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中的声乐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视野中的声乐教育
[摘要]声乐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在声乐教育领域中不断地挖掘课程内容与教学环节中可能潜藏的文化因素,将声乐教育与人类学结合起来,使人们在良好的人类学文化的氛围中理解声乐教育的意义、声乐教育的社会功能。
声乐是人所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对这一特殊领域进行认识也是对人类自身进行认识。
因此,声乐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认识论基础也必然是以“人”为本、以文化研究为取向,所有的只停留在对声乐本体分析层面的研究,都是不完全的和表层的。
声乐文化研究的终极目的是认识人类自身。
[关键词]声乐教育人类学
一、声乐的人类学目的
(一)透视声乐文化本质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今天人们所能感受到的声乐文化是经历了从古至今的演化、进化而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文化消失、变迁了,无数的文化经过了整合、融合而产生新的声乐文化,如此的往返迂回,新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进程的、有生命力的声乐文化才得以保存沿袭下来。
声乐在不同文化、同一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同一文化同一时期,在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不同场合、不同个人那里,有不同的概念、行为和形态,有不同的变化或交融情况,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含义和意义,有不同的功能和价值的实现。
声乐作为人类对声音的使用,在各文化之间具有共同或相通的方面。
但是,即便如此,由于价值观、习俗和功用目的的不同,在对声乐的态度上也不同,对声音的使用上也有不同选择。
(二)消除声乐种族、民族中心主义,维护世界声乐多元化
声乐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使得各民族之间在声乐行为观念、思想意识、接人待物的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
声乐文化在实践上的不同很容易造成人们在交往和交流上的困难,影响人与人之间、种族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甚至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还会导致冲突。
造成这种不同声乐文化很难相处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声乐文化之间的差异,
而是在于我们对其他民族的声乐文化没有一个准确、清晰的认识,没有真正把握其本质。
由于人们对其他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就会产生一种观念上的错误,对其他文化中的人持有一种偏见,妨碍我们了解其他文化和其他民族,使得不同声乐文化的距离越来越大,阻碍了各民族、各文化间的友好往来和共同发展。
(三)对现代声乐文化进行反思
中国的声乐教育起始于19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从西方学习声乐归国,揭开了中国声乐教育的序幕。
但是由于中国的声乐教育从一开始就使用了西方的理念、西方的技法,因此,民族声乐教育一直没有确立应有的地位。
新时代的青少年,尤其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如果不了解本民族灿烂的声乐文化,就不能称为高素质的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扩展,中国的声乐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加上港台音乐制品的流入,青少年盲目追捧,甚至厚此薄彼,以致对传统文化知识产生淡漠心态。
事实上,我国民族声乐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艺术体系,在技术上有许多独到之处。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对研究历史极其宝贵,就是对于今天的声乐教育来说,也是极具科学价值的。
中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适合中华民族自己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特别是民族声乐,符合中国民众的欣赏口味,具有较高的价值。
二、声乐教与学的人类文化
(一)声乐教育中的人类学意义
1.人类的爱国情感。
许多优秀的爱国歌曲都是伴随着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背景而产生的。
像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作品《苏武牧羊》《满江红》《长江之歌》等,都充满了音乐美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作品。
通过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人类的审美情感。
优秀的中外声乐作品中包含无穷无尽的音乐语言美、栩栩如生的音乐形式美、异彩纷呈的结构美、赏心悦目的声乐变化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声乐教育者应将作曲家赋予作品中的各种美感进行挖掘整理,然后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正确的审美思维方式去演唱和想象,达到有灵感、有美感、有智慧、有想象力的目的,从而使学生形成激动的歌唱表演欲望,发现其中的含义,唤起一种知觉的反映,产生美的思维飞跃。
3.人类的协作心理。
