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城镇农房集聚社区建设的典型模式

合集下载

特色何以成镇:社区共同体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基于上海市Z_特色小镇的田野考察

特色何以成镇:社区共同体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基于上海市Z_特色小镇的田野考察

【经管新视野】收稿日期:2023-02-1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不确定性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及其体系建构”(项目编号:22ASH02)作者简介:于俭(1982-),山东威海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

特色何以成镇:社区共同体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基于上海市Z特色小镇的田野考察于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摘要: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模式。

目前,学界更多从产业集群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增长极理论、城市更新理论去探讨这一现象,而从社会学角度讨论的较少。

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都与社会学社区理论紧密相连,并且创建了社区发展的一种新的理想类型。

不同于传统产业园,建设特色小镇的关键在于特色产业的社区化,即在打造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将之拓展成为包含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在内的“社区共同体”。

由此而言,社区共同体建设至关重要,是特色得以成镇的关键。

基于此,文章选取上海市Z 特色小镇作为案例展开田野考察。

研究发现,基于特色文化的价值共同体、基于公共生活的治理共同体以及基于关系互动的情感共同体是推进特色小镇社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这种新的区域发展类型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特色小镇;价值共同体;治理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7-0083-07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培育发展特色小镇成为当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2016年以来,国家及各省份密集发布特色小镇政策并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特色小镇出现爆发性增长。

但是,特色小镇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未能以文化、居民、信任等形成共同支撑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难以实现在一个集聚的空间范围内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

浅谈城镇化进程中集镇建设对策

浅谈城镇化进程中集镇建设对策

浅谈城镇化进程中集镇建设对策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集镇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投资不足,体制不顺,(乡)镇集镇建设技术力量薄弱,等因素,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本文就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作相关阐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集镇;对策;建议前言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发展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集镇(乡镇政府驻地)是联结城市和乡村的桥梁。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强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各地各级政府要把建设集镇、发展集镇、经营集镇作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集镇功能,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各地政府及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大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干部群众的规划意识。

应进一步加大对《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各地制定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建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运用多种宣传媒体、宣传阵地,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单位和个人自觉遵守和服从城镇规划,制止违法占地和违章建设。

二、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强大合力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新农村建设和集镇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把集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

以集镇建设为抓手,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集镇建设,切实加强对集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坚持科学规划,严格规划管理(一)提高规划意识,维护规划权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特别是集镇建设,要想进行有序建设是根本办不到的。

关于农房集聚建设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农房集聚建设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农房集聚建设的问题及建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失,留下的大量老年人和儿童面临着住房、教育等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农房集聚建设被视为解决农村居住问题的好方案之一。

一、农房集聚建设的必要性1.解决农民住房问题。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的住房问题亟待解决。

农房集聚建设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通过集聚方式控制房屋数量,减少建筑占地面积,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房集聚建设可以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农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提高农村居住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社区服务设施和生活便利设施,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满意度。

3.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农房集聚建设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同时,对于保护农村文化和历史遗产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增强农村的文化内涵,丰富了农村的文化业态,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新风。

二、农房集聚建设的建议1.建立适龄儿童和老年人护理站。

对于留守儿童和失去照护的老年人进行专业人员的看护和护理,保证生活照料,使他们能够安心居住。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房集聚建设不仅涉及住房建设,还涉及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因此,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备齐全的社区服务设施,为农民提供更方便的生活和服务。

3.培养农村地区的从业人员。

针对农房集聚建设的特殊性质,应加强培训,培养专业的人才,包括设计、施工、监督和管理等方面,提高农房集聚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4.加强政府和市场监管。

在推进农房集聚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政府和市场监管,打击一些不法商人和不合法建设行为,保证建筑质量和环境安全。

5.提高农民参与意识。

在农房集聚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

同时,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让农民了解农房集聚建设的优点和功能,积极参与到农房集聚建设中。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集聚提升类村庄是指那些在村庄现有发展基础上,通过集聚资源、提升产业、优化布局等手段,实现村庄经济社会的更高水平发展。

以下是一个集聚提升类村庄的案例:案例名称: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桠溪村桠溪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桠溪村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产业,推动村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规划引领,科学制定发展计划桠溪村在发展中注重规划先行,聘请专业规划团队制定了村庄发展规划,明确了村庄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规划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对村庄进行了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高效农业和特色文化等产业。

同时,制定了年度实施计划,确保规划目标得以逐步实现。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庄品质桠溪村在发展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村庄路网、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

同时,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清理河道、治理污染源、提升绿化水平等措施,提高了村庄的环境品质。

此外,还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卫生室、图书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三、培育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桠溪村注重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生态旅游、高效农业和特色文化等产业。

