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之中,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各种全球性挑战明显增多。
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
两国应该而且能够携手努力,共同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发展现状我国正处于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和平的,繁荣的国际环境与经济环境,所以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发展好中美关系,以展开更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上的合作,以便发展自己。
相比之下,美国处于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其政府更关心维护国家利益和他的霸主地位,美国现阶段的对华战略方针应该在大体上维持现状,尽量将中国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轨道,同时防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
事实上,美国从来也没有放松对中国的监视,震惊中外的中美撞机事件还令我记忆犹新,但更令人吃惊的是,美国事实上已经多次秘密派遣侦察机侵入我国领海上空进行间谍侦察,这些飞机利用先进的装备,在别国的阻截机达不到的高空飞行,并偷窥我国的重大机密。
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关系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美国政府重视台湾问题,台湾是美国牵制中国,和中方讨价还价的筹码。
当美国需要中国在某些重大问题上予以协作时,美官方就着重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当中国有崛起之势时,为了牵制中国,美国人就会拉拢台湾,向他们出售大量武器,以达到牵制中国的目的。
在911事件之后,布什似乎略有收敛。
美国人也意识到:脱离整个世界,美国是无法生存与发展的。
因此,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好转,以利用中国加强他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并帮助他进行反恐斗争。
中美关系走向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
从建构主义视角审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从建构主义视角审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者:任永健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7期摘要: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两国不断互动的结果,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既有别于以往的中美关系,也有别于以往的大国关系,更有助于摆脱守城国和崛起国必有一战的逻辑怪圈,进而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认同;新型大国关系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26-02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一、大国兴衰论视角下的大国关系1987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其《大国的兴衰》中指出美国的力量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他在书中写道“当代(美国)所经历的困难是军费负担过于沉重,这些困难过去也曾困扰过菲力浦二世的西班牙、尼古拉二世的俄国和希特勒的德国”[2]。
乔治·莫德尔斯基也曾提出类似的霸权兴衰周期论,他认为历史上一场大的全球战争即开启一个长周期即霸权周期。
经过战争,一个国家取得霸权并利用战后的和平协议使其获得的优势合法化。
通过分析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的国际霸权的兴衰史,乔治·莫德尔斯基认为霸权周期一般为一百年左右[3]。
按照大国兴衰的逻辑,国际体系霸权国为维系其霸权地位,一方面通过寻求盟友来分担霸权成本,另一方面曾通过打压其潜在的霸权挑战国而维系其霸权。
国际体系的霸权国作为守城势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实力则相对日渐衰落。
而作为国际体系的新兴力量,其实力则与日俱增。
由于守城势力与新兴势力,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待遇具有天壤之别,加之日渐扩展的新兴力量的利益的不断拓展,造成新老力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形势与政策四
如何理解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发展的新阶段、新格局和新理念我们中国在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战略格局,我国应看清现状并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应对挑战,有效维护战略机遇。
1、利用外部环境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世界经济的中低速增长新常态并不是一种静态,而是一种动态。
危机是“创造性破坏”,它会消除落后产能,推动新产能发展。
蓄势待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包括以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的“互联网+”经济。
以创新技术研发为驱动的新能源变革,以构建国内和跨国互联互通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发展,以绿色理念推动的新生活方式,以及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
这些产业将改变以往经济增长的方式,逐步生成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以变革与创新为驱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新环境,是利用好新发展战略机遇期的重要途径。
2、提高全球治理能力促进优化发展环境全球问题凸显是战略机遇期内涵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世界经济的深刻调整和全球问题的日益凸显,都需要加强并改善全球治理。
为此,一方面需要推动现有国际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新的治理机制,制定新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规则。
这既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又为我国发挥积极作用参与新国际规则的制定,“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机遇。
3、积极主动应对挑战有效维护战略机遇从国际安全环境看,尽管和平仍然是时代主题之一,但在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维护地区和世界局势和平稳定的任务仍面临诸多挑战。
维护一个长期和平的环境符合我国根本利益。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尤其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是中国主动营造和平环境的重要举措。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内涵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关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演讲稿
关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演讲稿合作共赢,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必由之路。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演讲稿一: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很高兴再次来到XXX学会,就“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表明我的看法,之后我愿回答大家的提问。
在开始演讲前,我首先要感谢XXX学会以及塔尔博特会长专门为我举行这场活动,让我有机会和老朋友相聚,并结识新朋友。
过去几年,我每次来美国访问都会与学会的专家学者们见面。
