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课文赏读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心整理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
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
精心整理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
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
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
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
精心整理 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 镜子,一块碧玉。

四年级上册语文18《颐和园》

四年级上册语文18《颐和园》

万寿山
对照课本这个“划”对 吗?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 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 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 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 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 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 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 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 慢慢地滑划过几乎不留一点 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 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 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 和城里的白塔。
赏读:
昆明湖 “静”
昆明湖 “绿”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静态描写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趣, 与前面一句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2019年7月16日

道 吗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019年7月16日
《颐和园》
10
朗读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游览顺序
练习
• 课文中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 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019年7月16日
《颐和园》
3
金碧辉煌 闪闪发光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湖光山色 亭台楼阁
点此播放教学
读准生字词: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神清气爽: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
耸立:高高的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

读《颐和园》有感(精选7篇)

读《颐和园》有感(精选7篇)

读《颐和园》有感(精选7篇)读《颐和园》有感(精选7篇)读《颐和园》有感1近几天,我学习了这样一篇课文,题目叫《颐和园》。

文章主要讲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作者是按游览顺序写的。

先写长廊的美丽,然后是写万寿山的高,再写排云殿和佛香阁,接着写了昆明湖湖水的静,最后写了奇特的十七孔桥。

具体表现在:长廊有七百多米长的,分成二百七十三间。

在长廊两旁分别画着几千幅美丽的画,画上有花、草、人物……有很多很多的画。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万寿山。

佛香阁和排云殿发出灿烂的光芒。

登上万寿山一看,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走过万寿山,又来到了昆明湖,昆明湖中心有一个小岛。

走过昆明湖就来到了奇特的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非常壮观。

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颐和园美丽更表现在它的景物。

所以,我们不能随意破坏它,要好好保护。

不可以在那里乱涂乱画,乱扔垃圾等一些不良行为,让颐和园的美丽世世代代永存。

读《颐和园》有感2但最为引人驻足玩味的却是那一幅幅构图生动、形态逼真的人物故事画。

画上说的是什么故事?画中人是谁?这些故事典出何处?这一切不仅天真幼稚的儿童想知道,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要了解,便是颇有阔历的成年人也感兴趣,至于那些远涉大洋前来访问的外国朋友就更想明了其内容了。

遗憾的是,极少有人能原原本本地把这些故事都讲出来,更没有一部可供翻检的汇集成册的文字材料。

长廊人物画故事,其时间跨越度极大,从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上下绵延五千年,其取材范围颇广。

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小说、戏曲、神话、童话、诗词、典故等。

其内容有的反映我国勤奋好学淑贤礼让的传统美德、有的记录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既有人民群众抗击侵略,反抗奴役的英雄业绩,又有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

可以说,这本小册,是一部历史书,一卷风情画,又是一个了解五千年文明文化史的小窗口。

人们在长廊中漫步,是游览是休息,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18颐和园PPT、优质教学课件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18颐和园PPT、优质教学课件

①从表 1 中你看出什么?
从表 2 中你看出什么?
②根据数据,请对高中择校做一句话的点评。
(2)某初中班准备就“节日文化”为话题,组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 习活动,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工作:(4 分) ①组织者给你的任务是写一条富有感染力的鲜活标语,你提笔欣然
写道:
②活动有一个调查的环节,你的调查专题是 ③活动中因喜欢什么节日文化发生了矛盾,于是展开了一场辩论: 喜欢 西洋节日文化。理由:
欣赏
朗读感悟:写了什么?
从下来万寿山,就是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 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 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 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 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 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 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 两只是相同的。
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
是:


5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 返自然志
愿的诗句
是:


6崔颢的《黄鹤楼》: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
是:


7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两句诗
,写出了 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
8《木兰诗》描写战事频繁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 句是: , 。
长 七百多米 273间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 横槛上五彩的画
花木

横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欣赏
朗读感悟:写了什么?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 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 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八课《颐和园》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八课《颐和园》

