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QCA及IVUS,评价MSCT对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判断的精确性研究

合集下载

OCT和IVUS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OCT和IVUS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v l a u e o f o p t i c l a c o h e r e n c e t o m o g r a p h y f 0 C T ) u s e d i n 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
D e p a r t m e n t o fC a r d i o l o g y , T h e A il f  ̄e d Ho s p i t a l o r c e Me d c i a l C o l l e g e , T i a n j i n3 0 0 1 6 2 , C h i n a
维普资讯
33 8
T i a n j i n Me d J ,M a y 2 0 0 7 , V o l 3 5 N o 5
O C T和 I V U S 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对 比研究
姜铁 民 陈少伯
摘要
梁国庆
赵季红
岳继华
李玉明
Th e Co n t r a s t S t u d y o n OCT a n d I VUS i n t h e Di a g n o s i s o f Co r o n a r y He a r t Di s e a s e s
J I A NG T i e mi n , C HE N S h a o b o , L I ANG Gu o q i n g , Z HAO J i h o n g , YU E J i h u a , L I Yu mi n g
d i s e a s e s( C H D ) c o mp a r e d w i t h i n t r a v e n o u s u l t r a s o u n d( I V U S ) . Me t h o d s : A f t e r c o r o n a r y a n g i o g r a p h y( C A G ) , 7 C H D c se a s a c c e p t e d I V U S a n d O C T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T h e e l a s t i c m e m b r a n e a r e a( E MA ) o f r e f e r e n c e d v e s s e l s a n d t h e c u l p i r t

《2024年BB-MRI、CTA、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比较》范文

《2024年BB-MRI、CTA、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比较》范文

《BB-MRI、CTA、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比较》篇一一、引言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表现,其稳定性对于预防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如BB-MRI(黑血磁共振成像)、CT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和CDUS(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这三种检查方法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近期收治的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00例。

2. 检查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BB-MRI、CTA和CDUS三种检查方法。

3. 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患者的检查结果,包括斑块大小、形态、位置、稳定性等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BB-MRI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BB-MRI作为一种先进的影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

其优点在于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能够准确判断斑块的稳定性。

在诊断过程中,BB-MRI能够发现并评估斑块内的脂质核心、纤维帽等结构,对于预测斑块破裂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BB-MRI的缺点在于检查时间较长,成本较高。

四、CTA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CTA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的形态和结构。

在诊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方面,CTA能够准确评估斑块的大小、位置和稳定性。

同时,CTA还能够显示斑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然而,CTA对软组织的分辨率相对较低,对于评估斑块内部结构的效果不如BB-MRI。

五、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CDUS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无创、实时等优点。

在诊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方面,CDUS能够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和回声特征。

通过评估斑块的回声强度和均匀性,可以初步判断斑块的稳定性。

然而,CDUS对于评估斑块内部结构和成分的效果有限,对于某些复杂病例的诊断价值可能不如BB-MRI和CTA。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功能检查作用的研究进展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功能检查作用的研究进展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功能检查作用的研究进展陆善金;周忠学;慕鉴;丁可【期刊名称】《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6)004【总页数】2页(P654-655)【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冠状动脉疾病;心脏功能检查【作者】陆善金;周忠学;慕鉴;丁可【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31;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31;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31;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1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诊断冠心病和超声技术等诊断冠心病和心功能,但ICA为有创检查,在一些情况下会产生潜在的、可危及生命安全的并发症。

而超声技术对于心肌灌注方面的检查能力有限,因此也限制该技术的应用。

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64排及双源螺旋CT等新设备的应用,MSCT的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明显提高,在心血管系统检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 MSCT在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功能检查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1 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1.1 MS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价既往有关应用4排和16排MSCT检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研究结果并不理想,随着64-MSCT的普及和更高排数的MSCT出现,MS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度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可替代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

刘金生等[2]采用128-M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心病64例共256支血管,并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进行对照研究,发现128-MSCT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91%,阳性预测值为91%,阴性预测值为97%。

OCT、IVUS、冠脉造影对评价斑块及是否行支架手术治疗的优势分析

OCT、IVUS、冠脉造影对评价斑块及是否行支架手术治疗的优势分析

OCT、IVUS、冠脉造影对评价斑块及是否行支架手术治疗的优势分析目的评价OCT、IVUS、冠脉造影在冠状动脉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优势。

方法选取30例冠状动脉硬化患者,分别对其进行OCT、IVUS、冠脉造影检查,通过上述成像技术对患者冠脉血管的LA、参考血管和病变血管的EMA、EI、RI、PA以及CD进行测量与计算,将各组间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评价其测定精度。

结果在冠脉血管参数的测定以及支架手术可行性评价方面,OCT的精度与优势最为明显,IVUS次之,冠脉造影最差。

结论OCT、IVUS、冠脉造影这3种技术相比,OCT对冠脉支架手术的临床可行性评价优势最为明显,IVUS次之,冠脉造影最差。

标签:冠状动脉硬化;光学相干层析;腔内超声检查;冠脉造影冠脉造影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冠脉硬化诊断技术,其所检测的结果一直被作为冠脉诊断或手术可行性评价的“金标准”[1]。

由于冠脉造影为创伤性检测手段且诊断过程中可发生心律失常、造影剂过敏等不良反应,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OCT(光干涉性断层成像)、IVUS(血管内超声)等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对冠脉硬化诊断的精确率[2]。

