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社会性发展ppt
合集下载
婴幼儿的情感及社会性发展课件
婴幼儿的情感及社会 性发展课件
汇报人:XXX 2024-01-21
目 录
• 婴幼儿情感发展概述 • 婴幼儿基本情感表现及识别 • 亲子关系对婴幼儿情感发展影响 • 同伴关系对婴幼儿社会性发展作用 • 家庭环境对婴幼儿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影响 • 总结与展望
01
婴幼儿情感发展概述
情感定义与特点
情感定义
注意身体语言
婴幼儿的身体语言如动作 、姿势和表情等也能传达 情感信息,需要细心观察 和理解。
案例分析:如何准确识别婴幼儿情感
01 02
案例一
宝宝哭闹不止,可能是饿了、尿了或者不舒服,妈妈可以通过观察宝宝 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以及检查尿布和喂奶情况等方式来判断具体原因 ,并给予相应处理。
案例二
宝宝看到陌生人时表现出紧张和害怕,家长可以通过温柔的声音和安抚 的动作来缓解宝宝的情绪,同时逐渐引导宝宝接触和适应陌生人。
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 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 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特点
具有主观性、深刻性、稳定性和 持久性等特点,对个体的行为和 心理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婴幼儿情感发展重要性
促进认知发展
情感是认知发展的动力,积极的 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婴幼儿的探索 欲望和好奇心,促进认知能力的
发展。
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
家长采用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愿,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 主性、创造性和社会适应性。
积极、耐心的教育态度
家长应以积极、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成长问题,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引导孩 子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
优化家庭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1 2 3
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
家庭应为婴幼儿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包 括合适的玩具、图书等教育资源,以满足孩子的 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汇报人:XXX 2024-01-21
目 录
• 婴幼儿情感发展概述 • 婴幼儿基本情感表现及识别 • 亲子关系对婴幼儿情感发展影响 • 同伴关系对婴幼儿社会性发展作用 • 家庭环境对婴幼儿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影响 • 总结与展望
01
婴幼儿情感发展概述
情感定义与特点
情感定义
注意身体语言
婴幼儿的身体语言如动作 、姿势和表情等也能传达 情感信息,需要细心观察 和理解。
案例分析:如何准确识别婴幼儿情感
01 02
案例一
宝宝哭闹不止,可能是饿了、尿了或者不舒服,妈妈可以通过观察宝宝 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以及检查尿布和喂奶情况等方式来判断具体原因 ,并给予相应处理。
案例二
宝宝看到陌生人时表现出紧张和害怕,家长可以通过温柔的声音和安抚 的动作来缓解宝宝的情绪,同时逐渐引导宝宝接触和适应陌生人。
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 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 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特点
具有主观性、深刻性、稳定性和 持久性等特点,对个体的行为和 心理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婴幼儿情感发展重要性
促进认知发展
情感是认知发展的动力,积极的 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婴幼儿的探索 欲望和好奇心,促进认知能力的
发展。
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
家长采用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愿,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 主性、创造性和社会适应性。
积极、耐心的教育态度
家长应以积极、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成长问题,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引导孩 子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
优化家庭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1 2 3
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
家庭应为婴幼儿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包 括合适的玩具、图书等教育资源,以满足孩子的 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婴幼儿社会行为发展及个别化教学计划PPT课件
决于儿童探测别人对他自己行为的表达性
• 情绪出现
• 出生婴儿的爱、怒、怕、满足、好奇基本情绪是先天 的非条件反射,无需学习。
• 2-7个月生气、悲伤、惊…奇、恐惧、快乐、惊讶会出 现
• 1-2岁 尴尬、骄傲、内疚、嫉妒和害羞等次级情绪会 出现;
• 3岁:能够些许掩饰自己真实感受的能力 • 情绪特点 • 婴幼儿期情绪易感、易变、易冲动、易外露
社会性 &
个别化教学
0-3岁婴幼儿发育
1
发育与营养
2 日常生活及疾病防治
3
教育
0-3岁婴儿教育原则
尊重婴儿发展权利的原则 促进婴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
以情感体验为主体的原则 保教并重的原则
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婴儿个性发 展的原则
0-3岁婴幼儿教育的关键
感知觉发展
0-3岁的教育
语言发展 动作发展
个别化 教学计划
情绪类型
痛苦 厌恶
微笑反应
最早出现时间
诱因
经常出现时间
诱因
出生后1-2天 出生后1-2天
机体生理刺激 不良气味或味道
出生1-2天 出生后3-7天
同前 同前
出生后1-2天 睡眠中机体生理 过程的节律反应
1-3周
同前或触及面颊
兴趣
出生后4-7天 适宜光、声刺激
3-5周
适宜的光、声, 或运动物体
愉快(社会性微 笑) 惊奇
黄金
法则;
• 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脸、勤洗澡、勤 换衣服、勤剪指甲;饭后漱口、睡前刷牙;
• 大小便习惯:1、确定训练时间;2、确定 训练标准
自理能力训练
穿脱衣服 • 1岁左右开始训练脱衣 • 2岁开始训练拖鞋袜; • 3岁开始训练系纽扣; 独立进餐 • 3-4个月自己抱奶瓶 • 5-6个月自己拿饼干往嘴中喂食; • 9-10月学会捧杯喝水 • 18个月学会自己拿勺吃饭
• 情绪出现
• 出生婴儿的爱、怒、怕、满足、好奇基本情绪是先天 的非条件反射,无需学习。
