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之美
中国古建筑---徽州古建筑
徽州古建筑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散落在山间或丛林之间,形成特色的风格。
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
徽州建筑建筑单体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
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
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
徽州村落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单体分为几类:民居、祠堂、牌坊,被誉为“徽州三绝”。
(一)民居民居型制分类:徽州古民居从规模上来说大致分成大宅和小宅。
小宅的主体部分基本上分为:三合院、“H”型、四合院三种型制。
大宅则有这三种“合院”细胞组合而成。
民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
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
(二)祠堂肃穆而磅礴的徽州祠堂,是山区古村落中最为显眼气派的大型建筑。
她集徽派建筑与宗法精神于一身,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富有极强的文化个性,留有鲜明的艺术表征,是徽州祠堂文化的缩影,家族血统维系的化身。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价值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价值徽州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诞生于安徽省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深厚独特。
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探讨其主要特点和价值。
一、地域特色1.地理环境徽州地区地处黄山山脉下游,是安徽南部的重要地理位置。
这里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壮观,这种山谷之间相对透明的地理特征,就演化成了徽州人喜欢用半透明的白月光和一系列浅色调相结合的建筑。
2.坊巷构成徽州古城的布局是一种独特的坊巷格局。
每个坊巷都是一个由明堂(或文庙)为核心组建的“街坊”,坊巷之间通衢有序,相对独立,起到了组织社会、组织人们生活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每个坊巷不仅有自己的文庙,而且每个坊巷都有自己的明堂。
3.民居建筑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独立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主要特点是小巧玲珑,色泽明亮,造型独特,融汇了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二、历史价值1.历史意义徽州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
众所周知,徽州曾是中原和皖南两大文化的交汇处,在唐、宋、元、明、清等时期都曾是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
这里不仅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还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如长曲瓶、磨莲花碗、徽派漆器、徽州牌坊等。
2.文化价值徽州文化不仅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而且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从徽州的建筑、书法、绘画、工艺、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方面来看,徽州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这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旅游价值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徽州的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如徽州古城、黟县宏村、西递等,这里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景,而且还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这样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都为这里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之,徽州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非常明显,它代表了中国千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徽派民居特点
平面布局
平面布局
天井:天井是徽州民居中最 基本的建筑格式,几乎每一 幢宅居都设有天井。徽派建 筑中的天井不仅具有明显的 园林化特色, 还有生态化特色。 居室中的厅堂面对天井开放, 厅堂面对天井开放,厅堂和 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厅堂内 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 名副其实地坐“井”观天。 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置假 山,筑池养殖金鱼,摆放盆 景,使天井成了搬进室内的 庭院,这可以说在世界上都 是独一无二的。
徽派民居特点
概述
徽式宅居一般座北朝南, 高墙封闭, 马头翘角, 黑瓦白墙,色彩 典雅大方。青砖门罩、石雕漏窗, 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 体, 令人叹为观止。建筑当中采用了砖木结构.优点是承重 与围护构件分离。适宜建筑使用功能的多样化,充分优化自 然条件,使人们生活适应自然,自然环境为生活服务。
• 外观
徽州古民居布局特点
• 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 徽派建筑呈现出规范化、系统 化的特点。 • 聚族而居, 绝无杂姓。这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 族社会, 即使同一村落, 各族宗祠、民居亦界域分明。 • 无论宗族大小, 象征宗法势力的祠堂、展现宗族荣耀的 水口等设施一应俱全。 • 讲究群体布局, 即以“风水”术为理论依据, 在封建族权 的制约下, 强调宗族建筑整体轮廓必须像模像样, 如不符 合要求, 则需设法修改或弥补。 • 与东北、华北地区的传统聚落中单体建筑间距大、聚落 空间结构松散明显不同, 徽州聚落空间结构非常紧密, 单 体建筑间距小, 建筑密度大。
空间构成