有文献报道[3],冠脉造影技术检测无异常的早期冠脉硬化患者,经OCT或IVUS仍可检出软性脂质斑块,对冠脉造影的“金标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为了评价各种诊断技术在冠脉硬化中的诊断优势,在本研究中以2009年10月—2011年11月间该院收治的30名冠脉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OCT、IVUS以及冠脉造影在冠脉硬化中的诊断优势和应用价值进行探索。

1 研究对象选取该院收治的30名冠脉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79年制定的国际卫生组织冠心病诊断标准。

30例患者中男19例,平均年龄(61.89±5.62)岁,女11例,平均年龄(63.52±6.83)岁。

经临床排查,所有患者无传染病史、肝肾功能不全以及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的相关疾病。

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治疗效果的评价能力

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治疗效果的评价能力

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治疗效果的评价能力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故早期诊断是防治冠心病工作中的重点和基础.利用多排螺旋 CT(MSCT)可以对冠状动脉硬化程度及左心功能做出准确评价,是近年来冠心病无创性辅助检查中一种最有效、准确且风险低的检查手段.本研究通过对103 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MS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治疗疗效的评价能力.1 资料与方法1. 1 病历资料: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拟诊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 103 例(2011 年9 月至 2012 年 12 月) ,其中 95 例左前降支置入支架共 101 枚,2 例右侧冠状动脉置入支架共 3 枚,1 例左前降支 + 回旋支支架置入 2 枚,5 例左前降支 + 右侧冠状动脉置入支架共 11 枚.组中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 1 -3 个月内行冠状动脉 CTA(CT angiography)检查.患者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胸闷、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提示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或损害,所有病例均通过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等拟诊冠心病.组中患者男57 例,女 46 例,年龄57 ± 11 岁(36 岁 - 78岁).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协同观察冠状动脉支架内情况并获取左心功能参数.1. 2 检查方法:采用 GE 64 排螺旋 CT 机( GE,Light-speed VCT).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为气管分叉至心底部.心率控制于 50 - 70 次(心率过速者,扫描前30min 口服倍他乐克 25 - 50mg).CT 扫描参数:管电压 120kV,电流 500mA,扫描矩阵512 × 512、扫描野(FOV)28cm、层厚 0. 625mm.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370mgImL),速度4. 5mL/s、共60mL 应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注射后再同速注射生理盐水40mL,自动触发(阈值100HU)扫描.1. 3 影像学分析:扫描完成后:①综合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多种手段显示冠状动脉及支架情况,介入术前观察冠状动脉最大狭窄程度并记录,术后观察支架内是否有血栓形成并观察支架内的再狭窄程度.②系统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以 5% 为间隔进行 R - R 间期内不同期相重建,并选取左心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图像,利用 Ejection - Fraction 软件,自动勾勒左心室腔边界并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 - 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 - 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 - EF),获取支架置入术前及术后的心功能参数 EF术前和 EF术后.公式为:EF = (EDV - ESV) /EDV ×100;③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心功能参数 EF 较术前变化率进行测算,r = (EF术后- EF术前) /EF 术前×100.1. 4 统计学分析: 统计部分采用 SPSS13. 0 软件(USA).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 ± s)表示,分析采用 t 检验,P <0. 05 认为有显着性意义;相关性分析采用 Pearson 检验.2 结果2. 1 103 例患者介入术前冠状动脉平均狭窄程度为(66. 46 ±12. 11)%,术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治疗前后 EF 变化率间呈正相关(r =0. 234,P =0. 029);2. 2 103 例患者冠状动脉内共置入支架 117 枚,支架置入术后 LV - EDV 较术前减小约3. 73%,LV - ESV较术前减小约13. 60%.99 例支架内通畅患者术后左心射血分数(LV - EF)提高约(20. 95% ± 15. 02%);组中 4 例患者支架内可见血栓形成致冠状动脉再狭窄,术后 EF 较术前提高约(13. 93% ±6. 51%).3 讨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严重的狭窄、阻塞时,即可造成心肌缺血、缺氧,产生胸闷、心绞痛等症状,甚至发生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其中左心功能的检测在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中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多篇报道[1,2]证实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功能之间有明显相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左前降支近心端最常见,其次为右冠状动脉和左回旋支,其中左前降支狭窄是影响左心功能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采用 MSCT 针对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并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一种有效、便捷的影像学方法对左心功能进行检测对照,对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疗效及预后提供辅助性依据.冠状动脉 CTA 是近年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该检查具有快捷、无创及风险低等优势,是目前冠心病筛查的一种重要手段.冠状动脉 CTA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44ms) 和空间分辨率(0.3mm) ,能通过单次检查对冠状动脉硬化情况、血管闭塞程度、支架置入术后血栓形成及再狭窄情况进行准确评价,Nikolaou 等[3]研究显示 64 排螺旋 CT 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评价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 98% 和95% ,与 Kruger 等[4]研究结果大致相同.多层螺旋CT 在容积测量中采用基于阈值体素的算法,以心内膜与血池之间的密度对比为基础,自动勾勒出左心室的轮廓,此算法更接近左心室的真实形态和容积,使得利用 MSCT 通过测算左心室容积及射血分数更准确反映出患者左心功能的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冠状动脉依狭窄程度分为四级:Ⅰ级,管腔狭窄程度小于25%,Ⅱ级,狭窄程度为 26% - 50%,Ⅲ级,狭窄程度为 51% - 75%,Ⅳ级,狭窄程度为 76% 以上.当一支或一支以上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到Ⅲ级,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可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中支架置入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有效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临床以支架置入后冠状动脉残余狭窄不超过20% 、狭窄处压差≤2. 