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神、望色

合集下载

望神色形态

望神色形态
(二)掌握脉诊方法和内容。 (三)熟悉闻诊方法和内容。 (四)熟悉问诊方法和内容。 (五)了解中医按诊方法和内容。
原理
整体观念-- “司外揣内”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诊注意事项
1. 适宜的光线 2.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3.诊室温度适宜
全身望诊
整 体 望
神诊 形
整体病情


一、望 神
广义: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活动)
望神的意义
先天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后天之精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正气存亡 脏腑盛衰
病情轻重 预后善恶
先天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望神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
得神--“有神”
神识清楚,思维敏捷 言语清晰,两目精彩 面色荣润,表情自然 活动自如,反应灵敏
面色,属个体素质,一生 因素影响,面部发生的
基本不变
正常范围内的色泽变化
病色
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
一般原则 新病、轻病、阳证--有光泽 久病、重病、阴证--暴露、晦暗、枯槁
五色善恶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常色 如以缟裹绀 如以缟裹朱 如以缟裹栝蒌实 如以缟裹红 如以缟裹紫
善色 如翠羽 如鸡冠 如蟹腹 如豕膏 如鸟羽
赤色
主: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 实热证
两颧潮红 虚热证
面白泛红如妆 戴阳证





脾 胃

气 虚

)脾
( 湿 热
阴) 黄(

黄虚
湿
胖 (

中医诊断 望神色形态

中医诊断 望神色形态

望神⾊形态是对总体的望诊。

(⼀)望神:可以辨别病⼈神⽓的盛衰、病情的轻重。

神,指的是病⼈的精神状态、思维、意识、神采和表情等情况的总和。

如病⼈精神充沛,神志清晰,⽬光精彩,⾯⾊红润,表情活泼,语⾳洪亮,呼吸平静,则表⽰神⽓健旺,正⽓未伤。

中医称此为“得神”、“有神”。

有神,则疾病⼀般不太重,预后亦较好。

如病⼈精神萎靡,神思恍惚,⽬光暗淡,⾯⾊晦滞,表情淡漠,⾔语低沉,呼吸急促,则表⽰神⽓虚衰,正⽓败散。

中医称此为“失神”“⽆神”。

失神,则病势较深重,须防疾病的突变。

还可见⼀些久病、重病、精神极疲衰的病⼈,原来不欲⾔,语⾳低微,时断时续,后来突然语⾔不休;或原来⾯⾊晦暗,突然两颧发红,如涂油彩。

此常说明病情恶化,为“回光返照”之证,中医称此为“假神”,是⼀种败象。

(⼆)望⾊:⾊是各种⾊泽,它反映脏腑⽓⾎的外荣,也是疾病变化的表现。

⾊,通常为青、黄、红、⽩、⿊五种;泽,是⾊的荣、枯、明、暗等。

⾊与泽⼼须等同重视,根据不同的⾊泽,可以看出⽓⾎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欲如鹅⽻,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兰;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欲如重漆⾊,不欲如地苍”。

这是古代中医将⾊与泽综合望诊⽽辨证的经验总结,值得重视。

望诊肤⾊,⼀般主要观察⾯⾊,⾯⾊是全⾝肤⾊的代表。

察⾊须分辨常⾊与病⾊。

常⾊:我国⼈民健康肤⾊为红黄隐隐,明润光泽。

但也有个体差异,有的⼈可能肤⾊稍⽩或稍⿊些,也为常⾊。

应考虑到,⼈的肤⾊可随地区、⽓候、职业、饮酒和运动等情况⽽有所变化,不可⼀概都归为病⾊。

病⾊:指⽣病时,⽪肤或⾯部所反映出来的不正常的颜⾊。

如⾊泽晦暗,则表⽰为久病、⾥病、重病,是正⽓将败,故预后多不良。

五种病⾊的望诊: ⑴青⾊:主风、寒、痛诸证。

多见于⼩⼉惊风或青筋串⿐的⼩孩;或由于感受寒邪,⾝体某部剧烈疼痛,⾯⾊发青,如蛔厥(肠道蛔⾍病);或见于休克,多由于周围⾎液循环不良,⽪肤⾎管收缩所致。

中医知识课堂:望的内容可是博大精深

中医知识课堂:望的内容可是博大精深

中医知识课堂:望的内容可是博大精深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保证判断的准确性。

任何只强调某一种诊法的重要性,而忽视其他诊法的作法,都是不对的。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质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了解疾病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如果脏腑气血阴阳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