注意景物间过渡的连接用词:
进了……就来 到……
走完……就来 到……
从……下
来…………
春游中山公园
星期五,老师带我们去中山植物园春游。
刚进大门,绕过美丽的花园就来到温室。这里真是一个植 物王国:日本的樱花、德国的枸骨树……最吸引我的是一株 仙人掌,它竟然 生长在沙石中,不用浇水。它没有刺,像石 头一样光滑,和我家里栽在盆里的不一样。
18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 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 苏州留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 京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利用 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 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 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 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滑”字应用平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如“滑 冰”
“划”一般是船在水上行走,如“划船”
“(滑一个”“字滑更”好字,,颇使有昆情味明,湖与显前得面一更句静“、昆明更湖美静。
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 静。)
远眺:向远处看。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古老老的 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 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 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2、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 这说明了什么?
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 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 游赏。为什么?
走出温室,我们来到了蝴蝶廊 。蝴蝶廊里有各式各样 色彩艳丽的蝴蝶风筝。置身于蝴蝶廊,我感觉自己像蝴蝶一 样在飞。

陈从周《颐和园》赏析

陈从周《颐和园》赏析

陈从周《颐和园》赏析“颐和园”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文学家陈从周最爱写作的话题之一。

陈从周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他以颐和园为题材,写了许多描写此园林的文章,其中《颐和园》是他最有名的一篇。

《颐和园》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颐和园的美景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表达了陈从周对皇家园林的敬畏之心。

陈从周提到不同季节,颐和园的风景也不同,春天的园林里有芬芳的花瓣,夏天有碧绿葱翠的叶子,秋天满园金黄的果实,冬天则是白雪皑皑的一片。

此外,他还描写了颐和园里的石头廊柱、茶轩、书房等建筑,记录了园林中的建筑、场景,其中也特别提到了其中的许多石雕作品。

第二部分中,陈从周以自然植物为主题,描写颐和园里的花草树木,叙述了一种清新宜人、宁静典雅的感觉,表达了园林景色给他的感受,包括山水、湖泊、草坪、竹丛、芳草的香气、鸟儿的叫声等,他甚至描述了古柏树的生长,把古柏树的功能和形式做了细腻的表达,叙述让人无不体会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三部分中,他描写了颐和园里猴子戏水的情景,他写道,猴子戏水之时,活泼欢快,如同一群孩子在游玩,极富童趣活力,令人忍俊不禁。

他还提到了园林里的鱼儿,清澈的湖水里游来游去的鱼儿,使得整个园林显得更加宜人动人。

《颐和园》是陈从周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在文章中把园林中的景物及其细微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他对颐和园整个环境的描摹颇为精确,可谓刻画细致,淋漓而自然。

他运用婉转优美的语言,把园林各个角落得以完整地呈现出来。

由此可见,陈从周在此次描写中,把颐和园描绘得既生动又贴近实际,有时也会想象出更多的丰富元素来补充设定,使得整体意境变得更加圆满完美。

除此之外,陈从周在其文章中也融入了许多历史文化知识,让读者可以在欣赏颐和园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色彩,把阅读带入另一个层面。

总之,《颐和园》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代表作之一,其中对颐和园的描绘既生动又细腻,令人流连忘返,有时也会加入历史文化知识,让读者有无限遐想。

巧设精境 读悟结合——人教版四年级《颐和园》教学精彩片段赏析

巧设精境 读悟结合——人教版四年级《颐和园》教学精彩片段赏析
写 法
精 妙 ,充 分 感 受 颐和 园景 色 的 优
美 ,取 得 了很 好 的教 学 效 果 。
片段 一
欲 望
师 :进 了 大 门 , 你 们 想 去 哪
儿 玩 ?
巧 析 路 线 ,渗 透 游 记
巧 设 情 境 。 激 发 游 览
生 :长 廊 。
师 :颐和 固里 有这 么 多景点 ,
游 览路 线 的 四个 句 子 。)
前 世 界 上 规 模 最 大 、 保 存 最 完 整 、 画 :万 寿 山 )
文化价值 最 高的 皇謇 园林博 物馆 。
1 9 年 , 颐和 因 被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98
生 t佛 香 阁 。
师; ( 课件 出示表示作 者游览
师 :你 们 瞧 !这 就 是 — — 佛 香 路 线的 四个句子 。)同意 吗? 你们
情 境 ,让 学 生 在 浓 厚 的兴 趣 中 走 进 穿 全 文 ,使 整 堂课 轻 松 又 不 乏 严 的游览路线奠定 了基础 。整个教学
文本 赏读 、美读 、趣读 ,边读 边想 谨。】 象画面 ,抓关键词体会语言 文字的
片段二
环 节 简 洁 、扎 实 、高效 ,一 举 多
巧贴 版 画 .一 举 多 得 得 。 】 片段 三
殿 京西郊。 ( 音效 :汽车声 )瞧 !颐 这 个 “ ” 字 写 的 时 候 可 要 注 意 邓 老 师 先 请 学 生 读 书 找 出 四个 表 示
和 园到 啦 。 ( 件 :颐和 园大 门 ) 课
了 。这 一 笔 是 横 折 弯 ( 笔 描 红 ) 作 者游览路 线的甸子 ,这 四个句 子 红 ,
篇 游 记 。 大 家 通 过 预 习 。 对 颐 和 固

