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主导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及其成因简析注①
摘要:疆域变迁指的是土地大小多寡的变化,而土地,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一切财富、智慧以及人民幸福的创造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所以,领土是一个国家最神圣的财产,是绝不可抛弃转让的;因此,我们不放弃祖国的每一寸领土,坚持祖国领土的完整。

而了解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对我们维护祖国的领土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
我们的祖先发源于黄土高原。

原始社会后期,在黄河下游相继出现了以黄帝、尧、舜、禹为首领的部落联盟,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前20世纪,禹的儿子启废禅让,建夏朝。

夏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注②,夏王统治了今山西南部、河南及邻省部分地区。

商代夏,将山东、河北归于中央统治之下。

商初定都河南商丘,后屡迁,至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市)乃止,商君武丁南征北战,势力到达长江流域,其疆域北起河北,南至湖北,东起大海,西至青海地区。

西周代商后,西北尽为周地,武王大封诸侯,让他们在边疆开发拓展;周公东征,降伏淮夷(今江苏、安徽一带),后经多王征伐,其疆域东北到黑龙江地区,东滨海,东南至今江苏地区,南到今安徽地区,西至今甘肃东部,北占内蒙古部分地区。

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洛邑,中原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各国都颇有开拓精神,逐灭周边戎翟等非华夏民族,较大诸侯国疆域一般都不断扩
大,但由于征战不休,疆域一般都不稳定。

秦灭六国,尽收其地,始皇奋余威,驱关西数十万勇士逐匈奴、收河套、降南越、修长城、固疆土,至其崩,秦已拥有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有今越南东北部和广东地区,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的约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

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今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

汉代秦,至武帝即位,国力鼎盛,内部分裂基本消除,恢复了秦时疆域,开始向外扩张。

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收复河西走廊,建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的数十个国家,西域开始由中央政府管
西汉时期全图
理,福建、云南、贵州也处于中央有效管理之下,越南北部、朝鲜半
岛北部、海南岛也归入了西汉版图。

西汉全盛时,面积大约有一千五百万平方公里。

西汉末年至东汉,西域都护府屡废屡建。

公元91年,匈奴政权彻底瓦解,后东汉设西域长史府继续管辖西域,但乌孙等部分地区已脱离了东汉统治。

由于地区矛盾,东汉也放弃了东北和南部的部分疆域,但在西南得到了云贵高原全部和今缅甸东部。

台湾岛被称为夷洲,岛上居民开始与大陆来往。

东汉后中原进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虽然国内政权林立,但从没有哪个政权游离于中华之外,他们都以统一全国为己任,中国人的土地基本上保留了。

但北方的分裂致使西域丧失,而北魏带给了中国漠北。

隋朝统一南北,夺取河套、新疆哈密地区,并在部分边界地区设立了行政区,更重要的是在海南岛重新设立了行政区,此后大陆对海南岛的行政管辖再也没有中断过,并且琉球群岛也归降了隋朝。

然而,云贵高原、新疆、东北大部已不归隋朝所有。

隋全盛时面积约六百万平方公里。

唐代隋后,北灭突厥,东征高丽,威服四方,西北各国咸降,唐王朝疆域大扩,设四个都护府辖其四方,今越南北部也在中央政府统治之下,云南南诏政权也臣属于唐。

唐极盛时,向北曾到西伯利亚地区,包括外兴安岭以北的广大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北部和西南一部分,向西包括半个中亚和西亚今阿富汗,面积约一千六百万平方公里。

唐后期疆域大大缩小了,但仍比汉朝多出一个广大的东北地区。


总章二年(669年)疆域图注③
唐后的五代十国又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权林立,更迭频繁,并有很多政权为外族所建,“中国”界限难以划分,但该时期时间较短。

北宋虽在经济文化上高度发达,但疆土却很小,北与辽以澶州附近为界,西北与西夏以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同心以及陕西北部的白干山一线为界。

但北宋在后期从吐蕃部族中夺取了西北部分地区,在西南的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内建立了正式行政区,但仍有部分区域没有恢复。

靖康之变后,南宋建立,与北宋相比,其南部和西南边界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因金人南侵,其北界大大南移,西界退至大散关和秦岭以南附近。

但南宋占领了西沙、南沙群岛,并且史载澎湖列岛已隶属福建路,这标志着大陆政权对海上岛屿管辖的加强。

公元13世纪初,中国范围内同时存在着蒙古、西辽、西夏、南宋、大理、吐
蕃七个分裂政权或区域注④,西部还有西域诸国。

中国疆土在元朝注⑤达到了空前的广阔。

蒙古各部统一后,先后灭西辽、西夏、金国、大理以及他们的属国,并收其地,在吐蕃地区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直接统治,最终经过激烈征战而灭南宋。