通过望诊就可以了解到机体内部的某些病变。

主要有望神、望色、望舌、望形体和望分泌物的变化等。

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

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

由于“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之所注,其目系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神藏于心,外候在目”,所以察眼神的变化又是望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神以精气为基础,故精气充盛则神旺,而精气表现于两目比较突出。

在疾病过程中,如患者两眼灵活,明亮有神,鉴识精明,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者,称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即使病情较重,预后亦多良好。

望色是指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

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望色也主要是察面部的气色。

我国人的正常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但由于体质的差异,所处地理环境的不一,以及季节、气候、工作之不同,面色可以有略黑或稍白等差异。

只要是明润光泽,都属于正常面色的范围。

一般而言,病人气色鲜明、荣润的,说明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其病易治,预后良好,面色晦暗、枯槁的,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预后欠佳。

青、黄、赤、白、黑五色,既代表不同脏腑的病变,又代表不同性质的病邪。

如脾虚湿盛的病证,面色淡黄而晦暗,久病肾虚病人,面色多黑而无华等。

望形体、头面疾病过程中,凡形体肥胖,肤白无华,精神不振者,即“形盛气虚”,多为阳气不足之证,形瘦肌削,面色苍黄,胸廓狭窄,皮肤干焦,则又常见于阴血不足之证;如瘦削已至大肉脱失的程度,每见于精气衰竭的患者。

望神--色--形态_图文

望神--色--形态_图文

面白泛红如妆 戴阳证
阴 黄
黄 胖


(湿热) (寒湿) 青 黄(肝郁脾虚)
黄主脾虚 湿证
(脾胃气虚)
(脾虚湿盛)


白 色:主虚、寒、脱血证
面色苍白 (暴脱亡阳)
面色淡白无华 (气血不足)
面色huang白 (阳虚水泛)

黑而暗淡

肾阳虚

水饮 寒湿带下
黑主肾虚 寒证 水饮 血瘀
面黑干焦 肾阴虚 面色黧黑
“好转” 全身性 持续性 逐步变化
假神
恶化
死亡
转危为安
好转
康复
得神
少神
失神 假神
“回光返照” “残灯复明” ?
死亡
神志异常的临床特点
1.烦躁不安,神昏谵妄 2.癫病---精神抑郁 3.狂病---精神狂躁 4.痫病---意识障碍
思考题
1. 望神中的神的含义是什么 神是怎样产生的
2. 望神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3.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4. 假神与重症转危为安的区别
二、望面色
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的变化
原颜理色::青、赤、黄、白、黑
①面部血脉丰富,五气色血诊旺盛;
②光面泽部:皮肤肤色薄的嫩荣,润色(泽有变华化)易
显露于外
枯槁(无华)
常色与病色
常色 正常生理状态时 面部的色泽
光明润泽(有神气) 含蓄不露(有胃气)
--脏腑气血充足,精神健旺,能够上荣于面
精气未衰,病轻易治,预后多良 恶色:五色晦暗枯槁、真色暴露 无气之色
--脏腑气血匮乏,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
精气已衰,病重难治,预后多差
五色善恶

中医学基础---第八章 诊法

中医学基础---第八章 诊法

第八章诊法诊法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望诊法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整体神、色、形、态的变化和局部表现以及排出物的形、色、质、量改变等情况,以了解病情,察知疾病的方法;闻诊法是听病人体内发出声音的变化,及嗅闻病人身体散发出的异常气味等,以辨别病情的方法;问诊法是询问病人及其陪诊者,以了解病人既往的健康状况、发病经过及自觉痛苦与不适等相关情况的方法;切诊法是通过切按病人体表动脉搏动状况和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有诸内,必形诸外”,体内的生理、病理变化必然反映于外。

