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_教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第一章:正比例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
1.2 教学内容:引入正比例的概念,解释什么是正比例。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正比例关系。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索正比例关系。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来评估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正比例的计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能够计算正比例关系中的比例因子。
2.2 教学内容:讲解正比例的计算方法,包括比例因子的确定。
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计算正比例关系。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例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个人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计算技巧。
2.4 教学评估:通过个人练习和问题解答来评估学生对正比例计算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正比例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将正比例关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能够解决涉及正比例的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将正比例关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解决涉及正比例的问题。
3.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将正比例关系应用到实际中。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来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应用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正比例的图像表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在图像上的表示方法。
能够绘制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4.2 教学内容:讲解正比例关系在图像上的表示方法,如直线图。
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绘制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例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正比例关系在图像上的表示方法。
个人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绘制技巧。
4.4 教学评估:通过个人练习和问题解答来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图像表示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正比例关系的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正比例关系的拓展概念。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借助具体事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正确理解正比例的含义,学会运用正比例的含义,判断相互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二)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在对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感受数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不断感受数学与生活现象的密切联系,增强借助生活现象,不断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借助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准确理解正比例的含义,并结合正比例的含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正比例意义的揭示过程,根据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启趣激学谈话: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会用数量关系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二)合作探究。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课题
成正比例的量
教时
3
执教
日期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关系。
2、能运用有关知识初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证观点。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
1.内容析:
正比例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当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系统学习函数的开始。提起函数,可以简单的说:函数是一种以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来反映两种数量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数学模型。而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也是当中最简单最线性的关系,其实在学生以往的学习过程当中,比如说探索规律,还有对数量关系、运算公式的学习,包括字母表示数以及统计图、统计表的认识,以及比和比例等内容,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的意义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正比例意义的学习将直接为反比例意义的学习提供研修方法和研修模式,又为后续的解决实际问题,乃至于将在初中系统的学习函数做好了知识和方法的准备。
2.学情分析:
从学生面对正比例的学习角度来看,这方面的学习还是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的,因为从研究数量关系的角度来看,应该说孩子对以往的数量关系,包括一些运算公式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比如说路程、时间、速度这组常见的数量关系,应该说孩子比较熟悉,但是还仅仅停留在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上,而正比例的意义是要从一种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去理解数量间的关系,要通过观察、分析两种数量之间的变化情况,变化规律,进而达到对两个变量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因此说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和思考将从以往的静态过渡到今天的动态观察分析,乃至于抽象概括上来。这种研究问题的角度,学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能够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及辨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成正比例的量。
2. 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
2. 相关生活情境的图片或视频。
3. 成正比例的实例数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如购物、交通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成正比例的量。
2. 讲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讲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3. 辨识成正比例的量:给出实例,让学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引导学生运用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行辨识。
4. 练习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成正比例的自然现象,如植物的生长、人口的增长等,让学生感受成正比例的量在自然界的普遍性。
2. 引导学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经济、科技、环保等领域。
七、课堂小结:2. 强调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课后作业:1. 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交通等。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成正比例的量,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评价与反馈:1.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辨识成正比例的量、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表现。
《同步导学案》人教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第三课时 成正比例的量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第三课时成正比例的量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2、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图像。
3、重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
知识导入数学课上,老师拿出一个量杯,一个玻璃杯,一把尺子,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一听做实验,大家立刻来了精神,都想到讲台上跃跃欲试。
老师让红红用量筒量出50毫升的水倒入玻璃杯中,让明明量出杯中水的高度,明明量得水高为2厘米。
老师说:“再加入50毫升水,看水面会有什么变化?”在红红往玻璃杯中加水的过程中,大家看到水面缓缓地上升,明明量了量水面上升到4厘米。
老师又说:“如果再加入50毫升的水,大家猜猜水面的高度为多少呢?”大家异口同声:“6厘米。
”果然如大家所料,红红又加了50毫升水后,明明测得水高为6厘米。
老师说:“继续猜想,如果我把加到200毫升、250毫升、300毫升,你们知道水的高度是多少厘米吗?”“知道,太容易了……老师说:“是呀,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发现了什么?”“我发现水的高度随着水的体积的增加而升高。
”“我发现水的体积与水的高度的比值相等。
”“我发现…..”老师微笑着说:“数学需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不错,水的高度和体积正是因为具有同学们发现的这些特点,所以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和特征。
”知识讲解知识点一:正比例的意义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分析:首先计算相应的底面积,完成表格。
根据“底面积=圆柱的体积÷高”来计算,将计算出的数据填入表格。
然后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探究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变化规律。
解析: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案例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案例一、教学说明: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和判断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
2、知道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本课在于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寻找相关联的两个量,然后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素材路程、速度,总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同时,充分运用导学题组的导向功能,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寻找规律的同时感受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
二、教学设计:(一)复习准备:联系学生以前学过的数量关系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导学:1、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分组讨论:小组合作:议一议: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汽车的里程表,使学生知道汽车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学生汇报。
(1)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两种量的变化相同。
(2)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
