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1.关汉卿创作题材: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1)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2)以《望江亭》、《救风尘》、《拜月亭》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3)以《单刀会》、《西蜀梦》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2.关汉卿创作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歌颂弱者的胜利(浪漫手法《窦娥冤》)(2)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善于以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等方法。
(3)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4)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关汉卿熟悉城市下层社会生活,又熟悉他们的语言,他在人民群众的语言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学语言。
剧本的语言通俗生动,真正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事,境无旁溢,语无外假”的地步。
3.《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首先表现在它的悲剧的审美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不仅在于它写出了一个善良的弱女子惨遭刑罚,最终屈死的命运,而且更在于它写出了这个弱女子终于以自己的悲惨遭遇回击了威严、强大的封建制度,并由此而引发了读者或观众的深刻而严肃的思考,激起了他们对凶残丑恶的封建社会的憎恶乃至反抗。
因此,其审美效果,既是“悲戚”的,也是“悲壮”的,二者融合,感人肺腑。
(2)《窦娥冤》的语言,无论唱词和道白,都是元杂剧中的上乘。
优秀的元杂剧作品,大多具有本色、自然、“雅俗兼收、串合天痕”的特点,而《窦娥冤》的语言,更为直白而有意蕴。
王国维在论述元杂剧语言“自然”而“有意境”时,专举《窦娥冤》第二折【斗虾蟆】为例,认为“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
当然,王国维没有举到的其他很多曲词宾白,也都在自然本色之中而有意境,例如第三折的“【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诸曲。
此外,在人物性格刻画方面,此剧令人信服地写出了窦娥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4.《窦娥冤》思想的核心: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1)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
(2)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窦娥一重又一重的不幸,最后把他送上了断
头台!这一结果彻底动摇了普通老百姓所信奉的善恶各有所报的法则,是受压迫者对黑暗世界究竟有无“王法”与“公道”的根本怀疑与否定。
5.关汉卿杂剧的艺术1、题材的多样化
2、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尤其是妇女(下层)的形象,多为旦本
进步的妇女观
1)、进步的恋爱婚姻观、贞节观
2)、同情、理解妓女、女奴等社会底层的妇女,发现并歌颂其美好心灵和优秀品德
3)、女性优于男子,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者。
方法:
1)、善于同中求异,塑造性格各异的人物
赵盼儿泼辣大胆,与之对比的宋引章。
2)、善于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内心冲突
3、繁复的戏剧冲突
密度高、力度大、角度新
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体制,一般不允许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但这并不妨碍关汉卿通过两组或更多的戏剧矛盾,把人物形象描绘的更加丰满。
4、结构:剧情曲折,具有传奇性
关汉卿作为一个曾“躬践排场,面敷粉墨”的“当行”的戏剧家,他的杂剧很适合演出。
情节发展自然;场面安排紧凑、集中;关目处理变化多端,很富有戏剧性。
但他并不片面追求戏剧效果,而是和人物的性格、剧本的主题完全吻合。
5、戏剧结构严谨简洁,详略得当,每折层层推进,浓淡相间,摇曳多姿。
一人一事,单线结构,主脑清楚,场面的安排紧凑集中典型。
6、语言:本色自然,本色派的语言大师
关汉卿熟悉城市下层社会生活,又熟悉他们的语言,他在人民群众的语言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学语言。
剧本的语言通俗生动,真正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事,境无旁溢,语无外假”(臧懋循《元曲选序》)的地步。
6.《西厢记》人物形象:
老夫人:典型的封建家长制代表,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赖婚,拷红,逼试。
莺莺: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贵族少女。
聪明美丽,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
佛殿邂逅,隔墙和诗,道场传情,月夜听琴,传简约会,自荐枕席。
闹简,赖简。
张生: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封建礼教叛逆者。
执着诚挚,“傻角”、“疯魔汉”、“志诚种”;软弱,“银样蜡枪头”。
红娘:封建礼教的拆除者,崔、张爱情的撮合者。
她是剧中最动人的形象。
聪明机智,勇敢泼辣,富有正义感。
传书递简,拷红。
7.《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反封建战斗性:(1)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
(2)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董解元强调“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而王实甫则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
8.《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体制和结构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五本二十一折多角色司唱每本都有一个小高潮::“闹斋”、“赖婚”、“赖简”、“惊梦”、“团圆”。
在主唱脚色的分配上,《西厢记》也改变了元杂剧一般一本戏曲一个脚色主唱到底,其他脚色只有道白和动作的惯例,而且部分地打破了一折由一人人主唱的限制。