• 四水归堂: 天井四周的瓦檐向内倾斜,如遇雨天,雨水内流,造成 “四水归堂”的景观;天井下铺有可渗水的石板,石板 下设有排水设施,又巧妙地将流水引出,丝毫不影响厅 堂里的生活。这是一种与人互惠、与山水互利、与天地 交融、自得其乐、又自在礼仪之中的设计,它使人们生 活和平、诗意、满足而有序。 • 厢房的设计不高过正堂, 既满足厅堂的采光需要, 又体现 建筑等级制度高低、长幼、内外等处的细微差别。更有 趣的是建筑构件:小姐窗、回避室、美人靠等,这些部 件似乎是对严格的纲常制度的一种人性的补充,将观念 和建筑给予了自然的调和,将徽州人的文化底蕴给予了 最为直接的阐述,也明确地说明了徽州民居设计的依据 和内涵。
徽派典型建筑介绍
徽派典型建筑介绍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风格,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黄山、绩溪、歙县、徽州等地。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
在徽派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包括徽派民居、徽派庙宇、徽派园林等。
徽派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对称和平衡。
徽派建筑常常采用“三间两山”、“四边三间”等规则,建筑物呈现出严密的对称结构。
同时,徽派建筑的屋檐翘角、斗拱、雕花等装饰艺术也十分精湛,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徽派建筑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也十分讲究,常常选用青砖、木材、瓦片等传统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建筑性能,还能为建筑增添古朴的韵味。
在建筑布局上,徽派建筑注重空间的利用和错落有致的布局,使人在建筑中游走时能够感受到空间的流动和变化。
徽派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徽派建筑常常建造在山水之间,利用自然地势和环境条件,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徽派园林则更加注重园林规划和植物配置,通过假山、水池、假山等元素的搭配,营造出一种恬静宁谧的意境。
总的来说,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还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
敬畏和热爱。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亮点,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徽州建筑调研报告
徽州建筑调研报告标题:徽州建筑调研报告引言:徽州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徽州建筑的特点、保护现状及挑战,并探讨其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
一、徽州建筑特点:徽州建筑以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民居为主,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建筑结构独特:徽派建筑注重布局对称、五进院落,多为单进四合院,器物的常用材料是青砖、灰瓦和木材。
房屋采用木石结构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房屋坚固耐用,并能有效抵御火灾的侵袭。
2. 装饰精美:徽派建筑装饰独特,以雕刻为主。
门、窗、梁、柱、檐等都精细雕刻,花纹繁复而精巧,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 空间布局合理:徽派建筑强调空间的使用与私密性。
有前后大院的分割,分为内外两个区域,每个区域有各自的功能,如前院用作迎宾和商业活动,后院用作居住和家庭祭祀。
二、保护现状及挑战:徽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受到了国家级和省级的保护。
然而,仍然面临以下挑战:1. 建筑物老化:受到环境自然腐蚀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徽派建筑中许多建筑物已有几百年历史,损坏严重且亟待修复。
2. 土地利用与开发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徽州地区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导致了对徽派建筑修复、拆迁以及新建等问题的思考和权衡。
3. 传统手工艺人才匮乏:徽州建筑的修复和保护需要大量的传统手工艺人员,但这一人才队伍正逐渐消失,难以传承。
三、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徽派建筑的特点和精髓对现代建筑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1. 尊重传统:现代建筑可以从徽派建筑中吸取灵感,保持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2. 结合当地特色和需求:徽派建筑充分发挥了当地环境的特色,也满足了人们对于居住和生活的需求,现代建筑应结合当地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实现与当地的和谐共存。
3. 传承与创新:徽派建筑通过创新传统手工艺,实现了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建筑应注重创新,同时传承和尊重传统建筑文化。
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之美
徽州传统民居的特点之美- 基础理论在皖南的徽州,大多数地方都保存着或多或少的古民居。
此中最为有名的,是位于徽州地区黟县境内,于 2000 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村与宏村的古民居。
除此以外,在绩溪、歙县、屯溪、祁门、婺源等地,也有好多古民居建筑聚落。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派别,徽州民居空间布局与结构合理,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粉墙黛瓦、马头墙最具特点,集中反应了徽州的风土民情和地区审美偏向。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派别。
徽州古民居以清爽淡雅为其基本色彩,马头墙和漏天之井别具风味,木质结构的梁架构件牢固稳固、造型奇巧、雕琢精良,室内装修和摆设古朴精致,表现了鲜亮的地方特点及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氛。
一、色彩美徽州古民居的色彩,以清爽淡雅为基本风格。
它采纳当地的自然资料,充散发挥其自己的不一样色彩、质感和特点来修建,房舍都是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脚多采纳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白、灰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彩。
徽州古民居建筑没有明丽的色彩,白墙、黑瓦这样纯真朴素的颜色,与当地幽静艳丽的山川风景,丰富多样的自然植被,多姿多彩的风俗风气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独有的人性的美感。
新年到临之际,这里的人们为了祛邪享福,家家户户贴春联。
红色的楹联,象征着来年吉利喜庆、安全幸福,也将古朴的民居建筑装扮得有板有眼,充满活力。