所以通过诊察疾病显现于外部的各种征象,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用于分析疾病的原因、病机和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诊察疾病时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并用,从不同角度全面地搜集临床资料,不应片面夸大某一诊法的作用,更不能相互取代。

同时又须四诊合参,方能“见微知著”而不致贻误病情。

第一节望诊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的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等生理和病理变化,必然在其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

因此通过对体表的观察,可了解体内病变的客观依据,故《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诊在中医诊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

望诊时应注意:一是选择适宜的光线,以自然光线为佳;二要充分暴露受检查的部位,以便客观准确地掌握病情资料;三是实施检查时必须注意保护受检者的隐私。

望诊的准确性,与中医基础理论掌握的程度、诊法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对疾病的熟悉程度,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有关。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和望排出物等。

望、闻、问、切。

望、闻、问、切。

望、闻、问、切。

1、望诊为五诊之首,包括望整体与望局部。

整体指神、色、形、态等。

局部指:目、口、舌、鼻、耳、咽喉、手、足等。

一、望整体:1、望神:指神气,主要望目光。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质,气是生命的动力,神是生命的主宰。

2、望色: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

面部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

白色:主虚寒,失血,肺、大肠病等,五行为金病。

黄色:主虚,湿,脾胃病等,五行中为土病。

青色:主寒,主痛,主瘀血,主惊风,肝胆病等,五行为木病。

赤色:主热,心,小肠等,五行为火病。

黑色:主寒饮,主瘀血、肾膀胱等,五行为水病。

3、望症:如壮,弱,肥,瘦。

如肥胖者,多气虚湿盛。

形瘦者,多阴虚血枯,久病瘦削,大肉已脱,为精气衰竭之证。

小儿鸡胸,龟背,为先天不足之疾。

4、望态:指静态和动态。

如:“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

”阴主静,阳主动。

喜动为阳证,喜静为阴证。

二、望局部:1.望目:目为肝之窍。

目赤红肿为肝火或风热;目黄为黄疸;两目上窜,直视或斜视,属肝风内动等,以木主之。

2.望耳:耳为肾窍,为宗脉所聚,故耳针可治全身疾病,相耳可相一生,耳轮干枯焦黑,为肾精亏耗。

3.望鼻:鼻为肺窍,外邪入侵之处。

鼻塞流涕,外感风寒;鼻翼煽动。

邪热雍肺。

4.望唇:唇为脾之外荣。

淡白,为脾虚血亏;青紫为寒凝血瘀;深红而干为热甚;鲜红为阴虚火旺;环唇糜烂为脾颈湿热,以土主之。

5.望齿:齿为骨之余,主水,肾主骨。

牙齿干燥为高热伤津;牙龈色为白色为血虚之象;牙齿松动为肾虚头旺,主水,主土,牙龈与胃肠密切相关。

6.望咽喉:咽喉为肺胃通道。

实证,属肺胃蕴势;虚证,属肺胃阴虚居中多,以土主之。

7.望小儿指纹:3岁以下孩儿用。

小儿指纹可分为风、气、命三关。

食指桡侧掌端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

第三节为命关。

8.手诊:此为一专门学科,可参看余著的《手面相诊病》。

9.望舌:(1)望舌质:淡白:主寒,主虚为阳气衰,气血虚之象。

舌红:主里热实证。

中医学基础(1)望神-望色

中医学基础(1)望神-望色

⑶. 黄色――脾虚湿蕴 黄色――脾虚湿蕴 意义 虚证 淡黄无华,称为“萎黄”——脾胃气虚,气 淡黄无华,称为“萎黄”——脾胃气虚,气 血不足 湿证 淡黄虚浮,称为“黄胖”——脾虚水湿内停 淡黄虚浮,称为“黄胖”——脾虚水湿内停 面(皮肤)、目、尿皆黄,称为“黄疸” 面(皮肤)、目、尿皆黄,称为“黄疸” 黄色鲜明如橘皮,属“阳黄”——湿热内蕴 黄色鲜明如橘皮,属“阳黄”——湿热内蕴 黄色晦暗如烟薰,属“阴黄”——寒湿内困 黄色晦暗如烟薰,属“阴黄”——寒湿内困
二、望色 概述】 【概述】 1、 含义:是观察病人全身皮肤和苗窍的色 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内容: 色—色调变化---青、赤、黄、白、黑—属阴、 色调变化---青、赤、黄、白、黑— 血“五色诊” 五色诊” 泽(气)—明亮度变化-泽(气)—明亮度变化-- 明润 阳、气 晦暗
3.意义: ⑴ 判断气血盛衰 ⑵ 识别疾病性质 ⑶ 确定疾病的部位 (4) 预测疾病吉凶 4. 注意事项
(一)常色 1. 含义:健康人(在生理状态)的面部色 含义:健康人(在生理状态)的面部色 泽。 2. 特征:光明润泽(有神气)、含蓄不露 特征:光明润泽(有神气)、含蓄不露 (有胃气) 3. 基本表现: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基本表现: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4. 分类:
⑴主色 含义:一生不变的基本面部色泽。 ⑵ 客色 含义:受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面部发 生的正常范围内的色泽变化。 常见因素有:季节 气侯 昼夜 地域环 境 职业 情绪 饮酒 饥饱 剧烈运动
案例及思考问题 病案一】 【病案一】
