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河南城建学院《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河南城建学院《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总结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总结第一章区域发展的概念: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但其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自然资源承载力(名词解释、论述)P27区域文化的含义:(简答)区域文化既包括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
后者是人们心理结构第三章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P69)简答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3.劳动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简答)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三部分组成。
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区域产业布局与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区域文化的含义:(简答)区域文化既包括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1. 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3.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4.新区域观:(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 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亲,本题请自由发挥!6. 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3)区域经济分析(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第二章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区域规划与分析重点
区域规划与分析一、填空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研究的发展趋势:改变了区域资源的概念,扩大了区域研究的范围,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5.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数量多少直接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6.自然资源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
7.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域人口数量直接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区域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力的布局8.人口的发展区域物质资源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负荷力及其动态平衡相适应,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必须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9. 劳动力数量反映了可以推动物质的人数,而劳动力质量则可以反映推动何种类型、何种复杂程度、多大数量的物质资源10 技术是人类改造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指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等,即是技术的软件;二是指知识、经验的物化成果,即生产工具、装备等物质方面的东西,即是技术的硬件。
11、按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影响,技术进步可以分为:节约劳动型;节约资本型;中性型三种12、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可以把产业划分为以下三类: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产业。
区域规划与分析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层)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区域系统。
2.节结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3,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4、霍夫曼系数: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
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具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下降的趋势。
5、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6、区域空间结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组织形式。
7、经济区: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8、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分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
二、填空选择1、人地关系阶段包括那些?(填、选)答;人作为地的奴隶阶段人试图成为地的主宰阶段人作为地的伙伴阶段2、简述钱纳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填选)答:(1)传统社会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阶段(4)工业化后期阶段(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6)现代化社会阶段3、简述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填)答:(1)自给自足阶段(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4)工业化阶段(5)服务业输出阶段4、区位因素的构成:自然因子,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集聚因子,社会因子。
5、区位论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名称?1、古典学派时期: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韦伯的工业区位论2、近代学派时期: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学派、俄林的一般区位论3、现代学派时期(二战后):理论地理学,以区位论为核心邦吉的《理论地理学》6、区域开发决策的程序?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拟定备选方案;3、选择方案;4、方案的实施与修正7、区域发展重点包括包括哪些、部门重点包括哪些?区域发展重点即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突破口,包括部门重点和地区重点,靠重点部门、重点地区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绪论●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等。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的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因而地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
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划分按划分标准的不同,区域的类型可划分为各种类型1.按物质内容:自然地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1)自然地理区域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依照一定的目的去揭示自然地理国环境结构。
自然地理区域的特定性质而划分出来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其中又可以分为非生态系统自然区域和生态系统自然区域。
非生态系统自然区域如流域、大地貌单元(平原区、山区、高原区)等。
生态系统自然区域如太平洋生态系统、黄淮海平原农田生态系统、长白山生态系统等。
(2)社会经济区域它包括经济区域和社会、文化区域。
经济区域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措施等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特定性质的生态地域综合体,由生产、交换、分配等环节构成的区域,如东北经济区、山西经济区等。
社会、文化区域是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骄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的特定性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区域)等。
2.按内在结构(形态特征):均质区、结节区按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性上存在的高度的相关性,分两种情况:1、均质区: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例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农区与牧区,水稻区与小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发达区与贫困区等等。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占有⼀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地利⽤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定时空范围内所进⾏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的⼀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研究的⼀门应⽤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然及⼈⽂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体化为⽬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我约束、建⽴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实施、⽣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然资源:存在于⾃然界,能被⼈类利⽤并能产⽣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然条件(或者⾃然、环境要素)。
8.⽣态环境补偿是指⽣态环境和⾃然资源利⽤的受益者⽀付代价,向⽣态环境和⾃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段9.⽣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然资源承载⼒:在⼀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的基本⽣存和发展的⽀撑能⼒。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态环境质量:⽣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态环境因⼦的组合体对⼈类的⽣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参考题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但它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4.适度人口:p93法国人口学家索维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
因此,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人口也相应的有多少个,适度人口存在着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5.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
资源承载力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也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
6.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p115技术进步扩大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技术进步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得区域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域竞争能力。
(三)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多样化:一方面新技术带来了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新技术出现,使原有的产品功能和效用不断的延伸与扩大。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一、区域分析的重点1.自然环境分析: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特点,为后续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经济社会分析:对人口、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要素进行分析,了解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3.基础设施分析: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状况、效益等,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4.生态环境分析: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状况、生物多样性等,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5.风险评估与应对:对区域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社会问题等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区域的安全和稳定。
二、区域规划的重点1.发展目标与定位:根据区域分析的结果,明确区域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功能和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区位优势的发挥。