当然,那时我的身份是台办主任,和大家谈的都是台湾问题。
记得每当有朋友顺便问到一些外交方面的事情,我总是回答说,抱歉,这不是我的主管范围。
但今天请大家放心,你们提任何外交问题,我都不会再说“抱歉”了。
今年是中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6月,两国元首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成功举行了一次历史性会晤。
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双方同意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这一兼具战略性、建设性和开创性的重要共识,为中美关系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必将对亚太地区乃至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积极和深远影响。
双方达成这一共识之后,接下来自然而然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是什么?第二,我们该如何构建这一关系?对第一个问题,主席已经用三句话作了非常精辟的概括,第一句是“不冲突、不对抗”,第二句是“相互尊重”,第三句是“合作共赢”。
不冲突对抗,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必要前提。
有研究显示,历史上大约有过15次新兴大国的崛起,其中有11次与既有大国之间发生了对抗和战争。
但现在的世界已今非昔比,中美之间乃至全球各国之间已是日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对抗将是双输,战争没有出路。
不冲突、不对抗的宣示,就是要顺应全球化潮流,改变对中美关系的负面预期,解决两国之间的战略互不信,构建对中美关系前景的正面信心。
相互尊重,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世界是多样的,中美作为两个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各异,同时又利益相互交织的大国,相互尊重就显得尤为重要。
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人是群居生物,一个人的成长,生活离不开他人参与。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显得更为重要。
在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担任的往往也就像是一个人的角色。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迅速发展的新兴大国。
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实力最强的大国。
两国的动作牵动着整个地球,中美合作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机遇,中美对抗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损害。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把握好、发展好中美关系,让中美两国人民放心,让世界各国人民安心,这是对中美两国的巨大考验,也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
新型的大国关系,这还是处于刚刚提出的阶段,甚至两国对其要求也不尽相同。
对中方来说,它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对美方来说,它是对“崛起国与守成国必然冲突”这一历史魔咒的打破。
双方的唯一共识就在于,美国作为“守成大国”,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中美应在21世纪走出以往“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实力竞争必然导致冲突的怪圈。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来到北京,成为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批获得批准进入中国的美国人。
四十多年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
奥巴马上台后,中美关系更是发生戏剧性的大起大落。
09年,奥巴马的“软实力”外交,对中方高调示好,完全相反的是,到了2010年,1月奥巴马政府对台军售,2月奥巴马政府回见达赖。
3月份“天安舰事件”意外爆发。
加之第三方力量的介入和媒体的炒作,使得中美关系一度紧张。
由此看来,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对中美两国来说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未来若干年中,中美两国国内都面临很多复杂问题。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这一阶段正是社会矛盾多发时期。
伴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瞒天过海,阴暗面或光明面同时曝光舆论面前,接受大众舆论的评头品足,贫富差距的拉大,经济增长的放缓,维稳难度的提高,极端民族主义的抬头……所有这些都需要中国政府一丝不苟地解决。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美关系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
2012年5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
中美双方为此都作出努力。
2012年11月,国际主流媒体个关注焦点在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新型大国关系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一、新型大国关系的具体内涵。
创新思维。
以创新的思维、切实的行动,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
相互信任。
我们这个星球有足够大的空间,应能容得下中美两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
平等互谅。
双方必须学会相互尊重,善于抓住“同”,正确对待“异”,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妥善处理分歧。
积极行动。
把双方达成的各项共识落到实处,推动广泛领域务实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让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切实享受中美合作带来的好处。
厚植友谊。
积极推进两国社会各界交流交往,让更多人成为中美友好合作的参与者、支持者。
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新”在何处新型大国关系有别于以往的中美关系。
过去的中美关系是“超—强”关系,即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与“多强”之一的中国关系。
而今天中美关系是守成霸权国同新兴崛起大国之间的关系,开始被真正赋予国际关系史上“权力转移”的特殊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美实力有逐步拉近之势,这种变化也投射在彼此心态上:中国更加自信,而美国则格外敏感和焦虑。
与此同时,中美战略基础已经出现松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具有共同对付苏联的战略基础。
“事件后,中美拥有反恐合作与经贸合作“双引擎”。
如今,反恐合作难以支撑,中美原有经济结构互补性减弱,竞争性增强。
再有,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引发中美地缘政治竞争态势。
中美实力拉近、战略基础松动、美国对外战略调整、内外环境复杂等导致中美战略缓冲带被侵蚀,战略对抗风险增大。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美领导人就共同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
需要注意的是,美、日等国对我国快速发展的焦虑感显著上升,在继续同我国合作的同时,明显加大对我国的防范和牵制力度。
——摘自2013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美国所所长袁鹏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2012年初习近平访美时提出:要把中美关系塑造成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
但新年伊始,美国参众两院通过新的“国防授权法”,进一步明确《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涵盖钓鱼岛。
这一政策宣示意味着,中美日围绕钓鱼岛乃至东北亚的战略博弈更加复杂化,无疑给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投下了阴影。