首先,依托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了生态旅游项目,如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农业等。

其次,发展高效农业,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注重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挖掘和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手工艺品制作技艺等。

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也带动了村庄经济的整体发展。

四、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桠溪村注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优化服务内容和提升服务质量等措施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例如: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村民提高就业技能和素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在村庄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一、引言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集聚提升类村庄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发展模式,既保留了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又提升了乡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本文将从集聚提升类村庄的案例分析入手,探讨这种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以期为我国农村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集聚提升类村庄的案例分析1.案例一:XX村庄(1)村庄基本情况XX村庄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全村共有2000余人,耕地面积2000亩。

过去,村庄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农业为主,村民收入水平较低。

(2)提升措施及成效近年来,XX村庄在政策支持下,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如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庄整体环境。

经过几年的努力,村民收入显著提高,村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3)经验总结XX村庄的成功经验在于:政策扶持力度、产业发展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民参与。

2.案例二:YY村庄(1)村庄基本情况YY村庄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全村共有3000余人,耕地面积3000亩。

过去,村庄以纺织业为主要产业,但面临市场竞争和环境污染问题。

(2)提升措施及成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YY村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纺织技术;加强环保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培育新型农民,提升村民素质。

如今,YY村庄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经验总结YY村庄的经验在于: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保护以及人才培育。

3.案例三:ZZ村庄(1)村庄基本情况ZZ村庄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全村共有1500余人,耕地面积1500亩。

过去,村庄农业发展滞后,村民生活水平较低。

(2)提升措施及成效ZZ村庄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高原蔬菜、生态养殖等。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如今,村庄经济发展迅速,村民收入不断提高。

(3)经验总结ZZ村庄的经验在于:依托资源优势、创新发展以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面向“共同富裕”的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思路与策略

面向“共同富裕”的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思路与策略

面向“共同富裕”的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思路与策略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导致了我国城镇建设速度过快,农村建设速度过慢。

十九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集提升型”村庄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类,对这一类村庄的基本特点及规划编制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为适应乡村振兴对村落空间发展的要求,推动集聚型村落空间发展,提高其内生成长能力,本课题拟对集聚型村落空间发展特点进行剖析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集聚型村落空间发展导向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集聚提升类村庄;空间发展策略农村振兴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农村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对乡村振兴做了科学的规划,确定了方向、思路、任务以及政策。

并将其分为集中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留和搬迁撤并四个类型。

“集群型乡村”是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在本文中,我们对集聚提升类乡村进行了研究,它指的是在行政区划范围内,拥有较大规模的中心村或还将继续存在的一般村庄,它们相比于其他村庄,拥有更好的资源条件,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可以对周围地区形成一定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村庄。

1集群式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将已有的大型中心村及尚在生存中的普通村庄定义为“聚集与升级类村庄”,并将其作为“聚集与升级型”的发展重点。

从空间开发、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土地恢复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发展的特点。

“四个特色”既是目前大多数农村社区建设的中心工作,也是农村社区建设中“聚集型”社区建设的主调。

因此,对这些村落进行科学的识别和定位,掌握他们的发展规律,并通过规划引导他们的产业、文化、生态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振兴,是非常重要的。

要以“多规合一”为基础,以实践为基础的“集聚提升型”村庄规划,是“乡村振兴”实施性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

2.聚落型乡村特色2.1高聚集的中心村庄聚集式升级类村庄以中心村为代表,其具有高度的要素聚集性,有别于城市直接辐射的“城郊”类村庄,也有别于具有特殊资源的“保育”型村庄,是以村委为依托,以村集体为基础,将村庄人口、用地、产业等要素集中到中心村。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原创实用版】目录一、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定义和特点二、集聚提升类村庄的案例分析三、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发展优势和问题四、对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建议和展望正文一、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定义和特点集聚提升类村庄是指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以产业发展为基础,通过人口、资源、技术的集聚,形成具有明显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的村庄。

这类村庄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产业集聚:集聚提升类村庄往往有 1-2 个主导产业,这些产业在村庄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村庄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人口集聚:由于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涌入,村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3.资源集聚: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包括土地、资金、技术等,这些资源的集聚使村庄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4.技术创新:集聚提升类村庄由于产业的发展,往往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也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二、集聚提升类村庄的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县的蔬菜专业村该县的蔬菜专业村,以种植高品质的蔬菜为主导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加入,形成了规模化的种植基地。

同时,该村还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了蔬菜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此外,该村还与一些大型超市建立了长期的供货关系,保证了蔬菜的销售。