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中,学生相互交流,引发思维碰撞,进而使得不同层次学生的新知得到不断更正与整合。
4、教师说明:在上面的问题中,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速度一定)我们说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
通过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5、教师质疑: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想一想:上面例子中的路程和时间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让学生通过刚学知识进行判断,现学现用让学生以此去体现出构成正比例的必要条件。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 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定义: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2. 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观察两个量是否随着第三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变化方向相同,且比值不变,则成正比例。
3. 正比例的实际应用: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实际应用,灵活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正比例的概念。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讲解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含义。
3.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判断方法。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物理学等。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成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性质和特征。
2.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成正比例的特征和性质,学会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掌握成正比例关系的比例系数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成正比例的概念,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提问:“大家能否举出一些成正比例的例子呢?”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路程与时间,人数与食物,长度与面积等。
2. 学习成正比例的概念及特征教师让学生通过计算两个量的比值,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引导学生总结成正比例的概念和特征。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成正比例。
3. 成正比例关系的表示方法教师让学生掌握成正比例的表示方法,即求出相应的比例系数。
并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比例系数的方法。
4. 拓展应用通过提供真实的生活问题,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某商品每件2元,购买10件的总价是多少?以及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等。
5. 练习及巩固布置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并通过做错练习题,引导学生查找错误、纠正错误,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次进行课堂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常规练习和作业检查。
五、教学资源准备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案、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
六、教学反思认识成正比例的概念,学生最初可能难以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具体的讲解和生动的例子演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2 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就看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比值不一定,就不成正比例。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3.2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断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4.2 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归纳出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4.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并进行点评。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必做题:运用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解决课后练习题。
5.2 选做题:生活中的正比例现象,让学生举例并解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点评。
课后作业的设计,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检验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
6.3 评价内容:判断正比例关系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
成正比例的量-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成正比例的概念;
2.能够判断给定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能够应用成正比例的概念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成正比例的概念;
2.能够判断给定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首先,教师让学生回顾和复习上节课所学过的比例的知识,然后引入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含义和特点,如:
在某家商店,苹果的价钱与数量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
也就是说,如果买两个苹果需要花费4元,那么买四个苹果需要花费多少元呢?
2. 学生互动探究
让学生一起来解决上面的问题,让他们发现为什么苹果的价钱和数量是成正比例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出比例表的方法来找到规律,并且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如果买8个苹果需要花费多少元?
•如果要花费12元来买苹果,能买到几个苹果?
3. 归纳总结
通过以上的例子,学生已经掌握了成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接下来,教师再讲解一些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量之间的规律,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成正比例的关系。
4. 练习与评价
让学生完成一些针对成正比例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了成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并通过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个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互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环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他们的表现作出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以及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成正比例的量。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正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对比例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比例的表示方法。
但学生对于正比例的判断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正比例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成正比例的量的判断方法。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正比例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正比例的意义,理解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丰富实例的教学PPT,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图片、实物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小明骑自行车去公园,速度保持不变,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更多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第一章:正比例概念的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能够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1.2 教学内容引入正比例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正比例关系解释正比例的定义,即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引导学生观察实际例子,发现正比例关系1.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正比例关系使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数学表达方式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让学生举例说明正比例关系,评估学生能否识别正比例关系第二章:正比例的性质2.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的性质能够应用正比例性质解决问题2.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的性质,即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发现正比例性质的应用2.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性质使用数学运算,让学生掌握正比例性质的应用方法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性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应用正比例性质解决问题,评估学生能否应用正比例性质第三章:正比例函数的图象3.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特点能够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3.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特点,即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3.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使用数学工具,让学生掌握绘制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方法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图象特点的理解程度让学生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评估学生能否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第四章:正比例函数的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的应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4.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函数的应用,即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4.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使用数学运算,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4.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评估学生能否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第五章:正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5.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能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提供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独立解决5.