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政策的理论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支农政策的理论分析
摘要:本文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公共财政理论、资源配置、国家分配论理论角度出发,论述政府干预、支持“三农”的必然性,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村公共产品理论,探讨财政支农投入结构的重要性。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077-01
一、引言
“十二五”规划目标将从国富转变为民强,比“十一五”更加注重民生。根据中国统计局网统计,我国有6.7亿人生活在农村,他们的民生更加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城乡差距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农民的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国家的重要议题。农业是基础产业,关乎民生,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农业又具有天生的弱质性,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然而,2009年农村gdp为35477亿,增长4.2%,第二产业增长9.5%,第三产业增长8.9%,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比发达国家低20
个百分比左右。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农村gdp增长远远低于其他产业增长速度,农村经济增长较慢,其原因是我国特色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导致农村经济仍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科技投入不足、农村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低下、市场竞争力薄弱。
二、财政支农政策重要性的理论分析
1.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西方学者认为,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在凯恩斯理论国民收入核算中,利用支出法:gdp=c+i+g+(x-m),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支出,x-m表示净出口。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总支出等于总需求,因此:y=c+i+g=c+s+t(剔除掉价格因素)当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或者净出口中自主投入量发生变化时,会加倍地影响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收入加倍变化的情况就称为乘数效应。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c=α+β(y-t),α表示自主消费,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y表示收入,t表示税收。因此,y=α+β
(y-t)+i+g,y=(α+i+g-βt)/(1-β)。
依上述公式所示,投资乘数为1/(1-β)。可以看出:不仅投资支出变动有乘数效应,政府购买、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同样会影响消费,从而具有乘数效应。政府对农作物的保护价购买、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科技投入等属于政府购买行为;农村救助、粮食直补、农具补贴等属于政府转移支付。因此,政府种种支农政策在凯恩斯理论上,都会通过乘数效应影响消费,从而对国民收入造成影响。
2.公共财政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和国家分配论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美国财政专家马斯格雷夫在《公共财政理论》中将政府的经济作用分为三种:“稳定经济、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由于市场失灵状态的存在,必须依靠市场以外的力量来弥补由于市
场失灵所带来的无人提供满足公共需求的公共产品的空白,这个市场以外的力量就是政府的力量。”从它的起源来看,公共财政并不是随着市场经济产生而产生,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应该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它的出现。从欧洲的经验来看,公共财政被定义为资产阶级革命之后,以法律为依托的财政取代了原来的王室财政,以公共权利为代表,产生的一种理财形态。
它认为,财政作为公共部门经济,国家组织和机构对解决“市场失灵”承担着重要职责。社会公共需要应该主要通过政府渠道得到满足,并且政府财政配置资源的范围应该在公共需要的领域内。同时,财政实现稳定经济的手段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财政制度性安排,例如设立累进税制度和救济金制度,发挥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二是通过“相机抉择”式的财政政策来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在中国,在农业的弱质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收入分配严重不均,城乡资源分配失衡的情况下,以公共财政理论为依托,为达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要求政府财政加以干预,公平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
福利经济理论:所谓福利,是由国家及各种社会团体通过各种公共福利设施、津贴、补助、社会服务以及举办各种集体福利事业来增加群体福利,以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构成。福利经济理论表明了社会福利的必要性、为建立福利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古典福利经济理论的代表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主张:“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经
济福利就越大;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均等化,社会福利越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数效用基数论。”在阿罗不可能定律下,主张政府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来制定经济政策方案,比如国家通过累进所得税政策把向富人征得的税款用来举办社会福利设施,让低收入者享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贫富差距较大、社会福利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依据福利经济理论的观点,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政府对农业,农民和农村在经济上的扶持和保护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手段,能够更大的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
国家分配论:作为中国传统财政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国家分配论以财政活动满足国家职能需要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强调国家和政府的主导性和主体性,强调发挥市场在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它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时代向社会主义经济时代转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保留了财政本质观的基础上,对自身的研究方法、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等吸收了大量的市场经济内容,做出了修正、补充和完善。国家分配论属于理论财政学范畴,重点说明财政是什么,什么是财政,探究的是财政活动的本质:财政是国家对社会产品分配和初次分配的规范。国际分配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及其财政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长期存在,是因为市场经济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如滞后性、
盲目性,都是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这些弊端需要政府及其财政加以解决,否则市场经济将无法存续下去。因此,在中国,只有通过国家和政府,才能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改变农村生活状态,更加凸显出政府财政支农政策的重要性。
三、财政支农结构对农村经济作用的理论基础
1.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农业的提出,首先是著名生物学家罗德尔在1983年提出的。可持续农业的定义为:“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较高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这种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
我国在改造农业资源的过程中没有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采取掠夺的方式,致使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一系列影响农业经济的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水旱灾害严重等问题,因此,财政投入应侧重提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促进防洪改建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2.农村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是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产品,不能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只能由政府免费提供。按照公共产品的性质分为纯公共品和混合公共品,在农村公共品中,纯公共品包括:社会治安、基层行政费、社会救助、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环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