2.案例二:某市的家具制造专业村该市的家具制造专业村,以家具制造为主导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家具制造企业和相关产业链的企业入驻。

该村还建立了家具研发中心,不断推出新的家具设计,提高了家具的附加值。

同时,该村还建立了家具销售中心,方便了家具的销售。

三、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发展优势和问题1.发展优势: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

2.问题:集聚提升类村庄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等。

四、对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建议和展望1.建议:对于集聚提升类村庄,应鼓励其进行产业多元化,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房集聚建设政策

农房集聚建设政策

农房集聚建设政策
农房集聚建设政策是指政府促进农村地区农户集中建设农房的一项政策措施。

其背景是农村地区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房老旧等问题,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和农民居住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采取了农房集聚建设政策。

农房集聚建设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土地调整:政府通过土地整治、土地流转等方式,将分散的农田进行整合,使农户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建设农房,减少农地撂荒和资源浪费。

2. 统一规划和建设:政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农房集聚规划和设计,根据农户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统一规划和建设农房,提高农房的质量和标准。

3. 财政支持: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农业补贴等途径,为农户提供建设农房的资金支持,降低建房成本,鼓励农户主动参与农房集聚建设。

4. 技术指导:政府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提供农房建设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提高农户的建房技能和水平。

5. 政策倾斜:政府对于参与农房集聚建设的农户给予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权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激励农户参与农房集聚建设。

通过农房集聚建设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地区农房分散、老旧等问题,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农房集聚 统筹城乡 着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嘉善县为例

农房集聚 统筹城乡 着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嘉善县为例

LAND&RESOURCES农房改造集聚工作是嘉善县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与统筹城乡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推进嘉善县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当前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必修课。

推进农房集聚改造,加强和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切实破解农民建房难问题,既是保障农民合法居住权、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必要手段,也是建设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嘉善县围绕“力争通过三到五年基本解决全县农村无房户、危房户建房用地问题,建立高效、便民、务实的宅基地规范管理新机制”这一目标,创新举措,完善制度,攻坚克难,层层发动,在各镇(街道)、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农房建设和管理工作初显成效,同时涌现出了像姚庄桃源新村、干窑月半湾小区、大云缪家小区、罗星厍浜新区等一批典型,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基本情况2013年以来,嘉善县委、县政府把农房建房改造作为为民服务的头等大事来抓,先后由县政协主席、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会同县农办、国土、住建、财政等部门,分乡镇开展排摸,及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意见。

2013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房改造集聚与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善委办发〔2013〕134号),2014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善委办发〔2014〕50号)等指导性文件。

2015年起农房改造集聚工作纳入县对镇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并进行单项工作考核表彰。

两年来在各镇(街道)、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嘉善县农房建设和管理工作初显成效,形成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

(一)工作凝聚力强根据“善委办发〔2014〕49号”《关于成立嘉善县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集聚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文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县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集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驻县国土资源局办公,开展日常的督查、推进和协调、指导工作。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定义和特点三、集聚提升类村庄的案例分析四、集聚提升类村庄的意义和启示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地区的空间布局、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等发生了深刻变化。

集聚提升类村庄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发展模式,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集聚提升类村庄进行探讨,分析其定义、特点以及具体案例,并从中提炼出意义和启示。

二、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定义和特点集聚提升类村庄是指在原有村庄基础上,通过人口、资源、产业等的集聚和优化提升,形成的具有明显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新型村庄。

这类村庄具有以下特点:1.人口规模较大:集聚提升类村庄的人口规模相对较大,有一定的集聚效应。

2.产业结构优化:这类村庄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基础,同时发展多种产业,如加工业、旅游业等,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3.基础设施完善:集聚提升类村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如道路、水电、通讯等,为村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

4.社会服务健全:这类村庄提供较为健全的社会服务,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满足村民的多样化需求。

三、集聚提升类村庄的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省 A 村A 村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实现了人口和产业的集聚。

该村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发展休闲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同时,该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2.案例二:某省 B 村B 村依托区位优势,发展成为农产品集散地和加工基地。

该村吸引了大量农民前来务工,形成了人口的集聚。

同时,该村以产业发展为抓手,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完善。

四、集聚提升类村庄的意义和启示1.意义: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启示: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发展需要政策支持、产业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协同推进。

同时,应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发展模式。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摘要:一、背景介绍二、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定义与特点三、案例分析1.经济发展方面2.基础设施方面3.社会事业方面4.生态环境方面四、成功经验与启示五、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正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集聚提升类村庄,是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聚,从而实现村庄整体实力提升的一种发展模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集聚提升类村庄的案例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为我国其他村庄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定义与特点集聚提升类村庄,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产业集聚等手段,将原本分散的产业、人口、资源等要素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实现村庄的整体提升。

