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学说概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质学说的范围—包含生物学、医学、社会 学、心理学等学说,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 要部分,也是研究人类体质与健康,疾病关 系的新型学科。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人类个体在
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 表现在形态结构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定的固有特性。 体质的形成 体质受先天和后天影响 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与自然,社会环 境相适应的个体特性。 表现形式:形质、功能和心理方面的差异性。
1、体质的评价指标
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体表形态,体格,体型,内部结构 和功能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身体的功能水平:新陈代谢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等。 心理发育水平:智力,情感,行为,个性,意志,性格等。 适应能力:抗损害能力,调控能力,修复能力等。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1. 先天禀赋 2. 年龄因素 3. 性别差异 4. 饮食因素 5. 劳逸所伤 6. 情志因素 7. 地理因素 8. 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一)、先天禀赋
先天禀赋:子代出生前在母体内禀受的一 切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体质强弱的前提 条件。 父母的体质特征遗传于后代使其具有类似 父母的个体特点。 胎儿的发育营养状况对体质特点的形成也 起着重要的作用。
• 明代·张介宾:提出禀赋, 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质概念。 • 叶天士:直称体质,强调治法须顾及体质。 • 当代(1970年后):从理论、临床、实验等方面研
究体质差异和分类。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 体质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脏腑盛衰偏颇决定体质差异:脏腑的形态和 功能特点是影响体质的根本因素
2.经络气血多少决定体质外部形态特征 3.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
第五第章五章 体体质 质
体质 定义——个体在生理上的身心特性称为体质。 根据:人体在形质和功能,心理方面既有生理 共性,又有差异。 研究体质学说的意义
整体把握个体生命特征 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 对诊断、治疗、预防、养生、康复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体 质 学 说 概 述
体质学说的研究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形成、特征、类型及 对疾病的影响,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四、体质的特点
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 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内经》:形,质等表示体质之义,是中医体质 学说的理论渊薮。
• 分类:《灵枢》中的《阴阳二十五人》和《通 天》,提出了两种体质分类方法。
(二)、体质的构成
构成体质的基本要素—形态结构、生理
功能和心理状态。
1. 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外部形态结构—体表形态、体格、体形等。 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2.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脏腑功能、防病能力、新陈代谢情况、自我调节能 力等。
3.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人格、气质、性格等。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
健康的标志的标志: 形神统一的良好状态。具体有:
1. 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 2. 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富有弹
性; 3. 声音洪亮,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
睡眠良好,二便正常; 4. 动作灵活,运动,劳动能力较强; 5. 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感觉灵敏,意志坚强; 6. 处事态度积极、镇定、有主见,有理性和创造性; 7. 应变适应能力强,抗干扰、抗刺激和抗病能力强。
等
3.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心理特征:属于”神”的范畴,是客观事物在 大脑中的反映. 形态、机能、心理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心理特征还与不同个体的社会经历和所处的 文化环境有关。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表现为人格、气质、性 格等。
(三)、体质的标志
体质的标志: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征三
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六)、 情志因素
情志: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心理活动。 人的情志因素能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 也可以改变体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喜伤心"、 "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即指情志异 常变化伤及内在脏腑。
(七)、 地理因素
人类的形态结构,气化功能在适应客观环 境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生变异。
男子性多刚悍,女子性多柔弱,男子以精 气为重,女子以血为先。
《灵枢·五音五味》提出:“妇人之生,有 余于气,不足于血”,对妇女的体质特点 作了概括说明。
(四) 、饮食因素
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有明显影响。 饮食性味影响脏腑之精气阴阳。
(五)、劳逸所伤
过度劳动和安逸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 过度劳动:损伤筋骨,耗伤气血。 过度安逸:肌肉松弛,气血不畅。
(二)、年龄因素
人体的结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同年龄有 关,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
《灵枢·营卫生会》:“老壮不同气” 。表 明年龄不同对体质有一定影响。
小儿:纯阳之体,稚阴稚阳。 老年人:精气渐衰,脏腑功能减退,气血 淤滞。
(三)、性别差异
男女性别具有不同的解剖结构和体质类型, 而且在生理特性方面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外部形态结构:
范围: 体表形态、体格、体形等。 意义:体质的外在表现。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是体质的标 志之一。
内部形态结构:
范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意义:体质的内在基础。
2.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决定机体生理功能 及对刺激反应的差异,包括:
脏腑功能 经络功能 精气血津液功能 体现于: 防病能力、新陈代谢情况、自我调节能力
地理环境因素对体质的形成和变异具有重 要的影响: 水土、气候、饮食、居住生活习惯等。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 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重要因素。 • 药物:不同的性味特点可影响体质的改变。 • 针灸:补泻疗法可补偏救弊,纠正病理体质。
