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城市社会学基本理论体系
城市社会学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伦敦全景
伦 敦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1、同心圆模型 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Ernest W.Burgess) 提出 (1)基本内容:城市内部结构由5个同心圆地带组成 第一带是中心商务区 第二带是过渡带。 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 第四带为中产阶级住宅带。 第五带是通勤带。
2、评价
(1)优点 第一,基本上反映了20世纪初西方城市的带状现象。 特别是过渡带,今天仍可以在某些地方看到其以某 种方式存在着。 第二,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元 结构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提出新的办 法。 (2)缺点 同心圆模型过于理想及对其它因素考虑较少(例 如没有考虑街区、地形、交通等)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
•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
• 新城市社会ban) • 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 • 以其自身优势聚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背景的居 民,居民有一定的匿名性。 • 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 文化、服务等中心。 • 聚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居民具有 较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活动趋于专业化。 • 城市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 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激 烈。
4、折衷学说
1954年爱里克森(E.G.Ericksen)综合上述三种理论 的优点,提出了“折衷学说”。
(1)基本观点
认为中心业务地区,从城市中心向 外呈放射状延伸,在中心业务地区 外侧为大工业地带。住宅区则分布 于放射的中心业务地区之间。
(2)评价 此理论符合欧洲某些城市地域的分化状况, 更适用于分析工业城市的地域结构。
希腊雅典的卫城建在城中岩丘顶部
三、城市与自然环境
城市社会学内容整理
早在汽车大发展之前,工业郊区化就开始
了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
工业郊区化重要原因是为了分散工人的力
郊区化 对于郊区发展起到极大促 量,从而更好控制工人
空间分析学派:
是计量地理的核心。建立各种数据化模型和空间模型解释城市地域现象,强调预测能力 和政策导向
缺点:过于偏重客观和数量化,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差异性 代表人:B.J.L.Berry(贝里)、 W.Alonso(阿朗索)、Lowry(劳利)等
行为学派:
从人的行为因素解释城市地理现象的形成。重视行为的意识决策过程,注重满意人、主 观认知与选择
时代特点
工业城市化
福特主义 汽车时代
都市区形态 变迁
同心圆结构
郊区化
城市特征
分区制 多核心发展
电车郊区
郊区扩张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形 城市社会学
成与描述
形成
至 1972 高速公路 区域扩散 大都市重构
都市区蔓延
远郊区 中心衰落 CBD 重构 转型中的城 市社会学
至 1983
经济危机 新福特主义
至今
经济重构 信息化
区位学派:
与 20 世纪 50-60 年代计量地理学兴起相关。研究重点在于城市地域各种功能和设施的 区位、重视距离
缺点:经济人(economic man)的假定 代表人:H.V.Thunen(杜能)、A.Weber(阿尔弗莱德 韦伯)、E.M.Hoover(胡怫)、 A.Losch(廖士)、 P.M.Smith(史密斯)
但表面化,忽视作为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形成机制的人类活动本身
社会生态学派(芝加哥学派,社会达尔文主义):
研究城市发展演变机制,关注人类活动本身,关注空间竞争、社区演化 缺点:把人看得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忽视人类活动背后的文化及传统影响 代表人:R.E.Park(帕克),L.Wirth(沃思), E.W.Burgess(伯吉斯) ,麦肯齐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03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 发展
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 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改善居民的 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社会学的创新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
01
探讨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的全过程。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
01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欧洲兴起的城市社 会学理论流派,以雷克斯、摩尔等人为代表。
02
该理论主张从韦伯的理性化理论出发,研究城市社会的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制度和文化等方面。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强调城市社会的分层、权力和制度对城市
03
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理性化过程。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01
健康城市的理念与发 展趋势
介绍健康城市的理念、发展历程及未 来趋势,强调健康城市建设在公共卫 生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0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 挑战与对策
分析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面临的挑 战,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医 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提出相应的对策 和建议。
03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 体系的互动关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迁移的增加 ,不同文化在城市中交流融合,形成多元 文化的格局。
Part
03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 芝加哥大学形成的社会学流派,
以帕克、伯吉斯等人为代表。
该学派主张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 面入手,研究城市社会结构、城 市社会问题以及城市发展与变迁