• 2-7个月生气、悲伤、惊…奇、恐惧、快乐、惊讶会出 现
• 1-2岁 尴尬、骄傲、内疚、嫉妒和害羞等次级情绪会 出现;
• 3岁:能够些许掩饰自己真实感受的能力 • 情绪特点 • 婴幼儿期情绪易感、易变、易冲动、易外露
社会性 &
个别化教学
0-3岁婴幼儿发育
1
发育与营养
2 日常生活及疾病防治
3
教育
0-3岁婴儿教育原则
尊重婴儿发展权利的原则 促进婴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
以情感体验为主体的原则 保教并重的原则
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婴儿个性发 展的原则
0-3岁婴幼儿教育的关键
感知觉发展
0-3岁的教育
语言发展 动作发展
个别化 教学计划
情绪类型
痛苦 厌恶
微笑反应
最早出现时间
诱因
经常出现时间
诱因
出生后1-2天 出生后1-2天
机体生理刺激 不良气味或味道
出生1-2天 出生后3-7天
同前 同前
出生后1-2天 睡眠中机体生理 过程的节律反应
1-3周
同前或触及面颊
兴趣
出生后4-7天 适宜光、声刺激
3-5周
适宜的光、声, 或运动物体
愉快(社会性微 笑) 惊奇
黄金
法则;
• 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脸、勤洗澡、勤 换衣服、勤剪指甲;饭后漱口、睡前刷牙;
• 大小便习惯:1、确定训练时间;2、确定 训练标准
自理能力训练
穿脱衣服 • 1岁左右开始训练脱衣 • 2岁开始训练拖鞋袜; • 3岁开始训练系纽扣; 独立进餐 • 3-4个月自己抱奶瓶 • 5-6个月自己拿饼干往嘴中喂食; • 9-10月学会捧杯喝水 • 18个月学会自己拿勺吃饭
婴幼儿的情感及社会性发展课件
社会性发展
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通过了解和 掌握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引导婴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行为 习惯,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质量
婴幼儿的情感及社会性发展是衡量婴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促进婴幼儿的情 感及社会性发展,可以提高婴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婴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长应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支持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 的温暖和安全感。
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
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关注孩子 的情感需求。
鼓励孩子表达情感
家长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快乐、悲伤、愤怒等,以培 养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
12-24个月
宝宝开始懂得一些简单的人际 交往,如分享、等待和轮流。
情感表达与识别
01
02
03
面部表情
婴幼儿通过面部表情来表 达情感,如开心、生气、 悲伤等。
声音和动作
婴幼儿也通过声音和动作 来表达情感,如尖叫、挥 舞手臂等。
情感识别
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 能够识别他人的情感,这 有助于他们建立更好的人 际关系。
课程内容
本课件包括婴幼儿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概述、影响因素、发展阶段、教育方法 和实践案例等内容,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婴幼儿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发展
婴幼儿的情感发展对其未来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通过了解和掌握婴幼儿 情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家长和教育者可以更好地满足婴幼儿的情感需求,促进其健康成 长。
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通过了解和 掌握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引导婴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行为 习惯,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质量
婴幼儿的情感及社会性发展是衡量婴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促进婴幼儿的情 感及社会性发展,可以提高婴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婴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长应营造一个温馨、和谐、支持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 的温暖和安全感。
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
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关注孩子 的情感需求。
鼓励孩子表达情感
家长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快乐、悲伤、愤怒等,以培 养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
12-24个月
宝宝开始懂得一些简单的人际 交往,如分享、等待和轮流。
情感表达与识别
01
02
03
面部表情
婴幼儿通过面部表情来表 达情感,如开心、生气、 悲伤等。
声音和动作
婴幼儿也通过声音和动作 来表达情感,如尖叫、挥 舞手臂等。
情感识别
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 能够识别他人的情感,这 有助于他们建立更好的人 际关系。
课程内容
本课件包括婴幼儿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概述、影响因素、发展阶段、教育方法 和实践案例等内容,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婴幼儿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发展
婴幼儿的情感发展对其未来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通过了解和掌握婴幼儿 情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家长和教育者可以更好地满足婴幼儿的情感需求,促进其健康成 长。
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ppt
行为得双重标准
社会中,对于某些行为存有依性别而区 分得“双重标准”,例如,男生长大后要 传宗接代,女生要出嫁;男生做事要有气 魄,女生做事则应细心不能粗野;男生有 泪不轻弹,女生则可以一哭二闹三上吊。
对未来成就得期待不同
父母总认为儿子应该受较高教育,以换取较高得社会地 位,儿子得成就愈高,父母得晚年也就愈有保障。女儿总 就是要出嫁,若书念太多或工作成就过高,将来就不容易 嫁出去。即使女性意识逐渐抬头,但对未来成就得期待 仍存有性别刻板印象。
讨论
在同伴交往中,哪些儿童特别 受小朋友欢迎?哪些存在着 同伴交往困难?为什么?