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门需要表演者高度协作的艺术形式,演唱者的独唱、轮唱、重唱和合唱,都要求密切地协作配合。
所以,在声乐教育
中,通过让学生参加轮唱、合唱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增强他们的集体思想意识和向心力。
4.人类的进取心理。
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精神爆发出火花。
”的确,音乐不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欢乐,而且还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创造美好的明天。
《义勇军进行曲》这首号角性的歌曲,以其振奋激昂的旋律和冲锋陷阵的节奏曾经鼓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浴血奋战,至今它还激励着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事中勇夺金牌。
5.人类的同情心理。
教师可以运用声乐歌曲的感染力,教育学生去理解别人的悲伤和痛苦,启发和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关心和帮助别人,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从内心深处引发一种深刻的情感。
6.人类的语言素质。
歌唱中不但要运用刚、柔、明、暗、虚、实等音色来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感情,还需要运用清晰正确的语言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如果歌唱者不注重语言的准确,那么歌声必将平淡无味,缺乏表现力。
同样,如果人们不能运用美好、正确的语言,那么,在工作、生活交往中也不会达到良好的办事效果。
7.人类健康身心的培育。
学习声乐,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积极调动全身各器官的参与,这些都使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在有意、无意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经常歌唱,使呼吸系统、发声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气质表达等方面都可以得到训练,其耐力、灵敏性、协调性、平衡性等也都得以开发和提高。
(二)声乐学习的心理文化
1.声乐学习中的情绪。
情绪或情感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
歌唱者的情绪有喜、怒、哀、乐,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发声、演唱。
例如,虽然人们发声器官完全正常,但当他们的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也很难成功地演唱一首歌曲。
因此,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和支配。
2.声乐学习者的性格。
个性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外向型的学生具有性格开朗、活泼、好活动、善交际、爱表现等特点,这样的学生不太容易“怯场”或比较容易消除胆怯心理,演唱成功的概率较大;而内向型的学生则是性格文静、缺乏自信、性情孤僻、害羞、不爱表现自己,具备这样性格的学生不太容易矫治怯场心理。
3.声乐学习中的意识。
人们在正常的歌唱表演过程中,存在着大脑对动作“有意识”控制与“无意识”控制两个方面。
前者有一定的目的性,知道该怎样进行速度、力度、音量等方面的艺术处理,这样的活动是通过大脑思维后再作用于相关肌肉的,所以反映比较慢;后者是下意识的,就是说,经过平时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使与歌唱相关的肌肉能按一定的轨道有机地协调运动,是后天训练的、习惯成自然的东西。
“有意识”和“无意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4.声乐学习中的声与情。
“声情并茂”是我国传统声乐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一切歌唱方法、技巧都是由情感的需要而产生的。
而生活中常见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都需要歌唱者准确地去表现,要把感情倾注在歌声之中,去感染听众。
声乐学习从“声”和“情”这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使“声”和“情”融为一体,以建立歌唱声音和情感之间的“自然”关系。
纯净而嘹亮的嗓音、宽广的音域、深长的气息以及恰到好处的共鸣位置,其本身固然也是人声的美,可称为“美声”。
但如果歌唱者在演唱时无“情”,那么即使在其他方面有着良好的素质,他的演唱仍将是苍白无力的,也是无法打动听众、感染听众的。
三、声乐美的人类学探讨
(一)声乐美与人类学中的美
声乐美或者人类美在某个特定的范畴下相互作用,声乐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与人类美相结合的现象和可能,这不仅是新语境中学科整合的必然,也是声乐自身的内在需要,更是声乐学内部冲突和对立化解的结果。
(二)声乐教育中的美育
1.要发掘声乐美的内涵。
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生的,大自然景象虽然具有绝对的美,但是声乐美隐藏着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
2.要创设声乐美的情境。
声乐是情感的艺术,声乐教学应该把“情感”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乃至各个环节之中。
营造美的氛围,以“境”怡情。
美的情境对情感发展有着强烈的诱导作用。
教师要注重营造美的教学环境,以“情”怡情,“乐由情起”。
3.要塑造声乐美的形象。