民居建筑的色彩之美,不是单一的,除了民居自己以外,还包含周围的天地山川、植物绿化、人物衣饰、风俗风情等,而这些环境要素也正是美的灵魂所在。
徽州传统民居,一般都是青瓦白墙和褐红色的木质构件,给人以淡雅明快之美感。
固然这类简单朴实的色彩重复复重复,但却其实不令人感觉厌烦,反而给人以整体一致和典雅美的整体印象,就像在赏析一幅幅境界隽永的水墨画同样,衬着出徽州传统民居那极具地区性的基本风采。
二、形式美(一)别具风味的马头墙传统徽州民居的特点,好多来自屋顶。
屋顶很讲究,连结的也很复杂,跟着平面的不一样,屋顶形式也会不一样。
浅谈徽州传统民居的环境布局及建筑特色
落 风景 最美 、最具 不 同风 格 特色 的 地 方,甚至 成 一 座村 落 的重 要 标 志 。例 如 ,歙 县 溪 西 南 村 的 村 口 有 一 路 亭 — — 绿 绕 亭 ,位 于 荷 花池 边及 道 路入 口 处 ,它 既起 着 入 口导 向 的识 别 标志 作 用, 又 具有 点缀 池 面景 点 的 妙处 ,并 且 与 环境 结 合的 非 常紧 密 。亭 子 临 水 一 侧 设 有 飞 来 椅 ,供 路 人 休 息 、欣 赏 荷 花 池 景 色 。路 亭 比 例 匀 称 ,屋 面 为 两 坡 顶 ,在 山 尖 处 各 设 一 小 坡 顶 ,既 是 飞 来 椅 的
1.徽 州 传 统 民 居 的 环 境 布 居 由 传 统 民 居 集 聚 而 成 的 徽 州 村 落 ,绝 大 部 分 融 合 在 山 光 水 色 之 间 。 或 背 山 临 水 ,或 依 山 跨 水 ,或 枕 山 面 水 。 比 如 ,黟 县 的 西 递 溪 水 穿 村 而 过 ;黟 县 的 屏 山 ,休 宁 的 临 溪 ,溪 水 傍 村 而 过 ; 又 如 ,黟 县 的 碧 山 ,歙 县 的 潜 口 ,村 落 附 近 有 较 大 溪 水 ,或 小 涧 连与村落,等等。这种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小气 候 。 背 山 屏 挡 冬 季 北 向 寒 风 ,面 水 迎 来 南 向 季 风 。 村 落 一 般 都 是座落在山水之间的缓坡上,随着地形与道路方向逐步延伸, 房 屋 高 低 错 落 ,形 成 富 有 节 奏 变 化 的 院 落 组 合 。 另 外 ,缓 坡 还 能 避 免 淹 涝 之 灾 和 保 持 水 土 。 徽 州 传 统 村 落 总 体 来 看 ,都 是 山 峦 为 溪 水 的 骨 架 ,溪 水 是 村 落 的 血 脉 。 房 屋 群 落 与 周 围 环 境 巧 妙 结 合 ,村 落 顺 溪 水 走 向 展 开 ,形 成 了 优 美 的 村 镇 风 貌 。 由 于 徽 州 地 少 ,大 部 分 徽 民 经 商 ,村 镇 沿 河 溪 ,既 方 便 交 通 运 输 ,又 有 利 于 贸 易 集 散 ;另 外 徽 州 民 居 为 木 结 构 ,街 巷 庭 院 中 溪 水 对 于 居 民 生 活 用 水 、防 火 用 水 均 很 重 要 。 在 徽 州 地 区 一 些 大 的 居 住 群 体 所 组 成 的 集 镇 ,往 往 有 一 条 比 较 热 闹 的 商 业 街 道 ,街 的 两 侧 分 布 着 商 店 、茶 馆 、饭 铺 等 。 街 巷 端 头 一 般 设 券 门 、矮 墙 或 漏 花 墙 ,这 样 既 分 割 和 丰 富 了 狭 长 的街巷空间,又加强了建筑群的整体性,使环境充满生活气 息 。 村 内 大 街 小 巷 皆 以 青 石 、麻 石 等 石 材 铺 路 ,这 种 石 板 路 使 得多雨之地的徽州村镇不受泥泞之苦。 徽州村落建筑密度很高。因当时交通不发达,主要靠抬 轿 、推 轮 车 、骑 马 等 ,无 大 型 交 通 工 具 ,因 此 ,民 居 组 群 间 的 巷 道 一 般 是 曲 折 幽 深 ,宽 度 仅 达 建 筑 层 高 的 五 分 之 一 左 右 ,显 得 异 常 宁 静 ,生 活 气 息 很 浓 。 这 种 布 局 在 当 时 有 不 少 优 点 :1,幽 深 的 巷 道 在 夏 季 可 避 免 炎 热 阳 光 直 射 ,比 较 阴 凉 。 2,由 于 地 皮 紧 张 ,建 筑 布 局 比 较 紧 凑 ,能 节 省 地 皮 。 但 也 有 许 多 弊 端 ,民 居 之 间 间 距 太 小 ,冬 季 日 照 条 件 差 ,不 利 于 防 火 ,车 马 难 以 入 内 等 。 村头 ,是徽 州 村落 环 境景 观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是 民居 村 落 的入 口和 前 奏。村 头作 为 村落 与 外界 的 过渡 ,一般 利 用不 同 的 山势 、溪 流、湖 塘等 配置 以牌 楼 、亭 榭、桥梁 等 标志 性 建筑 物 作 为空 间环 境 的 界定 ,徽 州 人 也称 村 头为 “水口 ”,这 些 地段 是 村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终审稿)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民居的特点:①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
②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③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一是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
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因为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的发祥地,宗法制度较他处更为森严而完备。
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和宗族凝聚力,预防外族入侵,人聚族而居。
其时徽州已成为全国风水文化中心,官商士民对封建风水文化顶礼膜拜,笃信不疑,认为村镇的群体布局所勾勒而成的地形轮廓的寓意内涵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文化”素质,关系着宗族的荣辱兴衰。
宗族建筑物统一规划众望所归。
的群体布局虽然是封建族权制约下的产物,带着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其美学效果却是隽妙无比,让人大开眼界的。
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齐刷刷的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蔚为壮观。
众所周知的紫园山庄———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规划严整,排序井然。
让驻足其间的游人耳目一新,肃然起敬。
二是依山傍水,翠微缭绕的自然美。
徽州地形复杂多姿,境内层峦迭障,溪流纵横,温润的亚热带气候更使这里山林繁茂,绿意葱茏。
生活在“理学文章山水幽”独特的人文环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於抓住山水作文章。
表现为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溪水及其支流的“细胞”。
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的天然和谐。
在这种建筑思想的指导下,徽州“桃花园里人家”式的村镇随处可见。
它们或铺展於波光潋灩的大河之滨,或蛰伏於云遮雾绕的深山一隅,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视野缤纷。
典型的如休甯县汪村镇石屋坑村,这里群峰,林壑幽美,房屋呈梯式排列,错落有致地簇拥在青杉翠竹流岚飞瀑的怀抱里,影影绰绰,缥缥缈缈,恍如人间仙境。
徽州民风民俗