影响儿童得同伴接受性得因素
①父母得教养行为 ②出生次序得影响 ③认知技巧 ④名字 ⑤生理特征 ⑥行为特征
学前期同伴关系中得问题儿童
1、被忽视型幼儿
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 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活泼、胆 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 性、且不肯交往;孤独感较重,对没有同伴与自己 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
为。 (物体中心阶段)
3、联合游戏:儿童现在借着交换玩具、材料、跟随彼此得引 导而有互动。但就是她们不会扮演互补得角色或通过合作
去完成共同得目标。(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4、合作游戏:最复杂得游戏型式,儿童会相互合作以达到共同 得目标,她们能将工作做必要得分配以在协作中完成任务,
她们能扮演互补得角色。(互补得相互作用阶段)
3岁:识别“快乐”得情绪 3-4岁:识别“伤心”或“生气”等消极情绪 4-5岁:识别“恐惧”情绪 小学中期:识别“自豪、羞愧、内疚”等情绪
情绪推理能力得发展
促进幼儿情绪推理能力发展得因素: 亲子关系
能认同孩子得情感反应并明确地教孩子多 种情绪;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表示拒绝。
声音交流
婴儿通过哭声、笑声等 声音表达情感需求,引 起父母的关注和回应。
玩具和游戏
父母通过与婴儿共同玩 耍、使用玩具等方式增 进情感交流,促进亲子
关系发展。
03
同伴关系与游戏行为
同伴关系形成过程
1 2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
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就开始对其他婴儿产 生兴趣,这种早期的同伴交往经历为日后同伴关 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采用鼓励式教育,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助于提高孩 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社会交往
个人成就
பைடு நூலகம்
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与同龄人建立良 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其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和挑战自己,培养其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成就感,有助于提高自尊心 和自信心。
05
道德情感与亲社会行为
学校教育
学校是婴儿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场所,教师通过课程和活动设计,培养婴儿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婴儿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公正意识等品质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婴儿的道德情感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婴儿社会性发展成果回顾
情感交流能力
道德情感萌芽及表现
同情心
婴儿开始表现出对其他人的痛苦 或不幸的关注和同情,尝试安慰
或帮助他人。
正义感
婴儿开始理解公平和正义的概念 ,对不公正的行为表现出不满和
反感。
内疚感
当婴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 道德标准时,会产生内疚感,表
现出悔恨和道歉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培养途径
观察学习
01
婴儿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和反应来学习亲社会行为,如分享
声音交流
婴儿通过哭声、笑声等 声音表达情感需求,引 起父母的关注和回应。
玩具和游戏
父母通过与婴儿共同玩 耍、使用玩具等方式增 进情感交流,促进亲子
关系发展。
03
同伴关系与游戏行为
同伴关系形成过程
1 2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
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就开始对其他婴儿产 生兴趣,这种早期的同伴交往经历为日后同伴关 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采用鼓励式教育,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助于提高孩 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社会交往
个人成就
பைடு நூலகம்
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与同龄人建立良 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其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和挑战自己,培养其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成就感,有助于提高自尊心 和自信心。
05
道德情感与亲社会行为
学校教育
学校是婴儿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场所,教师通过课程和活动设计,培养婴儿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婴儿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公正意识等品质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婴儿的道德情感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婴儿社会性发展成果回顾
情感交流能力
道德情感萌芽及表现
同情心
婴儿开始表现出对其他人的痛苦 或不幸的关注和同情,尝试安慰
或帮助他人。
正义感
婴儿开始理解公平和正义的概念 ,对不公正的行为表现出不满和
反感。
内疚感
当婴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 道德标准时,会产生内疚感,表
现出悔恨和道歉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培养途径
观察学习
01
婴儿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和反应来学习亲社会行为,如分享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PPT课件
幼儿心理学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考纲要求
1.识记并理解社会性、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3.掌握并运用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4.掌握并运用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 5.掌握并运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6.掌握并运用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7.了解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问题。