声乐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离开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音乐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载体。
因此,塑造美的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塑造教师美的自身形象;其次,塑造作品美的艺术形象。
(三)声乐实践着人类的需要,从而展现着人类的美
1.展现人类情感的需要。
声乐是情感的艺术,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2.体现人类树立形象获得尊严的需要。
形象性是音乐的主要特点之一,而音乐具有非对应性特征,声乐形象是由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音域、速度、力度等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共同作用创造而成的,“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
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这一因素就是表现,它的具体方式包括模仿、象征、暗示和表情等;同时,在听众和声乐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中介结构,这就是想象和联想”。
声乐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音乐手法来塑造音乐形象,并通过听众的想象与联想来感受音乐形象和情感,传递着声乐演唱者的形象及作品的文化形象。
3.展现人类向往欢乐美好的需要。
声乐的“乐”字本身就含有“愉快”“欢乐”的意思,由声乐所表达的情感和艺术形象使受众的身心得到愉悦,会产生心理上的优化效应。
优美抒情的音乐可以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音乐则能让人心情激荡、精神振奋;节奏明快的音乐又会使人手舞足蹈、翩翩起舞;沉静安详的音乐能使人心平气和、安然入眠。
这就是音乐审美中的愉悦功能和社会功能。
4.体现人类实践劳作的需要。
声乐是声音的艺术,美的声音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乐谱的规定展示出来,是要有高超的声乐表演技巧才能的。
而表演技能的获得,是要靠长期艰苦的训练才有可能达到的。
每个音乐表演艺术家都是经过大量的艺术实践才逐步提高自己的演出能力的。
5.体现人类的社交的需要。
声乐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和谐关系。
它使得学生能够在一种平等宽松的环境下,享受和感受到美妙的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和身心受到艺术的熏陶。
教师借助于美的形式把知识装扮起来,一旦与学生相遇,二者便成为知心朋友,构成一种平等的相互交流的气氛。
四、声乐教育中的人类学矛盾
(一)“和而不同”的理想声乐文化
“社会达尔文主义”“民族优越论”“文明中心论”曾给人类带来无数的悲苦和伤痛。
种族灭绝的阴影仍驻留在犹太人的心灵深处,挥之不去。
科索沃的民族清洗又演绎了一段当代民族及宗教冲突的沉痛故事。
巴以冲突中难以化解的民族、宗教情绪,反复在演示着你死我活的刻骨仇恨。
人们完全有理由把人对自己同类任何歧视、残忍和侵害行为都视为人性中的兽性遗留的表现。
声乐文化也是人类文明中一部分,任何的声乐西方中心论、声乐欧洲中心论都是有悖人类学的整体方向的。
因而站在人类学的角度,“和而不同”是我们世界多样性文明共存的理想范式,各个民族的声乐文化都有着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理由,而声乐文化的交融是建立在对各民族文明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承认的基础之上的。
在以和平与发展作为主题的全球性时代,每一个国家都应是全球化参与中的平等主体,因此,各民族声乐之间更应和谐共处、相互尊重。
(二)声乐教育的民族化矛盾
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对于传统地区的任何研究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局面,即研究对象处于急速的变化之中,甚至在研究的过程中迅速消亡,不同的判断会赋予该学科以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也会影响到该学科的方向。
中立的学术是不可能的,作为中国教育者,人们面临的问题是多重的:一方面,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需要具有博大的视野,考虑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另一方面,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我们必须考虑中国声乐文化的未来和命运,考虑中国以及研究对象在未来全球化中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姜瑾.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
[2]杨瑞.美感教育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工会论坛,2004,10(2).
[3]侯春莹.声乐教学应注意歌唱心理的培养[J].克山师专学报,2004(2).
[4]彭天峰.声乐教学与美育[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
[5]何小平.黑格尔文明观的人类学重审[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2006,6(1).
[6]张君仁.以人为本的音乐人类学认识论[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1).
[7]郑元者.艺术人类学立场与美学新思维[J].中文自学指导,2003(5).
[8]田松.科学人类学:一个正在发展的学术领域[J].云南社会科学,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