国际舆论十分关注:中美关系今后究竟会怎样?是在摩擦中逐步走向缓和,还是走向对抗?两国能否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一、新型大国关系“新”在何处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
中美双方签署新的《联合声明》,提出“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一提法给长期处于“非敌非友”模糊状态的两国关系找到了一个新定位。
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对美进行深化“合作伙伴关系”之旅,进一步提出中美要构建一种“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向美方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
在3月7日纪念尼克松访华40周年的讲话中,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指出,“我们在共同树立典范,力争在合作和竞争之间达到一种稳定和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
这是前无古人的”,“我们必须通过逐渐形成一个建立信任的框架,以直接和富于建设性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其基调同习近平同志的倡议是完全吻合的。
基于这一共识,2012年4月底5月初举办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机制均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主题。
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可能性和意义
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可能性和意义
翟利强
【期刊名称】《青年与社会:上》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虽然首次就中美关系提出,主要意图也在于处理两国的潜在冲突,但不能局限在中美两国层面。
中关关系是新兴大国与守成国之间的关系,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对国际秩序和格局影响巨大。
【总页数】2页(P275-276)
【作者】翟利强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
【相关文献】
1.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助力实现中国梦--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研究综述 [J], 彭程瑞
2.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J], 徐汉滨
3.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意义及路径 [J], 王瑞芳;韩欣
4.温故知新继往开来——不断充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经贸内涵 [J], 高虎城
5.未来中美关系和国际秩序的可能性描绘——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三个重大理论问题 [J], 赵晓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意义与前景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意义与前景摘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成为两国之间合作共赢的重要目标。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格局发生变化,各国之间的力量不断得到对比,国际关系发生变化。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热议,也引发人们的思考,也是各个国家极为重视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意义进行相关分析,对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前景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意义引言:随着世界各国进入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要想获得合作共赢,这需要国家之间关系稳定。
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稳定发展,有助于降低国家之间的冲突。
此外,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不仅需要国家之间彼此相互尊重,并且不会产生冲突与对抗,将合作共赢作为重要目标,可以促进中美两国共同进步与发展。
一、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意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时需要根据两国之间的实际情况作为基础进行合作,还要掌握二者之间的实际关系。
与此同时,中美两国并没有建立其新型的大国关系,虽然,二者之间具备新型因素,合作关系较为良好,没有进行全方位的对抗,但二者之间还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可以作为一种理念,而提出这种理念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二者之间的问题。
如,大国政治悲剧等相关问题,崛起大国与霸权国之间必然走向对抗,这已经成为国际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在世界中仍然具有特殊的存在。
例如,英美关系,二者之间关系良好的主要原因是两国具有诸多客观条件,为其提供有利保障,英美关系之间充满战略竞争,并且面临对抗的风险。
但是,随着德国的不断崛起,使得英美之间并没有发生对抗。
对于我国而言,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从历史经验的角度出发,崛起大国与霸权国之间进行战略博弈过程中,霸权国具有较好的战略资源也具备明显的战略优势。
我国要想走向和平、稳定的发展道路,实现和平崛起,必须有效避开这些陷阱。
因此,需要处理好自身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第三阶段(1945年至1990年苏联解体),美苏两个超级 大国争夺霸权的冷战时代。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美苏冷战 北约成立 华约成立
旧欧洲的失败和分裂,促使战后的西欧走上联合的道路, 发展成了强大经济实体的日本和西欧经济共同体日渐成为东 西两股重要的独立力量,敢于同美苏抗衡。1972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取代国民党政府进入联合国,随之而实现中美建交, 中日关系正常化,以及中苏关系半个多世纪一波三折,最终 恢复正常关系,同时,中国同第三世界有着良好关系。中国 日益成为影响巨大的大国,它和日本、西欧与美苏一起,被 认为是世界五大力量中心。这种新格局越来越冲击着战后的 两极体制,世界从两极逐步向多元化发展趋向更加明晰可见。 随后,苏联解体,两极不复存在,出现一极多强的世界多元 化格局。
发展成世界超级大国,形成两极冷战对峙创造了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第四,战后,在亚、非、拉兴起了巨大的民族解放斗
争风暴,殖民地纷纷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第 三世界崛起,中国、朝鲜、越南和东欧国家的人民在法西斯 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 路。
1945年7月17日至8 月2日,苏、美、英三国 政府首脑在柏林郊外的 波茨坦举行了波茨坦会 议。讨论了结束对日作 战的条件和战后处理日 本的方针,并通过了一 项决议,即《促令日本 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以上三件事,从总体上,由于中国人民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做出巨 大贡献,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大大提高,进入了联 合国常任理事国。由于这三件事当时是由苏美英 特别是苏美操纵的,美苏对中国问题的处理各怀 野心,以致中国应有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护, 留下了历史隐患。更重要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 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 道路,改变了世界力量格局。所有这些深远地影 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同美、苏、日等国关系和对 台湾的统一。
