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新认识——以孤岛油田中一区Ng上3砂组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新认识——以孤岛油田中一区Ng
上3砂组为例
李振泉; 郭长春; 王军; 黄迎松; 闫萍; 陈丽华
【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年(卷),期】2019(026)006
【总页数】9页(P19-27)
【关键词】特高含水期; 剩余油分布; 密闭取心井; 中一区Ng上3; 孤岛油田
【作者】李振泉; 郭长春; 王军; 黄迎松; 闫萍; 陈丽华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01;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1
水驱是油田开发最重要的开发方式[1-5]。在胜利油区利用水驱开发的石油地质储量占总储量的81.9%;但目前胜利油区的综合含水率已达90.9%,其中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的石油地质储量占总储量的47.3%。特高含水期油田的产量递减快[6]、稳产难度增加[7],对其剩余油进行主控因素分析、分布规律及预测技术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前人已经认识到,储层的沉积模式及其非均质性控制了剩余油的形成[9-10],断层、夹层及储层构型样式等因素影响剩余油的分布[8,11-13],总结出正韵律顶部[14-15]、砂体边部[16-17]、注水波及弱
的区域[14,18-20]是剩余油富集区,油藏描述、数值模拟、油藏动态分析以及多学科综合分析已成为剩余油预测主流技术[8]。但随着油田开采程度不断深入,油藏内油水分布更加复杂,已有剩余油认识难以满足特高含水期井网调整、流线转变等油田生产调整需求。为此,以孤岛油田中一区馆上段第三砂组(Ng上3)聚合物驱后井网调整非均相复合驱先导试验区为例,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区3 口密闭
取心井资料,对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进行研究,并通过17 口新钻井分析和矿场生产动态实践对剩余油新认识进行验证,以期突破对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高度分散、局部富集的固有认识。
1 研究区概况
孤岛油田中一区位于孤岛油田中部,即孤岛潜山披覆背斜构造的顶部,构造简单平缓,倾角为1°~2°。中一区的含油储层为馆上段(Ng上),沉积类型为河流相,自上而下共发育Ng上1—6共6个砂组,其中Ng上3和Ng上4砂组为曲流河沉积。Ng上3储层物性好,平均孔隙度为33.5%,渗透率为1 800~3 500 mD,为曲流河沉积的疏松砂岩正韵律储层[18];地层水总矿化度为7 547 mg/L,原油黏度为400~800 mPa·s。Ng上3 砂体厚度大,平均有效厚度达到10.2 m,
自上而下可细分为Ng上31—35共5 个小层,其中Ng上33—35是主力含油小层。Ng上3 于1971 年10 月投产,1974 年9 月投入注水开发,Ng上3 与Ng 上4 合注开采。1992年10月开展了聚合物先导试验,1994年12 月进行扩大聚合物驱,1997 年3 月转后续水驱,至2006 年12 月聚合物驱失效,重新恢复水
驱开发,为270 m×300 m 的行列井网,综合含水率为98.1%,采出程度已高达55.1%,平均单井日产油量仅为1.2 t/d。
2 剩余可动油普遍分布
2.1 密闭取心井资料分析
为认识现阶段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孤岛油田中一区选取研究区面积为0.2 km2,
分别在油井排、水井排和油水井排间各钻探1口密闭取心井:中13-斜检9 井、中14-斜检11 井和中14-检10 井(图1)。3口密闭取心井总进尺为135.4 m,岩心总长度为121.4 m,收获油砂累积厚度为56.78 m,选取436 块样品进行了剩余油饱和度分析。实验分析的油、水饱和度之和多为60%~85%,由于降压脱气
流体外溢、现场的油水挥发等原因,造成了饱和度损失,使得实验室测量的饱和度与地下油藏真实的饱和度存在较大误差,需进行饱和度校正。采用不密闭样品侵入校正、降压脱气校正和数理统计校正[21],进行实验分析饱和度校正,校正后
的剩余油饱和度为13.4%~59.9%,其中93.8%的样品剩余油饱和度大于实验室
测量的残余油饱和度(由23条相渗曲线得到残余油饱和度为16.6%~30.5%,平均为22.98%),表明尽管油藏含水率已高达98.1%,采出程度超过50%,剩余
可动油仍普遍分布(图2)。
图1 孤岛油田中一区3口密闭取心井井位分布Fig.1 Well locations of three sealed coring wells in Zhongyi area,Gudao Oilfield
平面上,3 口密闭取心井中14-斜检11、中14-检10和中13-斜检9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别为35.9%,39.3%和36.3%,均超过35%。纵向上,Ng上33—35各
小层含油饱和度分别为:38.85%,37.99%和30.04%(图3),且各小层均有10%以上的可动剩余油存在。从岩心观察来看,储层以深棕色油侵粉砂岩和浅棕色泥质粉砂岩为主,岩石微污手,具有浓重油气味道;滴水缓渗,呈半球状,表明储层中含有剩余油。不仅油层顶部存在剩余可动油,油层的中、下部也有相当的剩余可动油存在。中14-斜检11井的钻探结果表明,油层顶部的剩余油饱和度多为40%左右,油层中、下部的剩余油饱和度超过28%,部分韵律段可高达37%。因此,密闭取心井研究证实,特高含水期孤岛油田中一区Ng上3 油藏的剩余可动油是普
遍分布的。
图2 孤岛油田中一区Ng上3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分布Fig.2 Remaining oil
saturation distribution of Upper Ng3 sand group of Zhongyi area,Gudao Oilfield
图3 孤岛油田中一区Ng上3密闭取心井剩余油综合分析结果Fig.3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sults of remaining oil in sealed coring wells in Upper Ng3 sand group of Zhongyi area,Gudao Oilfield
图4 孤岛油田中一区Ng上3剩余油普遍分布区含油薄片Fig.4 Oil-bearing thin section of remaining oil area in Upper Ng3 sand group of Zhongyi area,Gudao Oilfield
从含油薄片分析来看,普遍分布的剩余油的含油级别为油侵-油斑。剩余油以珠状、浸染状分布为主(图4),占比为40%~60%;其次为凝块状,部分样品中占比
可达10%以上。其中,油珠直径一般小于0.10 mm,分布于粒间孔中,含量约为5%。随着岩石水洗程度的加强,含油性由油侵变为油斑,赋存形态由珠状逐渐向
浸染状过渡。即使在含油饱和度低于20%样品的含油薄片中,也有一定量剩余油
存在;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泥质杂基、泥质岩屑的微孔隙中。含油薄片证实,特高含水期孤岛油田中一区Ng上3油藏的剩余可动油是普遍分布的。
2.2 新钻井资料分析
新钻井是指孤岛油田在中一区3口密闭取心井完钻后陆续完钻的17 口新井,这
17 口井集中在开发初期反9点井网的一个井组内。从新井的测井曲线上来看,
Ng上3 含油砂岩段所对应的感应电导率多集中在60~240 mS/m,其中小于
150 mS/m 砂岩厚度比例达36.9%;对应的4 m 梯度电阻率多集中在3~11 Ω·m,其中大于6 Ω·m 砂岩厚度比例达34.8%。对17口新井的含油饱和度进行
了精细测井二次解释,其剩余油饱和度主要为30%~50%,平均为39.6%,其中大于22.98%的砂岩厚度达82.9%。因此,Ng上3 超过80%的含油层段存在可
动剩余油(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