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社会学
狭义:精神现象及表现形式。 广义:包含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 文明产品。 ‚一切凡是与自然状态相对立的 都属于文化,非自然的人类活动 所创造、活动方式本身‛。
(二)文化的重要性
1,文化是人类的第二本性,是人类与 动物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2,文化涉及面广,它涉及到所有生活 领域; 3,文化是社会形态; 4,文化与社会融合在一起。 社会文化:一个社会的文化是其成员的 生活方式,是他们习得、共享并且世代 相传的观念和习惯的总汇。是特定社会 里的成员所拥有的一种‚生存计划‛。
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 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 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 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 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 衡。
1,城市化派
城市化派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生态 及社会结构的影响,探讨从工业 革命前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城市社 会转变的城市模式。 认为:城市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 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及规 范秩序的解体。城市人口的流动 性与农村人口的较少流动性等使 城市与农村社会存在显著差异。
4,经济学派
经济学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 城市化,认为城市化是市场和经济 活动的产物。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不是城市本身,而是整个社会的经 济发展,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演化 为工业与服务业。城市发展主要表 现在城市规模上的变化,各种经济 活动对各种城市生态及社会结构产 生较大的影响。
5,环境学派
认为:城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 斗争中的适应性,城市问题的大量 滋生,基本是由于城市生活背离了 人性的尺度。城市是人造的,但城 市又制约人的生活。工业城市破坏 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日益 严重的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人类要更好生存,城市要进一步发 展,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他 们主张彻底改造城市结构,以达到 与自然和谐一致,并且提出了许多 城市规划和改造的建议。
第一章-城市社会学及其理论
(四)新城市社会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城市社会学” 开始崛起, 主要有三大理论流派,
以卡斯特(Manuel Castells, 1942—)为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
城市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 世界史从某种 意义上讲就是人类的城市史。
城市的特征:
(1)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 体;
(2)它运用自身的优势聚集了不同文化、职业、 语言背景的居民,这些居民有着一定的匿名 性;
(3)它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 经济、政治、文化、服务等的中心;
(4)它聚集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 织,人们的活动趋于专业化,居民的知识水 平和专业技能较乡村居民高;
要代表人物之一,城市社会学的奠
基人。主要从事对城市现象和种族
关系的研究,首创了参与观察法, 是一位经验社会学学派的领袖。
(一)城市
帕克认为城市决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体, 也不 是各种基础设施的聚合体。城市, 它是一种心理 状态, 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 是这些礼 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 情感所构成的整体。
1、宏观方法论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马克思主义
2.具体操作方式 调查研究 历史研究 思辨研究 实验研究
文献资料研究 定量定性研究
第二节 城市社会学的
概念与理论
一、城市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R. E. 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
1944)
R. E. 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生于宾夕法尼亚州。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重
《城市社会学》课件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作为研究对 象,深入剖析其社会现象的成因、演变过 程和影响,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
跨学科融合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吸收借鉴相 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推动城市
社会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大数据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 析,挖掘城市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总结词:城市化的动力主要包括工业化、经济发展、 政策制度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城市化模式则因国家而 异,可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和过度城市 化等。
详细描述: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力量,随着工业 生产的扩张,生产要素和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因为经济发 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 也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政策、 户籍制度等手段来调控城市化进程。此外,社会变迁、 科技进步等因素也对城市化产生了影响。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城市化模式存在差异,这与各国的发展阶段、资源 环境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因素有关。
详细描述