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摘要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在2012年5月3日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作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的。
其主要内容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是共同致力于建设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确认了两国关系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美国;新型大国关系;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意味着对传统大国关系模式的摒弃,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它准确命中了中美关系发展的现实需要,也为中国发展与其他大国关系以及其他大国之间发展关系提供了思路。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由此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在2012年5月3日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作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的。
其主要内容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是共同致力于建设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确认了两国关系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习近平在会晤中用三句话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
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
二是相互尊重。
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
三是合作共赢。
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关于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重点在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合作共赢中国高速发展的态势和13亿人口的巨大发展潜力,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需求,中美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关系能否和谐发展不仅关乎两国前途,而且直接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美应该也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国际社会也期待中美关系能够不断改善和发展。
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关键词:中美关系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一历史背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自身实力的增强给国际政治格局带来新的变化,中国正在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在争取更高国际地位和更多发展空间的同时,如何正确处理好与美国这一老牌霸权国的关系,避免传统大国冲突对抗的历史悲剧;如何为自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是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型大国关系”由此应运而生,这一新理念在中国的倡议和美国的积极响应下,被不断向前推进,成为时下两国互动的新模式。
二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同时又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
可见,“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富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双边关系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关系之一。
”“因此,未来的世界和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和美国的领导人协调两国各自利益的能力,以及避免紧张状态和对抗升级为更加激烈的冲突甚至暴力冲突的能力。
”历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历史上大国崛起导致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对抗冲突、甚至危及世界和平的不乏其例。
破解传统大国的历史“宿命”,避开“修昔底德陷阱”,构建起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是对两国关系发展的有益探索也是造福于两国乃至世界人民的一大幸事。
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传统大国为避免冲突与对抗,妥善处理矛盾与分歧,展开互利合作的新方式。
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江苏理工学院2013—2014—2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题目: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学院:电气信息工程班级:11电子2班学号:11311217 姓名:陈沫摘要: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
2012年5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
中美双方为此都作出努力。
2012年11月,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成为国际主流媒体关注的焦点,新型大国关系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关键字:平等互利韬光养晦2011 年 1 月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中美两国达成“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共识。
2012 年 2 月习近平副主席访美期间进一步提出中美之间应建立一种“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2012 年5 月 3 日,胡锦涛主席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就如何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出“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厚植友谊”的五点构想。
美国总统奥巴马强调美国“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表示“美中两国可以向世界证明,美中关系的未来不会重蹈覆辙”。
美国国务卿克林顿称,中美关系“不是像敌友那种黑白分明的关系”,“我们在共同树立典范,力争在合作和竞争之间达到一种稳定和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
这是前无古人的”。
可见,中美两国领导人都有突破大国兴衰历史宿命、构建和平共赢新型大国关系的政治意愿和历史使命感。
两国战略思想界也不乏其人循此方向发表真知灼见。
但是,在两国媒体、民间、军方甚至学者当中,中美关系“前景悲观论”甚嚣尘上。
由此,在对中美关系现状的感知与未来的期待上,呈现出鲜明的官民脱节、官媒脱节、军民脱节现象。
此外,美国高层的美好言辞似乎与其实际的政策和行动之间存在反差,给人留下“言行不一”的印象,反过来强化了“冲突论”、“悲观论”市场。
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探析
【 关键词 】 中美关 系; 新型 大国关系; 核 心利益 ; 合作共 赢 ; 战略互信