人教版小学语文《颐和园》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颐和园》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颐和园》课文原文及赏析《颐和园》课文原文: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

它位于北京西北郊,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赏析:这篇课文以游览的顺序,详细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首先,文章通过对颐和园的位置和规模的介绍,让读者对颐和园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着,作者引领读者走进颐和园,通过描绘长廊的特色和画作的丰富多样,展示了颐和园的艺术魅力。

然后,作者引导读者来到万寿山下,通过描绘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展现了颐和园的建筑之美。

在登上万寿山后,作者以佛香阁为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颐和园的美景。

通过对昆明湖的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湖水的宁静和碧绿。

最后,作者以向东远眺的景象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深远的想象空间。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描写细致入微,充分展现了颐和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独特魅力。

同时,文章也寓含了对祖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热爱和尊重之情。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 》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 》

颐和园聚德东小学四年(1)班方秀纯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

学清分析课文的疑难字词较少,学生基本能认读理解词语。

但由于学生没有亲身游览过颐和园,在课文的游览顺序的理解,感受颐和园美景上有一定难度。

在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画面读、对照图画读、配乐欣赏,相信学生能读出欣赏、赞美的情调,产生情感共鸣,对中国“世界遗产”感兴趣。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初步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初步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这个单元里,我们认识了雄伟气魄的万里长城,感受了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认识另一处世界遗产。

这是哪一处世界遗产呢?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87页,齐读课题。

板书:颐和园师:同学们,你们了解颐和园吗?谁来说一说?生:圆明园由昆明湖和万寿山组成,其景色天成,建筑精致,集我国园林艺术之大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

师:什么样的园林能称得上“皇家园林博物馆”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这座皇家园林。

二、初读课文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带拼音的字词,读通句子。

师:谁来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看来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细细品味颐和园的美景。

在我们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读读生字词。

2. 学习生字词(1)请一位小老师领读课文带拼音的词语。

yídiàn láng zhùjiàn zāi zhùsǒng颐和园大殿长廊柱子横槛栽满建筑耸立liúgécōng yùyǎn fǎng zhūjītiào琉璃瓦佛香阁葱郁掩映画舫朱红几乎向东远眺dīdiāo shīzī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2)四字词。

《颐和园》课件

《颐和园》课件

颐和园石舫
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壁辉煌。
一 座下面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八 角 宝 塔 形 的 三 层 建 筑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这 就 是 佛 香 阁 。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 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 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 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 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 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 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 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 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读句子:
•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 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 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作者有向我们提出什么希望?
课文朗读
颐和园长廊
万寿山前景
昆明湖碧水蓝天
昆明湖畔的铜牛
十七孔桥全景
颐和园苏州街
颐和园远景
夕阳西下
昆明湖远眺
楼阁一角
颐和园大戏台
欣赏风光
欣赏长廊
课文朗读
教学内容
阅读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
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长廊、 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物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万寿山
长廊
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 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 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 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 哪两幅画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 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 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 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 爽。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教案三篇

篇一 一、教材分析: 课文《颐和园》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十八课。

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姿态不一、葱郁、掩映”等词语。

2、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理清课文线索,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欣赏长廊的美丽景色,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交流等多种能力,是师生、生生、生本等一个多元互动、交际的过程。