其主要特点是产业集聚度高、经济效益好、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友好。

三、案例分析本文将以某地集聚提升类村庄为例,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发展方面该村庄抓住政策机遇,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引进优质企业、培育本土企业家,实现了产业集聚。

同时,村庄还注重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2.基础设施方面该村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了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提升了村庄整体形象。

3.社会事业方面该村庄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了多所学校,提高了农民文化素质。

同时,还加强了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建设,使农民享有更好的公共服务。

4.生态环境方面该村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如河道整治、绿化造林等,确保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四、成功经验与启示通过对该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成功经验:1.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促进产业集聚。

2.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庄整体形象。

3.关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可持续推进的思考——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

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可持续推进的思考——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
璃镇化建设
■胡征 球
浙江省嘉善县房地产管 理处
农房 改造 集聚 建设可持续推进 的思考

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
农 房改造 集 聚建设 是解 决农 村住房 困难 , 彻底 陶庄镇 目前 尚无实质性 运作 推进 ; 其他镇 ( 街道) 也 只是 平稳 推进, 没有大项 目在实施。
2 . 推 进形式逐渐集 中, 拆迁集聚比重上升 前段 时 间嘉善 县主要 的农房 集聚推进 模式有 五
பைடு நூலகம்
2 0 1 1 年 以来嘉 善县 一直在 鼓励 和探索 “ 取 消独 立 式安置 、 控制联 排式 安置、 推 广复式型安置、 激励 公 寓型安置 ”的节地 模式 , 以不 断提高项 目节地率 。
但 从 全县实 践情 况看不够理 想 。由于受 农 民生活习
农 房改造集 聚势头明显减 弱, 没有 前几年发展快 , 而
二、 对农房改造集聚可持续推 进的思考 针对 以上嘉 善县在农 房改造 集聚推进 过程 中碰 到的困难和问题 , 笔者提 出以下几点可持 续推进 的意
见。
1 . 统一认识 , 形成合力 经过几年的实践 , 农 房改造 集聚工作已进人_个 艰难 的阶段, 出现政府 的承受与农民的需求严重不对 称现象 。为此 , 各镇 ( 街道 ) 必须按照县 委县政 府的 统一部署 , 进一步统 一思想认识 、明确工作思路 , 分


当前嘉善县农房改造聚集出现的变化 和问题
地整治项 目 方式 开展宅基地复垦数量逐步减少; 受布 点规 划、 土地指标和相关 土地政策 限制 , 农户 自 然翻
近年来 , 嘉 善县通过两分 两换 、 农户 拆迁、 宅基 地 复垦等手段 , 积极稳妥地开展了“ 两新 ” 工程建设 , 有效 地推进了农房改 造聚集。 到2 0 1 2 年底 , 全县 已完 成农 房改造 集聚 3 万多户, 但在推进 过程 中也 出现 了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摘要:一、背景介绍二、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定义和特点三、案例分析1.村庄A2.村庄B3.村庄C四、成功经验与启示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六、总结正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寻求转型升级,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集聚提升类村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乡村发展模式。

本文将通过对三个集聚提升类村庄的案例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探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我国乡村发展提供参考。

二、集聚提升类村庄的定义和特点集聚提升类村庄是指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等手段,促进农村人口、产业、资源等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从而实现村庄的全面提升。

其主要特点包括: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资源集聚和功能提升。

三、案例分析1.村庄A:村庄A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依托当地特色产业,成功吸引了大量农民返乡创业。

政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技术指导等手段,引导农民发展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

同时,村庄A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2.村庄B:村庄B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产业集聚。

政府鼓励农民成立合作社,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村庄B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带动了村民增收。

3.村庄C:村庄C位于我国南部地区,以生态宜居为目标,成功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前来居住。

政府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手段,提高了村庄的吸引力。

村庄C还与城市企业合作,发展养生养老产业,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四、成功经验与启示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政府应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民发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立足本地资源:每个村庄应根据自身资源条件,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形成特色产业,提高村庄竞争力。

3.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发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等手段,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农村区域小镇建设的实践经验

农村区域小镇建设的实践经验

农村区域小镇建设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我国农村区域小镇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融合提供了新的动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区域小镇建设的实践经验,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发挥小镇的定位和功能农村区域小镇的建设需要明确其定位和功能,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小镇应该发挥农业产业集聚的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例如,在某地区建设了以水果种植和加工为主导的小镇,吸引了大量农民参与,推动了该地区水果产业的发展。

