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书院解说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中书院解说词
关中书院大事记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
冯从吾疏忤神宗罢官归里,与友人萧辉之、周淑远等在此地之西宝庆寺讲学。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
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参政熊应占、闵洪学及副使陈宁、段猷显等,为冯从吾另择宝庆寺之东小悉园处创建关中书院。

万历四十年(1612年)
新任布政使汪道亨于书院建“斯道中天阁”一座,以祀孔子.
明天启五年(1625年)十二月
关中书院被毁。

崇祯元年(1628)
关中书院复建,由冯门弟子继掌其学。

康熙三年(1664年)
西安知府、咸宁知县督修关中书院,并扩院址。

康熙十二年(1673年)
总督鄂善重修关中书院,聘李颙主讲其中,倡导自由讲学之风。

雍正十一年(1733年)
清政府拨给关中书院帑银一千两,作为书院经费补贴。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
御赐书院“秦川浴德”匾额。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巡抚毕沅重新修建关中书院,并延请江宁进士戴祖启来陕主持关中书院。

同治十二年(1873)
布政使谭钟麟订《书院课程》5则。

光绪七年(1881)
巡抚冯誉骥附设志学斋于院东,购置图书并增加膏火。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陕西巡抚升允改关中书院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第一师范改为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

1963年
西安师范撤销,西安市第五中学迁入。

1985年
恢复了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名称。

关中书院参观路线
1、冯从吾像
位于关中书院大门之前。

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西安府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生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为关学在明代重要传人。

万历己丑进士,创办关中书院,发扬关学。

冯从吾是关中书院创办人,官至工部尚书。

为官清正,性情耿直,嫉恶如仇,他上书批评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直言触怒了皇帝,因而愤然辞朝归故里,在故里,他潜心经理之学,讲学于宝庆寺,万历三十六年(1609年)陕西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等人在宝庆寺“联镳会讲”,来听讲学的多达几千人,因此改寺东“小悉园”为“关中书院”供冯从吾等学者讲学。

明天启五年,阉党魏忠贤得势专权,诬陷镇压东林书院一帮文人,关中书院及其主讲者冯从吾先生累及。

天启六年(1626年),熹宗下旨“一切书院俱著拆毁”,十二月关中书院被毁。

冯从吾忧愤致死。

时至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西安知府、咸宁知县督修关中书院,并扩院址。

2、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部遗址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青年抗日救国组织。

1936年2月在北平(今北京)成立,不久扩展到全国和海外一些地区。

1936年10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安临时队部在西安成立,队长胡景和,隶属民先总队部和中共西北特别支部领导。

同年12月,民先队西安临时队部改为民先西安队部,队员发展到150多人,隶属中共陕西省委和西安市委共同领导。

到1938年,西安地区的民先队员发展到2000人左右,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一支骨干力量。

刘金声、樊一鸣、李连璧、于志远、朱平等先后担任队长。

1938年2月,民先全国总队部迁来西安,假西师办公,至1938年6月转移到武汉。

1938年4月初,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队部在西安师范学校召开民先西北代表大会,宣布民先西安队部改名为西北队部,队长李连璧。

同时组建了中共民先西北队部党团,书记李连璧,归中共陕西省委学生工作委员会领导。

民先西北队部成立后先在西师办公,后搬至平民坊五号。

同年上半年,近40个县建立了民先组织,相继建立了渭北、汉中、安康等地区民先队部。

6月,李连璧等5位爱国青年被捕后,政治形势逆转。

12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将陕西国统区的民先队实行组织转变和工作转变,即转变成为
公开的合法的学术团体——读书会、研究会等。

1939年上半年,西北民先队完成组织转移,停止活动。

3、彭德怀总司令报告纪念碑
1937年12月下旬,彭德怀同志从前线返回延安,途径西安,为西安学生组织的救亡团体在西安师范学院大操场做报告,报告内容为抗战形势与今后任务,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全国抗战形势、八路军英勇作战和平型关大捷的英雄事迹,号召全国人民和青年进一步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夺取抗战最后的胜利。

4、西安师范学潮纪念碑
1933到1936年,陕西国民党当局配合蒋介石准备发动的西北剿共内战强化了对西安各级学校的控制和对学生的压迫,限制学生同外界来往,禁止学生悦读抗日救亡书刊和谈论国事,还滥加罪名不断逮捕学生。

1936年10月13日,即蒋介石第三次来陕之前十天,西安师范学生罢课反对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与奴化教育。