中美 关 系是当 今世 界最 重要 又 最复 杂的 大 国双边 关 系之一 , 双 实 力严重 受损 , 地位 下 降 。另外 , 大 国之 间为 了增强 自己 的力量 , 往 方关 系如 何 , 对双 方 乃 至世 界 都有 重 要 影响 。正 由 于此 , 我 国 近年 往结 成 集 团或 同盟 , 有 的 甚至 胁 迫别 国加 入 自己 阵营 。现 在 , 人 们 来努 力 探索 建立 中美 新型 大 国关 系 。那 么 , 中美 新型 大 国关 系的 内 逐渐 认 识到 大 国冲 突对 双 方都 不 利 , 对 世 界也 不利 , 都 在试 图 探索 感受 涵是什么?中美建立新型大 国关系的可能性和条件有哪些?中美 新 的大 国关 系模式 。大 国冲突 带来 的危 害欧 洲大 国经历 最多 , 建立 新 型 大 国关 系 需要 做 哪些 努 力 ?笔者 试 图 就这 些 问题 作 一些 最深 , 他们 也最 先尝 试建 立大 国关 系的 新模 式 。二 战后 法德和 解并 探讨 。 推动 欧 洲一体 化 , 应 该说 是大 国建 立新 型关 系的 范例 。而美苏 虽然 中美建 立新型 大 国关系 的含义 长 期冷 战 , 但相 对于 热 战还 是 有进 步 。因此 , 探 索 大国 关 系的新 模 关于 中 美建 立 新 型大 国关 系 的内 涵 , 见仁 见 智 , 但 从中 美 两 国 式 , 无 论从 相互 的利益还 是人类 的文明 进步来 讲都是 有益的 。 三、 中美建立 新型大 国关 系的可能性 达 成 的共 识 来 看 , 一 些 核心 内容 已 经 基 本确 定 。这 就 是 2 0 1 3 年5 月 习近 平 主 席在 美 国加 州 安纳 伯 格庄 园会 晤奥 巴马 时 用三 句 话概 人 类 社会 在 发展 , 国家 关 系的模 式 在发 展 , 人们 对 国 家关 系的 括的: 不; 中突 、 不 对抗 : 相互尊重: 合作 共赢 。中 国国 务 委员 杨洁 篪 认识也在改变。我们现在提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我们对大国关 在 随后 举行 的吹 风会 上 , 向中外 记 者表 述 了中美 新型 大 国关 系的核 系 的新 认识 。尽 管 中美 建 立新 型大 国 关 系在 理论 和实 践 上还 存在 心 内涵和努 力方 向 。 许 多 问题 需 要解 决 , 但 方 向是 正确 的 , 成 功 的 可能 性 是 非常 大 的 。 是 不冲 突 、 不 对抗 。就 是 要客 观 理 性看 待 彼此 战 咯 意 图 , 坚 这 是 因为在 中 美之 间 及其 外部 环境 中 有许 多积 极 因素 支 持双 方建 持做 伙 伴 、 不 作对 手 ; 通过 对 话 合作 、 而 非 对抗 冲 突 的方 式 , 妥善 处 立新型 大 国关系 。 理矛 盾和分 歧 。 1 、 中美两 国既 有矛盾 也有共 同利益 二 是相 互 尊 重。就 是要 尊重 各 自选择 的社 会 制度和 发展 道 路 , 中美 被认 为是 当今 世界 综合 国力 最强 的两 个国 家 , 由于 各种原 尊重彼 此核 心利 益和重 大关 切 , 求同存异 , 包容 互鉴 , 共 同进步 。 因, 两 国存 在一 些矛 盾 , 这 其中 既有 社会 制度 、 文化 、 价值观 的不 同 , 三 是 合作 共赢 。就 是要 摒弃 零和 思维 , 在 追求 自身 利益 日 寸 兼顾 也有人 们 的惯性 思维 , 当然 最主 要 的是美 国企 图通过对 中 国的压 制 对方利益, 在寻 求 自 身发 展 时促 进 共 同发 展 , 不 断深 化利 益 交融 格 维 护 自 己的 霸权 地 位 。所 以 , 若 干年 以来 , 美 国对中 国 主要 采取 两 局。 种 战略 : 遏制, 即千方 百计 不让 中国 国力增 强 , 以避免 中国威 胁美 国 这 个 表述 既 表 明 了双 方 就中 美 新型 大 国关 系 的 内涵 达 成基 本 的世 界 霸主 地位 ; 接触, 即试 图使 中 国发 生 改变 , 追 随美 国 , 或 使 中 共识 , 同时 也表 明 了 双方 需 要努 力 的方 向 。但 客观 的讲 , 双 方对 其 国发 生内乱 。这 两种 战略 有时 并重 , 有时有 侧重 , 但一 直没 有间 断 。 解读、 落 实是 存在 差异 的 , 外 界也 有 各种 各样 的议论 和 疑 问。其 实 , 显然 , 中 国发 展 和崛 起 的主 要阻 力来 自美 国, 这 严重 影 响双 方关 系 中美 新型 大 国关 系是一 个大 体 的框 架 , 即双 方在对 方 能接 受的 范围 的发展 。 内行 事 , 而 且 是动态 的 , 会 随着 国际 环境 和双 方力 量的 变化 而波 动 , 当然 , 中 美作 为两 个世 界大 国 , 在 有矛 盾的 同时 , 也 有许 多共 同 期间 的 各种 矛 盾 和摩 擦 也不 可 避免 , 甚 至 不排 除 某种 程 度 的 中突 。 利益 , 面对 许多 共 同问题 。这又 有利 于双 方关 系的发 展 。一是 国际 未 来 若 干 年 的 模 式 大体 就 是 维 持 现 状 , 即斗争、 竞争、 共处、 对话、 战略有 相似 之处 , 美 国希望 世界 相对稳 定 以保 持自 己目前 的优势 地 沟通 、 协调 、 合 作等 多种 形 式并存 , 美 国基 本保 持 自己 的世界 老大 地 位 , 中国希 望保 持稳 定的 中美关 系和 世界 和平 以保持 中 国现 在 的发 位, 中国默 认 , 中 国获得 和平 的发 展环 境 , 美 国接 受。这 是过 去多 年 展 态 势 , 两 国各 有 所 得 。二是 经 济 上 互相 依 存 : 中 国持 有约 1 3 0 0 0 的状况 , 这 也是现 在双 方都 能接受 的结 果 。 亿 美 国国债 , 是 美国 最大 的债权 国 , 这 对 中美关 系产 生微妙 影响 ; 两 二、 中美为什 么要建 立新型 大 国关系 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 美国是中国重要 出口市场, 美国也很看重 中 美为 什 么要 建立 新型 大国 关 系?原 因并 不复 杂 , 就是 避免 历 中国市 场 , 市场 依赖强 烈 ; 两 国经济相 互影响 , 有 一定 的~荣俱荣 、 一 史 上大 国之 间 的对 抗与 冲突 , 甚 至战 争 , 减 少双 方关 系风 险 , 实现 合 损俱损关系, 如近几年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三是两国面临许多 作 共 赢 。因 为从 古 至 今 , 特别 是 近代 以 来 , 各 国都 想掌 握 世 界事 务 共 同 问题 , 需要合 作应 对 , 如打击 恐 主义 和极 端势 力、 防止 全球经 的 主导 权 , 而大 国无 疑 在其 中 起着 决 定性 作用 。正 由 于此 , 大 国 关 济 下滑 、 保 持国际航 运畅 通、 应对 气候变化 等 。四是 美国解 决全球和 系 历来 紧张 , 特 别是 世界 的一 号和 二号 大 国往往 把对 方 看作 对手 和 地 区问题需要 中国, 如防核扩 散问题 、 其他 国家对美国的挑 战等 。
不冲突、不对抗:打破大国间相处的“魔咒”
不冲突、不对抗:打破大国间相处的“魔咒”作者:袁征来源:《中国报道》2013年第07期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的“庄园会晤”不仅是两国政府换届后中美元首第一次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也是中美高层交往的一个创举。
通过会晤,两国元首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重要积极成果,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对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作出了精辟描述: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
三者相互关联,又互为基础。
而“不冲突、不对抗”的共识对于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而言尤为重要。
这既应当是处理中美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追求的基本目标。
历史上,新兴大国崛起后往往寻求改变既有的国际秩序,而霸权国家则竭力压制新兴国家,防止新兴大国挑战自己的霸权地位,最后双方往往诉诸战争手段来解决相互之间的纷争。
基于历史经验的认知,加上意识形态的偏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崛起抱有很大的戒心。
不少西方人将中国同当年的德意志帝国、日本帝国和苏联相类比,认为中国将是一个“不满现状的大国”,最终会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很可能成为现有世界秩序的挑战者,甚至是国际规则的破坏者。
在全球化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地球似乎变得越来越小,各国联系日趋紧密。
中美之间的经贸往来、人员交流和社会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不断加深。
和平与发展依旧是当代世界的主旋律,主要大国都将注意力放在综合国力的提升上。
况且,在武器装备日新月异的核武时代,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不仅会出现没有赢家的局面,而且会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
中美精英阶层都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两国政府一直试图就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进行定位,探寻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路径。
早在1997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访美期间签署联合声明,表示将“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2001年,两国元首正式确立中美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为两国共同努力的方向,这成为中美关系改善的转折点。
