDP 增长为8%。

这体现了实践的A .客观物质性B .主观能动性C .社会历史性D .决定作用4.(2010浙江衢州一中期末)毛泽东同志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句名言的寓意是强调A .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5.2010年4月6日,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这是因为A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D .真理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6.(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综)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

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哲学6课2框导学案

哲学6课2框导学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班级:姓名:编写人:雷少鹏编号:课型:新课【自研课导学】学习目标: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作用.重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自主学习、基础过关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_____________,展示人们的_____________,具有独特的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_______________的内涵、______________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标志之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____________ 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___________,又保持着各自的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1.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____________、蒙古族的____________和柯尔克孜族的___________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______________ 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____。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 6.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 6.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教学设计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课程标准》指出,紧密联系我国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

因此,我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习积极参与、体验、感悟,主动获得新知,并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从课堂的主宰变为课堂的主导,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该问题也是《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核心问题之一。

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单元中最终是由“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

本框题是所在单元的归宿,是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整体呈现与深华,是如何正确看到我们周围世界问题在世界观上的升华,是单元的最基本的知识目标之一。

(二)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已基本具备学习本框题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已基本具备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经验,学生乐于参与,但动机不够明确,不太注重效率,在探究学习中有畏难心理,离不开老师的启发与引导。

(三)【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课标要求(二)课时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真理的含义;理解真理是客观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理解认识的反复应用具体的事例分析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和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进而懂得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道理。

【能力目标】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去认识真理;通过学习,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哲学与人生 第6课 教案二

哲学与人生 第6课 教案二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_内因_____
哲学上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_外因____
1.一块石头在适宜的温度下能孵出小鸡来吗?
2.一只鸡蛋放在开水里面煮,能煮出一只小鸡来吗?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A.内因在事物变化中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变
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导入情境
提出问题、揭示新课
导入案例
提出问题
总结知识
导入案例
分析案例
总结知识
布置练习
分析练习
布置作业
分析案例
回答问题
观看案例
讨论问题
观看案例
讨论问题
做练习题
完成作业
5分钟
35分钟
35分钟
5分钟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B.外因在事物变化中的作用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漫画《张三过崖记》
提问: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外因不仅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有时会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C.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
度不能使石头变成鸡,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导入
二、
新授
三、
回顾
四、
作业
案例《小鸡的出生》
揭示新课
二、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人生发展
1.人生发展不能只靠外部环境
案例《成功的钥匙》
提问:你认为成功的真正要是应该是什

哲学第一课导学案

哲学第一课导学案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2.知道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3.了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4.懂得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二、学习重难点三对关系: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课前预习案】【教材梳理】一、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1)哲学的智慧和思想产生于。

(2)哲学起源于。

注: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1)哲学是一门。

(2)哲学的任务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和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因此,哲学任务就是。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的含义:。

注意:“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部分;“总的看法、根本观点”不是对某类事物的观点,不是零散的具体的看法;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①区别:。

②联系:。

(3)方法论的含义:。

(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①区别:。

②联系:。

注意: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具体知识的内容:、、。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区别:。

②联系:。

【知识构建】【课堂探究案】【问题探究一】判断:(1)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正确的。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因此是科学的。

()(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是科学之科学。

()(4)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

()【问题探究二】思考哲学是怎么产生的?并试着举出我们生活中哲学的例子。

6.2导学案

6.2导学案

高一班姓名:上课时间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二课:卓尔不群的雅典◆【课程标准】1.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①梭伦改革的内容、影响;②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影响;③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教学重点】了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以及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以及与今天西方民主政治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梳理】一、雅典民主政治1.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1)梭伦改革①背景:公元前6世纪,工商业者阶层不满,要求发展,促进工商业的繁荣。

②内容:经济——颁布,废除政治——按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设立“”和陪审法庭。

③特点:不迁就贵族、不偏袒平民的政策。

④评价: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的局面,促进了雅典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形成(确立)内容:①划定10个行政选区;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④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⑤陶片放逐法。

意义:基本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的参政权空前扩大,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3)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公元前5世纪内容:①除外的所有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②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每个人在大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③国家为担任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但不是所有雅典人都有资格享受民主,也并非是所有官职向全体雅典人开放,它仍是雅典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2、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1)存在的缺陷:范围: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 被排除在民主之外。