知识准备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 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于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 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某些行为方 式已经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知识准备
1995年,丹尼尔·古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强调“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 否的关键”,从而使“智商决定论”成为历史。
劳伦斯·沙波罗的《EQ之门: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一书又提出“智商是天生 的,情商却是靠后天培养的”。
什么是情商呢?情商就是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情商指的就是人的社会 性。
知识准备
3.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行为三者有 机结合的产物。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 谦让、援助等。 4.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也称为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或物体的行为,如打人、咬人、故 意损坏东西(不是出于好奇)、向他人挑衅、引起事端等。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与内容
知识准备
一、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社会性发展(也称为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 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 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社会性可以说是一种静态形式;而社会性发展是动态的过程,一种逐渐建构的过 程。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考纲要求
1.识记并理解社会性、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3.掌握并运用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4.掌握并运用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 5.掌握并运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6.掌握并运用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7.了解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问题。
知识准备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 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于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 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某些行为方 式已经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知识准备
1995年,丹尼尔·古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强调“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 否的关键”,从而使“智商决定论”成为历史。
劳伦斯·沙波罗的《EQ之门: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一书又提出“智商是天生 的,情商却是靠后天培养的”。
什么是情商呢?情商就是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情商指的就是人的社会 性。
知识准备
3.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行为三者有 机结合的产物。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 谦让、援助等。 4.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也称为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或物体的行为,如打人、咬人、故 意损坏东西(不是出于好奇)、向他人挑衅、引起事端等。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与内容
知识准备
一、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社会性发展(也称为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 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 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社会性可以说是一种静态形式;而社会性发展是动态的过程,一种逐渐建构的过 程。
儿童社会性发展 ppt课件
儿 近的个体(与父母、教师不同)
童
的 同
2、同伴的作用 ▪同伴是强化物 ▪同伴是“治疗者”
伴 ▪同伴是老师
交 ▪同伴是儿童社会化的 往 主要因素
9
3
、
儿
童 的
(1)婴幼儿时期的同伴交往
同 伴 (2)儿童友谊发展特点
交 往 (3)同伴接纳性
的
发
展
10
婴 [婴幼儿时期的同伴交往]
幼 儿 6—8个月 互不理睬
课 程
蒙眼走路、照镜子、绕圈坐 2、沟通训练
三件事、打电话
内 3、问题解决训练
容
画画、拼图、猜字谜、 一起摆字母
34
注 1、课程安排时间
意 2、分组标准
事 项
3、尊重学生意愿 4、上课前的放松练习
35
儿 童
➢儿童侵犯行为的类型
的 ➢儿童侵犯行为的发展
侵
3、纸包里只有1支圆珠笔时
如何分? 25
▪纸包里有3支圆珠笔—均分
▪纸包里有4支圆珠笔—先均分,
王英(9岁前)
结
李君(9岁以后)
果 ▪纸包里有2支圆珠笔—分给别人 ▪纸包里有1支圆珠笔—
王英(9岁前)
李君(9岁以后)
26
▪分享物品的数量是影响儿童分
结
享的主要因素
▪分享过程中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
果 ▪分享物品多或少于人数时,倾向 分 于慷慨
儿童控制(12岁以后)
6
()
二
纬度:温情-----控制
父
权威型(既关心又控制)
母
专制型(绝对服从)
的 教
养
放纵型(高度接纳缺少控制) 忽视型(既少关注也少控制)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ppt)
自我概念:是一个用来描述人们是如何理解自 己的术语。它涵盖了自我的方方面面,比如外 表、个性、能力以及性别、种族等,从而对自 身独特的心理特点有所认识和了解。
自尊的发展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价值的评价而产 生的情感体验,是自我发展的最重要 的方面。
4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出现自尊。
自尊的特点
幼儿自尊的特点: 他们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问题的难度; 他们对自己的描述和评价非常零乱,还不 能对自己作一个整体的评价。