形势与政策部分笔记
一,简述当前我国外交战略:1. 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打破“国强必霸”铁律;2. 开拓新型大国关系之路;3. 以亲诚惠容理念,开创周边外交新局面;四个布局:大周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主要舞台;4,巩固和发展同国家的传统友谊;二,简述“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P29三,简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内涵:一种崭新的国际理念,用一种新思维,新理念看待,不冲突不对抗,互相尊重,合作共赢途径:1基本战略布局: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2根本出路:改革3坚持走和平发展路线,与各国一道共建,以和平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周关系4,面临机遇挑战,双发从战略高度出发和看待中美关系,创新思维,加强双边合作,求同存异;四,简述当前大国关系的新特点:1,美欧与俄持续较量,双方濒临“新冷战”2,中俄助推国际格局多极化,成为新兴大国合作的典范3,中美竞争与合作并存,“新型大国关系”好事多磨.4,战后70年之际的中日关系,依然复杂敏感;5,中国周边国家形势,任重道远;五,简述中东长期动荡不止的只要原因:P83六,论述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P77三个坚持,一个理念,一个观,五个要七,简述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成就6大1,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入2,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成效成效显着3,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4,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不断完善5,高等教育科研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很大提高6,高校招生入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基本到位;八,简述高等教育面临形势和阶段性特征1,高等教育向公平,质量,多样化方向发展;2,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提升质量转变;九,简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意义和措施意义: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高国民教育全过程措施:1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3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4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十,论述大学生就业面临双重挑战,规划大学该如何度过1,总量矛盾突出毕业生规模创历史新高,总体签约率低2,结构性矛盾严重结构错位,高技能人才短缺;毕业生素质走低;用人单位的新要求;供需双方意愿性错位增加自我的实际动手能力,环境适应力,自我管理力,组织能力,加强自我心理抗压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十一,简述中国梦的两个基本目标和基本内涵目标: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实现国家富强,名族振兴,人民幸福;十二,简述中国梦的时代特征1.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2.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3.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化特征”4.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十三,简述现阶段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1,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2,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3,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4,坚持把培育生态作为重要支撑;5,坚持把重点突出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十四,简述实现中国梦路径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带路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4.实现中国梦归极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十五,简述如何在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圆梦1,宏观的国家层面,中国梦的总体方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2,中观的社会层面,中国梦的社会价值维度:自由,平等,公正,法治3,微观的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微观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六,论述大学生如何圆梦1,首先;要把握好大势,其次,要能分析自己周围的形势;第三,能看清形势来行动2要勤学,下得功夫,求得真学问,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十七,简述2015年我国外交一个重点,两条主线内涵1,重点是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文明将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政策沟通;不断扩大彼此利益契合点;我们会探讨互利合作的有效途径,重点推动互联互基础设施,陆上经济走廊,海上合作交点的建设;我们还愿促进人文合作交流,加快自贸谈判进程,“一带一路”必将取得更多收获,助力亚欧大陆实现整体振兴;2,两条主线:做好和平与发展两篇大文章,我们将同国际社会一道,办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世纪活动,以史为鉴,开辟未来,使中国成为维护和平的强大力量;我们将积极参与联合国发展峰会和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推动制定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2015发展议程和新的气候变化,应对安排,发挥中国的建设性作用;十八,简述影响当今大国关系调整的主要因素1,面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国际恐怖主义等全球挑战问题,各国都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同舟共济;2,大国之间共同的经济,安全的利益问题,须以和平, 发展式进彼此竞争和平和军事层面的较量;3,大国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交之,缠绕,竞争关系突显,是故事友的界限走向模糊化;,4,大国之间互相的核威胁,常规武器日益趋向高科技化,导致各国之间战争代价过高,各方均难以承受;5.当今大国汲取大国抗战的历史教训,要避免重复发生十九,中国制造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P40最后一题是论述题,对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的体会和建议,800字1.为什么推动一带一路区域合作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发展战略对接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中国深度融入世界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另外按老师上课讲的;;;某些国家不坏好意;2.