66kPa、临床症状缓解为有效.本研究证实 MSCT 冠状动脉成像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支架位置及支架内情况,组中 3. 9% (4/103)患者支架内可见血栓形成,重建图像上可明确显示出支架腔内低密度充盈缺损,对管腔再狭窄的程度作出评估.研究中发现部分患者由于左前降支动脉弥漫性钙化或呼吸运动、心率失常等因素,于血管局部产生较明显伪影,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法评判;另外,由于不同支架成分、粗细及金属架构不同[5,6],少数支架可产生容积效应及硬化伪影,对支架腔内情况的观察产生一定影响,故上述两类病例未纳入本组.经配对 t 检验分析(表 1),显示支架置入术后左心室 EDV、ESV 及 EF 与术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 0. 05).研究结果显示,组中 96. 1% (99/103)患者左前降支支架通畅,腔内无明确血栓形成及再狭窄,该部分患者术后射血分数(EF)较术前提高约20. 95%;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术后 EF 较术前仅提高为 13.93% ,与前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另结果显示术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治疗前后 EF 变化率间呈正相关(r =0. 234,P = 0. 029),以上均证实了通过检测左心功能的变化可以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及预后进行准确评价,可为临床提供更多客观诊疗依据.急性短暂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顿抑(myocardialstunning),慢性持续性缺血可导致心肌冬眠( myocardi-al hibernation),介入治疗后使冠状动脉管腔通畅,血液供应恢复正常使冬眠心肌区域功能恢复正常[7].对比支架置入术前及术后患者资料,笔者发现术后左心室 EDV 较术前减小约 3. 73%,ESV 较术前减小约13. 60% ,其中 ESV 变化更显着,证实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导致心肌顺应性及收缩性明显下降的理论,支架置入术后可使心肌供血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也间接证明支架置入术是冠心病治疗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本研究组中部分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但左心功能并未出现明显降低,即在治疗后左心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分析原因可能为冠心病的发展过程中侧支血管的形成使心肌供血有部分代偿,心肌收缩功能受影响较小,从而造成部分患者术前左心功能指标偏高.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常伴有不同程度钙化,而钙化积分能作为冠心病发生的监测指标[8].张少雄等[9]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钙盐沉积的数量和范围与硬化的程度和范围有密切相关关系,但是钙化积分不能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邵燕惠等[10]认为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冠脉狭窄程度之间存在一般相关关系,但无明确的线性正相关.以上研究均表明钙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左心功能间无线性相关,故未将钙化积分因素纳入本研究中.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由于支架内血栓形成致再狭窄的患者样本量较小,统计学结果会存在一定偏差;②有报道[11]认为由于容积效应和硬化伪影的影响,直径为 3. 5mm 或以上支架的评估率为 100%,而 <3mm 的支架可评估率仅为 33%,故对支架内狭窄程度的定量分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总之,MSCT 冠状动脉成像可以观察支架内是否有血栓形成致再狭窄,并通过检测左心功能的变化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疗效进行准确评价,是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参考文献:[1] 鲁晶,王连生,贾恩志,等.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左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8,28(8):1007- 1010.[2] 崔志新,李佩玲,王胜林,等. 多排 CT 评价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对左心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5) :436 - 438.[3] Nikolaou K,Knez A,Rist C,et al. Accuracy of 64 - MDCTin the diagnosis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J]. AJR,2006,187(1):111 - 117.[4] Krüger S,Mahnken AH,Sinha AM,et al. Multislice spiralcomputed tomography for the detection of coronary stent rest-enosis and patency[J]. Int Cardiol,2003,89(2 - 3):167 -172.[5] Carbone I,Francone M,Algeri E,et al. Non - invasive e-valu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t patency with retrospectivelyECG - gated 64 - slice CT angiography[J]. Eur Radiol,2008,18(2):234 - 243.[6] 龚健,乔风雷,鲍雷,等. 128 层螺旋 CT 冠状动脉造影在评估冠脉支架置入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2011,10(6):15 -17.[7] Kalra DK,Zoghbi WA. Myocardial hibernation in coronaryartery disease[J]. Curr Atheroscler Rep,2002,4(2):149 -155.[8] 孟蕾,刘宇.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冠心病诊断及风险预测的临床价值[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5):622 - 623.[9] 张少雄,戴汝平,高润霖,等. 电子束 CT 对冠状动脉钙化的定量研究[J]. 中华心血管杂志,1998,26(4):289 -292.[10] 邵燕惠,钱农,薛跃君,等. 螺旋 CT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07,3(14) :1105 - 1107.[11] Sheth T,Dodd JD,Hoffmann U,et al. Coronary stent asses-sability by 64s lice multi - 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J]. Catheter CardiovaseInterv,2007,69(7):933 - 938.-全文完-。

冠状动脉 CT 血管成像综合评估斑块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 CT 血管成像综合评估斑块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 CT 血管成像综合评估斑块的研究进展郭道通;孙占国;王彦富;李清贤【摘要】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在形态上与稳定斑块截然不同,早期识别并干预极为重要。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式可以从形态学和功能性两个方面对斑块进行综合评估,可对早期诊断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冠状状脉CT血管成像【作者】郭道通;孙占国;王彦富;李清贤【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山东济宁272029;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目前许多学者认为,临床上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可靠手段是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二者不仅能判断管腔的狭窄程度,还能观察血管外弹力膜及管腔的情况,提供斑块的大小、形态、分布、性质等信息[1]。