其次,小镇还应该注重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培育,通过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和旅游景点,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二、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区域小镇建设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例如,在某地的小镇建设中,政府注重修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小镇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提高小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源进入。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农村区域小镇建设的实践经验表明,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某地的小镇建设中,政府引进了农业科技专家,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四、提供就业机会农村区域小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供就业机会,减少农民外出打工的需求。

通过发展小镇的产业和服务业,吸纳农民就业,提高其收入水平。

例如,在某地的小镇建设中,政府鼓励农民参与小镇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五、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农村区域小镇建设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政府应加大对小镇的管理力度,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居民的生活安全。

同时,还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居民的需求。

六、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农村区域小镇建设需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

小城镇发展的五种模式分析

小城镇发展的五种模式分析

小城镇发展的五种模式分析摘要小城镇发展模式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绕不过的一大主题,各地的小城镇建设究竟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本文通过归纳小城镇发展当中形成的五种模式,以期为回答这一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模式城市管理作者简介:曾小龙,中共岳阳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讲师。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1-206-02我们在进行小城镇建设的过程当中,有必要对小城镇的发展模式进行考察,以便找准我们的横向定位,从而使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工作有更为明确的方向。

我国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进程中,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做法。

现在提出来且具有代表性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有二十多种,并且这二十多种模式有类同或者相同的地方。

如果我们进一步归纳,可以把这二十多种模式归纳成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

本文依据小城镇的优势要素资源及其组合方式、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和本地体制性环境三个方面将已有的模式划分为五种基本模式。

一、工业带动型工业推动型城镇,有的是以原来的乡镇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这些小城镇原来就有工业基础,在进入新世纪以后,进一步调整发展方式,乡镇企业进一步繁荣,工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形成了工业为主的小城镇。

有的是新兴工业小城镇,其工业在新世纪后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乡镇企业是这些小城镇的第一推动力。

有些地方是乡镇企业逐渐聚合起来而形成的。

这些小城镇的第三产业主要是由当地的工业企业发展带动起来的,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当地小城镇的发展。

简言之,这一小城镇发展模式主要就是由于连片的乡镇企业发展而来。

归纳起来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小城镇的工业发展推动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乡镇企业要发展,总是会千方百计地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乡镇企业的必备条件。

如平江的伍市镇就是典型,他们为了让乡镇企业能够发展得更好,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升级,也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论文(2篇)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论文(2篇)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论文(2篇)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论文(范文一)一、建设方式新型农村社区的类型被调查的25个新型农村社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对单个行政村或其中的几个村民小组(或自然村)的整治从而形成农民集中居住的新社区。

另一类是多村合并,几个行政村的农户拆除旧房,在划定的区域上修建新房,从而实现多村农户的集中居住。

在我们调查的23个新型社区、25个行政村中,有12个属于单村整治,13个属于多村合并。

单村整治的选址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旧村中翻建,一种是村域内重新选址建设。

多村合并的新址选择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集中在县(市)周边。

这类社区大都依托于县市的产业集聚区和已有的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实行较多行政村和较大人口规模的集中居住。

滑县的锦和新城是典型的例子,其位于滑县县城附近的产业聚集区,共合并了33个行政村。

第二种是集中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周边。

第三种是在农村区域内的集中,通常是几个行政村合并到中心村或重点村。

在308户已入住新社区的农户中,82.57%农户的住房类型是独栋(22.04%)或联排(60.53%)别墅,17.43%的农户住进了多层(5.59%)或高层(11.84%)楼房。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方式主要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及联建)。

在305户有效问卷中,140户属于统规统建,165户属于统规自建。

各调查点的多层和高层楼房均采取了统规统建的方式,而在251户的联排或独栋别墅中,统规统建的占33.47%(84户),统规自建占66.53%(167户)。

在一些社区,自建与统建由农民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但较多的社区则强制规定应采取统建的方式。

推动主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有三个推动主体。

一是政府主导,指由政府编制村庄整治的规划、通过自上而下动员的方式来发起村庄整治。

政府主导的村庄整治通常采取多村合并的方式。

政府主导往往体现为县(市)级政府提出社区建设发展目标或规划,乡镇政府确立具体的社区建设对象与任务,并推动落实。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一、引言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庄集聚提升成为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村庄集聚提升不仅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途径,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几个集聚提升类村庄的案例分析,总结经验与启示,探讨我国村庄集聚提升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农村发展提供借鉴。

二、集聚提升类村庄的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地区村庄集聚提升实践某地区村庄在集聚提升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明确了集聚提升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其次,通过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例如,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此外,还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如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等。

