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试行)》的颁布,我国新一 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轰轰烈 烈的进行。与过去相比,这个新的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有着多方面的 创新,尤其是它所带来的教育观念 转变,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 点。
一、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经历的八次革新:
1.1949--1952年 2.1953—1957年 3.1958--1965年 4.1966--1976年
五、中小学新课改理念下学生观的变革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 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主题。
1、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角色转换 (1)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
一是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四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念
(一)中小学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地位
一种是“教师中心论”,他把学生看成是可以 随便涂抹的一张白纸,一个可以任意添灌的装知识 的容器,学生对教师来说,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另 一种是“学生中心论”,它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 中心,“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 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着 他们而组织起来,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 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导地位。”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分 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 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 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 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愸别和选拔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 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从学生的地位来看,就是要改 革传统的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被动的、依赖 的客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 质的最根本的属性,发展人就是发展人的最本质的属性,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 新课程视野下的学生主体性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自主性2、能动性3、创造性
它的意义在于:
(一)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二) 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三)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三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中提出的六 项具体目标为 : 1、改革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
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 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 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 和缺乏整合 的现状。
பைடு நூலகம்
5.1977--1985年
6.1986--1991年
7.1992--2000年
8.2001年开始
二、新课程改革的任务和意义: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 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 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 展。新课程根据社会发展、知识发展与学生发 展对课程提出新要求的综合思考,从两级管理 走向三级管理,使得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学校 也有了一定的课程权利,除了分科课程,还有 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 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并注重培养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情感在新课 程中受到了高度重视,关注学生学习的意愿、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全面、健全发展,以 培养情知和谐统一的、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高 素质人才。
六、中小学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观的变革
中小学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的角色:教师的角色是多方面的,既有显性 的、又有隐性的;既有认知方面的,又有情感方面的。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基于对教师的认识及中小学新
课程设置及教育理念的巨大变化,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课 程,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转换角色:
课程改革改变了学习方式,拓展了学 习空间。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培养学习兴 趣,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去不断地更新知识的意识比学习知识本身 更为重要。新课程力求改变过去过于强调 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习过程变 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 程.
(二)、现代中小学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 2、独立性 3、独特性 4、体验性 5、问题性
(三)中小学新课改理念下学习方式的变革
1、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与传统的传递 ------接受的教学方式相对应的。 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 认知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两种, 其中接受学习是以往课堂学习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 3、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及教育理念
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制
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试行)》,提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
的、适应时代要求和体现素质教育
精神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 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 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 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 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 教育课程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