但是,OCT与IVUS均为有创检查、风险大、费用高,其临床广泛应用受到限制。

CT血管成像有着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在判断管腔狭窄程度的同时还能从形态学、功能学两方面综合评估斑块,且操作简单、无创,检查价格适中。

现就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综合评估斑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1 斑块体积Nakazato等[2]以IVUS作为参照标准来评价CCTA手动测量冠状动脉斑块体积等指标的准确性,表明CCTA所得结果与IVUS相关性良好,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学者将初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斑块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斑块相比较,发现前者非钙化斑块体积较后者大,而钙化斑块体积无明显差异[3],表明非钙化斑块体积与斑块稳定性之间存在相关性。

另有学者通过CCTA检查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破裂斑块与未破裂斑块的体积,结果表明前者体积比后者大 [4]。

支架内新生斑块在体OCT和IVUS的研究的中期报告

支架内新生斑块在体OCT和IVUS的研究的中期报告

支架内新生斑块在体OCT和IVUS的研究的中期报告一、研究背景介绍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术后支架再狭窄和血栓形成仍然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

新生斑块的形成是支架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介入性血管超声(IVUS)成为评估支架内新生斑块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旨在比较OCT和IVUS在支架内新生斑块评估中的应用。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纳入本研究的对象为冠心病患者中需要行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个体。

排除标准包括年龄小于18岁、存在严重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复杂型病变以及无法完成影像检查的患者。

2. 研究设计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共计纳入2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支架植入术。

患者在术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OCT和IVUS检查。

术中OCT和IVUS图像将进行记录,并对其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

3. 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在术中接受OCT和IVUS检查时的影像数据将被记录。

通过对比两种影像技术的结果,分析其在评估支架内新生斑块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

三、中期报告结果1. 人口学特征截至目前,共纳入100例冠心病患者完成术前和术中的OCT和IVUS检查。

其中,男性占65%,女性占35%。

患者年龄范围为40岁至70岁,平均年龄为58岁。

2. 影像特征对比通过对比OCT和IVUS的影像结果,发现两种技术均显示了支架内新生斑块及相关特征。

OCT能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精确显示血管壁的细微变化及新生斑块的形态特征。

IVUS则提供了更广泛的视野,能够观察到斑块的形态、质地以及内部构成。

3. 评估指标统计分析通过对影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在支架内新生斑块评估方面,OCT和IVUS的准确性相近。

然而,OCT相对于IVUS而言,在检测新生斑块的薄层斑、微破口、血栓等方面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四、讨论与结论我们的中期报告结果表明,OCT和IVUS在支架内新生斑块的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互补性。

MSCT在血管内超声判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及斑块性质准确性评价中的应用

MSCT在血管内超声判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及斑块性质准确性评价中的应用

ZHONGGUO YIXUEZHUANGBEI 47evaluation of accuracy of 64-slice spiral CT for judging critical coronary lesions and coronary plaqu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05 patients (378 segments of coronary artery) were researched by using retrospective study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group (IVUS group, n=50, 189 segments of coronary artery) and 64-slice spiral CT group (MSCT group, n=55, 189 segments of coronary artery), and the diagnosis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189 segments of coronary artery of the IVUS group, there were 99 critical lesions were found. And in the 108 plaques of 189 segments of coronary artery, the numbers of calcification plaque, fiber plaque and lipid plaque were 39, 40 and 29, respectively. The diagnostic sensitivity of MSCT for calcified plaqu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lipid plaque and fibrous plaque (x 2=5.02, x 2=7.38, P <0.05), respectively. While the difference of the diagnostic sensitivity of MSCT between lipid plaque and fibrous plaque was not significant (x 2=2.71, P >0.05). The difference of the diagnostic specific of MSCT among lipid plaque, fibrous plaque and calcified plaques were not significant (x 2=1.32, P >0.05). Besides, the CT value of calcified plaqu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lipid plaque and fibrous plaque, respectively, while the CT value of fibrous plaqu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lipid plaque (t =4.303, t =3.182, t =2.776, P <0.05). Conclusion: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n the evaluation of accuracy of 64-slice spiral CT for judging critical coronary lesions and coronary plaque has higher application value.[Key words]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64-slice spiral CT; Coronary critical lesions; Coronary plaque; Accuracy[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First Center Hospital of Baoding, Baoding 071000, China.作者简介陈亚伟,女,(1981- ),本科学历,主治医师。

血管内超声与定量冠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对比研究

血管内超声与定量冠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对比研究

血管内超声与定量冠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对比研究段娜;罗德锋;侯爱洁;栾波【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8(008)003【摘要】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与定量冠脉造影(QCA)两种方法在冠心病介入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导管室同时行冠脉造影及IVUS检查的患者共74例,分别检测病变血管的最小管腔直径、面积狭窄率、直径狭窄率等指标,并通过检测结果对于两种技术进行比较.结果 QCA 与IVUS测量的病变血管最窄处血管腔直径相比[(1.77±0.63)mmvs(1.78±0.3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QCA与IVUS测量的病变血管最窄处面积狭窄率[(0.66±0.14)%vs(0.73±0.09)%]、管腔直径狭窄率[(0.45±0.12)%vs(0.53±0.08)%]及血管参考直径[(3.30±1.04)mmvs(3.88±0.6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US可以较QCA提供更精确的病变血管指标,指导临床治疗.【总页数】4页(P13-15,19)【作者】段娜;罗德锋;侯爱洁;栾波【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辽宁沈阳 110016;中国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辽宁沈阳 110016;中国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辽宁沈阳 110016;中国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辽宁沈阳 1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相关文献】1.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与冠脉造影的临床对比 [J], 孙智慧2.应用超声心动图左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推测冠心病相关狭窄血管--与冠脉造影对比研究 [J], 孙红光;李澄;於晓平;徐俊;秦爱平3.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J], 蔡星星;潘闽;朱健华4.超声心动图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J], 林蓓佑5.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与冠脉造影术的对比分析 [J], 胡东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IVUS图像的冠状动脉斑块分析与识别