本课的设计力图把口语交际和阅读教学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交际,在交际中促进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检查预习。

1、教师*引入: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的旅游景点不胜枚举。

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游览和欣赏的颐和园就是其中一处。

2、板书课题。

请你用心记住这个“颐”字,让我们响亮地叫出她的名字 颐和园。

3、认读词语: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朱红堤岸雕刻狮子佛香阁金碧辉煌神清气爽隐隐约约姿态不一颐和园 [词语教学是语文学习之本,虽然到了四年级字词教学已不是学习的重点,但在新课伊始让学生读一读新词还是很有必要的。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说感受 1、这到底是一座怎么样的大公园呢?请你打开书大声地读读课文,读完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你眼中的颐和园。

板书:()的颐和园 2、学生读文、交流,并上台板书词语。

[让学生读文后说说自己眼中的颐和园,并让学生上台板书词语,这一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说、写的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颐和园的美景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

《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背后的多重智慧》阅读答案

《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背后的多重智慧》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9分)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背后的多重智慧①位于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是建造于清乾隆年间的一座石桥。

桥全长150米,宽8米,包含17个拱形桥洞,是颐和园内的最长桥梁。

②十七孔桥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在每年冬至日的傍晚时分,会呈现“金光穿洞”的奇观:观众站在桥的西北侧,可以看到金色的落日余晖逐渐“穿过”桥洞,犹如在桥洞内点满明灯,仿佛打开了时空穿越之门。

这样的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③傍晚时分的太阳高度角,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光线高度。

在一年中,冬至日的太阳高度角最小,并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呈现由小到大再到小的变化过程。

傍晚时分,正是太阳西落之时,太阳高度角约8度,阳光照射方向几乎与湖面平行,有利于光线直接照射到桥洞内壁上,进而产生“金光穿洞”的效果。

④傍晚时分的太阳方位角,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照射角度。

十七孔桥所处纬度约为北纬40度,在冬至日“金光穿洞”发生时刻,太阳方位角约231度,太阳位于桥的西南侧。

由于十七孔桥并非为完全东西向,这使得傍晚的阳光并未完全穿过桥洞,部分光线照射到了每个桥洞的东侧内壁上。

在该时段,观众站在桥的西北侧,一方面由于桥的阻挡,避免了阳光直射眼睛;另一方面观众视线朝东南方向,可以看到桥洞东侧内壁的金光。

随着太阳继续向西相对运动,太阳方位角进一步增大,使得光线与桥体夹角进一步减小。

相应的,照射到桥洞东侧内壁的阳光量逐渐减小,进而形成阳光“穿”洞的视觉效果。

⑤太阳光在空气中的散射作用,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色彩来源。

太阳光为复色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7种单色光组成,其频率依次增大、波长依次减小。

其波长越短的光,越容易散射。

快到日落时,青、蓝、紫等波长较短的光在大气中产生了散射,红、橙、黄等波长较长的光达照射到桥体,混合成金黄色,使得桥体产生“金光穿洞”效果。

到日落时分,照射到石拱桥的阳光则以红色光为主,使得桥洞呈现红色效果。

⑥十七孔桥的建造艺术,为“金光穿洞”提供了极佳的光线载体。

颐和园教材解读讲述

颐和园教材解读讲述

颐和园【教材解读】一、教材特点1、从思想内容上看(1)展现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优美画卷。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优美画卷。

作者在描述中选取了最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景观,依次介绍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这几处景观,其中重点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及湖中的十七孔桥。

作者之所以抓住这几处自然天成的景观和经典的人工建筑做细致描写,是因为颐和园借周围的山水环绕之势,巧妙设计了具有皇家气派的人工景观,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原则。

如,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这是描写佛香阁的句子,介绍了佛香阁的地理位置,从外部整体描绘了佛香阁的外部特点和其在阳光下的样子,这样写突出了佛香阁的高大巍峨,凸显其皇家气派。

而万寿山景区和昆明湖正是构成了其基本框架,体现了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和景点的风貌,展现了颐和园作为世界遗产独具的美丽。