根据剧情的需要,有的折里由2 人或3人对唱或分唱,如第四折张生、红娘、莺莺都唱。
剧中主要人物上场不受限制,又都可以唱,展开剧情、刻画人物就灵活多了,大大丰富了元杂剧的表现手段,其意义是十分显著的。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
双线贯穿始终,两类矛盾:崔张与老夫人为主要矛盾,崔、张、红为次要矛盾。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郑恒等为另一方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一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同卫道者之间的矛盾斗争。
(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烘托渲染
心理描写是《西厢记》刻画任务的重要手段。
例如孙飞虎事件前,老夫人已许婚,事后老夫人设宴招待张生,莺莺、张生、红娘都没想到变卦,当老夫人叫莺莺以兄妹相称时,虽然每人只一句话,但十分恰切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
(末见旦科)(夫人云)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末背云)呀,声息不好了也!(旦云)呀,俺娘变了卦也!(红云)这相思又索害也。
又如第三本第二折写张生盼望月亮升起,好去和莺莺幽会时的内心煎熬。
(四)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文采与本色相生优美典雅而又生动活泼
“花间美人”(朱权《太》)的艺术风格
故事美:从头到尾就是一首美丽的诗
人物美:张生痴情美、莺莺深情美、红娘热情美
场面美:才子佳人、花前月下、吟诗作对,戏曲场面美。
语言美:《红楼梦》骂尽“才子佳人小说”,却盛赞《西厢记》说:“真正是好文章!你若看了,连吃饭也不想吃呢。
”“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是曹雪芹通过宝黛之口说出自己读《西厢记》的感受。
9.《西厢记》的艺术成就(1)体制和结构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克服“四折——契子“的形势,采取五本二十折的长篇形式,来表现完整的故事,是人物丰满。
(2)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
采用双线复合结构,戏剧冲突由两部分组成,这些矛盾交错发展,一波三折,曲折跌宕,扣人心弦。
(3)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采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多种方法进行烘托渲染,同时赋予人物喜剧色彩。
(4)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它吸收古典诗词和人民口语,并加以提炼加工,使语言更富于艺术魅力。
语言风格优美、华丽、委婉、细腻,音节铿锵,意境深远。
10.《琵琶记》(南戏之祖元杂剧殿军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艺术成就:(1)人物塑造取得较大成功。
蔡伯喈优柔寡断、委曲求全,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赵五娘善良朴素,刻苦耐劳,糟糠自咽,剪发买葬,体现中国古代妇女的优秀品德。
(2)双线结构颇具特色。
一条写蔡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场景对比衔接,使贫富悬殊的情景形成强烈反常。
(3)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
赵一线语言本色;蔡一线辞藻华丽。
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相协调。
11南戏与北杂剧在体制上的主要区别:
1、北杂剧一本四折,有楔子;南戏长达数十出,无楔子。
2、北杂剧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南戏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以分唱。
3、北杂剧每折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中可以换韵。
4、北杂剧用北曲,多刚劲粗犷;南戏用南曲,多柔婉缠绵。
5、北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南戏一出中可变宫调。
6、北杂剧动作提示叫“科”;南戏曰“介”
12.散曲的体裁特点:散曲与词相比,其特点是:(1)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2)可以增加衬字(在曲调规定之外自由加添的字),既保持曲调的腔格,又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为酣畅淋漓;(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4)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13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14.元诗四大家:指元代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并称“虞杨范揭”。
语见清·宋荦《漫堂说诗》。
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但作品多题咏寄赠之类,内容较空泛;崇尚“雅正”,宗法唐诗,而风格各异。
15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桢号铁崖,其诗作最具艺术个性。
他认为诗歌是个人情性的表现,强调艺术创作个性化。
他的诗融汇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颇为引人注目,故称之。
16.《三国演义》的内容:从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从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形象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斗争经验,堪称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一部谋略百科全书,具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同时,小说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展示了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17《三国演义》思想主旨: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柔和了千百年来广发民众对于明君贤臣的渴望心愿,鲜明的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和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带来的悲怆和迷茫。