徽州民风民俗徽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地方文化,徽州人民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些独特的民风民俗反映了徽州人民的传统思想,行为规范和道德伦理,值得研究和保护。
徽州地处大别山腹地,山清水秀,雄浑壮美。
当地的居民大多是汉族,他们的祖先是从南方和北方移居而来的。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徽州人开创了自己的文化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对于风俗文化的崇尚和推崇是徽州文化的核心,这也是徽州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
在徽州的独特民风民俗中,民居建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徽州传统民居采用木结构,独特的九宫格式将门墩、柱、梁、楼板细致严谨地安置在三维结构中,形成了特有的建筑风格。
此外,徽州传统民居还注重园林构造,通过花园,宫廊,庭院等手段,营造出一种感性的美感。
徽州建筑实践文化是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瑰宝,是中华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制度上,徽州人有着大量的自己的传统礼仪习惯。
`宴席是徽州传统礼仪的重要方面。
在徽州,就餐时要特别注意礼仪,尤其是家庭晚宴时,主人和客人都会有很高的礼仪要求。
例如,就餐时碗不能空,这代表着吉祥。
每个人在出生时都会由长辈增加一个字,这个字代表他的生命,日后在宴席上喜庆或吉祥想祝福的话,可以用这个字为祝语。
徽州人喜怒哀乐善恶之情表现也很明显,可以从他们的节日庆典、祭祀、长辈晋见、道德要求等传统文化方面看出。
徽州人对祖先的文化历史传承也极为注重。
徽州人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徽州文化,其中包括语言、书法、绘画、刺绣、剪纸、雕刻等传统技艺。
民间流传的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也规范了徽州人的生活,加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总之,徽州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历史古城,它的民风民俗非常独特,反映了徽州人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
在这些民族风俗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科学技术、艺术和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文化传承和匠人技艺的不断探究与开发。
徽州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应当得到认真发扬和继承。
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
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1 建筑历史与特色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雅自然。
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性,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1.1 历史渊源徽州民居古建筑是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最早可追溯到东晋,盛极于明清。
徽州民居古建筑装饰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表现形式丰富,蕴含着徽州社会文化、宗法礼制、政治经济等时代征展现了建筑的风水理念,艺术情趣和生活追求等深层文化。
徽派建筑以其浓郁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它流行于古徽州府所辖各县,即今黄山市的三区四县、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宣州市的绩溪。
作为古徽州府府治的歙县,是徽派建筑(包括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最集中的地区。
作为设计和施工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和江西的景德镇等地。
其风格最为鲜明的体现是传统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建筑描述
徽派建筑描述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流派,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
它是一种在我国南方特有的民居建筑,它是一种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物,它是徽州先民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徽派建筑始于唐代,盛于明清。
其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徽派建筑风格主要是以天井为中心,由前院、后院和内宅组成。
天井为“四水归堂”式,寓意“四世同堂”。
在天井中还设有水池,既有照壁的装饰作用,又有蓄水作用。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等省,以徽州地区最多见。
徽派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徽商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省黄山市一带。
其中以黟县宏村镇最为集中。
宏村古称“牛形村”,位于黄山北麓黟县北部,距离县城10公里。
全村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160余幢、近千间、约8万平方米,是一处典型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 1 —1 —。
民居-徽州天井院
02
天井是民居中采光、通 风和排水的关键部分, 也是居民休闲、交流的 重要场所。
03
建筑外观以白墙、黛瓦、 马头墙为主要特征,具 有浓郁的徽派建筑风格。
04
内部布局紧凑,功能齐 全,注重家庭成员的隐 私和交流空间的平衡。
02
徽州天井院的构造与布局
整体构造
徽州天井院整体采用木结构,以 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榫卯 结构连接,形成稳固的房屋框架。
环境。
天井院内的装饰和布局 也反映了徽州人的生活 习俗和传统文化,如木 雕、石雕和砖雕等工艺
品的应用。
04
徽州天井院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现状
政府重视
徽州天井院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
修缮与维护
对现存的天井院进行定期修缮和维护,确保其结构和风貌得到保 持。
房屋的屋顶采用双坡面结构,以 小青瓦覆盖,具有较好的防水性
能和耐久性。
房屋的地面通常采用石板或砖块 铺地,既美观又耐用。
空间布局
01
徽州天井院的空间布局以天井为核心,四周布置房屋,形成四 合院式的建筑格局。
02
天井是房屋的采光和通风口,同时也是房屋的排水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