汤××,女,7岁,学生。2003年4月5日初诊 ××, 学生。2003年 患儿三天前外出回家后出现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 患儿三天前外出回家后出现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 喷嚏连连,咽喉肿痛等症,其父母认为是感冒,自予 喷嚏连连,咽喉肿痛等症,其父母认为是感冒, 感康” 板蓝根冲剂”等药治疗,病情不见好转, “感康”、“板蓝根冲剂”等药治疗,病情不见好转, 遂于今日前来就诊。症见高热不退,(体温40℃左右), ,(体温40℃左右 遂于今日前来就诊。症见高热不退,(体温40℃左右), 呼吸气粗,精神不振,纳差,口干喜饮,躯体、 呼吸气粗,精神不振,纳差,口干喜饮,躯体、四肢均 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融合成片,无汗出,小便黄少, 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融合成片,无汗出,小便黄少, 大便干结,几日未解,舌质鲜红,舌苔黄厚干燥,脉象 大便干结,几日未解,舌质鲜红,舌苔黄厚干燥, 洪数。西医诊断为“麻疹性肺炎” 洪数。西医诊断为“麻疹性肺炎”。 问题: 问题: 该患儿应表现哪一种面色?其临床意义为何? (1)该患儿应表现哪一种面色?其临床意义为何?

一般望诊的内容

一般望诊的内容

一般望诊的内容、望舌内容
宁晓琴
1、一般望诊的内容:
一般望诊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

(1)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精神委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

(2)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事颜色和色泽。

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色泽称为病色。

常见的有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黄色,主虚主湿;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红色,主热血;黑色,主肾虚。

(3)望形态:是指观察形体和动态,如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迷心窍;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蜷卧喜静,多属寒证;烦躁喜动,多属热症;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是喘症;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是痉病;久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危重征候。

(4)望五官:五脏开窍于五官,五官内应于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如目赤红肿,多为肝火或风热;两目上窜,直视或斜视为肝风内动;耳轮干燥焦黑为肾精亏耗;鼻翼翕动为邪热蕴肺;牙龈肿或兼出血属胃热亢胜。

2、望舌诊的内容:
望舌诊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是舌的肌肉部分,舌苔是舌面附着的苔状物。

舌质可以反应五脏的虚实,舌苔可以察看外邪侵入人体的深浅。

正常舌是淡红舌,薄白苔。

若舌质淡白主虚、主寒;舌质红主热;舌紫主瘀血;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黑证、热证;黄而厚腻是湿热或痰热;舌苔薄病情较轻,舌苔厚病情重;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进,由厚变薄表示病退。

中医诊断学笔记(详细)

中医诊断学笔记(详细)

《中医诊断学》上篇四诊部分笔记绪论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审察内外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辨证求因病证结合,以证为主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证”和“症”和概念“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

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三、四诊合参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闻—听声音、嗅气味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切—诊脉和按诊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二)八纲(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辨证的方法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望诊注意事项:(1)光线(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3)有步骤、有重点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二、望色三、望形态四、望姿态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神旺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三)望神的要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得神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假神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患者2、神志异常癫--抑郁型(湿痰蒙闭)狂--兴奋型(痰火扰心)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望神的注意事项•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2、做到神形合参•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二、望面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望神--色--形态

