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专题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社交网络成瘾的调查与对策

社交网络-简介

社交网络也就是网络+社交的意思。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

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中文的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网络社交的起点是人们熟知的电子邮件。

如果说在网络社交的起点——电子邮件时代,网络仅仅可以满足人们5%的社交需求,那么今天丰富的社交网络已经可以把这个数字至少提升了10倍,除了“接触型”的社交行为,或者说是“接触型”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之外,网络社交已经开始承担大部分传统社交的作用。实际上,“非接触型”的社交原本就占据了人类社交的80%以上,这意味着网络社交对传统社交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随着网络社交的悄悄演进,一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更加趋于完整,这时候社交网络出现了。交友只是社交网络的一个开端,整个SNS发展的过程是循着人们逐渐将线下生活的更完整的信息流转移到线上进行低成本管理,这让虚拟社交越来越与现实世界的社交出现交叉。它一直在遵循“低成本替代”原则。网络社交一直在降低人们社交的时间和物质成本,或者说是降低管理和传递信息的成本。与此同时,网络社交一直在努力通过不断丰富的手段和工具,来替代传统社交来满足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的交流需求。

现在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出现,网络社交更是把其范围拓展到移动手

机平台领域,借助手机的普遍性和无线网络的应用,利用各种交友/即时通讯/邮件收发器等软件,使手机成为新的社交网络的载体。

人们上网的时间有快速的增长。同时,花费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也大量的增长,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把大量线下的现实的社交内容转移到了虚拟的网上,这就很可能会影响现实的社交活动,事实上在很多时候线上社交花费的时间比线下要多,过多的网络社交已经对一些人的社交能力造成了影响。

一、定义

社交网络成瘾:是指一些人在运用网络进行社交交流的时候,上了网瘾,长时间依赖于网络进行社交的一种状态。

二、行为与表现

①有人喜欢疯狂的刷新他人分享,推送的信息。从中了解各种消息,然后转发,这是一种典型症状;②而另一种人则倾向于精心打理自己的页面,不发大量的消息,却认真写日志,精挑细选照片上传,甚至对个人页面的背景和配乐也精挑细选,这是另一种典型症状;③第三种情况是使用社交网络广撒网,搭讪大量陌生人,在网上交友。当然,这三种情况也有交集。

三、聚焦“社交网瘾”

专门从事心理学研究的杜克大学教授丹·艾瑞利对社交网络进行研究:“人人都离不开社交网络。任何人都能把自己最新的情况放到网上,然后通过社交网络,跟自己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分享。当这种分享得到一些人的肯定时,人的心理会有满足感。越多人的参与,这种满足感就越强烈。”“当这种满足感成为一种习惯时,许多人已经依赖甚至离不开网络了,从而出现了社交网瘾。

随着个人博客、微博等新的社交方式的出现,人们泡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也日益增多。根据2010年末的数据,人们在网络上花费的平均时间比10年前增加了82%。而根据杜克大学教授丹·艾瑞利研究得出的数据,他认为人们花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也是突飞猛进,是占据上网时间中最长的,目前为上网时间的22.7%,而且有不断向上的趋势。“也就是说,人们愿意花费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四、社交网瘾危害隐现

无疑,社交网络适时地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惬意的心理空间,通过网络,人们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与外界连接,但是,智能时代的人们却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感到孤独。先说心理学上的孤独是指独自一人,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没有人在身边,所谓物理性孤独;另一种是被人群围绕着却仍感孤单,称作是哲学性孤独。多数现代人的孤独属于后者,担心“孤独终老”的人不在少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多数现代人更愿意发信息而不是打电话。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没有那么多闲暇时间接打电话,信息和邮件却既不受地点限制也不妨碍他人工作,成为一种更为礼貌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人们似乎更愿意将事情诉诸笔端来避免“当面锣对面鼓”所产生的尴尬,以至于不少人已出现对打电话恐惧的现象。难以想象,常年与亲友只通过信息和邮件交往,那么几十年后,真正的亲情或友情只能通过阅读文字记录来体会吗?

问题不止于此,比起日益淡薄的亲友关系,更为可怕的是人们很可能通过社交网络让自己孤立起来。社交网络上的好友随时都在更新状态,这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即使一个人的时候也不是一个人。有粉丝、有关注、有更新,甚至不需要和他们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于是,对于现实中人与人相处的模式渐渐变得陌生起来。不善于和人交谈与沟通、不能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却可以在社交网络中寻找某种认同,从而在内心完全地筑起了一座坚固的心墙,别人进不来,自己出不去。

美国马萨诸塞州阿桑普逊学院最近进行了一项关于社交网络的有趣实验。该学院的老师马丽娅·艾尔对学院里的70个本科新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她发现,Facebook上面好友的数量可以预测学生对大学的适应性。([1]Facebook(脸谱)是创办于美国的一个社交网络服务网站,于2004年2月4日上线。主要创始人为美国人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是世界排名领先的照片分享站点,截至2013年11月每天上传约3.5亿张照片。截至2012年5月,Facebook拥有约9亿用户[2]。)有超过200个好友的新生在自尊、个人适应和学业适应问卷的分数,低于那些没有那么多好友的新生。对于那些初来乍到的新生而言,在Facebook上的“好友”越多,现实中的朋友就越少。可见,社交网络对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社交,并没有多大帮助,有的反而起反作用。

不仅在美国,在印度等其他计算机网络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社交网瘾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Facebook症候群”——觉醒来就想登录,即使不在线,也每时每刻在牵挂着自己的页面,或者原本可以面对面进行交流,却也宁愿通过信息或者贴留言交流。

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一个“超连接生活”的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因社交网络变得空前的多,而且得到了大大的强化。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绝对是对个人家庭生活的一种入侵,因为它已经不仅限于计算机了,就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上课时,家人朋友聚会时玩手机也花费了很长时间。用某个作家的话说:“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这种交友方式已经成为这个星球上传播最广泛的一种,每天都吸走人们数十亿小时的时光,而且没有人能够再回去了。”未来每个人都有患上社交网瘾的可能,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