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翻译目的论简介

即就是Skopos theory

skopos 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是将

skopos 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 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 ”、“目的(purpose) ”、“意图(intention) ”和“功能(function) ”等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 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 、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Justa Holz Mantari) 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等提出的翻

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 ,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和诺德的功能加

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

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 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71 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 ,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原文本与目标文本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对等关系。这本《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也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值得强调的是她的这种理论观仍是建立在以原文作为中心的“等值”基础之上的,其实质指的是寻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2. 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 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 赖斯的学生费米尔则进一步打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费米尔根据行为理论提出翻译( 包括口译、笔译) 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并且具有人类行为活动的一般共性——这是一种受特定背景影响的有目的的活动。费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 提出了目的论, 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 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 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 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 (intra —textual coherence) 和“语际连贯法则” (inter-textual coherence) 。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 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 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这三条原则提出后, 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 , 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 怎样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 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 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由于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以“目的原则”为最高准则,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片名翻译的最终目标和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并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因此我们需要对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 流派做简单了解。

3.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 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曼塔利发展了费米尔的目的论,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曼塔利翻译理论的研究对象涵盖所有的跨文化转换形式, “翻译”一词在曼塔利的理论中也已脱离了传统的内涵。她提出区别“翻译”和“翻译行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 指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而翻译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翻译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此外,她还强调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就这样,功能派翻译理论从译入者的全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使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 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 提出翻译行为理论, 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 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 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4. 诺德(Christiane Nord) 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者的理论。在功能派学者中,她首次用英文全面系统地整理了功能派各种学术思想,阐述了功能派复杂的学术理论和术语。诺德在1997 年出版《目的性行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说明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自形成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并对这些批评做了回答。针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了“功能加忠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