3.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根据区域的产业基础和特点,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策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增长。
4.城市与乡村发展: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包括城市扩容、城市更新、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5.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区域的交通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制定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6.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规划,保护和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7.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对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进行规划,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点内容包括对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规划措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1、区域规划所指的“区域”概念是什么?其具有何特征?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组成要素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区域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区域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根据区域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部的差异性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均一性分布;若是多种特征存在,要依据区内各个要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性划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体系为中心,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周围地域(腹地)产生影响,结节点+腹地=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相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强调联系性。
3、如何理解新的区域观?(一)新区域观的背景1、知识化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
最突出的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
2、信息化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散并存,“同时化”摆脱了交通的束缚。
3、全球化全球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使区域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未来的区域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
(二)新区域观1、区域空间观: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新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2、区域资源观 :对资源类型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受到重视。
对区域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区域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重点的认识发生改变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一、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的空间、与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结构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地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研究。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科学。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被自然及人文要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7、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8、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9、区域差异: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区域由于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人口、技术和资金,市场、组织和管理等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同,表现出的一定的区域差异性的现象。
10、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哦更丰富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11、适度人口:是指与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最高人均收入)相适应的人口。
12、人口容量:就是指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量。
13、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2. 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3. 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 劳动地域分工:社会劳动分工的空间形式。
指一国或一地区按照各自条件和比较优势,着重发展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部门和在产品交换基础上的相互协作,以取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5. 区域投资环境:是指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
6.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7.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8. 区域优势:某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的有力条件。
由于这些条件使该区域更富于竞争力,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
9.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10.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中,“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联结点的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组成的线状基础设施束。
其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11. 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12.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紧急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13.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14. 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提纲1、区域的概念及其属性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2、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有哪些一、自然资源量的评价评价主要目的: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二、自然资源质的评价三、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四.自然资源的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五、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应的评价3、对自然资源质和量的评价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对自然资源质的评价需要考虑因素: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即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对自然资源量的评价需要考虑因素:a、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
如大型铁矿山和钢铁厂通常需要有50 年左右的铁矿石资源保证。
b、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
4、区域经济特色由哪些因素决定区域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区域利益。
5、区域产业结构的组成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7、区域基础设施的组成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8、恩格尔系数、经济空间结构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10、技术进步的概念和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对技术进步类型的划分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地理12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考试类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第一章1、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条件及人文因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4、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②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③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④基础设施规划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⑥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治⑧区域发展政策。
5、gis在区域规划中的作用:Gis在城市和区域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并将在更大程度上改变规划领域传统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法。
第二章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①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②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③生态环境效应分析(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①评价单元的确定②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③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④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①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②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③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4、生态环境补偿: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重点
第一章绪论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①均质区: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好相似性,且有别于其他区域,如山区与平原区、农区与牧区)②结节区:又称功能区、枢纽区,区域内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联系,如城市经济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3)区域的尺度、目的不同划分:大区域、中区域、小区域3、区域发展: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5、三大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内陆地带、西部边远地带八大区域:大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大西北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自然资源的划分:(1)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地上资源(2)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3)根据其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4)根据其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的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要点整理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2、区域的高度相关性:一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称为匀质区域;二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本质特性:一是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