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问题逐渐凸显。早期的城市社会 学者主要关注城市人口统计、城市社区组织和城市社会 问题等方面。随着学科的发展,城市社会学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并开始深入探究城市发展的 内在机制和规律。如今,城市社会学已经成为一个成熟 的学科领域,为城市治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和实践指导。
分析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 口比例、特征和分布情况。
社会流动
研究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 的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不平等
探讨城市社会不平等的表现、 原因和后果,以及缓解社会不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
城市社会学中,存在着多种理论,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
理论:
1. 资源依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是由于人们
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益的追求。
城市的规模和功能扩张是为
了满足居民的需求,而居民则在城市中获得资源和机会。
2. 人类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
城市的结构和动态是由人类活
动和环境条件共同塑造的。
3. 社会交往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中个人和群体之间的
互动和社会关系。
它研究人们在城市中如何相互依赖、互
动和形成社会网络。
4. 集体行动理论:这一理论研究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在城市中的发展和影响。
它关注社会变革和政治动员如何在城市中发生和推动。
5. 都市化理论:这一理论研究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它关注城市发展和变革如何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活方式。
6. 社会空间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它研究城市空间如何塑造社会关系、身份认同和权力结构。
这些理论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城市社会学》PPT课件
城市社会学
(理论部分)
任课教师:黄瓴 2003年9月-11月
1
h
2.4.2 城市社会学应用领域
① 面向社会发展的城市规划 20世纪50年代:
CIAM第十小组(Team10)提出“人际结合”(Human Association) 思想,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城市和建 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他们提出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 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了新起点。 希腊学者C.A.Doxiadis提出“人类聚居学”(Ekistics)概念,强调对 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认为人类居住环境由五个要素组成,即: 自然界、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为20世纪60年代后的面向社会 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
J.B.Mclonghlin(1968) 提 出 : “ 规 划 本 质 上 是 一 种 引 导 式 的 控 制 管 理”。“规划不只是一系列理性的过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它不可避 免地是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历史背景的产物。”
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西方城市规划领域星期倡导性规划 (Advocacy Planning)运动。主旨: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认识和促 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更多的具有 咨询和协商(Consultation and Negotiation)的特征。
城市规划在许多层面上一表现出作为一种社会规划的特征。
3
h
在
地域上,不同的社区反映了城市社会隔离的物质形态。社区
(Community)是在一定地域内围绕某种互相作用模式而由多个群体 组合而成的实体。
1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城市社会学
(7)价值取向学派(The ValueOrientation School)
价值取向学派强调非经济、非技术和价值观对 城市结构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主张应以社 会或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依 据。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形成了城市与城市的差 别。东西方城市景观差异性,是与东西方不同 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的。
城市社会学
四、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 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 益,并有着较为密切的社会交往。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于1887年 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他认为社区是基 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 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 或个人的意志被感情的、共同的意志所抑制。
城市社会学
费迪南德.腾尼斯(1855—1936)是德国 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西方社会学史 上,他最先提出了社区的概念,并围绕 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建立了自己的社会 学体系。腾尼斯以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 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同 时还将人们的共同意志:即本质意志、 选择意志与社区、社会分别相对应。 其代表著作有《社区与社会》等。
城市社会学
(3)生存学派(The Ecological Complex or
Sustenance School)
生存学派又称维持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何 组织自己,以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生存的需要。 他们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来满足大 量聚居人口居住需要的组织形式;城市化的进程 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社会分工又取 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生存学派将城市社会 环境、人口、社会组织和工艺四个基本因素作为 变量,认为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 的变化,城市居民的消费多样化是社会分工的结 果。