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提供解题指导,让学生独立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综合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评估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六章:正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将正比例函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6.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交通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6.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使用数学运算,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6.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评估学生能否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第七章: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7.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能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解释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如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7.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使用数学运算,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其他形式的应用方法7.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其他形式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评估学生能否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第八章:正比例函数的综合练习8.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能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8.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提供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独立解决8.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提供解题指导,让学生独立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8.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综合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评估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九章:正比例函数的拓展与应用9.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的拓展与应用能够将正比例函数应用于解决更复杂的问题9.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函数的拓展与应用,如在科学、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9.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使用数学运算和科学知识,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在拓展领域的应用方法9.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拓展与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评估学生能否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第十章:总结与复习10.1 教学目标总结正比例函数的知识点巩固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0.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性质、图象、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提供复习题,让学生巩固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10.3 教学方法使用复习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总结和巩固正比例函数的知识点提供解题指导,让学生巩固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0.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总结和复习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完成复习题,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得到巩固。
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教案、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成正比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成正比例的量”为主题,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成正比例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5.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成正比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出一个与成正比例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自己解答。
作业要求:
1.做作业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完成作业后,及时检查,确保答案正确,对错题进行订正。
3.家长协助监督,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4.教师批改作业后,及时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遇到问题时,可以与同桌或教师讨论。
3.教师指导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解题方法,及时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成正比例的概念、判断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活动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成正比例知识的关键点。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索成正比例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
小学数学《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能说出正比例的意义.2.通过交流,能依照正比例的意义判定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学习重难点】:1.正比例的意义.2.通过观看、摸索发觉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一、【知识链接】:1.已知路程和时刻,如何样求速度?2.已知总价和数量,如何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刻,如何样求工作效率?二、【自主学习】:1. 自学课本第39-40页的内容.2.例1中的一排杯子,形状、高度是相等的,里面装着一些水,通过测量统计出了一个表格,对子互说那个表格的意思。
(1)表中有哪几种量是已知量?水的高度变化了,体积像如此一种量变化另一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水的体积是如何样随着高度变化的?(3)从左往右看,水的高度_____________,体积也是____________ _从右往左看,水的高度_____________,体积也是_____________(4)依照我们所学的圆柱的体积公式,完成书上的表格。
观看一下结果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5)得出:水的体积和水的高的比的比值,即底面积是一样的,是相等的.(6)水的高度和体积是如何样变化的?变化的时候有什么规律?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现】:◆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依照例2,交流:(1)纵向的轴表示什么?横向的呢?(2)表示水的高度在5厘米的地点是哪儿?当水的高度在5厘米的时候,在纵轴上表示体积的点在哪儿?(3)高度是7厘米体积是多少?(4)对子互说:要如何才能不通过运算得出体积呢?要先找到什么?在图上找到了那个点,那么那个点是多少呢?你是如何明白的。
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2.养成仔细审题,认真思考,探索规律的良好习惯。
一、自主学习:1.正比例关系还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在作业纸上,根据39页统计表中的数据,描出高度和相对应体积的点,顺次连接后观察。
(1)说一说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什么样子的。
(2)不计算,判断高度是7cm 时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2.观察表格完成下面问题。
比值等于( ),这个比值表示的意义是( )。
用关系式表示是( )。
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叫做( )比例关系。
3.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1)如果长方形的长一定,那么它的面积和宽成正比例关系。
(2)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关系。
(3)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成正比例关系三、课堂检测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每天读书的页数一定,总页数和需要的天数。
四、小结:本课的收获? 五、课后练习 填空题1、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是最小的质数,一个内项是0.5,另一个内项是( )。
2、甲数×43=乙数×60%,甲:乙=( : )。
3、0.75:32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4、甲数的53是甲乙两数和的41,甲乙两数的比是( )。
5、一个比例式,两个外项的和是37,差是13,比值是65,这个比例式可以是( )。
判断题1、小麦的出粉率一定,小麦的总重量和面粉的重量成正比例关系。
()2、因为甲数:乙数=25:23,所以甲数=25,乙数=23。
()3、车轮的直径一定,车轮转动的周数和所行路程成正比例。
()4、如果A与B成反比例,B与C也成反比例,那么A与C成正比例。
()5、如果a×3=b×5,那么a:b=5:3。
()6、y=8x,表示x和y成正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_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文章内容由收集!小学数学《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能说出正比例的意义.
2.通过交流,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学习重难点】:
1.正比例的意义.
2.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一、【知识链接】: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自主学习】:
1. 自学课本第39-40页的内容.
2.例1中的一排杯子,形状、高度是相等的,里面装着一些水,经过测量统计出了一个表格,对子互说这个表格的意思。
(1)表中有哪几种量是已知量?
水的高度变化了,体积
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
(3)从左往右看,水的高度_____________,体积也是_____________
从右往左看,水的高度_____________,体积也是_____________
(4)根据我们所学的圆柱的体积公式,完成书上的表格。
观察一下结果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
(5)得出:水的体积和水的高的比的比值,即底面积是一样的,是相等的.
(6)水的高度和体积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时候有什么规律?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文章内容由收集!小学数学《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根据例2,交流:
(1)纵向的轴表示什么?
横向的呢?
(2)表示水的高度在5厘米的地方是哪儿?
当水的高度在5厘米的时候,在纵轴上表示体积的点在哪儿?
(3)高度是7厘米体积是多少?
(4)对子互说:
要怎么才能不通过计算得出体积呢?要先找到什么?
在图上找到了这个点,那么这个点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刚才是从已知的高求体积,如果反过来已知体积求高呢?
小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四、【拓展延伸】:
思考: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检测】:
判断下列每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