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第二节人口迁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结合教材P10~P12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人口迁移
(1)概念: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2)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特点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结合教材P12~P13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1)人口迁移是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并具有一定的个人决策的主观性。
(2)人口迁移的动力可以形象地归结为“推力”和“拉力”。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具体而言,收入因素、距离因素、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生态环境等都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思考1] 上海、北京、浙江等地为什么人口迁入比重较高?
答案: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能够接收大量剩余劳动力,吸引人口迁入。
三、案例:我国的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结合教材P13~P15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国内人口移动的特点
国内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具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迁移目的和形式复杂多样等特点。
2.人口流动
(1)概念及影响因素: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暂时离开原居住地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2)原因及方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自发性地涌向城市,特别是涌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大中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
(3)人口流动的影响: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促进经济发展、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等都有积极
作用。
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对流入地的居住、交通、市政设施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思考2] 据教育部统计,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每年以超过20%的速率增长,在境外留学人数已达127.32万,学成后80%滞留不归。
2010年,有13万中国学生在美国高校就学,按照平均每人每年20万元人民币计算,中国学生2010年至少为美国创造了260亿元人民币的教育消费。
这种现象会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迁出地: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人才流失;资金外流。
迁入地:吸纳人才;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1.读图题
A、B、C是三个不同地区,判断图中哪些情况属于人口迁移?
答案:A1→B1、C1→A2属于人口迁移。
2.判断题
(1)15世纪至19世纪,人口迁移的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 √)
(2)经济因素是导致三峡库区许多居民迁移的主要因素。
( ×)
(3)迁入地不存在人口迁移的“推力”。
( ×)
(4)人口迁移对迁出地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 √)
(5)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促进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房屋租赁价格一路上涨。
( √)
探究一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有几句痴心的话,哥哥你记心头……”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久为人所熟知。
在那个逝去的年代里,“走西口”成为华北农民西进的代名词。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思考]
(1)(区域认知)分析我国历史上“走西口”中人口的迁出地与迁入地分别是指哪里?
提示: 迁出地主要指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迁入地是指内蒙古高原。
(2)(综合思维)分析“走西口”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提示:对迁入地,促进内蒙古地区的资源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该地的经济发展。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1.国际人口迁移
2.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
推力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迫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拉力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迁出地迁入地
4.人口迁移的影响
山东济南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我国“民工潮”现象非常感兴趣,下面是他们搜集的相关资料。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出现了世界特有的“农民工”现象,他们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民工”像候鸟一样南飞北迁,形成“候鸟”经济现象,这给我国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重大影响。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省际人口流动规模统计图(港澳台资料暂缺)。
(1)(综合思维)“候鸟”经济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大于500万的省区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2)(区域认知)目前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云南省,该省吸引人口流入的因素有何不同?
(3)(人地协调观)西藏是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最少的省区,为什么?
思路点拨:第(1)题,不利影响主要从交通、环境、留守儿童和赡养老人问题等方面分析。
空间分布特点可从图中获知。
第(2)题,影响云南人口迁移的因素应从旅游业发展、边境贸易等方面分析。
第(3)题,主要从生态环境脆弱和人口数量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不利影响:给交通带来巨大压力;造成社会环境不稳定;留守儿童和赡养老人问题严重。
分布特点: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2)旅游业的发展、花卉的种植和边境贸易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3)西藏生态环境脆弱,不能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西藏人口数量少,也不会有大量人口迁出。
探究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电视剧《叶落长安》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中原地区适逢战乱灾荒,大量河南人迁至陕西扎根,主人公郝玉兰一家三代50年间融入西安这座城市的艰难过程。
剧情跌宕起伏,人物空间流动较大,大女儿莲花因工作,十多年奔波于西安和咸阳之间,历尽周折,才把工作调到西安;二女儿荷花因上大学,从西安到北京,从北京到美国;儿子东京在农村做了十几年知青,后来全家调动进了城,最终因创业,又回到了农村。
[思考]
(1)(综合思维)郝玉兰一家20世纪40年代从河南迁移到陕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荷花从西安到北京又是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提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20世纪40年代郝玉兰一家从河南迁移到陕西(适逢战乱灾荒),其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和政治因素,荷花从西安到北京(读书)是文化教育因素影响。
(2)(地理实践力)现在我国河南、陕西等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较多,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提示:现在我国河南、陕西等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较多,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为经济发展不均衡。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
读图,回答(1)~(2)题:
(1)(综合思维)图甲表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下列表示推力因素的是( )
A.矿产资源丰富
B.文化教育发达
C.土壤盐渍化
D.人口老龄化
(2)(综合思维)影响图乙中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