城市社会学
第一章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1.概括城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2)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3)社会学的科学性。
2.论述社会控制的类型和方式。
可分为:(1)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包括为了处理人们的行为而产生的诸如权威系统、法律部、条例、规程等;社会中有组织的宗教。
(2)非形式化的社会控制:人们不自觉、不定型的行为,如公共舆论和时尚。
也可分为:(1)积极的社会控制: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的动机上,以物质的刺激和精神的鼓励进行,大多数的行为通过社会化的那华作用形成。
(2)消极的社会控制:建立在惩罚或对某些乘法的一种畏惧心至上的。
方式:风俗、习惯、道德、法律、宗教、艺术、各种社会制度以及与此适应的体现国家权利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
7.城市社会学主要有哪些应用领域?(1)面向社会发展的城市规划。
(2)城市社会隔离研究。
(3)城市社会整合。
(4)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
(5)城市更新。
(6)规划的公众参与。
(7)城市管制。
8.名词解释:社会运行机制、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社会发展指标。
社会控制:凡是利用任何社会或文化的工具,对个人或集体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会或群体的协调和发展的,都可以叫做社会控制。
社会变迁:在一个社会中,社会决构方面发生的任何社会制度或人们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第二章城市社会结构1、简述4种主要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社会网络1,亲缘社会网络,以血亲为联系纽带的关系,主要以家庭关系,亲属关系,婚姻关系为表现;2,地缘社会网络,以人们生活的地理空间为背景而形成的,主要表现为邻里关系,乡亲关系,社区关系。
3,业缘社会网络,以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所在的行业,也就是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关系网络;4,泛缘社会网络,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以及特殊的因素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联系,主要有:朋友关系,路人关系,伙伴关系,它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以下4种:1,人际关系,它是个人与个人直接的关系,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亲戚关系等等都是其表现。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论文目录什么是城市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6)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关系 (7)一.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城市社会学(一).城市是“城”和“市”的组合词。
“城”是指主要为了防御,而用城墙围起来的地域。
“市”是指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出自《易经》)。
合起来的大概意思就是具有防御功能和商品交易功能的地域。
在城市产生之前,市没有固定的场所。
早期的市一般在居民点的井旁,故有“市井”之称。
人们在特定的地点按特定的时间相互交易,形成集市。
在英文中,对应于中文的“城市”的词有两个,一个是“Urban”,含义是城市,市政,源于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生活。
另一个是“City”,意为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
城市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上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经济学上的概念是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或者解释为城市是坐落在有限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在社会学领域的概念有所不同。
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在地理上有界限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口相对较多,居住密集,并有异质性;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城市显示一种相互作用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有一部分相互作用在并不真正认识的人之间发生着;城市要求有一种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合理的法律。
城市在地理学上的概念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城市的概念在其他领域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在中国,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的市,镇。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5月20日1:30-3:30于205考试(十三周周一)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1、城市社会学亦称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生态系统(芝加哥学派)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经济、文化系统。
(2)城市的社会问题A涂尔干《自杀论》失范型、宿命型、利己型、利他型。
B 沃思:城市规划、管理C卡斯特:住宅、医疗。
(3)城市化(4)研究城市的生活方式(5)城市社会关系,帕尔。
3、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4)城市社会结构(5)城市化(6)城市文化(7)城市社会问题(8)城市规划(9)城市社会管理4、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研究方法)5、城市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与社会学: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2)与城市学科群: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