国民党陕西当局竟采取镇压手段,当夜秘密逮捕学生毕于仁、陈元芳、雒云舫等十二人,第二天又开除七人,扬言不惜解散西师。

西安师范学生的斗争没有被镇压下去,反而扩大了。

西安各校学生起而声援西师,走上大街,要求释放被捕同学,要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学生们发表宣言和告社会人士书,西安几家非官方报纸连续报道,发表社论,一论再论西师学潮,社会人心浮动,陕西国民党当局坐卧不宁,西安师范学潮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西安是广大学生为和平民主抗日而斗争的第一次联合行动,它推动了方兴未艾的西安民众运动,是西安学生爱国运动高潮的开始,西安师范学潮之后,西安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

5、世界学联代表团纪念碑
1938年5月上旬,世界学生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世界学联代表团一行4人来到中国,这是在1937
年9月巴黎召开的“世界学联国际代表大会”上,由陈柱天等中国学生代表发起和促成的。

世界学联代表团先后访问了武汉、长沙、四川等地,受到国共两党领导人和各界人民的热情欢迎。

6月24日,世界学联代表团抵达西安,在西安师范中天阁举行座谈会。

6月29日,世界学联代表团到达延安。

毛泽东7月2日会见了代表团柯乐满、雅德、傅路德、雷克难,在欢迎会上毛泽东接见世界学联代表团致辞说:抗战虽然要自力更生,但外援也有重大意义,我们需要国际援助,希望代表团把中国人民的这一愿望带给全世界人民。


泽东会见世界学联代表团的谈话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以上材料综合网络资料及碑文内容)6、醒钟亭、暮鼓亭
位于关中书院二门之内、主道两侧,左右呼应,为二层小亭。

其中醒钟亭下立有功德碑一座,用以纪念原西安市政协副主席何寓础先生为学校捐助的三万元钱及苏一萍(原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等校友为学校捐赠的四千余册图书。

7、孔子像
位于关中书院主道尽头,允执堂前。

关中书院兴建之时,原立有孔子像,后被毁。

此像为2011年(孔历二千五百六十二年)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所赠。

8、允执堂
书院初建之时,中间讲堂6间曰“允执堂”,取《尚书·大禹谟》“允执厥中”一语,原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意思是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这里曾是关中书院的大讲堂,现为西安文理学院图书馆。

9、古树
关中书院内现有古树数株,有槐树、皂荚树等,每年春天发芽,秋天落叶,仍生机勃勃。

其中树龄最长的一棵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10、精一堂
位于允执堂后,泽园之内。

康熙三年(1664年),西安知府、咸宁知县督修关中书院,并扩院址,增设东廊,作为讲学先生之寓所,并设西圃,作为学生憩息之场所,又建“精一堂”五楹,左右胁堂及两厢各五楹。

使书院一度成为督学使署。

其题名仍然取自取《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句。

11、偏廊石碑
关中书院东侧偏廊嵌有石碑五方,其内容分别为《关中书院记》(冯从吾撰)、《冯从吾传略》(录自《明史》)、冯从吾画像及《关中书院简介》、《第一师范学堂》(录自《陕西通志稿》卷三十六学校一第十八页)和《秋菊有佳色赋》(路德作)。

12、对联
在关中书院里,有几十副对联,不少都出自名家之手。

例如:
藏增智良卷,育树人俊才。

(硕明真题允执堂)
士所尚在志,行远登高,万里鹏程关学问;业必精于勤,博闻强识,三余蛾术惜光阴。

(清代朱兰坡题成才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佚名题成才门)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人则笃行,出则友贤。

(佚名题成才门)
满目青山峰连峰,攀登无止境;长江春水浪推浪,接力有后人。

(曹伯庸题奉献门)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方志敏题醒钟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佚名题立志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当代陶行知题偏廊)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当代于右任题偏廊)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当代徐特立题偏廊)大门联
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
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
选何书衡为长沙船山书社撰联
陈少默书
陈少默陕西安康人,年近耄耄,教授中国书协会员,陕西省书协常务理事,书法大师
二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选顾宪成为东林书院撰联
集唐寅字而制作
三门联
竹松翠环阶念抱翁非老培植须同佳子弟
芝兰香满室愿读书共勉追陪莫作假师生
路德撰
赵步唐书
路德字潤生,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曾任关中书院院长,其教育思想在台湾、东南亚颇有影响。

赵步唐著名书画家,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主画花鸟,书擅行草有《观楼台记》行书字帖出版发行。

允执堂匾
吴三大书
吴三大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理事,陕西省书协副主席。

有吴三大《吴三大书画集》出版行世。

允执堂联
水铎醒群生之梦至今风韵犹存欲觐芳模洗耳听金声玉振
心灯开万世之迷当日黎光倍朗思亲道范披襟看鱼跃蔦飞
关中书字允执堂旧联
杜中信书写重新制作
杜中信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会员,西安市书协副主席。