关于十八届五中全会内容: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全会认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全会高度评价“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系、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治行动;贡献: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是确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发展理念必然要发生变化;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那么,这五大理念的“深刻变革”意涵体现在哪里,彼此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深刻变革”内涵体现在哪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历史发展经验表明,一旦“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红利渐趋用尽,一国进入到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创新能力不强就会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阿喀琉斯之踵”;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变迁,出现所谓的“创造性破坏”,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本质;此次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如此重要位置,势必会引起利益关系调整和体制机制变革;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中国,急需一次思想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同样,理论、制度、文化创新,也将是一场建立“中国叙事”的变革——终结西方“元叙事”,打破西方价值体系垄断,使不同的制度、文化、文明互鉴共存;坚持协调发展,就是实现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但农村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农村仍有大量贫困人口;在唯GDP时代,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硬实力”背后,是软实力的相对不足,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协调发展,就是要改变单一发展偏好,打破路径依赖,实现整体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就是在中国发起一次生态革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无论是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不足,还是人们环保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都要求国家调适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念兹在兹的执政目标和努力方向,而生态美好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人们的崭新认知里,生态是否美好、能否尽享绿色,与幸福感息息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由环境事件引起的“邻避效应”和群体抗争行为多次出现,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和地方秩序;坚持绿色发展,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场变革,也将深刻影响地方政治生态和社会治理;坚持开放发展,就是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近些年,随着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外界纷纷猜疑中国是否依然实行30多年一直奉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对此,“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开放发展”理念,就是告诉世界,中国会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对于中国来说,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更多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高制度性话语权;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还是牵头设立亚投行,都有这方面的考虑;坚持共享发展,就是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增强获得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吕氏春秋有曰:“治天下也,必先公;”马克思曾说“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目的本身”;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分配不公问题、阶层收入差距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人们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无论是共享发展,还是全面深改,都是要破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既得利益阻力,实现全面小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才能牢固;内在联系体现在哪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创新发展,注重的是更高质量、更高效益;坚持创新发展,将使一国、一地区的发展更加均衡、更加环保、更加优化、更加包容;也就是说,创新发展对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协调发展,注重的是更加均衡、更加全面;坚持协调发展,将显着推进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进程;更加注重生态保护、社会保护,是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绿色发展,注重的是更加环保、更加和谐;坚持绿色发展,将深刻影响一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幸福指数;要想实现绿色发展,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同时,绿色发展将显着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共享发展成为有质量的发展;开放发展,注重的是更加优化、更加融入;坚持开放发展,将增强我国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开放发展是一国繁荣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凡是走封闭之路的国家,无一不是走向失败国家的行列;开放发展,将使发展更加注重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影响,更加有利于实现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注重的是更加公平、更加正义;坚持共享发展,是坚持其他四种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坚持共享发展,将为其他四种发展提供伦理支持和治理动力;五大发展理念缺一不可;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唯有统一贯彻,出实招、破难题,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五中全会重要考点必背考点1: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相关链接:2015年10月26日至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考点拓展: 全会认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必背考点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3.李克强说中国有能力实现经济增长7%左右目标信心哪来书上p23-25。
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内涵
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内涵作者:马振岗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19期中美必须为“老问题”寻求“新答案”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根据世界大局发展变化推出的一个外交创新理念,是对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大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迅猛崛起,世界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发达国家实力相对下降,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力量逐步上升,相互间力量对比更趋平衡。