房屋内部通常分为堂屋、卧室、厨房等不同功能区域,布局合
徽州天井院多建于明清时期, 保留了大量古建筑和传统文化。
历史背景
徽州天井院的形成与徽商文化的 发展密切相关。
明清时期,徽商崛起,经济繁荣, 促进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
徽州天井院作为当时社会地位和 财富的象征,成为当地富商巨贾
竞相建造的对象。
建筑特点
01Biblioteka 徽州天井院以天井为核 心,四面围合,中间空 旷。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分析之徽州民居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分析--徽州民居摘要:徽州古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在民居布局、空间处理、装饰细部的处理以及色彩的应用上都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美学思想,对其作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对现代环境艺术、造型艺术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徽州古民居;建筑;美学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
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
徽州地区虽地处僻壤、交通不便,但它却拥有无限的魅力。
这里峰峦奇秀,水流碧清,林木葱翠。
徽州民居,指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
村镇布局和建筑空间与大自然的山光水色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它的有机品质,即建筑物的规划布局在功能和美学上与当地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协调统一;建筑本身能满足使用灵活的要求;建成建筑形象的材料、结构构造、色彩装饰具有地方特色。
一.成因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宋徽宗在平定方腊起义后,于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行政版图相对稳定。
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已成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主体组建黄山市。
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今属江西省管)六县。
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7000栋,明清古村落100多处。
徽州古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总计约十五种之多。
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井泉、村落。
黟县西递村经商鼎盛时期,店铺多达百家以上。
对徽州的美丽描述
对徽州的美丽描述
徽州,古称歙州,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一座充满韵味和历史底蕴的古城。
徽州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上,更体现在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中。
徽州的美丽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上。
徽派建筑是徽州的代表性建筑风格,其精湛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工艺,以及精美的飞檐翘角和独特的“歙砖歙瓦”都展现了徽州人民对建筑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漫步在徽州古城的街巷间,处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每一栋建筑都透露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底蕴,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繁华时代。
徽州的美丽还体现在其秀美的自然风光上。
徽州地处山区,山峦叠嶂,山水相依,风景如画。
有“高山流水觅知音,徽州风景胜江南”之说,可见徽州的自然风光之美。
登上徽州的高山,俯瞰山下的村庄和田园风光,青山绿水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尤其是徽州的春天,桃红柳绿,百花盛开,仿佛进入了一个花的世界,让人心生欢喜。
徽州的美丽还体现在其深厚的人文底蕴上。
徽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众多文化名人和历史遗迹。
徽州文化以“礼”为核心,注重家族、社会和国家的道德伦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徽州的徽商更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传奇,他们的商业智慧和家族传承让人叹为观止。
总的来说,徽州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上,更体现在这座古城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中。
走进徽州,仿佛进入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宝,被这座城市的美丽所感动和震撼。
徽州,是一个充满魅力和韵味的古城,让人流连忘返,为之倾倒。
徽派民居建筑与江南水乡民居有很多相似之处分析
徽派民居建筑和江南水乡民居有许多相像之处,地域同属江南。
江南水乡是古吴、越之地。
徽州是“吴头楚尾”,钱塘江上游,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很大。
建筑都为砖木结构,以木构架承重。
建筑装饰都有砖、木、石雕工艺。
但是,徽派民居建筑还是明显有别于江南水乡的民居建筑的。
徽州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虽然受到了吴越文化的影响,但是两者在不同地域文化影响过程中也拥有了不同的特色。
相像之处:①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徽派建筑的村落整体限定和限制在自然环境之中,“依山建屋,傍水结村”,跌落的马头墙和起伏的山脉相衬托,平淡的单体汇成气氛猛烈的群体效果,整个建筑群和自然环境奇异的结合在一起。
“枕山、环水、面屏”是徽派建筑民居选址的一般规律,村落的选址布局往往依山傍水,因地制宜的考虑山势水体,这种选址模式有地势高爽、视野开阔之利,得自然水系之便,无洪旱灾难,便利生产生活,奇异的使村落或随坡就势,或依山傍水,掩映在自然山水的怀抱之中。
这种依山造屋,傍水结村的村落布局,奇异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山势和溪水流向而建,起到了调整风向、风力、温度、湿度的作用,从而形成冬暖夏凉舒适宜人的区域小气候。
江南水乡民居有着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依山环水、古朴灵秀”,典型的水乡传统民居常常巧借地势,因地制宜,形成了“前街后河,河街围绕”的居住模式。