基于IVUS图像的冠状动脉斑块分析与识别

基于IVUS图像的动脉硬化斑块的分析与识别汪友生1胡百乐 1 白志勇2李亦林2陈建新1李昕尧1孙琦1(1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北京 100124)(2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超声科,北京,100083)摘要:在血管内超声图像中识别动脉硬化斑块类型,为临床诊断动脉血管病变提供客观依据。

针对动脉血管内斑块超声波图像的特征,选取斑块及其外围区域图像,通过K-L变换提取图像分类信息,利用支持向量机模型设计分类器识别动脉斑块的类型。

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对不同斑块的正确识别率均达到80%以上,所构造的识别系统具有较高的正确识别率。

关键词:动脉斑块;IVUS;支持向量机;K-L变换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of Arteriosclerotic Plaques Based on IVUS Images Wang You-sheng1, HU Bai-le1, BAI Zhi-yong2, LI Yi-lin2, CHEN Jian-xin1, LI Xin-yao1, SUN Qi1(1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 Contro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24, China)(2 Department of Diagnostic Ultrasound, Third Hospital of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to recognize the type of arterial plaques based on IVUS images, which provides objective basis in clinical diagnosing arterial lesion. It selects plaques and their surrounding region according to plaques’ feature, then extracts the information of images for classifying through K-L transformation and designs a classifier using SVM model to recognize the type of arterial plaque. After analyzing experimental data the recognition system designed by SVM model has a relatively high recognition rate.Key words: arteriosclerotic plaques, IVUS, SVM, K-L transformation一、引言近十年来.随着血管内超声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CCTA与DSA在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

CCTA与DSA在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

CCTA与DSA在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宣拓;魏来;董慧玲【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24(35)5【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诊断冠状动脉斑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本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64例,均行CCTA和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比较CCTA和DSA对冠状动脉斑块检出率及性质和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

结果:64例患者经DSA检出冠状动脉斑块58例(90.63%),其中轻度狭窄21例,中度狭窄23例,重度狭窄14例,无法有效判断动脉斑块性质。

经CCTA检出冠状动脉斑块55例(85.94%),其中轻度狭窄19例,中度狭窄22例,重度狭窄14例,12例非钙化斑块、13例混合斑块和30例钙化斑块。

以DSA为金标准,CCTA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的灵敏度为94.83%、特异度为83.33%、准确度为93.75%、阳性预测值为98.21%、阴性预测值为62.50%、Kappa系数值为0.680。

CCTA和DSA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检出率比较上均无差异(P>0.05)。

轻度狭窄者钙化斑块发生率高于中度和重度狭窄者,非钙化、混合斑块发生率低于中度和重度者(P<0.05)。

结论:CCTA与DSA在诊断冠状动脉斑块及其狭窄程度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但CCTA较DSA对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更高。

【总页数】4页(P325-328)【作者】宣拓;魏来;董慧玲【作者单位】天长市中医院CT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R814.43【相关文献】1.AI在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TA在高危斑块合并胸痛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TA在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中的应用价值4.基于CCTA分析血流储备分数和冠状动脉斑块特征诊断心肌缺血的效能评价5.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高危斑块进展的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4层螺旋CT与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斑块特征评价的对比研究

64层螺旋CT与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斑块特征评价的对比研究

层螺 旋 C T 对 冠 状动 脉斑 块 及 冠 状 动 脉 狭 窄 的检 出具 有 较 高 的 敏 感 性 和 特 异 性 , 对 斑 块特 征 的分 析 与 I VUS具 有 较 高 的一 致 性 , 尤 其 是能通过 C T 值 区分 斑 块 性 质 , 可 作 为 不 稳 定 斑块 筛 查 的有 效 、 无创检查方案。
d e t e c t i o n. Co m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6 4 l a y e r o f s p i r a l CT wi t h I VU S p l a q u e a r e a,p l a q u e l o a d( BP),l u me n a r e a h a s v a l u e s ;At t h e s a me
a r d”wi t h.a na l y s i s o f 6 4 l a y e r s p i r a l CT s h o we d c o r o n a r y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l a q u e a n d c o r o n a r y s t e n o s i s ,t he s e n s i t i v i t y a n d s p e c i f i c i t y o f
患者为研究对象 , 所 有 患 者均 行 6 4层 螺 旋 C T和 I VUS检 查 。 以 I VUS检 查 结 果 为 “ 金标准” , 分析 6 4层 螺 旋 C T下 显 示 冠 状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斑 块 及 检 出冠 状 动脉 狭 窄 的 敏 感 性 、 特异性; 对 比分析 6 4层 螺 旋 C T与 I VUS对斑 块 面 积 、 斑块负荷( B P ) 、 管腔 面 积 的 检 测 值 ; 同时 , 对 比分 析 纤 维 斑块 、 纤维脂质 、 钙 化 斑 块 三 种 类 型 斑块 的 C T 值 。结 果 6 4层 螺旋 C T显示冠状 动脉斑块的敏感性为 9 7 . 9 2 , 特 异性 为 9 1 . 3 O ; 6 4层 螺 旋 C T与 I VUS对 斑块 面积 、 B P、 管 腔 面 积 的 检 测 值 比较 ,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O . 0 5 ) ; 6 4层 螺旋 C T显 示 冠 状 动 脉 狭 窄 的 敏 感性 为 9 2 . 7 3 , 特异性为 9 4 . 2 9 ; 钙 化 斑 块 的 平 均 CT值 均 高 于 纤 维 斑 块 和 纤 维 脂 质 ( P< 0 . 0 5 ) 。 结 论 6 4