以往的历史教训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时,两者势必发生恶性竞争、对抗甚至战争。
如果中美这样两个大国也难以避免走上这样一条道路,其严重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仅对中美两国人民,而且对整个国际社会都将是一场灾难。
另一方面,当今世界处于全球化不断发展之中,各国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已日益成为现实,零和博弈对任何一方都有害无益。
而共同面临各种全球性问题的严峻挑战,任何国家都无力单独应对,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同舟共济。
面对这种形势,中美两国领导人越来越深刻意识到,必须为“老问题”寻求“新答案”。
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实际指出了一条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大国关系新路。
近两年来,中美两国已就此进行过多次探讨。
通过这次习奥庄园会晤,两国对构建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共识更明确,方向更坚定。
这一理念,不仅针对中美两国,而且也普遍适用于所有大国关系,适用于各国间的关系,可以说具有普世价值。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体现出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念,也是我国“永不称霸”政策的明确宣示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
我国倡导世界命运共同体,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不仅要让13亿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也希望世界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我们一再郑重表示,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同我国的战略决策是一致的。
如何看待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及中国的应对方法
如何看待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及中国的应对方法如何看待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及中国的应对方法摘要:“新型大国关系”按照中方的说法,它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按照美方的说法,它是对“崛起国与守成国必然冲突”这一历史魔咒的打破,是以“新答案”解决“老问题”。
然而,要在历史传统、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大相径庭的两个大国间发展新型大国关系,谈何容易!中美之间,既有利益的冲突,又有利益的汇合;既有政治价值的分歧与对立,又有文化社会层面的共性与融合;既无法成为盟友,又不可能沦为敌人。
换个角度来看,两国都应把国内一些挑战看作双方合作的潜在领域和机遇。
两国应通过对话磋商协调合作机制,积极探讨中美合作共赢潜力,借此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国也应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采取相应的应对办法,为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关键词:中美关系、新型大国关系、分歧、互利共赢、和平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总体上,中美关系一直朝着在良好和平稳的方向发展,但其中不乏有矛盾和分歧。
人与人之间尚且会有意见不合和互利共赢之处,二者孰重孰轻,需要仔细斟酌和权衡,况且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所以中美关系出现这种复杂而矛盾的“斗而不破与合而不同”的情况是正常而合乎情理的,就目前情况而言,中美是共同利益超过双方的分歧的。
小布什的弟弟尼尔·布什曾经说过“中国和美国像一对“已婚夫妻”,这两个国家拥有共同利益,应当建立起和谐的“婚姻关系”,而不是总在争吵。
” 2012年5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
双方给中美关系定位已经有了新的共识,就是“基于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个定位是双方最高领导人达成的,和过去小布什说的建设性合作关系相比较,新的定位应该说更清晰了,也更积极了。
我们知道美国自1870年以来美国国民经济就高居全球第一,美国是个多文化和多民族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移民国家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浅谈构建中美大国新型关系
浅谈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摘要: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归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中美两国之间,拥有广泛合作基础。
中美合作的开展,将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世界繁荣发展带来生机。
当今世界,信息化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加强,21世纪我们一定着眼本国实际,千万不能重蹈覆辙,要结合实际走出一条深化的大国关系。
从实际情况分析,我们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单枪匹马的奋斗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因此中国极与美国这样的传统大国之间发展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是是中国加强与美国交流合作的必要条件。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的重要决策,符合中美两国的发展现状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关键词:新型大国中美关系利益世界和平合作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抉择,不仅是对两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世界的繁荣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要从世界整体着眼,为促进和平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中美双方的关系的建立应该以人类社会发展史为依据,进而发现行的方法和措施,来为中美大国关系的建立乃至世界的共同进步贡献力量。
但是不能放弃各国之间存在差异和威胁全球稳定发展因素的出现。
新型大国关系是建立在各国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各种问题新方法。
随着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表现被国际社会的不断认可,中美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中美在处理大国关系在做好表率。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这与稳定的国际社会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表现对中美关系保持稳定发展的期望。
新型中美大国关系首先是摈弃两国之前的各种的冲突两大国关系;其次是一种应该相互包容和理解关系;再次是在国际和平发展的大环境下,既能商讨符合国际的制度,又能共同面对各种挑战的关系;最后,新型中美大国关系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的关系。
中美两国关系肯定不希望双方陷入对抗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6月7-8日,习近平在与奥巴马的会晤中用三句话作了精辟概括:
一是不冲突、不对抗。
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
二是相互尊重。
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
三是合作共赢。
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