2.案例二:某地区村庄集聚提升实践类似地,某地区村庄在集聚提升过程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府充分发挥了引导作用,创新政策体系,为村庄集聚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业发展方面,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重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尽管取得了成绩,但这些案例中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环境保护意识不足、资源利用不充分等。

三、村庄集聚提升的经验与启示1.政策支持与创新:政府在村庄集聚提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应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地方创新,为村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产业发展与村民增收:产业发展是村庄集聚提升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农村产业优势,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3.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村庄集聚提升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确保可持续发展。

嘉善县“三导向”积极推进农房改造集聚试点

嘉善县“三导向”积极推进农房改造集聚试点

嘉善县“三导向”积极推进农房改造集聚试点作者:严津津来源:《浙江国土资源》 2015年第4期嘉善县国土资源局严津津嘉善县坚持把解决农民建房问题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8年全市推进“两新”工程以来,已投入资金23 5亿元,集聚农户32203户,集聚率达到37%,并打造了桃源新邨、缪家村等新农村样板小区。

2014年,该县积极贯彻落实省国土资源厅“规范宅基地管理破解农民建房难专项行动”精神,着力在政策、机制、规划、指标等方面改革创新破题,共解决农民建房刚需户1229户。

一、坚持目标导向,全力保障农民建房稳步推进1组织保障强领导嘉善县结合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县农办、县农经局、县财政局等22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集聚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作为统筹指导、协调推进、督促落实的专门机构,并从县有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集中精力全力抓好各项推进工作。

2政策保障重规范该县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农房改造集聚与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嘉善县农民建房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从坚定正确方向、优化规划布局、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审批服务.强化组织协调等五个方面对加强农房改造集聚与建设管理提出工作目标和推进方法;从畅通道、解刚需、强政策、抓监管、重实施等五个方面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和配套政策;对强化农房建设管理明确提出了具体办法和标准。

3转变思维辟路径该县把农房集聚和农村土地整治相结合,使农房集聚工作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互相促进、互相推动,提出了“五条腿”走路的思路:一是着力推进中心集聚点建设,把它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阵地”来抓,充分发挥中心辐射作用;二是做好一般集聚点启动,努力建成中心集聚点外的配套点;三是开展保留拓展点提升,对保留点进行适度拓展,并集聚周边自然村落农户;四是推进特色自然村落保留点的保护提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保护传承好江南水乡特色农居;五是加快特殊区域农房转移集聚。

农民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

农民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

农民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的现象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制定农民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农民集聚区的定位和规划。

农民集聚区应该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以农村旅游、休闲观光为辅助,集中连片、规模适度的农村居住点。

在规划上,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合理规划居住区、生产区和休闲区,确保农民集聚区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

其次,农民集聚区的建设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要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第三,农民集聚区的产业发展是关键。

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农民集聚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土地、水资源的保护,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最后,要加强对农民集聚区建设的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农民自治组织,加强对农民集聚区的管理和服务,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

总之,农民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

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摘要:一、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概述二、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的具体实践三、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的成效四、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的启示正文:一、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概述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是指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集聚度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实现村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进而提升村庄整体发展水平的实践探索。

这类案例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已有不少成功实践,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的具体实践1.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如山区村庄发展特色林业、旅游业等,平原地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等。

2.提升产业集聚度:加强产业链建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庄道路、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村庄整体发展水平。

4.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环境治理工程,提升村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绿色发展。

三、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的成效1.经济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产业集聚度,村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社会进步: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推进,促进了村庄社会事业的进步和民生改善。

3.生态环境改善: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使得村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四、集聚提升类村庄案例的启示1.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策略,发挥资源优势,避免盲目发展。

2.产业融合:推动产业链建设,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3.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村庄整体发展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城镇农房集聚社区建设的典型模式【摘要】:小城镇农房集聚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本文分析了农房集聚的涵义及意义,并提出了三种模式以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城镇;农房集聚;建设模式;问题及解决措施引言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破解三农问题、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温州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提出了加快推进全县农房集聚改造,抓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努力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农村向社区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努力让农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苍南县委、县政府根据温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目标于2011年完成县域村庄布点规划修编及30个农房改造建设项目的规划编制;2012年底前全面启动各中心镇试点建设项目;到2015年完成50000户农房改造建设任务。

1、农房集聚概述农房集聚是根据政府主导、村民自愿、操作规范、节约用地、统筹推进的原则,以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主线,尊重农民意愿,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有序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并按照“l+X”模式要求推进农房集聚建设,所谓的“l+X”是温州市正在试点的中心镇建设模式,它以镇为单位,按照现代化小城市的标准,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镇域总体规划的框架体系。