西安公路学院艺术教研室教授。

精一堂匾
薛铸书
薛铸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会员,陕西省书协副主席,陕西书学院院长。

有《薛铸书唐诗》等多种子贴出版发行。

精一堂联
读古人书幼学壮行开卷都成循吏传
任天下事先优后乐立志端在秀才时
路德撰
霍松林书
霍松林陕西师范大学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古典文学的研究颇有建树,书法流畅自然,很有趣味。

醒钟亭匾
胡西铭书
胡西铭西北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著名画家,主工山水、花鸟、人物兼书法,有“葡萄王”之誉。

醒钟亭联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选方志敏自提联
张君毅书
张君毅老书法家,省书协会员,八仙书画会秘书长。

立志篇
门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选蒲松龄联
王心白书
王心白老书法家,生前热爱书画艺术事业,遍爱社会各界赞誉
廊联
汉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选林则徐自提联。

并临其字而制作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选周恩来同志早年所撰的自题联
何伯群书
何伯群商洛专区文化馆干部,书法家。

有关国家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选徐特立赠王汉秋联
李炯书
李炯建筑设计院工程师,书法家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
选于右任赠蒋经国联
刘超书
刘超著名老书法家,中国书协会员,陕西于右行书法协会副会长,擅于草。

成长篇门联
士所尚在执行远登高万里鹏程关学问
业笔精于勤博闻强识三余蛾求惜光阴
选清代朱兰坡志勤堂书屋联
茹桂书
茹桂著名老书法家,陕西省书协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书法教授。

廊联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选胡居仁自题联,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曾书此联以自勉。

余明伦书
余明伦陕西三原人,书法家,于右行书法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楹联协会会员。

士要成功须定力
学无止境在虚心
选朱荫培赠平筠士联
张长弓书
张长弓书画家,于右行书法学会会员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沈兰华书
沈兰华书法家,中国老年书协会员,于右行书法学会会员,安康地区书法学会理事。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入则笃行出则友贤
卫俊秀书
卫俊秀著名老书法家,中国书协会员,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奉献篇
门联
满目青山峰连峰攀登无止境
长江春水浪推浪接力有后人
曹伯庸书
曹伯庸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会员,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廊联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联
石宪章书
石宪章知名榜书家,中国书协会员,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学春蚕吐丝丝丝不断
做蜡烛照路路路通明
黄钟书
黄钟著名书法家,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书画艺术报总编,擅于行、隶,尤以隶书见长。

一、冯从吾像
冯从吾,关中书院的创始人,是一位卓有成就教育家。

同时也是明代关中承前启后的理学大师。

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

西安府长安人,世称少墟先生,生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77年)。

卒于天启七年(1627年)。

其行事,《明史》,《明儒学案》,《关学续编》中均有记载。

万历十七年(1590年),举进士,官至御史,敢于直面朝政时弊,上《请修朝政疏》,惹怒皇帝。

于万历二十年(1593年)削籍告归,从此“直声震天下”。

与风翔张舜典、左卫周传诵等关学学者先后会讲于宝庆寺.后在陕西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的帮助下,在宝庆寺东小悉园创办关中书院,并主持院务,弟子甚众,“川至云集”,“环而听者常过千人。


明末时期,东林与阉党两大派系,争权夺利,宦官魏忠贤残害忠良,冯从吾仗义执言,世人谓有“于(谦)张(居正)之风”,天启四年春,(1625年)冯从吾遭阉党陷害,派爪牙乔应甲抚陕,于天启六年,捣毁关中书院,将中天阁内供奉的孔子像扔在城墙角落,冯从吾不胜愤悒,得疾卒。

终年七十一岁。

冯从吾上承北宋关学和程朱理学,被推为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

冯从吾和关学,在中国哲学及思想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关中书院大门牌坊
关中书院,是陕西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康熙三年(1664年)西安知府、咸宁知县督修关中书院,并扩修了院址;
康熙十二年(1756年),清代关中理学家李颙主持院务;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赐书院“秦川浴德”匾额;
光绪三十二年(1903)关中书院改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
1934年,陕西第一师范学堂陕西省立师范学校;
1985年,恢复陕西西安师范学校,
2009年,陕西西安师范学校整体并入西安文理学院。

现在门前的牌坊是上世纪90年代新建,关中书院为王大智所书。

可以这样说,自明代起至今,从关中书院到西安文理学院,这里一直是陕西进行高等教育的场所,文脉不断。

三、头道门:
目前的关中书院占地近50亩,目前的整体格局形成于清代,为三进院落,头道门为带前廊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建筑两侧有具有明显关中地区特征的火檐墙。

“启智树人”匾额为许德锡书。

四、二进院
1、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部遗址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青年抗日救国组织。