观看“延迟满足”实验视频。
延迟满足: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 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 放弃眼前的诱惑。
“延迟满足”实验的研究结果
自控能力强的幼儿: 学业优秀 社会交往能力强,人际关系良好 自信、坚强、自我效能感高
第二节 自我的发展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自我概念
2.同伴影响。在5、6岁,孩子们就能够用社会比 较来评价自己与同学之间的不同,并以此评判他 们的行为比同伴更好或更坏。这种比较随着年龄 增长越来越多、越来越微妙的自我评价,在孩子 们的能力和总体自尊方面有重要作用。
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征:
幼儿往往把成人对自己的评价直接等同于自己 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他们的自我评价基本上是 成人对他们评价的简单重复;
3岁:识别“快乐”的情绪 3-4岁:识别“伤心”或“生气”等消极情绪 4-5岁:识别“恐惧”情绪 小学中期:识别“自豪、羞愧、内疚”等情绪
情绪推理能力的发展
促进幼儿情绪推理能力发展的因素: 亲子关系
能认同孩子的情感反应并明确地教孩子多 种情绪;
与母亲有更好的依恋关系 父母与幼儿经常交流情感体验 与同伴的互动关系
社会交 情绪特 语言能 游戏行 玩具的
自尊的发展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价值的评价而产 生的情感体验,是自我发展的最重要 的方面。
4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出现自尊。
自尊的特点
幼儿自尊的特点: 他们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问题的难度; 他们对自己的描述和评价非常零乱,还不 能对自己作一个整体的评价。
观看“延迟满足”实验视频。
延迟满足: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 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 放弃眼前的诱惑。
“延迟满足”实验的研究结果
自控能力强的幼儿: 学业优秀 社会交往能力强,人际关系良好 自信、坚强、自我效能感高
第二节 自我的发展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自我概念
2.同伴影响。在5、6岁,孩子们就能够用社会比 较来评价自己与同学之间的不同,并以此评判他 们的行为比同伴更好或更坏。这种比较随着年龄 增长越来越多、越来越微妙的自我评价,在孩子 们的能力和总体自尊方面有重要作用。
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征:
幼儿往往把成人对自己的评价直接等同于自己 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他们的自我评价基本上是 成人对他们评价的简单重复;
3岁:识别“快乐”的情绪 3-4岁:识别“伤心”或“生气”等消极情绪 4-5岁:识别“恐惧”情绪 小学中期:识别“自豪、羞愧、内疚”等情绪
情绪推理能力的发展
促进幼儿情绪推理能力发展的因素: 亲子关系
能认同孩子的情感反应并明确地教孩子多 种情绪;
与母亲有更好的依恋关系 父母与幼儿经常交流情感体验 与同伴的互动关系
社会交 情绪特 语言能 游戏行 玩具的
第八章幼儿社会性发展PPT课件
• 3~5岁的儿童不仅能准确地给情绪命 名,还能确认情绪产生的原因。
• 幼儿末期儿童还能够有效地预测他人 的情绪。
22
儿童辨别情绪的性质和原因的准确率
年龄组
情绪
3岁 4岁 5岁 积极的 消极的
情绪的性质 69 72 83 66 83
情绪的原因 67 71 85 85 64
23
4、移情
• 什么是移情 • 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 • 如何培养幼儿移情能力
16
3. 表情日渐社会化
4—8岁儿童运用的各种情绪交往手段 比例变化
年龄 4岁 8岁
语言 19﹪ 74﹪
眼色 79﹪ 16﹪
手势 2﹪ 10﹪
17
二、幼儿的情绪理解
1、情绪语言的出现 2、主动了解情绪 3、对情绪的思考 4、移情
18
1、情绪语言的出现
• 儿童在1岁半时开始用词语(比如高 兴、伤心、害怕)来指称内在的情绪。
• 例子:人们对自己 祖国产生自豪感和 尊严感
5
一、幼儿的情绪表达
1、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发展 2、情绪表达的发展趋势 3、影响幼儿情绪表达的因素
6
7
1、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发展
(1)在婴儿期已经产生的基本情绪的 基础上分化产生了自我意识情绪如害 羞、骄傲等。
(2)在情绪社会化的基础上产生高级 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 情绪表达 • 情绪理解 • 情绪调控
4
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 情绪是一种外在的、 暂时的
• 例如:快乐、悲愤、 恐惧等
• 多与人的生理需要 有关
• 例子:别人送给自 己喜欢的东西,非 常兴奋
• 情感是一种内在的、 稳定的
• 幼儿末期儿童还能够有效地预测他人 的情绪。
22
儿童辨别情绪的性质和原因的准确率
年龄组
情绪
3岁 4岁 5岁 积极的 消极的
情绪的性质 69 72 83 66 83
情绪的原因 67 71 85 85 64
23
4、移情
• 什么是移情 • 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 • 如何培养幼儿移情能力
16
3. 表情日渐社会化
4—8岁儿童运用的各种情绪交往手段 比例变化
年龄 4岁 8岁
语言 19﹪ 74﹪
眼色 79﹪ 16﹪
手势 2﹪ 10﹪
17
二、幼儿的情绪理解
1、情绪语言的出现 2、主动了解情绪 3、对情绪的思考 4、移情
18
1、情绪语言的出现
• 儿童在1岁半时开始用词语(比如高 兴、伤心、害怕)来指称内在的情绪。
• 例子:人们对自己 祖国产生自豪感和 尊严感
5
一、幼儿的情绪表达
1、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发展 2、情绪表达的发展趋势 3、影响幼儿情绪表达的因素
6
7
1、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发展
(1)在婴儿期已经产生的基本情绪的 基础上分化产生了自我意识情绪如害 羞、骄傲等。
(2)在情绪社会化的基础上产生高级 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 情绪表达 • 情绪理解 • 情绪调控
4
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 情绪是一种外在的、 暂时的
• 例如:快乐、悲愤、 恐惧等
• 多与人的生理需要 有关
• 例子:别人送给自 己喜欢的东西,非 常兴奋
• 情感是一种内在的、 稳定的
幼儿社会性发展PPT课件
5
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
•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 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6
亲子关系
•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 •作 • 用方式。 • 依恋(狭义的亲子关系) • 父母的教养方式(广义的亲子关系)
7
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 响
2
个体是怎样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
