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任务,是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基本思路
[作者简介]戴年昭,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
昌,443000;文军,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0 [中图分类号] F3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1-0085-0002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
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农业和农村经济将面临一个新的环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提升我国经济结构
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焦点和关键。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评析
农村产业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即农村生产力
发展促进了它的形成、改变或发展。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
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
的农村产业结构,它是建立在农村的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极不
发达的基础之上的。第二阶段是自给、半自给为主的产业结构,它以自给半自给经济和极不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基础。基本特征是以种植业为主。第三阶段是农村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初期的产业结构。这一时期,农村手工工具逐渐为机器取代,农业的经验逐渐让位于农业科学。这也就是农村工业化、商品化和产业革命阶段。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农―工”结构,三类产业顺序是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第四阶段是农村商品经济完全代替自然经济的产业结构。这一阶段农业生产力较为发达,社会分工较为深化,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已形成为基础,其基本特征是“工―商―农”结构,第二产业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农业主体地位进一步下降。第五阶段是高度协调型的农村产业结构。它以生产力发达,社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实现为基础,其基本特征是“商―工―农”结构。第三产业最大,工业次之,农业最小。可见,生产力水平不同,农村产业结构也就不同。
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处于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的第三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8.6%下降到2005年的29.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26%上升到54.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5.4%上升到16.3%,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
2.在农业内部,改变了长期以来“种植业独撑天下”的局面,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其特点是:(1)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养殖业比重上升。1978~2008年,种植业比重从80.0%下降到48.0%,畜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从15.0%上升到35.9%,渔业从1.6%上升到9.0%。(2)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下降,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比重明显上升。粮食作物比重从1978年的80.4%下降到2008年的68.3%,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19.6%上升到2008年的31.7%。(3)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有所改善,农产品质量有了一定提高,卫生状况不断改善。
3.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已经成为推动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调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
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应该看到,这种调整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所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它对于实现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发展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我国农村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低质农产品大量的供给与优质农产品的广泛需求产生矛盾,大量低质农产品积压;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与生产的区域性结构雷同产生矛盾,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低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产生矛盾。所有这些矛盾,不仅造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疲软、农民增收乏力,而且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优质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化、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从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结构来看,我国农产品供给体现出“四多四少”的特征,即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原始产品多加工产品少。
2.部门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在农业部门结构中,种植业与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例失调,种植业的比重依然偏高,而其他行业的比重偏低,特别是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具体到粮食生产上,我国粮饲不分,粮食既是口粮,又是饲料,这样做不仅不经济,也不科学,还增加了土地和粮食供给的压力。而在饲养业中,畜牧业结构长期偏重于耗粮型的养猪业生产,节粮
型的草食畜牧业和饲料报酬率、蛋白质转化率高的禽类生产发展不足。
3.区域结构趋同,布局不合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要素禀赋差异显著,由此决定了农业区域布局应各具特色。随着改革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区域布局已有所改观,并出现北粮南调,棉区向新疆自治区集中等可喜变化。但从整体上看,各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有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除渔业产值因地区不同而显示出差异外,其他产业结构差异并不显著。
4.产业加工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不充分。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仍停留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的供
应形式上,加工水平很低,并且加工和再加工率也很低,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很小,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以农产品出口为例,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左右,深加工品仅占2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之一的荷兰,其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1∶3。
5.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威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一方面可以使农业资源配置更为合理,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民增产增收;但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环境质量的恶化,已经影响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6.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农村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