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复习方法漫谈

山东泰安岱岳区范镇二中亓法祥

古代史的复习必须防止历史知识简单的重复,切忌把主要精力放到时间、地点、人名、事件的死记硬背上,而是要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掌握各个单元及专题的知识结构。与历史概念、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和知识结构关系密切的知识点,才是考试的重点。如何在复习阶段,快速、高效地掌握好古代史的内容,就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

1.掌握一条朝代更替主线

教科书是按照中国朝代的更替而编写的,是中国古代史的一条主线,要牢牢把握这条主线,分清前后顺序,切忌复习到考前都不知道哪个朝代在前,哪个朝代在后,这是学习历史的最大忌讳,因为历史学是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的实证性学科。只有在熟悉朝代更替和时间起止的基础上,才能对知识有比较清晰的脉络和框架。

2.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概况

如果想做到对中国古代史有一个宏观把握,就必须从某个朝代的社会历史概况做起,也就是说对某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等几个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比如:要掌握唐朝的社会历史概况,在政治上,盛世局面的出现、完善科举制、合并州县等,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等,在思想文化、科技、建筑及雕版印刷等,这几年加大了对思想文化、科技的考查,尤其是秦汉、隋唐、宋元的科技成就是考查的重点。在民族关系方面,要重点掌握与匈奴的关系及和战政策,考查重点是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在中外关系方面,要掌握与东亚、西亚等国的交往

3.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中国古代史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也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确立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分裂时期,但是要特别注意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问题。北方民族迁入中原,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是中国经济重心转移的关键因素。隋唐时期又是中国大一统时期。对于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能够从整体上加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也有助于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4.重点掌握几个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史有几个基础知识主线贯穿其中,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政治制度中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方面的土地制度、江南经济的开发,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的民族融合、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等,思想文化方面的“四大发明”及儒家思想的演变等,这些都是历年中考或会考的考查重点。

总之,在历史备考过程中,要总结整理知识点,同时注意方法和技巧。

1.基础阶段复习策略

中国古代史在全国历史学统考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为30%,其脉络比较清晰一些,主要是按照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断代的顺序叙述,其中每个断代又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几

个部分。这是基本的框架。历史长河是由一个个人物、事件等元素汇流而成,因此知识点也显得比较零碎、庞杂。在了解知识框架的同时,同学们一定要结合韩教授的讲解要对这些小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

在中国古代史基础阶段的复习中,除了要对历史框架及其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掌握外,还要要结合韩教授的讲解进行有重点的复习,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而且对于知识的掌握更有层次,比如应清楚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制度的沿革和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现象,比如田制、赋役制度、选举制度、官僚制度、兵制、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华文化发展脉络、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问题。这些都是材料题和简答论述题考的重点,所以要对这些重要的知识点要重点掌握。从历年的考试真题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史在选择题、名词解释、材料题、简答题里面都有涉及,所以在此阶段要既全面而又有重点的进行复习,为以后的强化提高奠基。

因此在复习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复习方法:

第一,先具体后抽象。

历史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时间性。如果不考虑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可以说,一部古代史就是各个王朝的累加。基于这样的特点,复习中国古代史,应以时间为线索,先了解、熟悉、掌握各个朝代的具体状况,在此基础上,再去关注跨越几个朝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的重要专题。缺乏对具体朝代、具体事实的了解,匆忙进入专题史的阅读,将会遗漏许多知识点,对专题的认识也不会深入,只是一种死记硬背,考试时很难有好的发挥。

第二,以面为主,以点为辅。

这个方法主要针对初学者而言。具体说来,初读教材,目的在于对历史过程的概括性了解,可以说没有任何重点,尤其不要过于关注或强记考试点,特别是十分具体的考试点,如考试中的选题填空,教材中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代。那样将会分散对历史整体了解的注意力。以西汉为例:不分轻重,阅读三次,然后试着回忆,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十分具体、琐碎的知识点印象模糊,如汉文帝时期赋税征收的数额、减轻刑罚的具体名目、察举制的年代、对匈奴作战的年代等,留在你脑海中的是比较概括性的内容,如文景之治有经济方面的减轻赋税,法律方面的轻刑慎罚,民族方面的和亲以及汉武帝时期的一些重大举措等。这说明你的阅读有了重大收获,已经开始建立起对文、景、武三朝的平面认识。至于模糊的知识点,不要着急,那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其他各朝代均是如此。

第三,阅读与回忆相结合。

一部教材,可以先读三遍,有了一定了解后,试着回忆学过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你所回忆的并非零碎的知识,而是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整个古代史,这其中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按顺序回忆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思想、科技及对外关系等。这样做的好处有至少有两个:一是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如车上、路上、枕边甚至排队时均可从事这项工作;而且这种回忆用时甚少,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教材内容回忆一遍。二是变死记为记忆。你的记忆并非对原文的复述,而是大概意思的回忆,不求与原文一致,只求大意,最终的收获将是“得意忘言”。进行回忆,你只需带一支笔,一片纸,将印象模糊或一无所知的内容做成笔记,然后再到教材中寻找,补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