• 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具有人类生理结构 的生物人,出生几个月后,孩子就会对人 有反应,看到有人来了就高兴得手舞足蹈, 开始找人,身边没有人就开始哭叫。在妈 妈的精心照料下,他们逐渐熟悉妈妈的声 音、妈妈的脸,产生“认生”现象,见到 妈妈就高兴,陌生人要抱一抱时就哭了。
4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同伴 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 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 内容(人际关系),又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 重要影响因素;性别角色是作为一个有特定性别 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社会性的主 要方面;而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则属于儿童 道德发展的范畴。
3
• 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逐渐 教给孩子备种行为规则,孩子一天天地变 得“懂事”,并逐渐能够“管住”自己。 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后,在老师的教 育下,孩子们逐渐接受社会的备种道德行 为规范,并将这些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为 的标准加以自觉地遵守,成为一个道德高 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就是一个生物 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亦即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16
“我年纪最小,应该吃 小的梨,大梨就给哥 哥吧。”
移情训练.听故事:孔融让梨
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
•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 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6
亲子关系
•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 •作 • 用方式。 • 依恋(狭义的亲子关系) • 父母的教养方式(广义的亲子关系)
7
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 响
2
个体是怎样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
• 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具有人类生理结构 的生物人,出生几个月后,孩子就会对人 有反应,看到有人来了就高兴得手舞足蹈, 开始找人,身边没有人就开始哭叫。在妈 妈的精心照料下,他们逐渐熟悉妈妈的声 音、妈妈的脸,产生“认生”现象,见到 妈妈就高兴,陌生人要抱一抱时就哭了。
4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同伴 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 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 内容(人际关系),又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 重要影响因素;性别角色是作为一个有特定性别 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社会性的主 要方面;而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则属于儿童 道德发展的范畴。
3
• 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逐渐 教给孩子备种行为规则,孩子一天天地变 得“懂事”,并逐渐能够“管住”自己。 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后,在老师的教 育下,孩子们逐渐接受社会的备种道德行 为规范,并将这些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为 的标准加以自觉地遵守,成为一个道德高 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就是一个生物 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亦即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16
“我年纪最小,应该吃 小的梨,大梨就给哥 哥吧。”
移情训练.听故事:孔融让梨
学前心理学-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发展ppt课件
第二节 社会性行为
一、什么是社会性行为: 1.含义: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
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
2.分类: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积极的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可分为自主的利他行为和规范的利他行为
自主利他行为:人们处于自愿的亲社会行为,并不 企图得带任何报酬或奖赏。
第二节 社会性行为
一、什么是社会性行为: 案例二
班里小朋友正在玩水,一个孩子拿起滋水枪对着另 一个小朋友的脸就喷射,小朋友躲闪,他就追着喷。 直到小朋友跑去告老师,老师质问他“人家这样滋你 行不行”,他才悻悻地走开。
第二节 社会性行为
一、什么是社会性行为: 案例三
公园里几个年轻人坐在公园里嬉笑吃喝,随后起身离开, 临走时并没有忘记带走废物垃圾袋。不巧一张包装纸从袋里 掉下来,青年看了看还是走了。一个 小朋友走过来对他说, “大哥哥你掉东西了”,青年说“没有的”。小朋友没说话 ,捡起包装纸送进垃圾箱,年轻人的笑声停止了。
的形成原因。 2.掌握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与培养策略。(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培 养策略。(难点) 3.进一步激发探究幼儿发展的兴趣,巩固科学的儿童观, 增强职业责任感。
第二节 社会性行为
一、什么是社会性行为: 案例一
一名新来的小朋友站在图书角区,不出声的 看着坐着看书的几个小朋友。小姑娘悦悦看看她, 拿着书对她说:“想和我们一起看书吗?”新来的 小朋友高兴地坐到了悦悦旁边,几个小朋友热烈地 边看边讲起了图书。
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学习目标 1.理解社会性、社会性发展的含义,知道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2.了解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明确促进幼儿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中的自己或走到镜子后面去看。
一、社会参照
在一周岁的时候,婴儿能够知道他
人面部表情含义,并从表情(尤其 是妈妈的表情)中获得指导。
这些就是重要的社会技能发展的根 源。
婴儿们和他们的养育者之间形成
的情感联结是其社会性发展的真
正核心。
在我们讨论这个话题之前,先来
看看一些动物宝宝的研究。
二、印记
(一)接触舒适
这些经典的研究表明,接触舒 适是依恋的重要部分。
即婴儿由于接触柔软而温暖的 东西(常常是母亲)而获得的 愉快和安全的感觉。
抚摸可以帮助宝宝在大脑中形
成“身体地图”,这将会影响
触觉敏感性和运动技能。
充满感情的抚摸和按摩,对早 产婴儿的身体和感情有很大好 处。
(二)母乳喂养
三、依恋
人类有没有印记现象?