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人类个体在
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 表现在形态结构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定的固有特性。 体质的形成 体质受先天和后天影响 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与自然,社会环 境相适应的个体特性。 表现形式:形质、功能和心理方面的差异性。
1、体质的评价指标
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体表形态,体格,体型,内部结构 和功能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身体的功能水平:新陈代谢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等。 心理发育水平:智力,情感,行为,个性,意志,性格等。 适应能力:抗损害能力,调控能力,修复能力等。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1. 先天禀赋 2. 年龄因素 3. 性别差异 4. 饮食因素 5. 劳逸所伤 6. 情志因素 7. 地理因素 8. 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一)、先天禀赋
先天禀赋:子代出生前在母体内禀受的一 切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体质强弱的前提 条件。 父母的体质特征遗传于后代使其具有类似 父母的个体特点。 胎儿的发育营养状况对体质特点的形成也 起着重要的作用。
• 明代·张介宾:提出禀赋, 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质概念。 • 叶天士:直称体质,强调治法须顾及体质。 • 当代(1970年后):从理论、临床、实验等方面研
究体质差异和分类。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 体质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脏腑盛衰偏颇决定体质差异:脏腑的形态和 功能特点是影响体质的根本因素
2.经络气血多少决定体质外部形态特征 3.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
第五第章五章 体体质 质
体质 定义——个体在生理上的身心特性称为体质。 根据:人体在形质和功能,心理方面既有生理 共性,又有差异。 研究体质学说的意义
整体把握个体生命特征 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 对诊断、治疗、预防、养生、康复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体 质 学 说 概 述
体质学说的研究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形成、特征、类型及 对疾病的影响,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四、体质的特点
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 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内经》:形,质等表示体质之义,是中医体质 学说的理论渊薮。
• 分类:《灵枢》中的《阴阳二十五人》和《通 天》,提出了两种体质分类方法。
(二)、体质的构成
构成体质的基本要素—形态结构、生理
功能和心理状态。
1. 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外部形态结构—体表形态、体格、体形等。 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2.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脏腑功能、防病能力、新陈代谢情况、自我调节能 力等。
3.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人格、气质、性格等。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
健康的标志的标志: 形神统一的良好状态。具体有:
1. 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 2. 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富有弹
性; 3. 声音洪亮,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
睡眠良好,二便正常; 4. 动作灵活,运动,劳动能力较强; 5. 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感觉灵敏,意志坚强; 6. 处事态度积极、镇定、有主见,有理性和创造性; 7. 应变适应能力强,抗干扰、抗刺激和抗病能力强。
等
3.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心理特征:属于”神”的范畴,是客观事物在 大脑中的反映. 形态、机能、心理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心理特征还与不同个体的社会经历和所处的 文化环境有关。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表现为人格、气质、性 格等。
(三)、体质的标志
体质的标志: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征三
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六)、 情志因素
情志: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心理活动。 人的情志因素能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 也可以改变体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喜伤心"、 "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即指情志异 常变化伤及内在脏腑。
(七)、 地理因素
人类的形态结构,气化功能在适应客观环 境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生变异。
男子性多刚悍,女子性多柔弱,男子以精 气为重,女子以血为先。
《灵枢·五音五味》提出:“妇人之生,有 余于气,不足于血”,对妇女的体质特点 作了概括说明。
(四) 、饮食因素
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有明显影响。 饮食性味影响脏腑之精气阴阳。
(五)、劳逸所伤
过度劳动和安逸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 过度劳动:损伤筋骨,耗伤气血。 过度安逸:肌肉松弛,气血不畅。
(二)、年龄因素
人体的结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同年龄有 关,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
《灵枢·营卫生会》:“老壮不同气” 。表 明年龄不同对体质有一定影响。
小儿:纯阳之体,稚阴稚阳。 老年人:精气渐衰,脏腑功能减退,气血 淤滞。
(三)、性别差异
男女性别具有不同的解剖结构和体质类型, 而且在生理特性方面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外部形态结构:
范围: 体表形态、体格、体形等。 意义:体质的外在表现。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是体质的标 志之一。
内部形态结构:
范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意义:体质的内在基础。
2.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决定机体生理功能 及对刺激反应的差异,包括:
脏腑功能 经络功能 精气血津液功能 体现于: 防病能力、新陈代谢情况、自我调节能力
地理环境因素对体质的形成和变异具有重 要的影响: 水土、气候、饮食、居住生活习惯等。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 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重要因素。 • 药物:不同的性味特点可影响体质的改变。 • 针灸:补泻疗法可补偏救弊,纠正病理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