与此同时,蒙古军也在进行西征,蒙古帝国疆域迅速扩张,从中亚、西亚一直到欧洲,后蒙古帝国分裂为元帝国和四大汗国注⑥。

西藏、台湾也第一次处于中央统治之下。

除新疆地区的较大变动外,元朝的疆域是稳定的:在北方,北至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起今额尔齐斯河,东至鄂霍次克海;在东部拥有朝鲜半东北部;在西南,包括今克什米尔地区以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锡金等地和今缅甸东北部和泰国北部。

元朝的建立,标志着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元至顺二年(1330年)疆域图
的结束,也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将开始,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
国家进入成熟和鼎盛时期。

蒙古退居漠北后,中原进入明朝时期,他保住了中国的大部土地,但失去了北朝鲜。

其领土最广时,北边到达乌第河,东至日本海,西到哈密,南到南海诸岛,面积大约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

但明朝廷后期步步退缩,领土大大缩水,四周边界不断内退。

但明朝廷始终掌握着西藏的主权,西藏一直是明朝廷的一部分,琉球也归降了明朝廷。

随着清军入关,中国的疆域得到了确立。

统一女真,降服蒙古后,清军挥师入关,消灭了明朝和镇压了农民起义,所以清王朝一开始即拥有了明朝和蒙古的土地。

后康熙平三藩,收台湾、澎湖,消灭葛尔丹、统一蒙古;不久西藏主权得到了确立,天山南北路也归入了清王朝疆域,清朝统一中国的大业至此完成。

从始皇灭六国,开疆拓土建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疆域图
立秦帝国开始,经过了近2000多年,中国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
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空前统一的国家。

百余年后爆发鸦片战争,中国进入近代史阶段,清王不断朝割地求和,丧权辱国,此乃后话,不表。

中国疆域成因简析
在先秦,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处在激烈竞争中的各国为了获得生存空间,都不断开疆拓土,因而中国疆域不断扩大;其后,儒学的大一统思想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历任统治者,他们都以统一中原、抵御外族侵略为己任。

而两宋时期,由于周边少数民族的强大和统治者的懦弱无能,以及为防止内部叛乱而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中国疆域不断缩小;而后,大概是由于明太祖有感于战争的残酷性,钦定了26个不可征伐国,致使其疆域难以扩大。

中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统一进行的长期的共同努力,中国人民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大力进行开发、发展经济和生产,历代统治者,尤其是清初的几位君主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了正确的政策,是中国疆域在中国封建王朝末期最终能够变得无比辽阔的最主要的原因。

其中,汉族在中国疆域的形成中做出了主要的贡献,这不仅是由于汉族人口众多、科学文化先进,而且在于汉民族最早建立的秦朝为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

秦后数千年,虽然中原王朝疆域时有盈缩,但他们的主体——北
起阴山、燕山、辽河下游,南至两广,西起陇东、四川盆地,东至于海——是相当稳定的。

虽然该区域的不时分裂为几个政权,但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没什么差异,并且“分久必合”,其根本原因是这一区域内汉族人口占了绝大多数。

汉族在长期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民族心态,经过儒学家的总结提高,升华为统一的观念。

这一区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使他的经济和文化对其他政权和民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并导致了其他民族的入侵,但同时也促进了文明间的碰撞和大融合,并且汉族文化一次次地征服了入侵民族。

同时,非汉民族也为中国统一疆域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以及对自身文明的发展,为日后这些边疆地区成为中国疆域的一部分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由于边疆自然条件的恶劣,他们为中国边疆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虽然对中国疆域的扩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因为他只注重汉族农业区,而忽视了周围的牧业区和未开发地,把统一的范围仅限于中原地区和汉族人口,对于边疆地区的得失并不在意。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大统一,都是由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直接或间接完成的。

所以,如果没有非汉民族对边疆的开发、不是由他们来打破传统的统一观的局限的话,统一的中国疆域也不可能形成。

注释:
注①:由于在古代,“中国”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故本文中“中国”主要指的是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属于中华民族的政权。

并且“疆域”的
概念也不是很明确,故本文“疆域”主要指的是那些政权所统治的
区域。

注②:文献载夏迁都较多,部分在今山西境内。

注③:改图并非唐极盛时的疆域。

注④:这七个区域中,有五个内部有统一的政权,其中又以南宋和金的统一程度最高,吐蕃和蒙古地区内部是分裂的。

注⑤:虽然元朝建立者为北方蒙古族,但其统治者继承并发展了历代中原王朝的传统,实行文治汉法,并自《周易》中“大哉乾元”之句
取朝代名为“元”,因而与其他中原王朝有着承上启下的一致性,注⑥:在分封初期,四大汗国服从成吉思汗的统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后逐渐分裂,他们与元帝国保持着形式上的宗属关系,但
实际上各自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参考资料:
1.《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
2.《国史精讲》:樊树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国史概要》:樊树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以前版
3.百度、新浪等网络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