环水而建的建筑,凹凸错落,古朴幽静,含蓄内敛。
有的枕山面水,有的面河而居,有的夹河而造,清澈的河水,轻快的小桥,窄窄的街巷,深深的庭院,凝练成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的典型意境。
②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徽州和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了因地制宜的朴实特点,利用当地的材料——砖、木、石等为主建材,以白墙灰瓦表现最质朴自然的美。
徽州村落民居建筑的选址和设计,体现出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格局,即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接受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以使房屋群落都达到和环境奇异结合的意境。
江南水乡民居建筑也是多利用地形,自由灵敏地安置在流水萦绕的隙地上。
居民建筑赏析选择题中国
居民建筑赏析选择题中国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40分)1. 中国传统居民建筑中,以土楼为典型代表的是哪个地区?A. 福建B. 浙江C. 江苏D. 安徽答案:A。
解析:福建土楼是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
2. 北京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哪个方向?A. 东南B. 西南C. 东北D. 西北答案:A。
解析:北京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这是受风水观念的影响。
3. 下列哪种居民建筑的屋顶坡度比较大,利于排水?A. 西北窑洞B. 徽州古民居C. 蒙古包D. 西藏碉房答案:B。
解析:徽州地区降水较多,徽州古民居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
4. 被称为“中国民间故宫”的是哪座居民建筑?A. 乔家大院B. 王家大院C. 李家大院D. 刘家大院答案:A。
解析:乔家大院建筑精美,规模宏大,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被称为“中国民间故宫”。
5. 云南傣族的竹楼底层一般用来做什么?A. 居住B. 储物C. 养牲畜D. 祭祀答案:C。
解析:竹楼底层架空,主要用来饲养牲畜等。
6. 湘西吊脚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什么?A. 竹子B. 木材C. 石头D. 泥土答案:B。
解析:湘西吊脚楼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7. 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居民建筑阿以旺,其内部空间的中心是什么?A. 客厅B. 厨房C. 庭院D. 卧室答案:C。
解析:阿以旺内部庭院是中心,是家庭活动的重要场所。
8. 广东开平碉楼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居住B. 防御C. 储物D. 祭祀答案:B。
解析:开平碉楼是为了抵御外敌和匪患而建,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
二、多选题(每题8分,共40分)1. 以下哪些是中国北方居民建筑的特点?A. 注重防寒保暖B. 屋顶坡度较小C. 墙体较厚D. 多用木材答案:ABC。
解析:北方气候寒冷,建筑注重防寒保暖,屋顶坡度小,墙体厚;北方民居多用砖石而非木材。
2. 徽州古民居的建筑特色包括哪些?A. 白墙黑瓦B. 马头墙C. 三雕艺术D. 四合院布局答案:ABC。
中国建筑艺术欣赏之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安徽文化源远流长,声名远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徽州文化,而徽州民居更是安徽文化精粹之一。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甚至在世界民居遗产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有这么三个特点。
丰富的体型轮廓,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
徽州民居外部轮廓比例和谐、尺度宜人,一般都是青瓦、白墙,给人以清新镌逸、淡雅明快的美感。
造型上着重采用马头墙的建筑造型。
马头墙俗称"封火墙",原是为防火而设。
然而在徽州由于运用广泛、组合形象丰富,形成独特的风格,打破了一般墙面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徽州民居外墙高大,很少装饰,一般在外墙高处开一扇小窗户,形成封闭的宅院空间,具有很好的防火、防盗的实用价值。
大门一般加以重点装饰,显得富丽华贵。
大门的外框一般用大青石精刻细雕做成门罩或门坊,紧贴在高大的素墙上,疏密相映,繁简相补,重点突出,体现了主人的地位和财富。
规整的平面布局,紧凑通融的天井庭院。
徽州民居平面多作内向方形布局,面阔3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室,左右对称。
围绕扁长形的天井构成三合院基本单元。
三合院布局既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制约,也反映了宗法伦理位序的空间观念和风水"蕴藏生气"的空间观念。
徽州民居多以三合院为基本建筑单元,组合成不同类型的住宅群体。
基本单元一进一进的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二进堂、三进堂、四进堂甚至五进堂。
后进高于前进,一堂高于一堂,这样既有利于形成穿堂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也反映了主人"步步高升"的精神追求。
天井具有取接和排除屋面流水、采光、通风的功用。
由于屋面檐口都内朝天井,四周流水从檐口流入明坑,当地居民称之为"四水归堂"。
这也是徽商"聚财气"思想在民居建筑上的体现。
天井狭长,这样的天井采光效果与方正的四合院不同,它主要采自二次折射光,这种光线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
由于天井狭小,风沙尘埃很少干扰到院内,因此厅堂临院很少设门。
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民居现状及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民居现状及保护徽州古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古民居的现状以及保护情况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徽州古民居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是中国明清时期的黄山徽派建筑的代表。
这些古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工艺精湛,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徽州古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和青石,结构稳固,耐久性强。
其建筑形式多样,有庭院式、四合院式和楼房式等不同类型。