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早期城市社会学的研究1、滕尼斯:1887年《社区与社会》中礼俗社会对应乡村;法理社会对应城市。
2、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机械团结——乡村——同质性——环节社会;有机团结——城市——异质性——组织社会。
3、齐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1)善于计算,追求精神(2)在经受过多的刺激,产生厌倦心理(3)都市个人在精神追求、美感理念等方面呈现出衰退之势(4)出现新的个性:自由与独立性;追求区别于他人的个性。
4、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城市共同体。
东西方城市差别的具体表现:(1)东方的城市并没有像西方城市那样有一套特殊的适用市民的实体法或诉讼法,也没有自由市民。
(2)东方城市基本没有自律性的行政,一般而言,东方城市在行政上从属于中央集权制;西方城市的权利是分散的。
(3)东方城市的社会组织是以亲属氏族等为基础的;西方城市的社会城市则以个人组织为基础。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邓 清 博士 任何一门学科在研究城市问题时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城市社会学是建立在这样一些假设的基础上的:城市本身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某些社会现象是“城市空间”中所特有的,城市社会学所要研究的是那些与“城市空间”有关的特定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过程。
古典社会学家们是依据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的研究来探讨城市问题的。
他们关注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变迁,比如阶级分化、官僚理性、社会解体和集体意识的衰落等。
因此,尽管他们在研究的具体问题和方法论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却都得出了一个相似的结论,即,“城市”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历史性的特殊作用。
一旦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城市就不再具有历史意义了,因为城市已经不再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不再是形成人类社团、身份等级和政治统治的基础(韦伯),或已不再是劳动分工的地域分界(迪尔凯姆)。
他们并没有把城市本身当作研究对象来分析。
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城市社会学,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究竟哪些社会现象与社会过程是城市所特有的,应该如何研究那些与“城市空间”有关的特定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过程。
西方城市社会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11人口与空间的关系——人文区位学派本世纪初,在美国崛起的人文区位学派(芝加哥学派)从人口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入手,探讨了城市发展的动态过程。
人文区位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派克(R.Park)、伯吉斯(E.Burgess)和麦肯兹(R. M cKenzie)于1925年发表了三人合著的教科书《城市》,为城市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派学者认为,城市的区位布局与人口的居住方式是个人通过竞争谋求适应和生存的结果。
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过程是竞争和共生,自然的经济力量把个人和组织合理地分配在特定的功能位置上,使之各尽其才,各得其所,最终导致最佳的劳动分工和区域分化,使整个城市系统保持平衡。
第三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3、社会交换理论
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交 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就 是交换关系。 人与他人的交往活动的宗旨是:
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奖赏
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 )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 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波士顿。 主要著作有:《人类群体》 (1950)、《情感和活动》 (1962)、《社会行为:它 的基本形式》(1961)、 《社会科学的本质》(1967) 等 主要论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 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 他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行动和 行为交换的结果,社会结构 是个人行为的集合,因而个 人行为应成为社会学研究的 最高原则。
人类社会也与生物界一样,是一种生物链的 相互关联的关系,城市社会人们的举止和行 为是由城市的物质环境所决定的。
1、古典人类生态学
城市是一种生态秩序, 支配城市社区的基本过程是竞争和共生
罗伯特.帕克(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
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创始 人。
4、社会冲突对社会系统的整合意义 首先,冲突使对抗者产生结合。(不打不相识) 其次,冲突会导致公共组织的建立。(工会与雇主协
会)
第三,冲突能建立并保持权力的均衡。 第四,社会冲突创造了联合与联盟。 第五,社会冲突的“安全阀”机制。(寻找替代目标
和替代手段)
科塞关于社会冲突的命题体系
默顿对功能分析的突出贡献主要有三点 一是强调区分负功能和正功能的存在。
凡是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关系对于社会调整与社会适应起促进和帮 助作用的是正功能,而导致社会结构及其关系破裂的则是负功能。
二是区别了显功能和潜功能。
那些有意造成并可以认识到后果的是显功能,而非有意造成的和 不被认识到后果的是潜功能。
城市社会学
第二单元城市、城市化、城市群、城市带、城市体系城市社会学的形成古典城市社会学核心理论芝加哥学派(帕克的主要思想)三个城市生态学的古典模型沃思的城市理论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农业劳动方式向非农业劳动方式转变,以及城市生活方式创立、采用和普及的过程“——折晓叶《城市在转折点上—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警告》“都市化是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卷》生活方式论认为,仅仅创造出区别于农业的城市工业生产方式还不够,还必须产生城市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并以此去影响农村地区,才可以称作城市化。
乡村城市化论者认为:城市化就是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过程。