每一处的景观,犹如一幅幅优美的立体画,使读者伴随着作者的描述,仿佛漫步于这皇家园林之中,有一种“人在画中游”之感。

(2)表现了凝重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劳动人民的园林创造艺术。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所以,《颐和园》一课,不仅让读者领略了园中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卷,细细品味,更能感受到其凝重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如,文中对长廊的描写:“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副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一句是对长廊的描写,不仅形象直观地写出了长廊的长、间数多,还特别凸显了长廊上彩绘的丰富多样,色彩艳丽,各不相同。

作者之所以突出长廊的长,是因为长廊在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并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学课件
目录






文Hale Waihona Puke 堂导分解





课前导读
课前导读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 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 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课前导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 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 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 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 点旅游景点。
字词分析
字词分析
ɡōnɡ zī
diàn
zǒu
lánɡ
zhù
宫殿 走廊 柱子
zāi
shù
ɡé
jiàn
zhù
mén
栽树 建筑 门阁
字词分析
zhū kè
hónɡ


diāo
朱红 堤坝 雕刻
shī

wànɡ
xīn
tài
tiào
狮子 心态 眺望
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课文解读
随堂练习
2、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游览的, 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随堂练习
3、你知道全文讲了什么内容了吧?你 喜欢哪一段,课后就把哪一段背诵下来 吧!(第一、六段除外)
随堂练习
4、学习《颐和园》的手法,记一次 游览活动。
谢谢观看!
正前面,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 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 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 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

赏读美景抒发美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及点评[情景说明]《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本课,要完成以下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本课的教学流程为: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第二课时,精读课文,领略美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

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颐和园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

《颐和园》说课稿-四年级语文

《颐和园》说课稿-四年级语文

《颐和园》说课稿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说课稿四年级语文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它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本课将与《长城》和《秦兵马俑》共同带领我们欣赏我国的”世界遗产",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将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教学目的和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

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三、说教法与学法: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_18课《颐和园》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_18课《颐和园》

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 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gōng diàn
宫殿
cháng láng
长廊
hóng
红漆 辉煌
dī’àn huáng

清 爽 葱郁
lán cōng yù
qīng é
huī
朱红
hóng
堤岸
hén jì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知道这是哪里吗?
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的皇家 园林和行宫。主要有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曾两 次被毁,1902年重建。1961年,国务院颁布颐和 园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 “世界文明的有力象征”。
昆明湖



铜殿 败家石 谐趣园 石舫 大戏楼 苏州街
课外延伸: 凤凰墩 颐和园的其它景点
乐寿堂
拓展作业:
学习《颐和园》的写法, 记一次游览活动。
gān
栏杆
昆明湖
kūn mí ng hú
痕迹
金碧辉煌
闪闪发光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湖光山色 亭台楼阁
姿态不一
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 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 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 印象?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 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 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按游览顺序写颐和园。
万寿山 长廊
大门
昆明湖
颐和园有什么特点?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颐和园PPT课件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颐和园PPT课件

2019/11/10
颐和园
((昆明湖))
4
长廊
2019/11/10
颐和园
5
长廊的特点
长 700多米长,分273间。

每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 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2019/11/10
颐和园
6
万寿山
2019/11/10
颐和园
7
佛香阁
闪闪发光
2019/11/10
颐和园
8
排云殿
2019/11/10
颐和园
2
读写生字词:
大殿 走廊 耸立 葱郁 痕迹 堤岸 栏杆 远眺 神清气爽 金碧辉煌
2019/11/10
颐和园
3
自由读课文。
想想: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地方? 把这些表 示地名的词注一上记号。
集体讨论:
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地方?
(长廊 )
(万寿山)
(佛排香云阁殿)
(十七孔桥)
18、颐和园
2019/11/10
颐和园
1
预习:
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这篇课 文像展开的一幅画卷,把颐和园的湖光山 色、亭(tíng)台楼阁(gé)、长廊(láng)石桥 等景物生动地描绘出来。读读课文,想 想作者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再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019/11/10
金碧辉煌
颐和园
9
十七 孔桥
十七个桥洞 上百只狮子
2019/11/10
颐和园
10
昆明湖
静 绿
2019/11/10
颐和园
11
再讨论:这些地方分别在颐和园的什么位置?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课文赏读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

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