影像学检查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识别中的作用

影像学检查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识别中的作用

影像学检查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识别中的作用陈涛;齐向前【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3页(P103-105)【关键词】易损斑块;心血管影像【作者】陈涛;齐向前【作者单位】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天津300457;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天津3004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冠状动脉(冠脉)易损斑块破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诱因,对易损斑块的早期发现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为早期更准确的识别易损斑块成为可能。

目前对冠脉易损斑块的检查方法包括有创性检查(冠脉造影术、血管内超声、激光相干断层显像、冠脉内窥镜)和无创性性检查(多层螺旋CT、磁共振显像、PET/CT核素闪烁显像与免疫荧光显像),各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对易损斑块特征的识别能力也各不相同,现做一概述。

1 有创性检查1.1 冠状动脉造影冠脉造影为有创性检查,根据造影剂充盈管腔的影像可动态观察易损斑块的特征,如血流缓慢、边缘不规则、溃疡、血栓等复合病变的特征。

由于冠脉造影只能提供管腔的二维图像而不能显示管壁斑块和血管重构情况,无法看到斑块本身情况,所以不能精确检测出易损斑块[2,3]。

1.2 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技术(IVUS-VH)IVUS可以准确显示斑块的大小和质地,尤其是对钙质成分的识别更为准确;根据回声信号强弱的不同可将斑块分为脂质型斑块、纤维型斑块及钙化型斑块,此外根据血管内膜回声的连续性可显示斑块表面的破裂和溃疡,对评价斑块体积和血管重构有重要价值[4~7]。

但由于IVUS最大分辨率仅为100 μm,标准IVUS灰阶成像模式下,灰阶IVUS仅能够鉴定斑块内的钙化成分,还不足以准确识别纤维帽的厚度和内膜、中膜边界,因而不能准确的区分富含脂质和富含纤维的“危险”斑块,对准确的识别易损斑块的成分有很大困难,需要结合冠脉造影定位斑块。

IVUS-VH以血管内超声为基础对回声中的频谱信号进行分析,通过识别不同组织的不同回声频率,能够对易损斑块的成分及形态提供具体、定量的准确信息,而且较灰阶IVUS更精确,重复性更好,更易于辨识斑块性质,发现易损斑块[8,9]。

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支架介入术后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支架介入术后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支架介入术后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陈鹰熙;张上仕;万芳【期刊名称】《四川生理科学杂志》【年(卷),期】2023(45)1【摘要】目的:探究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以及支架介入术后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方法:2020年8月~2022年6月我院就诊的3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病情类型分成稳定性心绞痛(稳定)组及不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组,各15例,均实施IVUS检查和支架介入术治疗,对比IVUS特征和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并分析IVUS检查结果和不良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

结果:稳定组患者的外弹力膜面积(External elastic membrane area,EEM CSA)、斑块负荷、脂核尺寸、重构指数、破裂斑块、易损斑块均低于不稳定组,差异对比明显(P<0.05);稳定组中最小管腔横截面积(Minimal lumen cross-sectional area,MLA CSA)、纤维帽厚度和稳定斑块均明显高于不稳定组(P<0.05)。

稳定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不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多因素分析,两组冠心病患者IVUS检查均对不良心血管事件造成影响(P<0.05)。

结论:IVUS可用于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支架介入术后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总页数】3页(P141-143)【作者】陈鹰熙;张上仕;万芳【作者单位】上饶市人民医院介入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相关文献】1.支架置入术后再次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2.IVUS-VH评价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及血清中hs-CRP的表达对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3.血栓弹力图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效果的评价4.IVUS与CAG在指导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5.多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心病诊断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评估支架内再狭窄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BB-MRI、CTA、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比较》范文

《2024年BB-MRI、CTA、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比较》范文

《BB-MRI、CTA、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比较》篇一一、引言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稳定性对于预防脑血管意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如BB-MRI(脑部磁共振成像)、CTA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和CDUS(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这三种诊断方法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二、方法2.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100例疑似颈动脉斑块患者,年龄在45-80岁之间,男女不限。

所有患者均接受BB-MRI、CTA和CDUS三种检查方法。

2.2 检查方法2.2.1 BB-MRIBB-MRI通过高分辨率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大小、性质及与血管壁的关系进行详细观察。

2.2.2 CTACTA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通过注射造影剂后观察颈动脉的形态、斑块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2.3 CDUSCDUS利用高频超声技术,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回声特点、血流动力学等信息。