“l”就是中心镇,在中心镇建设若干个以上规模、高聚集的大社区,‘X’就是在中心镇之外,建设‘X’个中心村社区。

本文以苍南县金乡镇底店村农房集聚社区建设工程、苍南县金乡镇星光社区农房集聚建设工程和苍南县矾山镇兰松社区农房集聚建设工程为例,讲述在苍南县农房集聚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得出的三种农房集聚社区建设的典型模式。

2、农房集聚建设典型模式2.1净地建设模式净地建设模式是完全在空地上进行农房集聚社区建设,不涉及旧村拆迁。

由于净地建设模式的概念要求,净地转让必须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进行,因此净地建设模式适用于政府主导的农房集聚建设工程。

案例分析:苍南县金乡镇星光社区农房集聚建设工程星光社区为金乡镇人民政府主导建设的一个农房集聚工程,该工程选址于金乡镇城西区块的净地上,东临金乡镇主要对外交通干道—龙金大道,南侧为金乡镇高级中学和人民法庭,建设工程总建设用地面积约10公顷。

该建设工程基地的土地利用性质为城镇建设用地,避开农保地,充分考虑了其近期建设的可行性;建设工程基地周边的道路设施及其他市政设施已基本形成,充分考虑了建设工程基地周边的设施配套情况;与此同时,该工程在规划布局上采用多层结合小高层住宅布置,并分三期进行实施建设,在工程造价和实用性上充分考虑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该建设模式由于在纯净地上进行工程建设,不涉及拆迁安置,在用地指标可以落实的前提下,工程建设相对而言容易启动,且在规划建设的档次上可自由把握,容易提升。

但建设成本较高,给实施主体带来的压力相对增大,同时由于农房的异地集聚,改变了农民原有的生产生活习惯,使得农民难以适应。

2.2净地结合旧村改造模式净地结合旧村改造模式为旧村周边有可建设的空地,但旧村改造一时难以启动,故通过政府征用旧村周边的空地,然后采用政府垫资形式实施农房集聚建设,让村民看到建设后的效果,转变农民的陈旧意识,然后带动旧村整体拆迁改造。

该模式适用于旧村周边有可建设净地,但旧村改造一时难以启动的农房集聚建设工程。

案例分析:苍南县矾山镇兰松社区农房集聚建设工程兰松社区农房集聚建设工程位于苍南县素有“世界矾都”之称—矾山镇,工程建设涉及到矾山镇大埔山村的旧村改造建设工程,由于村民的意识等原因,旧村改造一时难以启动建设,因此矾山镇人民政府决定先启动建设大埔山村西侧的一块净地作为一期建设地块,然后通过一期工程的建设,带动大埔山村整村旧村改造,以达到农房集聚建设和改善旧村人居环境的目的。

该农房集聚建设工程体现了原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精神,让村民有种故土未离的感觉;并且通过农房集聚建设,带动了旧村改造,改善了旧村整体环境,完善了旧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时通过旧村改造及宅基地的整理,腾出更多的用地空间用于下一轮的农房集聚建设工程。

但该模式在工程前期征地和启动建设期间由于农民的思想意识所阻,可能会受到来自旧村的阻力,同时其一期的建设工程可能会在建筑间距、日照等方面与旧村衔接而受到干扰。

2.3纯旧村改造模式旧村改造时机较为成熟,村民意思到位,利用纯粹的旧村拆建改造,从而达到农房集聚新社区建设,改善旧村人居环境的目的。

该模式相比较以上两种模式,其建设要求较高,必须要在改造时机成熟时,村民意识到位、意见统一,并有可行的拆建安置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开展建设活动。

案例分析:苍南县金乡镇底店村农房集聚社区建设工程该农房集聚工程位于苍南县金乡镇底店村,为金乡镇的“X”点农房集聚工程,由于该工程建设基地为底店村旧村用地,旧村建筑密度高,且周边无任何可建设空地,必须进行旧村改造才能实现农房集聚建设。

该工程选址于底店村是由于该村在金乡镇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人均收入较高,村民旧村改造意愿强烈。

该模式与“净地结合旧村改造模式”相似,其规划建设应考虑保留旧村的人文特色和原有的旧村肌理;应充分体现村改造的拆赔政策与农房集聚政策相匹配,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合理;同时应做好旧村拆迁后,村民腾退临时安置事宜。

纯旧村改造模式是基于原旧村宅基地基础上工程建设活动,因此其用地指标相对容易落实,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延续了农民生产生活的习俗。

但可能会受村民意识观念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影响整体的规划档次。

3、农房集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3.1建设主体承担压力大从项目开展的情况看,所在的乡镇村干部既有成就感,又有畏难情绪。

