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金纳米团簇的制备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纳米团簇的制备方法

1 概述

从1980年开始,由于大家对单层硫醇分子在大体积金表面自组装(SAMs)的研究,“Au-SR'’化学开始发展起来的。由于SAM相关研究的激起,在1990年,研究者开始探讨用硫醇去合成金纳米颗粒并且使之功能化。在前期的工作中,发现NDA保护的金纳米颗粒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因此在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此外,为了更好的研究它的应用,控制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单分散性就成了重中之重了。Whetten课题组首先报道了溶剂法合成多分散的硫醇配体保护的金纳米颗粒,这种方法合成的纳米颗粒的尺寸范围在1.5-3.5 nm。后来他们又报道了尺寸更小的金纳米颗粒(1.3nm,~75 atoms,和1.1nm,~38 atoms)。有趣的是,8K大小的产物展现出了非常强的量子尺寸效应。尽管当时Whetten 课题组不能在原子水平很好的控制金纳米颗粒的尺寸,以及单一分散性,但是他们的合成方法——(i)过量的硫醇配体:可以将Au(III)转化为Au(I)-SR络合物(complex);(ii)过量的还原剂:将Au(I)还原为Au(0),被认为是标准的合成策略,这为后来合成超小的金纳米团簇奠定了基础。后来,一些科学家用这种方法成功合成了小于1 nm的金纳米团簇,例如用谷胱甘肽(GSH=γ-Glu-Cys-Gly)保护的金纳米颗粒。另外,Murray课题组也在Au-SR纳米颗粒的合成和电化学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此时色谱分析法(Chromatography)被用来分离有机可溶的金属纳米团簇。后来,Tsukuda课题组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来分离一些Au-SG团簇(图1-4),第一次得到了高纯度的Au n(SG)m纳米团簇,并且也首次给出了几种不同尺寸的金纳米团簇的ESI质谱图——Au18(SG)14,Au21(SG)12,Au25(SG)18,Au28(SG)16,Au32(SG)18,和Au39(SG)23。

图1-4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离出来的几个不同尺寸的谷胱甘肽保护的金纳米团簇。

从此以后,原子精确的金纳米团簇的合成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没有克服产率低,多分散性的缺点。直到2007年,Zhu等人通过热力学选择,动力学控制的方法,高产率的合成了Au25(SC2H4Ph)18纳米团簇,并且通过溶剂提取的方法得到高纯度的单一分散的Au25纳米团簇,这为得到原子精确的金纳米团簇的几何结构提供了保证。这种合成方法很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此之后团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从而也演化出了另外不同的合成方法,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以下三种方法:1)直接合成法(direct synthesis);2)尺寸集中法(size-focusing method);3)配体交换法(1igand-exchange method)。

2 金纳米团簇的制备方法

2.1 直接合成法(direct synthesis)

所谓的直接合成法,就是在硫醇配体的存在下,Au(III)会被转化成Au(I)-SR络合物,然后通过还原剂(NaBH4)直接将Au(I)-SR络合物还原成团簇的一种方法,我们也称为“一步合成法(one-pot synthesis)”。如图1-5所示,这种方法相对比较简单。

图1-6动力学控制,热力学选择合成Au n(SG)m纳米团簇的示意图

在最早的时候,合成GSH保护的金纳米团簇就是这种方法。例如2005年,Tsukuda等人报道了用直接合成的方法制备GSH保护的金纳米团簇,虽然合成步骤比较方便,但是遗憾的是,所合成的团簇的尺寸的比较分散,包括了Au10(SG)10,Au15(SG)13,Au15(SG)14,Au22(SG)16,Au22(SG)17,Au25(SG)18,Au29(SG)20,Au33(SG)22,和Au39(SG)24,并且产率很低。在2007年,Zhu等人通过对合成方法的优化,成功的合成尺寸均一的[Au25(SR)18]-纳米团簇(如图1-6),这种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产率,而且由于尺寸的均一性,所以利用溶解性的差异可以很好的将团簇与杂质分离,这为之后可以成功的得到其晶体结构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基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方法中,有两个关键的步骤:i)热力学选择;即是通过对反应温度的控制,从而控制反应过程中的某一产物的形成。在[Au25(SR)18]-纳米团簇合成中,通过冰浴,将温度控制在0℃,从而控制Au(I)-SR络合物的大小。ii)动力学控制,即通过控制还原剂的强弱以及加入的快慢等来控制产物的形成。在[Au25(SR)18]-纳米团簇合成中,还原剂必须要迅速的加入,否则会严重影响产率。在团簇的合成中,还是首次提出热力学选择和动力学控制的概念。该方法不仅为以后直接合成纳米团簇,也为其他的方法提供一定的指导。例如[Au23(SR)16],[Au30(SR)18]纳米团簇等都是直接合成的。

图1-6动力学控制,热力学选择合成[Au25(PET)18]-纳米团簇的示意图。

2.2 尺寸集中法(size-focusing method)

尺寸集中法,也叫配体诱导刻蚀法,就是在直接合成法的基础上,由于其最终产物尺寸非常分散,而必须需要进一步处理。为了便于清楚的理解,我们给出了它大致的示意图。如图1.7所示,首先就是利用直接合成法去制备一些多分散的纳米团簇作为前驱物,然后,再做一些处理,如过量硫醇配体的刻蚀,高温,或者长时间放置老化等,经过这些处理之后,有一些稳定性不太好的团簇会分解,或者转化为稳定的尺寸,最终将会得到相对比较均一的团簇。最后,我们会利用溶剂提取法去将其分离,得到某一单分散的团簇。很明显,这种方法需要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操作过程比较复杂。

图1-7利用“si ze-focusing'”方法合成金纳米团簇的示意图。

其中最经典的例子就Au38(SR)24纳米团簇的合成。如图1-8(A)所示,首先是用直接合成的方法,先制备出Au-SG的络合物,然后用硼氢化钠直接还原。一段时间后,得到多分散的Au n(SG)m纳米团簇(38≤ n≤102),然后将过量的GSH配体,硼氢化钠等杂质洗去。最终,将得到的黑色沉淀与过量的苯乙硫醇在高温的条件下进行刻蚀,最终得到单分散的Au38(SR)24纳米团簇。为了更好的理解“size-focusing”的具体反应过程,Qian等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图1-8(B))和MALDI质谱仪(图1.8(C))对整个反应过程进行了跟踪检测。如图1.8所示,刚开始时,无论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还是质谱,都显示此时的产物是非常分散的。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质谱显示,产物的分子离子峰慢慢的减少,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会逐渐出现一些吸收峰,这说明反应体系中团簇的尺寸逐渐的集中。最后,质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在反应体系中团簇基本为Au38(SR)24纳米团簇。随后这种方法也用于了制备Au64(SR)32,Au130(SR)50和Au144(SR)60等纳米团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