三、结果3.1 诊断准确率比较在诊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方面,BB-MRI、CTA和CDUS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其中,BB-MRI在显示斑块内脂质坏死、出血等不稳定因素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CTA在评估斑块与血管壁的关系及钙化程度方面具有优势;CDUS则能实时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评估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种方法各有优劣,但总体上诊断准确率相差不大。

3.2 优缺点分析BB-MRI的优点在于无创、无辐射,能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能较好地显示斑块内的不稳定因素。

然而,其检查时间较长,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高。

CTA的优点在于空间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斑块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且检查时间相对较短。

但其缺点是需注射造影剂,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

CDUS的优点在于无创、无辐射、实时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但易受骨骼、气体等干扰,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MSCT用于他汀类药物治疗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疗效评估的可行性研究

MSCT用于他汀类药物治疗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疗效评估的可行性研究

MSCT⽤于他汀类药物治疗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疗效评估的可⾏性研究
MSCT⽤于他汀类药物治疗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疗效评估
的可⾏性研究
曹中华,⾼锋,⾼毅,康陈波,刘岩
【摘要】[摘要]⽬的:探讨MSCT⽤于他汀类药物治疗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疗效评估的可⾏性。

⽅法:选取确诊的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患者60例,给予单⼀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年时⾏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SCA)及MSCT检查,评价动脉⾎管狭窄情况。

MSCT检查同时评价斑块所在位置管腔狭窄度(SE)及截⾯积(S)、斑块性质及⾯积、斑块CT密度值变化,检测治疗前后⾎清总胆固醇(TC)、⽢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LDL-C)、⾼密度脂蛋⽩(HDL-C)变化。

结果:患者治疗后TC、TG、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均P<0.05)。

以SCA为⾦标准,冠状动脉狭窄节段治疗前SCA检出114个,诊断符合率89.76%(114/127);治疗1年后MSCT检出93个,诊断符合率91.18%(93/102)。

SCA检查冠状动脉狭窄节段的诊断符合率治疗前后⽐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0.05)。

MSCT显⽰治疗前114个⾮钙化斑块,治疗1年后斑块数下降⾄93个,下降率为22.84%,治疗后冠状动脉管腔SE、S、斑块⾯积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斑块密度值较治疗前升⾼(P<0.05)。

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疗效肯定。

MSCT可清晰显⽰斑块治疗前后变化,同时可进⾏准确的量化评估,是⼀种可⾏的监测⽅法。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年(卷),期】2017(015)004
【总页数】3。

《2024年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范文

《2024年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范文

《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病理改变,其诊断与评估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影像学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和评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临床影像学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及优势。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经临床确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收集了10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

2. 影像学方法采用超声、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三种影像学方法对颈动脉进行评估。

其中,超声检查作为初筛手段,CTA和MRA则用于进一步明确斑块性质及与血管的关系。

3. 对比分析对三种影像学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其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和评估中的优劣。

三、结果1. 斑块检出率超声检查检出率为85%,CTA检出率为95%,MRA检出率为90%。

三种方法在斑块检出率上差异不大,但CTA的检出率略高于其他两种方法。

2. 斑块性质评估超声检查可初步判断斑块的性质,如软斑、硬斑等。

CTA在评估斑块钙化、脂质核心大小及与血管壁的关系方面具有较高优势。

MRA则更擅长于显示斑块与血管的相对位置及血管狭窄程度。

3. 优劣分析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无创、经济,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筛手段。

CTA在评估斑块性质及与血管的关系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辐射及造影剂可能带来一定风险。

MRA无辐射、无需造影剂,但检查时间较长,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高。

四、讨论临床影像学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和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种影像学方法各有优劣,相互补充。

超声检查操作简便、经济,可作为初筛手段;CTA在评估斑块性质及与血管的关系方面具有较高准确性;MRA无辐射、无需造影剂,但在检查时间及患者配合度方面有一定要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检查需求,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方法进行诊断和评估。

冠脉解剖与冠脉介入知识综合测试(一)

冠脉解剖与冠脉介入知识综合测试(一)

冠脉解剖与冠脉介入知识测试(前沿篇)1.选择题(每题 5 分,共30 分)1.以下关于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比较,错误的是()A. IVUS 的分辨率低于OCTB. OCT 对斑块成分的识别更准确C. IVUS 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血管壁的深层结构D. OCT 检查时需要使用对比剂2.在冠脉介入治疗中,对于分叉病变采用双支架技术时,以下哪种支架置入顺序可能更有利于减少分支血管的闭塞风险()A. 先置入主支支架,再置入分支支架B. 先置入分支支架,再置入主支支架C. 同时置入主支和分支支架D. 支架置入顺序对分支血管闭塞风险无影响3.目前研究发现,以下哪种细胞治疗方法可能对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心功能有一定潜力()A. 红细胞输注B.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C. 淋巴细胞输注D. 血小板输注4.以下关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测定的临床应用,错误的是()A. 指导临界病变的治疗决策B. 评估支架置入后的效果C. 诊断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D. 筛选适合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5.对于冠状动脉钙化严重的病变,以下哪种技术在预处理方面可能更有效()A. 单纯球囊扩张B. 切割球囊扩张C. 激光消蚀术D. 高压球囊扩张6.以下哪种基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A. 血红蛋白基因B. 载脂蛋白E 基因C. 胰岛素基因D. 生长激素基因2.填空题(每题 5 分,共20 分)1.冠状动脉的外膜主要由()组织构成。

2.在冠脉介入治疗中,()是指支架释放后未能完全贴壁,与血管壁之间存在间隙。

3.新型降脂药物PCSK9 抑制剂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的降解,从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水平。