真正意义上的印记只限于鸟类 和某些兽类。
不过,人类婴儿会对他们的父母
或主要养育者形成情绪依恋,即
一种紧密的情绪联系。
这种依恋的形成是有关键期的, 大致是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
为了婴儿能够健康发展,依恋的
形成必须发生在这段时期内。
(一)依恋的质量
心理学家提出一种评价方法: 让妈妈离开一小会儿再回来。
第三讲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本讲主要内容: 一、社会参照 二、印记 三、依恋 四、没有妈妈的猴子 五、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像所有人一样,婴儿是社会性动 物。
婴儿的早期社会性发展将为以后 与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亲戚 以及同学建立关系打下基础。
自我意识是在18个月时发展出来
。
18个月之前的孩子往往想拥抱镜
这时,观察婴儿怎么做就可以
看出依恋的质量如何。
对母亲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婴儿
情绪稳定、积极,他们会因为 妈妈不在而显得不安,当她回 来时,就会更近地靠着她。
形成情绪联结为不安全—回避 型依恋的婴儿表现出焦虑,但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又会转过 脸不理她。
不安全—矛盾型依恋也是一种
焦虑性的情绪联结,当母亲回 来时,婴儿显得很矛盾,既向 母亲靠近又生气地拒绝与她接 触。
导意义。
在洛伦茨的另一个实验中,一只
寒鸦对他形成了印记。
当这只鸟到了性成熟时期,洛伦 茨成了它求偶的目标。
在这种求偶仪式中,寒鸦会把 虫子塞进它意中情人的嘴里。
有一天,寒鸦为正在睡觉的洛 伦茨送来虫子,
洛伦茨大吃一惊,谢绝了寒鸦 的礼物,寒鸦便把虫子塞进了 他的耳朵!
这可能表明,愚弄大自然母亲 是不太好的!
伦茨走,甚至像鹅妈妈一样对
他的的呼唤做出回应。
这种快速的、早期习得的永久性
行为模式称作印记。
如果孵出的小鸭在30小时之内没
有对它们的妈妈(或其他物体)
形成印记的话,之后就再也不会
形成。
对许多动物来说,这种印记的
效果会持续一生。
(二)寒鸦的“情人”
在正常情况下,印记使幼小的 动物对它的妈妈形成依恋,并 对在性成熟时期挑选配偶有指
接触舒适是提倡母乳喂养的原 因之一。
母乳喂养基本可以保证婴儿得 到足够的抚摸和触动。
此外,母乳喂养还有其他重要意 义。
分娩后的头几天内所分泌的初乳 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的液体,能把 来自母亲的免疫体带给婴儿。
这些免疫体有助于抵抗一些特定 的传染性疾病。
对新生儿来说,母乳也比牛奶 和配方奶更易于消化。
洛伦茨是奥地利研究动物自然行为 的习性学家。
他思考了为什么雏鹅会跟着鹅妈妈。 明显的解释似乎是:“这是本能。”
但是,洛伦茨证明并非如此。
(一)鹅妈妈洛伦茨
正常情况下,雏鹅见到的第一个
大的活动物体就是它的妈妈。
洛伦茨用一个孵卵器孵出小鹅,
所以它们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物 体是洛伦茨。
从那以后,这些雏鹅就跟着洛
总的看来,在生命的第一年,婴 儿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和 (至少一个)他人之间形成信任 和感情的联结。
父母有时害怕太多的关爱会把孩 子宠坏了,但是,把1—2岁的孩
子“宠坏”不大可能。。
只有此时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
和感情,长大后才有能力与人 建立友谊和爱情关系。
四、父母影响
一个研究发现:母乳喂养的宝 宝会成为较聪明的成人。
在丹麦,婴儿时接受7—9个月 母乳喂养的成年男女,他们的 智力分数比只接受1个月或更少 母乳喂养的人平均高6分。
确实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妈妈 怎么办?