协调发展论的核心是,城市化本身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以自然因素去影响、改造农村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及城市化地区集中的过程,是以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去改造农村及其他地区,使之转变为城市或城市化地区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是城市化率中国2003年城市化率为39%2009年为47%2012年为50%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s)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带(Megalopolis)巨大的多中心的城市化体系,它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和很强的内部相互作用,其中的每个中心城市都是具有完整体系的城市。
城市体系(UrbanSystem)一个地区或国家内,一系列互相依存、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城市综合体。
城市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客体世界范围的迅速城市化导致了城市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体系,是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形态,让我们认识城市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对研究城市社会关系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移动的速度没有固定标准,由集结、分散、中 心化、非中心化、分隔、侵占、继承7种生态过程 决定
Burgess
10
1930s-1940s,过渡时期,Wirth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Urbanism
统的功能需要问题
4
2)冲突理论 Mills, Dahrendorf 认为冲突现象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批判功能
主义者忽视社会冲突的错误 批判功能主义者忽视对社会变迁的研究,尤其是
忽视了冲突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强调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特别注重对权力、经济
等因素的分析 冲突论者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
5.4.3 住房阶级研究 1)雷斯与摩尔的经典研究 2)住房阶级划分的意义 3)马克思主义者对住房阶
级的回应 4)消费社会学的兴起
14
5.5 女性主义学派
5.5.1 住房制度中的性别不平 等
1)自然分工论 2)个人不幸论 3)社会制度分割论
5.5.2 女性主义住房研究的切 入点
1)环境决定论 2)附加方法论 3)解构主义
生活丰富而复杂 生活的节奏快,精确性要求高 交往上的表面化与事本主义 文化的异质性 个人的自主性强 越轨行为增多
原因
人口数量 居住密度 异质性
11
1940s以后,现代人类生态学时期,
Neo-orthodox school: Hawley, Ducan Sociocultural school: Firey
主义制度的分析 1)生产关系
2)阶级斗争 3)经济危机 4)共产主义 5)政府角色 6)社会服务 5.3.3 马克思主义的城市消费
观 5.3.4 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制度
价值
13
5.4 韦伯学派
5.4.1 韦伯学派的基本概念 1)强调个人行为 2)社会行为理论 3)阶级理论
5.4.2 城市经理学说 1)城市经理学说 2)局限 3)修正
Park
城市布局、职业分类及文化是人类生态学的基础 阐释人类生态学的具体理论——人类社会生命网理
论、社会生态平衡理论 人类生态学主要是研究人口、科技、习俗与信念及
天然资源之间如何不断保持生态平衡和社会平衡的 科学
9
Mckenzie
人类社会群体和建筑群按生态学原理分布于城市的 不同区位
响。
5
3)交换理论 Homans & Blau 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功利主义
观点的影响,强调社会生活中的交换关系 认为交换行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之间
的互动关系,故把个体之间的交换关系看 作是基本分析单位 重视权力和不平等在交换关系中的作用
6
4)社会互动理论 Kuhn、Blumer、Meed 具有美国特色的理论流派 强调社会互动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
3
当代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1)结构功能主义 Parsons & Merton 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构
成的整体系统 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 对系统各部分来说,其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 功能分析的任务,就是确定不同的功能事项,解决社会系
性,侧重于对社会微观行动的分析 互动理论观点庞杂,有符号互动论、拟剧理
论、现象互动论,本土方理论等。
7
5.1.3 城市社会学的复兴 新韦伯主义学派 Neo-Weberian School 马克思主义学派 女性主义 全球化
8
5.2 人类生态学派
1930s以前,古典人类生态学派时期, Park, Mckenzie, Burgess
5. 城市社会学基本理论体系
吴莉娅
基本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城市社会学理论基础 人类生态学派 马克思主义学派 韦伯学派 女性主义学派 “鼓励拥有私房运动”策略 参与全球化策略
2
5.1 城市社会学基础理论
战后社会学的发展 1)美国 2)日本 3)前苏联 4)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5)战后应用社会学的发展
5.5.3 住房意识形态分析 1)家居理想 2)家庭意识
5.5.4 居住环境对妇女的影响 1)社区设施 2)住房设计
5.5.5 住房资源分配 1)公共住宅 2)私房
15
5.6 “鼓励拥有私房运动”策略
5.6.1 住房的性质、住房关系和形态 5.6.2 “鼓励拥有私房运动”的社会学含义 5.6.3 “鼓励拥有私房运动”的政治效果
评价
古典:
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思辩能力、创造本能和品德情操
现代:
没有处理权力的问题 没有处理性别差异 没有预见城市发展对全球化的推动
12
5.3 马克思主义学派
5.3.1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性 1)工厂制度 2)高度分工 3)效率优先 4)个人主义 5)非人事化 6)结构性需要 5.3.2 马克思主义学派对资本
18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16
5.7 参与全球化策略
5.7.1 现代化理论
5.7.2 依附理论
5.7.3 世界系统的重组 1)世界系统分析 2)新国际劳动分工论 3)后福特主义城市
17
5.7.4 全球经济重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2)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5.7.5 分裂的城市 1)城市社会空间的破碎 2)城市社会不平等 3)城市政策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