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理论和测定结果表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偶然误差差分类 按其性质和原因可分为三类:
系统误差
偶然误差(随机误差)
粗大误差
1.系统误差:误差值的大小和正负总保持不变,或按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一定的规律变化,或是有规律的重复。
来源:
仪器的示值误差;
仪器的零值误差;
理论公式为近似 或实验条件达不 到理论公式所规 定的要求
结论二
一测量列的随机误差用标准偏差来 估算。标准偏差的计算公式为
sx
( xi x ) 2 n 1

(xi ) 2 n 1
3.粗大误差 :明显超出规定条件下预期值的误差

来源:使用仪器的方法不正确,粗心大意读错、记错、
差 理 论 基 础
算错数据或实验条件突变等原因造成的(坏值)。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a)精密度低, 准确度高 (b)精密度高, 准确度低 (c)精密度、 准确度和精确度皆高
三、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测量结果表示为:测量值=最佳估计值±不确定度(单位)
x x
1.什么是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是指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被测量值不能肯定的程度, 或者说它表示被测量的真值在某个量值范围的一个客观的评定, 是一个描述尚未确定的误差的特征量.

c.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和实
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
误差理论基础
绪 主要内容:
基本概念——物理实验和测量误差

误差分类——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 误差计算——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数据格式——有效数字
一、 物理实验和测量误差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来源:是实验中各种因数的微小变动性引起的。例如实验 周围环境或操作条件的微小波动,测量对象的自身涨落, 测量仪器指示数值的变动性,以及观测者本人在判断和估 计读数上的变动性等.
特点:个体而言是不确定的; 但其总体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 处理:可以用统计方法估算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标准 差),不可修正,但可减小之。
hD1 hD2 2 ( D2 D12 ) h ( D1 ) 2 ( D2 ) 2 4 2 2
0.004 (3.600 2 - 2.880 2 )2 (2 2.575 2.880 )2 (2 2.575 3.600 )2 4 0.076 0.08cm3
仪器误差测量附件误差;
理论或方法误差;
人员误差---生理或心理特点所造成的误差。
特点:同一被测量物多次测量中,保持恒定或以可预知的 方式变化(一经查明就应设法消除其影响)
2.偶然误差(随机误差):是指在同一被测量量的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多次测量过程中,测量误差的绝对值与符号以不可预知
(随机)的方式变化并具有抵偿性的测量误差分量。
处理:实验测量中要尽力避免过失错误; 在数据处理中要尽量剔除坏值。
实验中的异常值决不能不加分析地统统扔掉 -----很多惊世发现都是超出预期的结果!!!
实验结果的评估: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1.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 即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对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时,所得结 果之间符合的程度,简称为精度。 2. 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 它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测量结果中所有系统误差的综 合。 3. 精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一 致程度。 它反映了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
2 2
2
相对不确定度传递公式:(积商形式)
N N
ln F 2 ln F 2 ln F 2 x y y z z x
2 2
2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
N N N 单位 N Er N 100 %
次数 D(mm) 1 11.932 2 11.913 3 11.921 4 11.914 5 11.930
1.计算平均值(近真值)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1 d (11.932 11.913 11.921 11.914 11.930) 11.9220 11.922mm 5
2.计算A、B类两类不确定度以及合成不确定度
A类不确定度 S
d

( Di 11.9220) 2
1
5
5 4
0.0018
mm
B类不确定度:该实验较为简单,主要是仪器误差, 由表一查得螺旋测微器的仪器误差为0.004mm。 合成不确定度:
c 0.0018 2 0.004 2 0.0044 mm 0.005 mm
不确定度和误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误差是指测量值 与真值之差,一般情况下,由于真值未知,所以它是 未知的.不确定度的大小可以按一定的方法计算(或 估计)出来.
2.不确定度的分类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A类不确定度: 一般将一测量列的平均 值的标准偏差属于A类分量
A s x Sx n
(x
i
x )2
n( n 1)
B类不确定度: 一般将仪器误差近似的 看成是B类分量
总不确定度:

仪 S x
2
2
相对不确定度: Ex 100 %
x
3.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含义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在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暂不讨论不确 定度的概率含义,而将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简 化地理解为测量量的真值在 ( x , x ) 区间 之外的可能性很小,或者说,被测量的真值 位于 ( x , x ) 区间之内的可能性很大。
计算顺序: 计算公式以加减运算为主,先算总不确定度,再算相 对不确定度; 计算公式以乘除或乘方运算为主,先算相对不确定度, 再算总不确定度。
例题2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3.1416 V 2.575 (3.600 2 - 2.880 2 ) 9.4357 9.436 cm3 4
例2:经测量,金属环的内径D1= (2.880±0.004)cm,外径D2=(3.600±0.004) cm,厚度h=(2.575±0.004)cm,求环体积V的 测量结果。 环体积公式:
1 - 2D - 2D EV ( uh )2 ( 2 1 2 uD1 ) 2 ( 2 2 2 uD2 ) 2 h D2 - D1 D2 - D2
0.004 ( 0.81% 1 2 2 2880 2 3.600 ) ( )2 ( )2 2 2 2 2 2.575 3.600 - 2.880 3.600 - 2.880
误 度 V 差 理 论 基 础
方法二: 先求相对不确定度Ev,再求不确定
ln V ln