18.《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1)“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特征。
《三国演义》的艺术虚构,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A.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即对正史、野史的各种材料重新组织,达到点铁成金的效果。
B.于史无征、采用传说。
对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极为有用而正史又没有依据的内容,大胆采用民间传说。
C.本末倒置、改变史实。
即将史书的个别事件加以改动构成新的情节。
D.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E.妙笔生花、善于铺叙。
就是把史书中有关情节的简略记载渲染铺叙,成为文学佳作。
(2)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
《三国演义》“陈叙百年,该括万事”,人众事繁,矛盾复杂。
但却组织得有条不紊,规模宏大而不散乱,结构严谨而不呆板。
它把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
全书约可归纳为五条线:以东汉灭亡为引线,以西晋统一为终局,中间的魏、蜀、吴三线的兴衰是主线。
这几条线此起彼伏,交互联络,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3)出色的战争描写。
A.善于把握各次战争的联系与区别,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
B.注重表现“智谋”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C.注重在战争中写人。
D.注重战争场面气氛的渲染,多用对比衬托、
张弛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等。
(4)特征化的艺术典型。
A.出场定型。
人物一出场、一亮相,小说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的评论,为其性格定型,此后就不再发展变化。
B.反复渲染。
就是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C.善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说中的生活细节比较贫乏,但却有不少惊险生动的传奇性的细节,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理想化色彩。
D.善用对比、烘托手法。
(5)历史演义体的语言。
A.“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吸收了史志文言的精华,又受讲史话本通俗化的影响,半文半白,既利于营造历史气氛,又能使读者“易观易入”,雅俗共赏。
B.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这是由于小说从讲史而来,叙述往往以简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有力,洋溢着一种阳刚之气。
C.语言以开始注意个性化。
如曹操的出言吐语,无不含诈;孔明的言谈声貌,处处有智;张飞的语气口吻,逼现出豪气;关羽的音容语态,包藏着傲骨。
19.《水浒传》的艺术成就:(1)成功地刻画了一批人物形象:“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2)《水浒传》的艺术结构:71回以前,以人为单元。
写诸多英雄先后造反,像众虎归山、百川聚海。
71回以后,以事为顺序。
写义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接受招安。
北征辽,南打方腊,悲剧告终。
整体看:结构完整。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俱备。
分开说:多有如“林冲传”、“鲁达传”、“武松传”、“李逵传”、“宋江传”、“三阮传”等精彩片断。
全书结构:珠串式链式结构。
结构线索:梁山起义由分散反抗到联合聚义、最后接受招安的全部过程。
(3)成熟的白话语体。
娴熟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传神。
吸取民间说唱文学的成就,带有浓烈的民间文学色彩,生动泼辣,酣畅淋漓。
人物语言个性化,“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从对话中见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20林冲、杨志和鲁达相同:军官身份;被逼造反经历。
不同:林冲“保官”,表现为软弱性;杨志“求官”,表现为奴才
性;鲁达既不保也不求,表现为彻底反抗性。
李逵与鲁达相同:粗中有细。
不同:李逵:粗中有野气,是“粗野”,带有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民
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细的“憨”、“老实”。
鲁达:粗中有豪气,是“粗豪”,完全是下级军官的形象,干什么
事都性急;细的“精”、“老练”、“有见识‘。
21.《水浒传》女性形象的塑造安排:(1)《水浒传》同《三国演义》一样,写的是男人的世界,基本上是“男性文学”。
为了突出不近女色的男性英雄本色。
(2)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权文化和“女人祸水论”的投射。
(3)是“江湖观念”作祟。
(4)是情节发展的需要。
(5)错误的“养生”观念作祟。
22.《西游记》的艺术成就:(1)极幻:A.描绘出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创造出许多离奇的神话故事,塑造了孙悟空等系列鲜明生动的神话艺术形象。
B.《西游记》奇异的特点:一是奇幻的描写并不只是为了眩人耳目,博取读者猎奇心理的满足,而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创造出孙悟空这样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二是幻想虽然奇异,看似异想天开,实际并非随心所欲的胡思乱想,而总是有生活的依据,无论从全书或是从细部来看,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因而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2)奇趣:A.《西游记》的奇趣,首先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有关。
B.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3)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西》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塑造人物。