1936年2月在北平(今北京)成立,1938年2月,民先全国总队部迁来西
安,在西安师范办公,至1938年6月转移到武汉。

1938年4月初,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队部在西安师范学校召开民先西北代表大会,宣布民先西安队部改名为西北队部,队长为李连璧。

同时组建了中共民先西北队部党团,书记李连璧,归中共陕西省委学生工作委员会领导。

1939年上半年,西北民先队完成组织转移,停止活动。

2、彭德怀同志报告纪念碑
1937年12月下旬,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同志从前线返回延安,途径西安,为西安学生组织的救亡团体在西安师范学院大操场做报告,报告内容为抗战形势与今后任务,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全国抗战形势、八路军英勇作战和平型关大捷的英雄事迹,号召全国人民和青年进一步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夺取抗战最后的胜利。

3、西安师范学潮纪念碑
1933到1936年,陕西国民党当局配合蒋介石准备发动的西北剿共内战强化了对西安各级学校的控制和对学生的压迫,限制学生同外界来往,禁止学生悦读抗日救亡书刊和谈论国事,还滥加罪名不断逮捕学生。

1936年10月13日,西安师范学生罢课反对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与奴化教育。

国民党陕西当局竟采取镇压手段,当夜秘密逮捕学生毕于仁、陈元芳、雒云舫等十二人,第二天又开除七人,扬言不惜解散西师。

西安师范学生的斗争没有被镇压下去,反而扩大了。

西安各校学生起而声援西师,走上大街,要求释放被捕同学,要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学生们发表宣言和告社会人士书,西安几家非官方报纸连续报道,发表社论,一论再论西师学潮,社会人心浮动,陕西国民党当局坐卧不宁,西安师范学潮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西安是广大学生为和平民主抗日而斗争的第一次联合行动,它推动了方兴未
艾的西安民众运动,是西安学生爱国运动高潮的开始,西安师范学潮之后,西安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

4、世界学联代表团纪念碑
1938年5月上旬,世界学生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世界学联代表团一行4人来到中国,这是在1937年9月巴黎召开的“世界学联国际代表大会”上,由陈柱天等中国学生代表发起和促成的。

世界学联代表团先后访问了武汉、长沙、四川等地,受到国共两党领导人和各界人民的热情欢迎。

6月24日,世界学联代表团抵达西安,在西安师范中天阁举行座谈会。

6月29日,世界学联代表团到达延安。

毛泽东7月2日会见了代表团柯乐满、雅德、傅路德、雷克难,在欢迎会上毛泽东接见世界学联代表团致辞说:抗战虽然要自力更生,但外援也有重大意义,我们需要国际援助,希望代表团把中国人民的这一愿望带给全世界人民。

毛泽东会见世界学联代表团的谈话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二道门依然是带前廊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体量比头道门略小。

右侧为冯从吾手书千字文手迹,左侧为明代学者、书画家董其昌为冯从吾先生集所撰写的序,在这篇序中,董其昌自称为年弟,以示对冯从吾的敬仰。

五、三进院落
进入二道门后,是关中书院的核心区域,最北为允执堂,东西分别建有醒钟亭和暮鼓亭,共有五个院落,东侧有三个院落,分别命名为励志、成才和奉献,每个门前都有楹联,其中励志门前的对联是“士所尚在志,行远登高,万里鹏程关学问;业必精于勤,博闻强识,三余蛾术惜光阴。

”为清代安徽桐城学派大儒朱珔朱兰
坡所撰。

在关中书院里,有几十副楹联,不少都出自名家之手。

院落外有庑廊,嵌有石碑五方,其内容分别为《关中书院记》(冯从吾撰)、《冯从吾传略》、冯从吾画像及《关中书院简介碑》、《第一师范学堂碑》和《秋菊有佳色赋碑》等。

六、允执堂
允执堂,为关中书院三大建筑之一,取《尚书》中“允执厥中”之意,堂面阔五间,正立面明间部位向南外凸,后次间部位向北凸出,平面呈“亚”字形,南北长27米,东西宽22米,建筑面积487.5平方米,屋顶由二座硬山和一座歇山顶建筑勾连搭建而成,后檐加歇山抱厦,两侧山墙各辟一券门,原内设讲坛,是冯从吾讲学的场所,目前为学校图书馆,堂前古槐距今已近500余年。

为国家一级保护树木。

另外两座建筑分别为中天阁和精一堂,中天阁建于万历四十年(1612),由时任布政使汪道亨所建,命名为“斯道中天阁”,起初为祭祀孔子之用,后将冯从吾像与孔子同祭,中天阁体量巨大,旧时西安人称“小鼓楼”,1965年被拆。

精一堂始建于康熙三年(1664),面阔五间,南北长12米,东西宽18米,建筑面积226平方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