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上有所进步。
第三阶段:在唐朝 (公元618-906年)
特点:顶峰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 译作质量和数量
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对我国发生 了深远的影响;医学、天文、算术乃 至语言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著名译者:玄奘、法显、义净等。 玄奘: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
国人。 “五不翻”的原则(谢天振《中西翻译简
第三,从翻译方法来说,一般都采用直译 法。
第二阶段:东晋到隋(公元317-617年)
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 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主要译者: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 典雅;
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 律;(见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卷116页; 陈福康《中国译论史稿》11页)
魏象乾的《繙清说》
《繙清说》:我国最早的内部出版的翻译 研究单篇专著。魏氏在文中讨论了翻译的 原则,标准,以及初学翻译者如何入门与 提高等问题。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草创期)
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唐朝(全盛时期) 第四阶段:北宋(基本结束时期)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草创期)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 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 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最早的译家有两个: 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人,原是安息王 国太子。从公元148年到172年(灵帝建宁五 年),20年间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种经论。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书里,对帝王相貌 的描写往往是“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 等,这种描写是受佛经影响,造成神秘莫 测的印象,增加自己身份,是百姓臣服。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从语言方面说,大量佛教词汇成为汉语词 汇的一部分。
如“劫”,全译音是“劫波”,是印度神 话里一个极长时期的名称。据说,1680万年 为一小劫,合20小劫为一中劫,合4中劫为 一大劫。每劫末尾,一切都要毁灭,所以 汉语里有“在劫难逃”的说法。
史》 279页)。
六种翻译技巧:补充法,省略法、
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和代词 还原法。(见马祖毅《中》151页)
第四阶段:在北宋(公元954-1111年)
赞宁:总结译经理论,“六例”(陈文39页)
佛经翻译的影响:
自佛经输入后,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 逐步和中国原有老庄玄学相结合,到南北 朝时,这种唯心主义思潮发展到极盛阶段。
清:鸿胪寺、理藩院和礼部下属的会同四译馆以及后来改 设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民国及现在:外交部,配有译员
2. 东汉— 宋:佛经翻译
我国翻译史上有文本的笔译,始于东汉桓 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印度佛经的翻译
从东汉末至北宋初的佛经翻译,将近千年, 其时间之长,可以视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 大特色,共有四个阶段:
“魔鬼”一词的“魔”字,是佛经中的一个 恶神的名字。据说释迦牟尼快要得道的时 候,魔派遣他的女儿去引诱如来,如来不 为所动,他又带兵来威胁,结果也失败了。 “魔”原译“磨”,是梁武帝把“石”改 为“鬼”的。
“如是我闻”在语法解构上受了梵语的影 响,颠倒了。
3. 明清:宗教,科技翻译
明末清初的翻译活动: 传教,西方学术。 重要的成就: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 著作。 ⑴翻译家:利玛窦(意大利),汤若望(德 国),邓 玉涵(瑞士),南怀仁(比利 时),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的四个阶段
古代: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
至清乾隆初年《繙清说》为止
近代: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 现代: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从建国后至今
古代翻译史
1. 周— 东汉桓帝:口译时期 2. 东汉— 宋:佛经翻译 3. 明清:宗教,科技翻译
1. 周— 东汉桓帝:口译时期
有关翻译活动明确的记载出现在周代, 见《周记》和《礼记》。 议员的称谓为“寄”,“象”,“狄 鞮”,“译”,总称“舌人”,主要 从事口译活动。 汉代,设有“译官”,“译长”。
周王朝以及后面的各个政权都设置了配有翻译人员的外事机 构。
周:大行人下属的象胥 秦:典客和典属国 两汉:大鸿胪和尚书主客曹 魏晋南北朝和隋:大鸿胪或鸿胪寺和主客司 唐:鸿胪寺、客省和礼部主客郎中 宋:鸿胪寺、中书省和礼部主客郎中 元:礼部下属的会同馆 明:鸿胪寺和礼部下属的主客清史司
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 开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 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梁皎慧, 高僧传),但其主要偏于直译。
支娄迦谶(chen),简名支谶,西域月支人。 他通晓华语,到灵帝中平年(184-189年) 为止,“传译梵文”,译经3部,14卷。 《般若道行经》《般舟三味经》《首楞严 经》。
⑵内容:①回回历 ②天文学和数学(几何要法、勾 股义、测量法义、几何原术) ③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泰西水 法、奇器图说) ④采矿冶金、军事技术(火攻契 要、 神武图说、神器图说、 神 器谱)
⑤生理学和医学(泰西人身说概、人身图 说、药露说)
⑥生物学(鹰论) ⑦语言学和文学(伊索寓意) ⑧哲学、神学及其他(逻辑学、论灵魂、 伦理学、圣经)等。
其所译经典,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保全 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即多音译。
这一段时期佛经翻译的特点有三:
第一,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 华籍胡裔僧人,而以汉族知识分子僧徒为 辅助力量。此时期的翻译尚未得到政府的 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们的自主下分散进 行的。
第二,古代印度佛经原无写本,所以早期 翻译佛经,全凭口授,即由外僧背诵某一 经,由一人口译成汉语,叫做“传言”或 “度语”,另一人或数人“笔受”,即录 成汉字,再进行修饰。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主张“依实出华”; 彦琮:《辩正论》 “十条” ,“八备”;
(见马文137页;陈文27&28页)
慧远: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 的探索。
这一阶段的佛经翻译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私译转入官译。
第二,此阶段的翻译原本往往不止一种, 这就便于相互校勘,使译文更为正确。