4.心脏康复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包括运动康复、()、心理支持等多方面内容。

3.判断题(每题 5 分,共20 分)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只发生在血管内膜。

()2.所有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都适合采用双支架技术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ber AW. J Am Coll Cardiol 2005; 46:147-154.
脂质斑块 20 HU
纤维斑块 80 HU
钙化斑块 650
方法
QCA
结果
结果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年龄
62±20岁
性别(男/女)
40/13
糖尿病
20(37.8%)
高血压
30(56.7%)
高血脂
10(18.9%)
对比QCA及IVUS,评价MSCT对冠状动脉 斑块特征判断的精确性研究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 杨霞 盖鲁粤 陈韵岱 蒋博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 冠心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早期、准确诊断 冠心病成为临床的迫切需求;
➢ 冠状动脉造影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然而该方法 仍存在一定的劣势:有创、0.1%的严重并发症、无法判 断斑块特征等
Medical Solutions) Discovery VCT(GE) ✓ IVUS:
Galaxy系统(Boston科技公司) ✓ QCA:
使用思创血管造影图像处理工作站的定量冠脉 造影分析软件
方法
测量指标
MSCT
L-CSA;V-CSA;斑块负荷;狭窄程度;CT值;重构指数
IVUS
L-CSA;V-CSA;斑块负荷;斑块性质;狭窄程度;重构指数
研究背景
➢ 随着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MSCT正逐步成为诊断冠 心病、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无创手段;
➢ 然而,关于其诊断冠心病、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 精确性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结论。
➢ IVUS仍是公认的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金标 准”。
研究目的
对比IVUS、QCA,评价MSCT诊断冠心病及 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精确性
0.95
结果
MSCT与IVUS关于V-CSA的相关性
MSCT与IVUS关于L-CSA的相关性
结果
MSCT与IVUS关于斑块负荷的相关性
MSCT与IVUS关于重构指数的相关性
结果
MSCT对斑块性质判断的精确性研究
MSCT 脂质斑块
脂质斑块
40
纤维斑块
5
钙化斑块
0
总计
45
IV7%)
肥胖
13(24.5%)
诊断
不稳定心绞痛
40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 2
稳定心绞痛
11
心率(次/分)
65±7
结果
MSCT识别斑块的精确性
MSCT与IVUS显示斑块数目比较
MSCT
阳性 阴性
IVUS
阳性
阴性
98
7
2
64
敏感性为98% 特异性为90.1% 阳性预测值为93% 阴性预测值为97%
不足及展望
➢ 该研究病例数较少 ➢ MSCT的图像质量受心率及节律影响较大,但是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
1个心动周期即可完成扫描(320排) ➢ 回顾性MSCT的射线剂量较大(10-15mSV),前瞻性门控CT可减少剂
量 ➢ MSCT引导的冠脉介入治疗
钙化斑块
0 1 22 23
总计
48 28 22 98
敏感性 特异性
脂质斑块
88.9% 84.9%
纤维斑块
73.3% 91.2%
钙化斑块
95.7% 100%
结果
斑块CT值测定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脂质斑块
纤维斑块
钙化斑块
标准差 均数
脂质斑块(40): 45±26Hu 纤维斑块(22): 81±29Hu 钙化斑块(22): 561±226Hu
结果
MSCT判断斑块形态的精确性
MSCT与IVUS之间的相关关系表
MSCT
IVUS
相关系数
V-CSA
12.36±3.6 13.40±3.5
0.92
L-CSA
6.54±2.5 6.55±2.8
0.72
斑块负荷 65.6±12.2 65.8±12.1
0.85
重构指数 1.03±0.2 1.07±0.19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 入选时间:2007年8月-2008年12月 ➢ 入选标准: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在我院行64层冠状
动脉CT检查;1周内行CAG及IVUS检查者 ➢ 剔除标准:肾功能不全;CABG患者;对碘造影剂过敏;
临床病情不稳定患者
方法
研究仪器
✓ MSCT: Sensation 64, Somatom Definition (Siemens
QCA
狭窄程度
方法
方法
MSCT斑块类型的定义
➢ 钙化斑块:血管壁上的CT值大于造影剂充盈的血管腔的结 构的CT值。
➢ 非钙化斑块:血管壁上存在的可辨别的结构,其CT值低于 造影剂充盈的血管腔的CT值,而且在至少两个独立的平面 上其CT值高于相邻心外膜的脂肪。
根据Leber等人的研究结果:脂质、纤维、钙化斑块的CT 值 分别为:49±22Hu、91±22Hu、361±156Hu。
结果
MSCT判断狭窄程度的精确性
MSCT与IVUS显示狭窄病变比较
MSCT
IVUS
>50%
≤50%
阳性
56
1
阴性
2
33
MSCT与 QCA显示狭窄病变比较
MSCT
CAG
>50%
≤50%
阳性
55
3
阴性
1
33
敏感性为96.5% 特异性为97.1% 阳性预测值为98.2% 阴性预测值为94.3%
敏感性为98.2% 特异性为91.2% 阳性预测值为94.8% 阴性预测值为97.6%
XX,男性,56岁,诊断: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XX,男性,49岁,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
XX,男性,65岁,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
结论
MSCT诊断冠心病及判断狭 窄程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无创性 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对比IVUS, MSCT判断斑块 的形态及性质具有良好的相 关性,可做为无创的影像学 检查方法,用于判断冠状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特 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