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育德实施途径和方法》研究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育德实施途径和方法》研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课程育德工作是落实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和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育人机制,制定如下研修计划。
二、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只有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在课程育德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不断促进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加强师生对话,加强体验学习,加强问题探究,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发展。
(二)整体性原则。要把课程育德工作扩大到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之中,通过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课程形态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三)层次性原则。课程育德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根据各学段、各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
学校要把课程育德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增强全体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
广大教师应把课程育德工作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不断增强课程育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把握育人契机,处理好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设具有育德价值的生长点,使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及时指导。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增强科学求真、人文致善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育方法上不断创新,提高课程育德质量。
(二)建设与现代教育观相符合的课程文化。
高度重视新型课程文化的建设,努力打造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课程文化。课程学习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阵地, 文化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养份。新型的课程文化要求教师牢固树立现代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突出课程的生成性和延展性,强调教学的互动性和协商性,有效促进师生民主对话、合作探究、多元发展、共同成长,努力营造和谐育人的文化氛围,建构并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文化,让良好的课程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要通过课程育德工作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使“关爱、诚信、尊重、包容、合作”等基本道德品质在学生中得到传承。要帮助学生规范行为习惯,确立远大志向,增强爱国情感,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途径方法
(一)努力发掘课程内容中的德育资源
根据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努力开发各科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克服学科课程育德“贴标签”的状况,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科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实施德育的过程。真正把素质教育有机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不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个性化成长,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广泛开展与教学内容相衔接的各种活动
德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各学科应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互动整合,重视开展与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各种实践活动,以课内外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来促进课程育德工作。要注重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活动课程育德功能的有效发挥,使课程育德不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要体现在学校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之中。
(三)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学校教育中最能影响学生品德铸就的是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堂外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彰显出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学生的最大因素,教师应以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教育感召学生。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日常教育行为必须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做到在学术上能开导学生,在品行上能以身示范;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课程育德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学校将加强对课程育德工作的宏观管理,整合校本教研力量,进行课程育德的研究和指导。学校积极支持课程育德各项工作的开展,帮助教师解决课程育德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保证专项经费的投入,提供必备的资源和服务,使课程育德活动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课程育德的科研调研工作
学校将组织各个学科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现状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科育德的目标,梳理学科育德的内容,实践学科育德的途径,寻找学科育德的方法,提高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实施德育的能力。要加强对课程育德工作的调研,通过调研及时改进课程育德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三)加强课程育德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课程育德工作的关键,是增强课程育德工作实效性的有力保障,学校将通过专家引领、集中培训、校本教研等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育德水平。把课程育德纳入新教师职初培训和教师职后培训系统,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课程育德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促进各学科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五、学科操作
(一)品德与生活(社会)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优势,它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品德与生活课程重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强调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亲近大自然、参与社会生活、认识和发展自我,适应学习生活,学会过健康、快乐、充满探究精神和创造乐趣的、富有意义的童年生活。要通过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强化德育课程主阵地的地位,不断探索和总结德育课程育德的经验和做法,将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摆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地位。
(二)语文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取向、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培养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发现和探究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育学生学会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三)英语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要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