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6、区域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信息资源和人才观念;(2)扩大区域研究范围:从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和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建立起内外结合的经济运转系统,促进区域的发展;(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其基本原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7、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1)资源开发;(2)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加强地方城市建设、解决区域之间平衡问题;(3)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8、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2)区域经济分析;(3)区域发展分析。
10、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
1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Microsoft Word 文档 (3)
一、名词解释1.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2.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3.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4.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5.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6. 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7.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8.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9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10、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 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11.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12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考试类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第一章1、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条件及人文因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4、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②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③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④基础设施规划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⑥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治⑧区域发展政策。
5、gis在区域规划中的作用:Gis在城市和区域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并将在更大程度上改变规划领域传统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法。
第二章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①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②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③生态环境效应分析(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①评价单元的确定②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③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④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①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②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③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4、生态环境补偿: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1、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区域经济特色是由区际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
2、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①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②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③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3、人口结构(按人群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分类):(1)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即人口的性别构成(2)年龄构成:指各年龄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3)职业构成:是指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即各部门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4)民族构成:指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第四章1、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2、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a. 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b. 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②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③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第五章1、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2、绿色GDP:广义理解:绿色GDP=传统GDP-自然资源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狭义理解:扣除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真实国民财富总量的核算指标3、人类发展指数: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它衡量了一个国家在三个人类发展的基础方面的发展水平,这三个方面包括:①健康状况,以平均寿命为标准;②受教育程度,包括两个分指标:成人受教育的比率(占2/3的权重)和各级教育入学率(占1/3的权重);③生活标准,以人均GDP为尺度。
计算:HDI=1/3(寿命预期指数)+1/3(教育指数)+1/3(GDP指数)寿命预期指数和教育指数采用下面的公式计算:指数值=(实际数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
GDP指数为实际数值取对数后计算,计算公式为:GDP指数=(㏒实际数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出分指标指数后,再计算三个分指数的加权平均数,就可以得出人类发展指数(0~1之间),作为衡量人类发展的综合尺度。
根据人类发展指数,可以把世界上的国家、地区、城市分成低水平(HDI值为0.500及其以下);中等水平的人类发展(HDI值为0.500~0.799));高水平的人类发展(HDI值为0.800及其以上)。
4、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换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第六章1、区域分工的模式:①垂直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②水平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形成的分工。
③混合分工: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同时存在。
第七章1、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2、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①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②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③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④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3、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4、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1)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区域就业的作用、增加价值、出口潜力、环境影响;(2)竞争能力:技术先进程度、产业质量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税效果;5、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1)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第八章(与第一章区域规划部分相同)第九章1、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目标要注意的问题:(1)目标要适中;(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3)各时期各部门目标相互衔接;(4)突出重点,不包罗万象;2、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战略的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第十章1、增长极概念: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2、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条目:2、3、4、3、4)(1)、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聚集,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该理论的主要依据:①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②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2)、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开发步骤:①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及他们的服务、吸引区域。
③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3)、怎样选择发展轴线:①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②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③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④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4)、怎样选择发展点:①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②城镇的发展规模③城镇空间分布的状况(5)、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①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②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③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④有利于区域开放式的发展第十一章1、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应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2、土地分区类型四种类型:都会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生态敏感区第十二章1、加工制造工业的布局特点:首先可以使某一类型的企业摆脱地方原料的局限,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布局;其次,使另一类型企业的布局与原料基地的关系更加紧密,使生产与原料在空间上得到最优结合;再次,扩大了区域间的地域分工,使各区域的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
2、加工制造工业的发展布局趋势:①全球集中生产型。
即生产集中在一个区域或国家,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②专业化生产型。
即按照制造业产品的专业化分工要求,将各零部件分散到各国家或地区,服务于区域或世界市场;③市场地生产型。
即在需求地建立制造企业,由于市场的局限,规模一般不大,而多生产适合需求的非标准产品;④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
即按生产过程(阶段)在不同区位的区域进行专业化生产,每个区域各自生产原材料投入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形成制造业的区域一体化生产格局。
3、高新技术园区的布局特点:①高技术园区的组成,以教育,研究与开发,生产企业三者为其核心。
在规划中应该在位置、规模、对外联系、环境等各方面首先满足生产功能的需要。
②高技术产业区还要满足服务功能的需求。
这些功能包括行政管理、社会服务(金融、信息、科技贸易、房地产等)、市政配套等方面。
③高技术产业区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生活功能,包括了居住、商业等方面,它们作为一种为生产和管理服务的基础职能,处于产业区布局的附属位置,它们的位置选择应该尽量避免与其它两种功能的冲突,而且自身应该相对集中,以便于组织生活,配置各种设施。
4、物流系统规划主要内容:(1)物流发展规划,确定物流发展目标方法、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2)根据物流发展规模规划确定物流建设用地布局;(3)按照“时间、成本、服务水平”的目标要求,规划确定物流的各个环节;选择物流链各环节的主体企业并制定物流链主体企业的横向和纵向联合协议、计划;确认物流链的动作模式和管理模式;(4)规划建立物流信息系统。
第十三章1、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①客货运量及流量流向的预测;② 运输方式结构的确定;③提出交通运输网的基本方案;④ 选定重大交通工程项目(例如高速通道)和具体布局;⑤以及工程修建时间和造价估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