(4)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A.《西》虽不是讽刺小说,却“以戏言寓诸幻笔”,具嬉笑讽刺、幽默诙谐风格。
B.《西游记》的幽默诙谐有一定的世情情调。
(5)曲折巧妙的结构。
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许多短篇小说的连缀与组合,属“短篇加短篇”的线性结构。
23.《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及其意义:杜丽娘: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1)苦于幽闺,乐于梦境(2)因情而死,为情再生( 3)捍卫爱情,勇于抗争。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另答案:《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
剧中的杜丽娘是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
1.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
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
老师对于《诗经》“后妃之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她的认同,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
在“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明媚春光的吻合,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2.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
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徒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3.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
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
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
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在杜丽娘对于爱情坚持追求中,可以看到作者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
爱情的力量可以让死者复生,能够征服封建礼教。
生动的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24.《牡丹亭》的浪漫主义风格:(1)主题上:为演绎生死“至情”,剧中主人公对“情”执著追求,对“理”强烈反叛,最终如愿以偿,实现理想,主题具有浓重的浪
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
(2)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再生。
与意中人先有梦中结合,继而阴间结合,最终人间结合。
没有爱可得到爱,没有情人可生出情人,现实生命死亡可作为理想人生起点。
奇幻情节和感人形象,既充满浪漫色彩,又带有时代特征。
25.“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临川四梦”的比较:(1)“四梦”相同处:一是均系改编前人旧作而赋予新的内容;二是均以“梦”为关键情节而现出浪漫特色。
(2)“四梦”不同处:首先,从题材内容看,前两剧属儿女风情戏,女性为主;后两剧属政治问题剧,男性为主。
其次,从哲学主张、理想皈依看,风情戏标举真情、至情可歌可泣;政治戏揭示矫情、无情可鄙可憎。
26.《金瓶梅》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1)变奇为常,从神到人,“寄意于时俗”。
《金》的题材不再是皇权更替、英雄征战、神魔斗法,而是转向世俗社会,琐碎家事。
《金》的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佛妖魔,而是变为家庭男女,市井百姓。
《金》的情节开始关注人情悲欢,世态炎凉,更加贴近现实,直面人生。
(2)由美到丑,从歌颂到暴露。
以前章回小说立意在歌颂,而《金瓶梅》则意在暴露。
偌大一部作品,没一个正人。
(3)从故事到人物,变单色调、特征化为杂色调、立体化。
A.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刻画人物。
以前小说往往把故事放首位,《金》则开始把描写中心向人物转移。
B.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写人。
性格中有善有恶,色彩斑斓。
(4)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
以前长篇,都从“说话”演变而来,其结构是一个个故事贯穿起来的线性结构。
《金》以西门庆及其家庭为主线,金、瓶、梅等故事单线又都与家庭纠葛相连。
其家庭的小社会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的大社会横向相连,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
《金》的情节不在于离奇曲折、环环相扣,而在于严密细致,自然展开。
(5)从雅变俗,多用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金瓶梅》几乎不加修饰地展现市民生活原生态,故多用民间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27.《三言二拍》内容: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1)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A.鲜明的重商思想。
B.全新的价值取向:婚嫁重金钱而轻门第、仕途。
C.对商人的感情与传统的观念不同,重赞美,比较直接地触及到了商业活动的本质,客观地反映了晚明商人势力的迅速崛起。
①“三言”商人往往“重义”,多为善良致富,辛劳发财。
多为善良、正直、纯朴,能吃苦、讲义气、有道德的正面形象。
②二拍”商人更加“逐利”,常是投机致富,冒险发财。
(2)张扬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
A.肯定以“情”抗“礼”,张扬执着真爱。
B.冲破传统贞节观念,主张男女平等,具有尊重女性的意识。
C.抨击负心薄幸,维护女性尊严。
(3)揭露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三言”、“二拍”在鞭挞奸臣、贪官、酷吏以及社会恶势力时,是以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良心来观照。
这与小说对清官的刻画较多带有市民化的色彩不同,作者往往从重视人的价值,承认人情,肯定人欲的合理性等方面了塑造这些“贤明”的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