D.战争
思路点拨:第(1)题,根据题意,“推力因素”就是迁出地不利因素,土壤盐渍化不利于人口生存,推动人口迁移,故选C。
第(2)题,由图可知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数量与经济发展阶段成正比,所以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故选C。
答案:(1)C (2)C
一、选择题
(2019·菏泽高一检测)如图是根据联合国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绘制的2001~ 2050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趋势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人口迁移流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
B.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
2.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
C.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
解析:1.B 2.C 第1题,从图中可知,美、德、加、英、澳等发达国家人口迁移为正值,中、墨、印、印尼、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为负值,这说明人口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故B正确。
第2题,人口迁移可减轻迁出地的就业、环境等压力,A、B错误;可以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迁入地的经济发展,C正确,可以促进迁出地与外界的交流,D错误。
(2019·临沂高一检测)下图为我国主要省(市)流入人口占比示意图(2014年数据)。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信息反映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
A.从山地高原到平原地区
B.从西部地区到东部地区
C.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
D.从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
4.人口流动对浙江省的主要影响是( )
A.人口容量提升
B.城镇化水平降低
C.城乡差距加大
D.人口老龄化减缓
解析:3.C 4.D 第3题,从图中的各省(市)流入人口比例可以看出: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省(市)以流入为主,安徽、四川等内陆省(市)以流出为主,所以图示信息反映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
第4题,大量人口流入浙江省,为浙江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流入的主要为青壮年人口,人口老龄化得到减缓;人口流动不能提升人口容量。
5.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
春运旅客主要属于,春节前人口的主要流动方向为。
( )
A.国际人口迁移农村→城市,城市→农村
B.国内人口迁移农村→农村,城市→城市
C.省际人口迁移城市→城市,农村→农村
D.人口流动现象城市→农村,城市→城市
解析:D 春运旅客定居地不会发生长期改变,不属于人口迁移,属于人口流动现象,春运以前的人口流动主要是从城市到农村“返乡过年”或者城市到城市的人口流动。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国家农调总队抽样调查,我国3个产业工人中有2个来自农村。
材料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
(1)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哪些影响?
解析:第(1)题,读图,我国民工流出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河南、重庆等,主要位于中西部内陆地区;我国民工流入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新疆等,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当前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当前我国人口迁出以农村人口为主,占73%,而迁入地以城市为主,占74.4%,因此在城乡结构中,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人口由农村迁往城市、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第(2)题,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做答。
有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往城市,给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弥补了城市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带动当地商品经济、第三产业和工业的发展,从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使迁入地土地资源更紧张,加剧了迁入地的人地矛盾;给城市的交通、住房、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带来一系列的压力;大量外来人口流动也增加了城市管理难度,增加了社会治安隐患。
答案:(1)流向: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主要特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
(2)有利影响:提供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加剧迁入地区人地矛盾;给城市基础设施增加了压力;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1~2题:
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
A.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⑥⑦
2.与发展中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相同的有( )
A.①②
B.②⑥
C.③④
D.②④
解析:1.B 2.A 第1题,直接根据图示的国界线分布判断,③④跨越国界,为国际人口迁移,而①②⑤⑥⑦均没有跨越国界,属于国内迁移,B正确。
第2题,从乡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时期和目前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人口迁移。
①②是从乡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A正确。
截至2019年8月9日,共有27个城市发布了以落户优惠为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目前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
下图为“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导致图中人口迁移的推力是( )
A.生活成本低
B.发展空间小
C.广阔的发展空间
D.超高的房价
4.“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
A.缓解人地矛盾
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
C.保护生态环境
D.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3.B 4.D 第3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
中小城市中生活成本低、物质回报实惠、安稳的生活属于人口迁入一线城市的阻力,发展空间小属于推力,A错误,B正确;一线城市广阔的发展空间属于拉力,而超高的房价属于阻力,C、D错误。
第4题,“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大多数属于技术人才的迁移,人才的迁入会促进迁入地的科技实力增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D正确。
历史上,我国就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口大迁徙,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标志的人口迁移潮。
读图,回答第5题:
5.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闯关东”、“孔雀东南飞”为国内人口迁移
B.“下南洋”、“孔雀东南飞”为国际人口迁移
C.“走西口”、“下南洋”为国内人口迁移
D.“闯关东”、“走西口”为国际人口迁移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图示中的“闯关东”和“孔雀东南飞”现象均发生在我国境内,属于典型的国内人口迁移,A选项正确;图示“下南洋”路线具体指人口由我国南部沿海地区迁移到东南亚地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走西口”路线指的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人口向黄河以西进行迁移,属于国内人口迁移,B、C、D 错误。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材料一、二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城市到乡村
B.由城市到城市
C.由乡村到城市
D.由乡村到乡村
(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4)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和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孩子上学”属社会文化因素,“我们村挺富的,我想转回去当农民”属经济因素。
材料二反映了政治因素。
第(2)题,我国当前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内地迁往沿海,由农村迁往城市。