望神--色--形态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常色 如以缟裹绀 如以缟裹朱 如以缟裹栝蒌实 如以缟裹红 如以缟裹紫
善色 如翠羽 如鸡冠 如蟹腹 如豕膏 如鸟羽
恶色 如草兹 如衃血 如枳实 如枯骨 如炱
青:主寒、痛、瘀、惊风
面色淡青--虚寒证 面色青黑--实寒证、剧痛、肝病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
--胸痹、心阳暴脱、心血瘀阻 小儿高热,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惊风或惊风先兆
小儿惊风
面色青黄 肝郁脾虚 气血瘀阻
赤色
主: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 实热证
两颧潮红 虚热证
面白泛红如妆 戴阳证





脾 胃

气 虚

)脾
( 湿 热
阴) 黄(

黄虚
湿
胖 (
湿
) 青
脾 虚

黄(
湿







白 色:主虚、寒、脱血证
面色苍白 (暴脱亡阳)
面色淡白无华 (气血不足)
名词解释
撮空理线 指重病患者神志昏迷,伸手向空 手指时分时合,如同理线
循衣摸床 指重病患者神志昏迷,伸手抚摸 衣被、床沿等
除中 久病或重病患者,本不欲食或不能食 突然欲食或暴食
少神--神气不足
精神不振,表情淡漠 两目乏神,面色无华 肌肉松软,倦怠乏力 少气懒言,动作迟缓
正气不足,精气轻度 受损,脏腑功能减弱 素体虚弱;病情较轻 病后恢复期 正气未复
中医诊断学 武哲丽
第二章
四诊
望诊
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诊
听声音、嗅气味
四诊
检查病人,收集 病情资料

望诊2

望诊2

反应灵敏
肌肉松软
动作迟缓
形体羸瘦
反应迟钝
虽思欲活动
但不能自转
5. 神乱
指神志错乱失常。临床常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和卒然昏倒等,多见于癫、狂、痴、痫、脏躁等病人。
(1)焦虑恐惧: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一室的症状。多属虚证,常见于卑惵、脏躁等病人,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
(2)狂躁不安:指病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骂詈,不避亲疏的症状。多属阳证,常见于狂病等,多由暴怒气郁化火,煎津为痰,痰火扰乱心神所致。
(3)淡漠痴呆: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属阴证,常见于癫病、痴呆等,多由忧思气结,津凝为痰,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1.色、泽的意义与关系
望“色”,实际包括望皮肤的颜色和光泽。
(1)皮肤的颜色:一般分成赤、白、黄、青、黑五种色调,简称为五色。皮肤的颜色可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五脏之气外发,五脏之色可隐现于皮肤之中,当脏腑有病时,则可显露出相应的异常颜色。
2.色泽
是指人体周身皮肤(以面部为主)的色泽。《医门法律》说:“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皮肤的色泽荣润或枯搞,是脏腑精气盛衰的重要表现。
3.神情
指人的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是心神和脏腑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心神为人体的主宰,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神正常,则人神志清晰,思维有序,表情自然,反映灵敏;反之如心神已衰,则神识昏蒙,思维混乱,表情淡漠,反映迟钝。
3.失神