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徽州古民居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首先,由于徽派建筑多采用木材结构,很容易受到白蚁、风雨等自然因素的侵蚀,导致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受到威胁。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徽派古建筑被拆除或改建,导致原有建筑风貌的破坏。
此外,对徽派文化的认识不足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挑战,许多人对徽州古民居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缺乏了解,导致对其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为了保护徽州古民居的独特价值和文化意义,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护徽州古民居的法律地位,严禁拆除和破坏。
其次,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对于违法拆除和破坏徽派古建筑的行为进行惩罚,增加违法成本和风险。
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徽派文化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通过展览、讲座和文化活动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徽派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此外,还加强技术保护和修缮工作,开展对徽派古建筑的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并采用适合的保护修缮技术,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原貌恢复。
虽然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加强监管和执法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精力,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加强执法力度,并提高对整个保护过程的监管效能,以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其次,加强宣传和教育需要长期而持续的工作,需要通过多种媒体和渠道,向公众传播徽派古建筑的价值和意义,增强社会对保护工作的支持和参与。
最后,技术保护和修缮也需要专业的人才和经费的支持,需要加强对相关行业人员的培训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提高技术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之美- 基础理论
在皖南的徽州,大部分地方都保留着或多或少的古民居。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徽州地区黟县境内,于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村与宏村的古民居。
除此之外,在绩溪、歙县、屯溪、祁门、婺源等地,也有很多古民居建筑聚落。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民居空间布局与结构合理,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粉墙黛瓦、马头墙最具特色,集中反映了徽州的风土民情和地域审美倾向。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
徽州古民居以清新淡雅为其基本色彩,马头墙和漏天之井别具风味,木质结构的梁架构件坚固稳定、造型奇巧、雕刻精美,室内装饰和陈设古朴雅致,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一、色彩美
徽州古民居的色彩,以清新淡雅为基本风格。
它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不同色泽、质感和特征来构筑,房舍都是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脚多采用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白、灰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
徽州古民居建筑没有艳丽的色彩,白墙、黑瓦这样单纯质朴的颜色,与当地清幽秀丽的山川景色,丰富多样的自然植被,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特有的人性的美感。
新年来临之际,这里的人们为了祛邪纳福,家家户户贴对联。
红色的楹联,象征着来年吉利喜庆、平安幸福,也将古朴的民居建筑装
扮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机。
民居建筑的色彩之美,不是单一的,除了民居自身之外,还包括四周的天地山川、植物绿化、人物服饰、民俗风情等,而这些环境因素也正是美的灵魂所在。
徽州传统民居,一般都是青瓦白墙和褐红色的木质构件,给人以淡雅明快之美感。
虽然这种简单朴素的色调重复复重复,但却并不使人感到厌倦,反而给人以整体统一和典雅美的总体印象,就像在观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一样,渲染出徽州传统民居那极具地域性的基本风貌。
二、形式美
(一)别具风味的马头墙
传统徽州民居的特色,很多来自屋顶。
屋顶很讲究,连接的也很复杂,随着平面的不同,屋顶形式也会不同。
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高差过大,采取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方式,既节约材料,又使马头墙面高低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传统马头墙是一种防火墙,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人们为了美观,为马头墙点缀了各种装饰。
而现在的徽派新建筑的马头墙,已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符号。
马头墙的运用,打破了墙壁的单调重复感,增加了建筑整体的美感。
一些大型的院落由数间或数十间不同朝向的房屋组成,马头墙也就随之形成交错不同的朝向。
再加上房屋所处地势的高低不一,房间进深的不同,马头墙的高低也随之有所变化,形成了更为丰富变化的空间。
马头墙从建筑群到村落,再从村落到集镇,形成一组组交错、连续、渐变、跌宕起伏的“优美乐章”,成为皖南古民居所特有的“主旋律”;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用在这里则是再恰当不过了。
马头墙是徽州民居最具象征性的建筑造型。
(二)实用、美观的漏天之井
单德启先生在《村溪、天井、马头墙》中说:徽州民居平面虽方整而不呆板,虽紧凑而不局促,虽格局统一而仍多变化,天井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天井使封闭的空间具备采光、通风、排水等功能,是一个起联系、导向作用的枢纽空间;天井延伸了堂屋的空间,使堂屋扩大了活动的视觉范围;也使室内空间丰富起来,增加生活情趣。
徽州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为庭院式布置。