第三阶段:在唐朝 (公元618-906年)
特点:顶峰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 译作质量和数量
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对我国发生 了深远的影响;医学、天文、算术乃 至语言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著名译者:玄奘、法显、义净等。 玄奘: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
国人。 “五不翻”的原则(谢天振《中西翻译简
第三,从翻译方法来说,一般都采用直译 法。
第二阶段:东晋到隋(公元317-617年)
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 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主要译者: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 典雅;
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 律;(见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卷116页; 陈福康《中国译论史稿》11页)
魏象乾的《繙清说》
《繙清说》:我国最早的内部出版的翻译 研究单篇专著。魏氏在文中讨论了翻译的 原则,标准,以及初学翻译者如何入门与 提高等问题。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草创期)
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唐朝(全盛时期) 第四阶段:北宋(基本结束时期)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草创期)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 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 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最早的译家有两个: 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人,原是安息王 国太子。从公元148年到172年(灵帝建宁五 年),20年间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种经论。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书里,对帝王相貌 的描写往往是“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 等,这种描写是受佛经影响,造成神秘莫 测的印象,增加自己身份,是百姓臣服。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从语言方面说,大量佛教词汇成为汉语词 汇的一部分。
如“劫”,全译音是“劫波”,是印度神 话里一个极长时期的名称。据说,1680万年 为一小劫,合20小劫为一中劫,合4中劫为 一大劫。每劫末尾,一切都要毁灭,所以 汉语里有“在劫难逃”的说法。
史》 279页)。
六种翻译技巧:补充法,省略法、
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和代词 还原法。(见马祖毅《中》151页)
第四阶段:在北宋(公元954-1111年)
赞宁:总结译经理论,“六例”(陈文39页)
佛经翻译的影响:
自佛经输入后,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 逐步和中国原有老庄玄学相结合,到南北 朝时,这种唯心主义思潮发展到极盛阶段。
清:鸿胪寺、理藩院和礼部下属的会同四译馆以及后来改 设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民国及现在:外交部,配有译员
2. 东汉— 宋:佛经翻译
我国翻译史上有文本的笔译,始于东汉桓 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印度佛经的翻译
从东汉末至北宋初的佛经翻译,将近千年, 其时间之长,可以视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 大特色,共有四个阶段:
“魔鬼”一词的“魔”字,是佛经中的一个 恶神的名字。据说释迦牟尼快要得道的时 候,魔派遣他的女儿去引诱如来,如来不 为所动,他又带兵来威胁,结果也失败了。 “魔”原译“磨”,是梁武帝把“石”改 为“鬼”的。
“如是我闻”在语法解构上受了梵语的影 响,颠倒了。
3. 明清:宗教,科技翻译
明末清初的翻译活动: 传教,西方学术。 重要的成就: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 著作。 ⑴翻译家:利玛窦(意大利),汤若望(德 国),邓 玉涵(瑞士),南怀仁(比利 时),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的四个阶段
古代: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
至清乾隆初年《繙清说》为止
近代: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 现代: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从建国后至今
古代翻译史
1. 周— 东汉桓帝:口译时期 2. 东汉— 宋:佛经翻译 3. 明清:宗教,科技翻译
1. 周— 东汉桓帝:口译时期
有关翻译活动明确的记载出现在周代, 见《周记》和《礼记》。 议员的称谓为“寄”,“象”,“狄 鞮”,“译”,总称“舌人”,主要 从事口译活动。 汉代,设有“译官”,“译长”。
周王朝以及后面的各个政权都设置了配有翻译人员的外事机 构。
周:大行人下属的象胥 秦:典客和典属国 两汉:大鸿胪和尚书主客曹 魏晋南北朝和隋:大鸿胪或鸿胪寺和主客司 唐:鸿胪寺、客省和礼部主客郎中 宋:鸿胪寺、中书省和礼部主客郎中 元:礼部下属的会同馆 明:鸿胪寺和礼部下属的主客清史司
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 开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 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梁皎慧, 高僧传),但其主要偏于直译。
支娄迦谶(chen),简名支谶,西域月支人。 他通晓华语,到灵帝中平年(184-189年) 为止,“传译梵文”,译经3部,14卷。 《般若道行经》《般舟三味经》《首楞严 经》。
⑵内容:①回回历 ②天文学和数学(几何要法、勾 股义、测量法义、几何原术) ③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泰西水 法、奇器图说) ④采矿冶金、军事技术(火攻契 要、 神武图说、神器图说、 神 器谱)
⑤生理学和医学(泰西人身说概、人身图 说、药露说)
⑥生物学(鹰论) ⑦语言学和文学(伊索寓意) ⑧哲学、神学及其他(逻辑学、论灵魂、 伦理学、圣经)等。
其所译经典,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保全 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即多音译。
这一段时期佛经翻译的特点有三:
第一,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 华籍胡裔僧人,而以汉族知识分子僧徒为 辅助力量。此时期的翻译尚未得到政府的 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们的自主下分散进 行的。
第二,古代印度佛经原无写本,所以早期 翻译佛经,全凭口授,即由外僧背诵某一 经,由一人口译成汉语,叫做“传言”或 “度语”,另一人或数人“笔受”,即录 成汉字,再进行修饰。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主张“依实出华”; 彦琮:《辩正论》 “十条” ,“八备”;
(见马文137页;陈文27&28页)
慧远: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 的探索。
这一阶段的佛经翻译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私译转入官译。
第二,此阶段的翻译原本往往不止一种, 这就便于相互校勘,使译文更为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