性质:原始的,只适用小国寡民的城邦。

方式:抽签选举和,可能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

后果:沦为个人争夺权利的工具;“成也民主,败也民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6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小组学生姓名教师评价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在课本上勾划导学案涉及的重点内容,在预
习的同时熟记重点基础知识。

2.在充分记忆落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真理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客观性(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对真理和谬误的理解把二者区分开来
(2)能够运用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反复性和无限性的道理来分析说明
具体事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来感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
的,从而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增强克服困难
的勇气和信心。

【学习重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学习难点】认识的无限性与反复性
预习案
1、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是标志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

(2)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来说的,都是、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

认识受到的制约。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再从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是,作为认识基础的是,因此,人类认识是。

追求真理是一个的过程。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在实践中,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易混辨析】
1、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他就有真理。

2、真理和谬误
(1)相互区别: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和条件内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混淆。

(2)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两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

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真理向谬误转化:A真理是具体的,超出范围就会变谬误
B真理是全面的,片面理解也会变谬误
C真理是一个过程,按原来一套也会变谬误
【原理归纳】:1.真理的客观性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方法论:坚持真理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及方法论意义
原理内容: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

所以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的辩证发展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探究案
探究与共享
探究一:
1、我们时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见仁见智,是否意味着对事物的认识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呢?
2、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圣人之言、领袖之话就是真理?被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探究:什么是真理?

学案装订线NO.2 MIDDLE SCHOOL JINCHANG 金昌市第二中学导学案
探究二: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

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


问:这段论述表明了真理的什么属性?
探究三: 见P47探究活动2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作为两千多年的真理也存在局限性,这说明什么?
探究四:自2006年以来,冥王星似乎就一直难逃悲剧命运。

原来身为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在去年惨遭“降级”,科学家将其从九大行星行列开除。

此后冥王星只能以所谓的“矮行星”的身份示人,但冥王星并没有就此终结自己“不幸”的命运。

天文学家的最新计算结果显示,不再被天文学家视为行星的冥王星实际上也并非是太阳系中最大的矮行星。

所谓的矮行星指的是太阳系中体积较小的圆形天体,它们绕太阳轨道运转,主要分布在一个被称之为“柯伊伯带”的外部区域。

最初天文学家根据厄里斯的亮度和反照率推断,它要比冥王星略大。

现在美国天文学家用哈勃望远镜和位于夏威夷的凯克天文台收集的数据,第一次确定厄里斯的质量要超过冥王星。

冥王星从发现到被开除出行星行列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随堂即时训练】
1.真理最基本属性是()
A.主观性 B.客观性 C.科学性 D.能动性
2.“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3.“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

这是()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真理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仅有的观点 D.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认识区别的错误观点4.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正确的是()
A.在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 B.真理与谬误没有界限
C.任何人必须承认认识的真理性 D.任何人获得真理的途径都是相同的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主张()
A.真理都是不确定的 B.真理都是有阶级性的
C.真理都是绝对的 D.真理都是具体的
6.“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

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 B.它揭示了真理是无限发展的
C.它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它否认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7. 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
①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②事物本身的复杂性③认识本身的复杂性④人类认识能力的有
限性⑤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 )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
8.“吸烟有害健康”,人人皆知。

多少年来,人们普遍认为,香烟中的尼古丁是“害”人的祸首。

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

尼古丁只是引起吸烟者对香烟造成依赖的化学物质,因吸烟致死的人群大部分死于亚硝胺、苯荓芘引发的肺癌。

这说明( )
A.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上升性
B.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9.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10.“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这说明
①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二者没有绝对的界限
②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
③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
④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材料题
11.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视沙漠为害,是资源的“荒地”。

如何治理沙漠、化害为利?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认为,“沙漠是资源”并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提出创建“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对接市场”的沙产业。

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少企业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广袤无垠的沙漠,利用沙漠资源创造经济效益,使被动的治沙转变成主动的沙漠生态构建。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再次升华:科学开发利用沙漠,沙漠是可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上述材料体现了《生活与哲学》“求索真理的历程”中的哪些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