第(3)题,考查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第(4)题,技术水平限制是主要原因。
答案:(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2)C
(3)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4)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大量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因而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和大量本地企业招不到高素质劳动力而无“工”可用的现象。
14+94.5+4=112.5,这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算的是姜女士从河北沧州到北京跨省上班单程所花的路费。
她说每天在路上往返约5小时,每天花费225元,每月交通费大约5 000元,是可以承受的。
下表为姜女士一日行程(单程)。
据此回答7~8题:
7.影响姜女士跨省上班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交通的发展
C.社会文化因素
D.政策因素
8.研究表明,跨省上班人群数量近几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该现象对北京的直接影响是( )
A.流动人口增加,导致北京社会秩序混乱
B.增大北京市区公共交通的压力
C.导致北京失业率上升
D.外来人口增加,住房紧张
解析:7.A 8.B 第7题,沧州和北京之间经济差距大,北京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高,足以支付交通费;北京房价高导致人口来往于外围的住宅区和北京的工作区;姜女士来往于沧州和北京之间,交通距离、交通费用是其可以承受的,不会影响其跨省上班;姜女士跨省上班和社会文化因素关系不大;姜女士跨省上班是自发行为,和政策关系不大,故A正确。
第8题,跨省上班人群数量近几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些人多数需要乘坐高铁、地铁、出租或者自备车,这些都将增加北京交通压力;流动人口增加,只是增加了城市管理难度,并没有威胁到北京的社会秩序;跨省上班人员不住在北京市区内,不会导致住房紧张,也不会导致失业率增加。
故B项正确。
下图是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亚洲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亚洲,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
读图,回答9~10题:
9.以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若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正增长态势,则以下数量关系式表达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②
C.③<④
D.③>④
解析:9.A 10.B 第9题,美国经济发达,国外人口迁往美国可以提高经济收入;美国人口迁往东北部工业区也是为了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
第10题,国内人口迁移对本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没有影响,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值,说明美国迁入人口数量大于迁出人口数量。
读“21世纪初部分国家迁入韩国人口统计图”,回答11~12题:
11.这种人口迁移按迁移空间范围分属于( )
A.国际迁移
B.区际迁移
C.国内迁移
D.农村到城市
12.影响中国迁入韩国人口数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生态环境
B.经济因素
C.政治体制
D.文化教育
解析:11.A 12.B 第11题,日本、越南等国人口迁入韩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第12题,韩国经济发达,我国人口迁入韩国主要是受经济因素影响。
(2019·河南洛阳高一检测)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务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13~15题:
13.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
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
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D.人口移动主要是经济原因所致
14.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
15.大量人口流入欧洲,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有( )
A.增加了欧洲乡村人口比重
B.缓解社会矛盾
C.缓解交通压力
D.增加城市环境压力
解析:13.C 14.D 15.D 第1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中欧和南欧,故选C。
第14题,从图
中箭头粗细上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故选D。
第15题,大量流入欧洲的人口主要流入城市,增加了城市环境压力,故选D。
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在经济比较发达以及后现代社会带来个人主体性增强的背景下,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迁移。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的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
据此回答16~18题:
16.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体最可能是( )
A.婴幼儿
B.青少年
C.青壮年
D.中老年
17.影响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
C.文化
D.交通
18.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缓解人地矛盾②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③提高住房价格④带动服务业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16.D 17. A 18.C 第16题,根据材料可知,生活方式型移民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迁移,移民的主体对环境要求相对较高,所以最可能是中老年人群体,所以选D。
第17题,据材料可知,生活方式型移民的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所以影响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
素,所以选A。
第18题,生活方式型移民追求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主体是中老年人,要求服务行业类型齐全,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带动服务业发展;中老年人口迁入,不会带来大量廉价劳动力,也不会缓解人地矛盾;人口增加,会提高住房价格,所以选C。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内陆地区人口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但近年来贵州、安徽等原来所谓的劳务输出大省,人口净流入在大幅增加,这与我国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关。
材料二下图示意2013年我国人口迁移数据。
材料三下图为我国服装产业转移示意图。
(1)试分析江苏吸引安徽人口流入的优势。
(2)分析安徽由2012年人口净迁出变为2013年人口净迁入的原因。
(3)说明服装产业对中西部地区未来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江苏经济水平高,医疗、教育、科研条件好,距离安徽近等方面分析即可。
第(2)题,原因应从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传统观念等方面分析。
第(3)题,服装产业是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其向中西部转移会带动劳动力的回流,使中西部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的迁移量减小,同时使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
答案:(1)江苏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医疗、教育、科研等条件好;位于东部沿海,气候适宜居住;与安徽相邻。
(2)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大量转移;安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们受传统家庭观念和乡土观念的影响。
(3)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能吸引大量就业人口,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会导致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中西部地区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
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四五十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
材料二近年来“逃离北上广”已成为一个时髦概念,但某网站迁徙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口依旧呈正向流入趋势。
与此同时,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
材料三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北上广”等地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