4
2 ln h ln(D2 D12 )
ln V 1 , h h
2D ln V 2 12 , D1 D2 D1
2D ln V 2 2 2 D2 D2 D1
4.不确定度的估算方法 (1)直接测量中不确定度的估算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a)多次测量:在相同条件下对一物理量X进行了n次独立的 直接测量,所得n个测量值为x1,x2,…,xn,称其为测量 列。 1 n 算术平均值 x xi n i 1
标准偏差 sx ( xi x ) 2 n 1
•测量就是把待测的物理量与一个被选做标准的同类物理 量进行比较,确定它是标准量的多少倍。
•测量值必须包括:数值和单位,如测量课桌的长度为 1.2534m。
测量的分类: 按测量方式通常可分为: 直接测量——由仪器或量具直接与待测量进行比较读数。
如: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电压表测量电压等
间接测量——借助一些函数关系由直接测量量计算出所 要求的物理量.
实验误差理论基础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宋向炯
一 预习内容
a 实验名称
怎 样 写 实 验 报 告
b 实验目的
为避免与实验报告两次重复, 直接写在实验报告上
c 主要仪器设备
d 实验原理摘要 注意 好
实验数据表格必须事先在实验原始记录中画
二 实验报告
a 实验名称 实验环境记录
b 实验目的
c 主要仪器设备(型号、规格等) d 实验原理摘要 e 实验步骤 f 数据处理与计算 g 思考题
E

X
100 %

x
100 %
真值就是与给定的特定量的定义相一致的量值。客观存在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的、但不可测得的(测量的不完善造成)。 可知的真值: a. 理论真值----理论设计值、理论公式表达值等 如三角形内角和180度; b. 约定(实用)真值-----指定值,最佳值等, 如算术平均值当真值等。
结论一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当系统误差已被消除时,测量值的算术平均 值最接近被测量的真值,测量次数越多,接近程度 越高(当 n 时,平均值趋近于真值),因此我 们用算术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的最佳值。
1 1 n x ( x1 x2 x3 xn ) xi n n i 1
V V EV 9.4357 0.81% 0.076 0.08cm3 V的测量结果: V=9.44 ± 0.08cm3
四、有效数字 有 效 数 字 及 其 运 算
位数无限多,如1/3,
位数有限,如0.333,
( xi x ) 2 n( n 1)
2
sx 平均值的标准偏差s x n
不确定度 :

仪 S x
2
测量结果表示:
x x
Ex 100 % x
(b)单次测量结果总不确定度的估算: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在单次测量的情况下,往往B类误差要比A类误差大 的多,按照微小误差原则,即只要大于3倍以上, 在计算总不确定度时,可以忽略A类误差的影响。
实 验 成 绩 组 成
一 预习报告
15%
二 三
操作能力 实验报告
55% 30%
物理实验
是研究自然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
同时也是验证新理论的必经之路。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a.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测、分析和对物理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 知识,加深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对科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b.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3.最后写出测量结果 d=11.922 ± 0.005mm
(2)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估计: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设间接测量N=F(x,y,z…) 不确定度传递公式:(加减形式)
N
F 2 F 2 F 2 x y y z z x
大多数偶然误差服从正态分布(高斯分布)规律 正态分布规律: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特点:
1)有界性. 2)单峰性.
3)对称性.
4)抵偿性.
1 n lim i 0 n n i 1
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利用其统计规律达到互相抵偿 随机误差,找到真值的最佳近似值(又叫最佳估计值或 最近真值)。
测量结果的表示:
(单位) x x 仪 仪 (100 %) E x
例题1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问题: 1.计算平均值(近真值) 2.计算A、B类两类不确定度以及合成不确定度 3.最后写出测量结果
例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小钢球的直径,转动小钢球 在不同方向测,得以下数据:计算并写出测量结果:
如:测量单摆的振动周期T,用公式 T 2 l / g
求得g


差 理 论 基 础


由于测量方法、测量环境、测量仪器和测量者 的局限性——误差的不可避免性,待测物理量 的真值同测量值之间总会存在某种差异,这种 差异就称为测量误差,定义为
测量误差= 测量值- 真值
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
δ= x - X
V

4
2 h( D2 D12 )
V的近真值:
a.直接求不确定度
V
误 差 理 论 基 础 方法一:先求V对各变量的偏导数,对某一 变量求偏导数时,把其它变量看作常数。
V hD2 D2 2
V
hD1 V D1 2
2
V 2 2 ( D2 D1 ) h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