新农社区建设多数地方既要建新,又要拆旧,特别是拆旧需要对村民做大量的思想动员和矛盾协调等工作。

同时建设融资、工程质量、新房分配等压力都非同寻常。

3.2建设资金筹措办法少农房集聚社区建设资金投入较高,一般项目总投资均在亿元以上,高者达到十几个亿。

作为建设主体的乡镇,主要采取土地出让金返还,同时通过担保融资和入住农民预缴部分房款来解决资金筹措难题。

土地出让价格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和时间性。

农民预缴款数量有限,银行融资贷款门槛高,有些启动资金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从而影响了整体建设的进度。

一些拆旧建新进行疏理改造型的试点,还需要承担村民临时过渡安置成本。

根据测算,试点项目中多层的建造成本一般在每平方米1500元左右,小高层、高层一般在2500元至3000元。

而农户一般建房的成本只有700至800元左右。

3.3土地保障难度大由于土地资源趋紧,苍南县下达农房集聚建设用地指标较少,下山移民、地质灾害点移民除了补助资金低、土地置换难度大等共性的问题外,还面临着剩下的一定规模的自然村拆迁成本越来越高,山区农民因缺乏职业技能难以适应的问题。

4、相应的解决措施4.1解决农房集聚建设资金短缺新农房集聚改造建设的资金是笔不小的投入,对于工程建设来讲,尤其如此。

为此,苍南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走出资金短缺的问题。

4.1.1政府先融资垫付建设资金农房集聚建设资金的第一个筹措渠道是政府融资后垫付。

遵循“面向新农村建设、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原则及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由财政垫付约30%资金,银行贷款70%资金,试点镇成立新农村投资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农房集聚建设资金运作。

4.1.2置换地块多余部分土地出让金农房集聚建设资金的第二个筹措渠道是置换多余出来的部分土地出让金。

在新社区建成后,通过政策宣传和搬迁激励政策,鼓励农民搬入新房。

将村民搬迁后腾出来多余部分的土地出让后,将资金将滚动到下一个新农房集聚改造项目中。

4.2解决农房集聚建设用地短缺像温州这样地处沿海,人口密度高、人均用地少的区域,开展宅基地置换国有划拨公寓的举措,在全国也比较少见。

人多地少,没有土地,那等于是“无米之炊”,那么苍南县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土地来源问题。

4.2.1盘活“转而未供”的土地“转而未供”的土地是指已经完成“农转用”,但是尚未供应的土地。

据调查,对“土地进行清理,并盘活短时间内“无法迎娶”的土地,可以使苍南县在国有划拨土地十分紧缺的情况下“盘”出了一片新天地。

4.2.2形成“滚动开发”建设机制新农房集聚社区建成后,政府通过政策宣传和搬迁激励政策等措施,吸引农民入住新房,同时得到置换出来的宅基地,滚动用于下一个新社区或者配套工程建设。

另外,在宅基地置换国有划拨公寓的过程中,还会多换出部分土地来,这部分土地也可以用于下一个农房集聚建设。

4.3解决农房集聚建设拆迁安置问题拆迁安置一直是农房集聚改造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使农民自愿拆掉自己的老房子,自愿搬迁到新房,苍南县在安置政策上,确定了三种安置方式供农户选择。

第一种是以合法人口每人50平方米计算所得面积,独生子女按两人计算;第二种是按合法建筑面积l:l比例计算安置面积;第二种是按照合法宅基地“l:3”政策的面积置换。

在这里,充分考虑农民现有住宅情况,让他们选择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方式进行安置。

通过以上3种的拆迁安置方式,让农民自愿选择,可以有效的解决拆迁难的问题。

5、农房集聚的意义推进农房集聚改造集聚,是加快建设新市镇和新社区的主要载体和有效抓手,是一项发展增后劲、百姓添福祉、党委政府得民心的基础工程和德政工程。

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拓展城乡建设发展空间,又有利于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自然人文特色彰显的中心镇、新社区建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施明洲.创新模式平衡利益扎实推进“两新”工程建设—海宁市农房改造集聚和农地制度改革的几点探索[J].浙江国土资源2010(6)[2]沈维凤.杨柳.曹威伟论农村住房改建及其对策[D].湖南农业科学,2010(15)[3]蒋秋良,孔令维,陈龙飞.磐安县农村住房改造的调查与思考[J].新农村,2009(11)[4]陈德荣.加快农房改造集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J].今日浙江,2009(17)[5]周晔.山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套餐”—以磐安县农房改造特色村[J].科技资讯2010(20)[6]应丽斋,程茂林.农房集聚改造的嘉兴模式[J].今日浙江,2009(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