诊法

诊法
– 古人将其比喻为“残灯复明”、“回光返照”, 临床应予特别注意。
二、望 色
望色,是指望皮肤的颜色和光泽。
• 常色 常色即正常面色与肤色,因种族不同而
异。
– 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
– 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环境、 情绪及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 短暂性改变。
• 我国健康人面色应是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 望咽喉
咽喉主要反应肺、胃的情况。
• 注意观察咽喉的色泽和形态的变化。
– 咽喉红肿而痛,为肺胃有热 – 兼有黄白脓点甚或溃烂,为肺胃热盛 – 咽喉嫩红,肿痛不甚,多属肾水不足,阴虚火旺 – 咽喉腐点成片,色呈灰白,不易拭去,重剥出血者为
白喉。
五、望 皮 肤
皮肤居一身之表, 为机体御邪之屏障,内 合于肺,为气血所荣。
或阳虚水泛。
• 腐腻
主要反映体内湿浊情况。
• 苔质颗粒粗大,疏松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 面,易于刮脱者,称为腐苔。
• 苔质颗粒细腻致密,上面如罩一层油腻状粘液, 刮之难去,称为腻苔。
• 剥脱
舌面的苔状物部分或全部剥落,称剥落苔多 由正气亏虚、阴液耗损所致。
• 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见红色干燥舌质,界线明显, 称花剥苔,为胃之气阴两伤
– 苔黑而润 滑,为阴 寒内盛。
2.望苔质
• 厚薄 主要反映病邪之深浅。
– 苔薄多主邪气在表,病轻邪浅 – 苔厚多为邪入脏腑,病较深重 – 舌苔由薄渐厚,为病势渐增 – 由厚变薄,为正气渐复
• 润燥 反映津液之盈亏。
– 苔润为津液未伤 – 苔燥多为阴液亏虚 – 太过湿润,水滴欲出者为滑苔,主脾虚湿盛
– 舌质纹理粗糙 者为苍老舌。
• 主实证、热证

中医诊病四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四法-望闻问切
49
2.食欲及食量︰了解脾胃功能 食少纳呆→脾胃气虚,内伤食滞,湿邪困脾 消谷善饥易饥饿→胃火盛 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胃病,胃液少。 久病重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思饮食,多
食→多为脾胃之气将绝→回光返照。
50
3.口味; 口苦→肝胆湿热 胃火 口甜→脾胃湿热 口淡→脾胃虚寒 口臭→胃火炽盛 口有尿味→尿毒症
53
1.大便 便秘︰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
实 便秘

实热︰腹胀痛,拒按, 实寒︰腹痛拒按,苔白身冷 气虚、津亏、见于久病老人、孕妇、产妇
54
❖泄泻︰大便稀软不成形,或是水样,便次增多,。 ❖溏泄︰大便稀软不成形,如鸭屎→脾失健运 ❖五更泄︰腹痛泄泻必在黎明,泄后则安→命门火衰 ❖温热泄泻︰暴发泄泻,泻黄色稀臭稀水样便。 ❖寒湿泄泻︰泻如稀水、色淡黄而带腥臭。 ❖大便脓血︰下利赤白→痢疾 ❖腹痛泄泻与情况有关,每当情志因郁怒而不舒则腹痛泄
11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阳气充足,气血上荣,所以面色红润,故气血
不荣则出现白色。 阳气虚衰,气血营运无力 寒凝经脉,气血不畅 失血耗气,气血不充盈血脉 面色白而浮肿→阳虚 面色淡而消瘦→营血亏虚 面色无华而略带黄色→气血俱虚 暴病面色苍白→阳气暴脱 里寒症、腹痛剧烈→面色苍白
12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证及惊风 青为气血不通,经脉阻滞所致 寒则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气滞则血瘀 小孩鼻柱、眉间、口唇四周青紫→惊风
15
(三)望形态
指观察患者的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状态进行诊断的 一种方法。 1.形体︰一般来说,外形与五脏相应,五脏强壮
,外形也强壮,五脏衰弱,外形也衰弱。 体胖─痰湿之体;干瘦─虚火之体。 2.形态︰病患的动静姿态和体位与疾病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属