院内以南向房间为主,东、西向为辅,开间较小的辅助房间,一般作为廊屋、楼梯间、储藏间等使用。
中间是东西走向的天井,平面组成多为“口”字形,也有其它的平面组合形式。
天井既是缩小的自然空间又不完全是,它除了采光、通风、排水、承接的功能之外,还是对室内空间的补充,与室内空间相互融汇渗透。
徽州传统民居由于天井窄小,所采的光线多为二次折射光,这种光线少了一点天然玄光的感觉,多了一分自然柔和的氛围,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
天井院又是室内的共享空间,可以种花养草、纳晾晒阳、亲朋叙谈,是大家的共享之地;同时它还是连接楼梯、过道、通廊及其它天井、房间的交通枢纽,与厅堂一起组成徽州传统民居的核心部分。
徽州民居中有一些空间是空间与空间相互接合、包容而成,是一
种复合空间,包含了不止一种的空间功能。
如住宅内的天井,与廊下空间只有一步高差,成为各个房间联系的枢纽,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连通性,是民居中最精彩的部分。
相对于室外空间来说,天井是私密空间,但相对于住宅内的房间,天井又是一个小型的公共空间,供人们做家务、休息和相互交往。
徽州古民居的天井,具有采光和通风的良好的物理性能,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尽情地拥有自然采光,感受四季的阳光,风、雨、雪、雾,清晨与夜晚,等等。
《蕙风词语》中说:“人静帘垂,灯昏香直,窗外芙蓉残叶飒飒作秋声,与砌虫相应答??”这样的居室,带给我们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让人们享受到生活的无限乐趣。
徽州古民居的天井,不仅实用、美观,而且反映了人们“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在当地还有“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之说。
这样看来,这小小的天井所承载的寓意就更为深刻了。
三、装饰美
(一)奇巧多彩的梁架构件
徽州古民居的梁架构件均为木质结构,不仅坚固稳定而且构造奇巧,雕刻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
梁架整体宏大壮美,中段常雕刻多种图案,立柱雄而不笨,明代多做成具有优美轮廓线的梭形柱。
梁架上的构件,如梁托、瓜柱、叉手、拳霸、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替木等大都进行镂空细雕,装饰以精美的花纹、线脚。
房屋天井四周的檐下撑木,多雕成各种神仙、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
美轮美奂。
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则多做成云朵状,其相互勾连迂回的流畅线条,飘逸俊俏,美不胜收。
这些梁架构件的制作,巧妙地将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渗透,达到珠联璧合的境界。
它们虽不施以彩漆,只涂以桐油,却显得格外古朴雅致,诠释着徽州传统的文化内涵和高格调的审美观念。
(二)精巧细致的室内装饰构件
徽州古民居室内空间是朴素简洁的,同时又非常讲究装饰,注重美观。
虽不像宫殿、官邸那样饰以浓漆重彩,但因其配以各种精美的雕刻构件,形成一种清丽高雅的艺术格调。
在这里,几乎每一个室内建筑构件都加以雕刻,这些雕刻构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还广泛采用砖、木、石“三雕”的技艺,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美化了民居生活和家居造型。
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
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
其题材丰富: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也有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内容和手法又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
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石雕,主要用在祠堂、寺庙、牌坊、桥,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
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
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凤、仙鹤、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和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三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成为徽州古民居建筑的一大亮点。
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而且还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精神,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典范,对现代建筑的发展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三)古朴雅致的室内陈设徽州古民居比较重视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是整个宅院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传统民居文化的重要体现。
室内陈设最为突出的部分是厅堂,它一般布置在整座建筑的中轴线上,多设上下两层,上层为陈设祖宗牌位,为焚香祀祖之处,下层为生活起居、亲朋约聚、吟诗作画的地方;厅堂中央摆放八仙桌、太师椅,正上方高挂匾额;紧靠八仙桌后摆放条案,案上东置古瓷瓶,西置木雕镜座,取意“东瓶(平)西镜(静)、终生平静”;古瓷瓶内插文房四宝之笔、纸;条案上方墙壁挂字画、对联;廊柱、四壁皆布置楹联警句,整个厅堂的布置古雅宁静。
厅堂柱面所刻楹联的内容,多为主人的人生处世哲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天人合一”,徽州古民居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
这里的“天”,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
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大自然与民居村落及其室内布局完全融为一体,正是徽州浓厚的文化氛围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单德启。
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
[2]单德启。
村溪、天井、马头墙[J]。
建筑学报,1996。
[3]许明。
徽州古民居之美[J].装饰,2007(2)。
[4]程极悦等。
徽派古建筑。
黄山:黄山书社,2000。
[5]东南大学建筑系,婺源博物馆。
徽州古建筑丛书——晓起。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3。
[6]王明居、王木林。
徽派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