四诊望、闻、问、切课件

四诊望、闻、问、切课件

红绛—主热盛
见于热毒极盛证。
如:严重传染病 极期或后期; 久病之人多 为阴盛火旺。
紫暗—主热、主瘀
紫暗干枯少津—属热; 淡紫湿润—气滞血瘀
舌除了色的变化,尚有舌体的变化:
舌胖嫩边有齿印—气虚、阳虚
瘦薄—血虚、阴虚津亏 裂纹甚至出现芒刺—津亏或热盛伤阴
(2)舌苔: 主要反映病位的深浅、疾病
的性质和正邪的消长。
望、闻、问、切 简称四诊
就是通过大夫的眼睛观察
病人的神色、形态等变化。
一、望全身情况 包括:望神、望色、望形体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 主要意义—是对患者全身的情况、正气 的 盛 衰 、 病 情 的 轻 重 和 予 后 , 有一个总体的初步估计。
1、望神
观察点
得神
失神
形色
眼神 神态 呼吸
病邪的影响,又有脏腑的变化,
故要与全身证候综合分析,方能
避免片面性。
1、望舌
( 1 )舌质: 主要反映 人体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 亏。正常舌质— 淡红而润, 颜色不深不浅,形体不胖不 瘦,活动自如。
淡白—主虚、主寒
淡而瘦—血虚
淡而胖—气虚
阳虚
鲜红—主热
鲜红苔黄—实热证 鲜红无苔 舌裂苔剥 虚热证
里证—即无表证, 可见发热、不恶寒、 汗出而主要辨别“自汗”或“盗
汗” 自汗—白天汗出、肢体乏力、恶寒、
属气虚,常见于慢性病或体弱病人。
盗汗—睡着出汗、醒后汗止、潮热、手足心热
、颧红、属阴虚,常见于 肺结核病。
二、问饮食、口味情况
可了解体质的寒热、津液情况及脾胃的功能。
1、闻声音—语声、呼吸、咳嗽、呃逆
声 声音高亢有力者—属实、属热

中医和诊断—6.1.1望神

中医和诊断—6.1.1望神

6.1.1 全身望诊望神同学们好,下面首先我们学习全身望诊。

【概念】全身望诊,又称为整体望诊,是医生在诊查病人的时候首先对病人的精神、色泽、形体和姿态等整体的表现进行扼要的观察,以期对病情的寒热虚实和轻重缓急等能获得一个总体的印象。

全身望诊,就是强调诊察病人时的第一直觉印象的重要性。

比如,有两个病人,一个是昏迷,被担架抬进来看病,面色晦暗。

另外一个是活奔乱跳的过来看病。

就这两个病人,我们看一眼,第一直觉就是,第一个病人病情重,第二个病人病情轻。

因此,对病人第一直觉印象的观察,能对病人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全身望诊,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望态4个内容,我们分别进行讲解。

一望神首先我们来学习望神的内容。

【含义】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

这个神,包括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是广义之神,又是指神气,它是指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和精神意识状态的综合。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比如说肝主疏泄就藏血,它在外的表现,与眼神、与情志、与筋骨活动有密切关系。

心主血脉,它的外在与人体的面色、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语言有密切关系。

脾主运化,它的外在表现与人体的消化功能、与人体的胃口有关。

肺主气司呼吸,它与人体呼吸的均匀程度有密切关系。

肾主藏精,主骨,生髓,通脑,所以人体的骨骼强健的外在表现可以反映肾精充足与否。

所以,这些外在表现,比如说胃口好不好,肌肉是不是丰满,筋骨活动是不是灵活,情志是不是开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语言是不是清晰等等,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这都可以理解为是广义的神气。

神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指狭义之神。

它是指的神志,就是指心的神志活动,包括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所以,中医上面的神是包括广义的神气和狭义的神志两个部分。

它是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以及人的神志活动的一个综合。

因此,我们通过望神可以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来判断病情。

中医望色、望神图集

中医望色、望神图集

2、望龈
牙龈淡红润泽——胃气充盛,气血旺盛 牙龈淡白——多是血虚 牙龈红肿疼痛——多为胃火上炎 牙龈出血且疼痛——胃热出血 牙龈出血且痛不甚——气虚,或虚火
五、望咽喉—肺、胃 咽部深红、肿痛明显:属实热。 咽部色红娇嫩,肿痛不明显:属虚证。 有黄白色脓点,甚则溃烂:肺胃热毒壅盛。
六、望斑疹
1、斑——阴斑、阳斑
意义 瘀血
病机:血行不畅 表现:青紫
舌形
1.老嫩
舌诊

含义:
老舌:舌体肌肉纹理粗糙。

嫩舌:舌体肌肉纹理细腻娇嫩。
主病:

老舌:主实证、热证
嫩舌:主虚证、寒证

老舌
嫩舌
舌诊
2.胖大舌
舌象:舌体宽大而厚。
主病:舌淡白而胖——脾肾阳虚,水湿痰饮内蕴
舌体深红而胖——心脾积热
齿痕舌:
表现: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痕迹 意义:脾虚,水湿内盛
苔质---干湿适中,有根
(六)望舌质 舌神:主要指舌的荣枯。
舌诊
舌质荣润 有神
舌质干枯 无神
舌 色
淡白
红 绛 紫 青
(一) 淡红舌
表现:舌色淡红,白中透红
意义:见于正常人 病情较轻 机理:气血调和 气血轻度损伤
(二) 淡白色
机理:舌络失充 意义: 虚证、寒证
淡白而瘦薄 淡白而胖嫩
表现:较正常 浅淡,或全无血 色
表现:斑色深红,点大成片状,平铺于皮肤下,
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病机:胃热炽盛,入于血分 2、疹——麻疹、风疹 表现:色红或紫红,点小如粟粒,高出于皮肤, 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病机:肺部郁热,累及血分
病情
症状
病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萎靡,两目晦暗,大肉陷下
失二、望色 (一)原理
主要观察面部颜色和光泽 1、面部血脉丰富
《灵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 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2、面部皮肤薄嫩,气血盛衰易从面部 色泽显露

二、常色与病色
(一)常色 正常面色:
3、黄色
【主病】主脾虚、湿证

脾气虚——面色萎黄 脾虚湿蕴——面色黄胖 黄疸——面目一身俱黄 (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
面色萎黄——脾气虚
面色黄胖——脾虚湿蕴
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
阴黄—— 黄色晦暗 如烟熏
4、白色
【主病】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 如豕膏,黑如乌羽 ——脏腑精气未衰,病轻 (2)恶色——面色晦暗枯槁 青如草兹,赤如坏血,黄如枳实,白 如枯骨,黑如炱 ——脏腑精气衰败,病重

1、青色
【主病】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寒证——淡青或青紫 痛证——淡青或青紫 瘀血——青紫、青灰 惊风——鼻柱、眉间、口周发青

血虚、失血——面白无华 阳虚—— 白 寒证——苍白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面色
白,两目虚浮——阳虚
面色 白 ——阳虚
寒证——苍白
5、黑色
【主病】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肾阳虚——黑而暗淡 肾阴虚——黑而干焦 水饮、带下——眼眶黑 血瘀——面色黧黑
面色黑
臌胀。肾阳衰微, 寒水侮土(肝硬变, 腹水)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精神健旺, 气血津液和调, 脏腑功能正常
(1)主色
人的肤色、面色一生不变 (2)客色 受各种非疾病因素的影响,面色出现 正常范围内的变化 气候、昼夜、情绪、饮酒、饥饱

常色(客色)
喝酒后
(二)病色—青、赤、黄、白、黑
特点:晦暗或暴露
(1)善色——面色光明润泽
寒证、痛证
面青灰
胸痹。胸阳不振, 痰浊瘀阻,有化 热之势(冠心病, 心绞痛)
两颧紫绀, 额角青黑 ——瘀血
2、赤色
【主病】主热证

实热证——满面通红 虚热证——颧部潮红 戴阳证——面红如妆
实热证——满面通红
虚热证——颧部潮红
眩晕。肝火上
炎,肝肾阴虚 (高血压病)
戴阳证——面红如妆
第四章


目的要求:



1、了解四诊的基本知识。 2、熟悉四诊的基本内容。 3、掌握舌诊和脉诊的特点。 望诊 切诊 诊法—诊断疾病的方法。 四诊—望、闻、问、切。

望神、望色
望 神
“神”——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灵枢· 本神》:“生之来者谓之精,两 精相搏谓之神。”
肾阳虚—— 黑而暗淡
肾阴虚。
慢 性 肾 炎 患 面黑干焦者——多属 者
眼眶周围发黑者, 多属肾虚水饮或 寒湿带下。
血瘀—— 面色黧黑

望神的意义
精气神的关系:
(衰 )神 (旺)
充 足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亏虚
精 气
(物质基础)
望神临床意义:
了解-----精气的盛衰 分析-----病情的轻重 推测-----疾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
望神的要点
目光
“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色泽 神情 体态

得 神
少 神
失 神
失 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