答案是:可以对宝宝多拥抱、 触摸、教育,并与宝宝互动。
(三)情感需要
婴儿的情感需要是指对爱和感 情的需要,这些心理的需要与 对事物、水和照料等生理的需 要同样重要。
生第二个孩子对第一个孩子的依
恋情绪有何影响?
许多父母都发现,当第二个孩子 出生之后,对一个孩子的安全感 就会下降。
聪明的父母对随着第二个孩子
的出生给第一个孩子更多的注
意和感情投入。
三、没有妈妈的猴子
为了研究母婴关系,心理学家
在恒河猴初生起,就把它们和
它们的妈妈分开,由替代母亲 代替。
有一些替代妈妈是用冰冷、坚
硬的金属丝做成的。
另外的是在外层包着柔软的绒 布。
当让小猴在两个妈妈间进行选
择的时候,他们总喜欢去拥抱
绒布妈妈,即使奶瓶在金属丝 妈妈身上,由“她们”为小猴 提供食物,小猴也仍然拥抱绒 布妈妈。
小猴对绒布妈妈表现出的“爱” 和依恋与对真妈妈表现出的 “爱”和依恋相同。
当小猴受到来自橡胶蛇、发条 玩具或其它恐怖刺激的惊吓时, 就会跑向它们的绒布妈妈,依 靠在它们身上寻求安全感。
依恋有持久性的影响。
在1岁时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 ,在学前期表现出更强的适应 力、更多的好奇心、更好的问 题解决能力和社会能力。
相反,未形成依恋会有很大的 破坏影响。
对一些孩子来说,生命早期缺 乏关爱将留下终身的情绪伤害。
(二)促进安全依恋的形成
形成安全依恋的关键是,母亲 要能够敏感的察觉和回应婴儿 的信号和节律。
一些母亲的行为不恰当,不能 够满足孩子,总是打断孩子的 节律,不是给孩子过多的刺激 就是拒绝孩子。
比如:
当孩子困了的时候,妈妈非要逗他 玩儿;而当孩子对着妈妈咿咿呀呀 时,她却视而不见。
婴儿对父亲的依恋是怎样的?
在那些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家庭 中,父亲一般都对人友好、随 和,婚姻幸福。
一般来说,儿童在温暖的家庭 气氛中才能无忧无虑的成长。
一、社会参照
在一周岁的时候,婴儿能够知道他
人面部表情含义,并从表情(尤其 是妈妈的表情)中获得指导。
这些就是重要的社会技能发展的根 源。
婴儿们和他们的养育者之间形成
的情感联结是其社会性发展的真
正核心。
在我们讨论这个话题之前,先来
看看一些动物宝宝的研究。
二、印记
(一)接触舒适
这些经典的研究表明,接触舒 适是依恋的重要部分。
即婴儿由于接触柔软而温暖的 东西(常常是母亲)而获得的 愉快和安全的感觉。
抚摸可以帮助宝宝在大脑中形
成“身体地图”,这将会影响
触觉敏感性和运动技能。
充满感情的抚摸和按摩,对早 产婴儿的身体和感情有很大好 处。
(二)母乳喂养
三、依恋
人类有没有印记现象?
真正意义上的印记只限于鸟类 和某些兽类。
不过,人类婴儿会对他们的父母
或主要养育者形成情绪依恋,即
一种紧密的情绪联系。
这种依恋的形成是有关键期的, 大致是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
为了婴儿能够健康发展,依恋的
形成必须发生在这段时期内。
(一)依恋的质量
心理学家提出一种评价方法: 让妈妈离开一小会儿再回来。
第三讲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本讲主要内容: 一、社会参照 二、印记 三、依恋 四、没有妈妈的猴子 五、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像所有人一样,婴儿是社会性动 物。
婴儿的早期社会性发展将为以后 与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亲戚 以及同学建立关系打下基础。
自我意识是在18个月时发展出来
。
18个月之前的孩子往往想拥抱镜
这时,观察婴儿怎么做就可以
看出依恋的质量如何。
对母亲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婴儿
情绪稳定、积极,他们会因为 妈妈不在而显得不安,当她回 来时,就会更近地靠着她。
形成情绪联结为不安全—回避 型依恋的婴儿表现出焦虑,但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又会转过 脸不理她。
不安全—矛盾型依恋也是一种
焦虑性的情绪联结,当母亲回 来时,婴儿显得很矛盾,既向 母亲靠近又生气地拒绝与她接 触。
导意义。
在洛伦茨的另一个实验中,一只
寒鸦对他形成了印记。
当这只鸟到了性成熟时期,洛伦 茨成了它求偶的目标。
在这种求偶仪式中,寒鸦会把 虫子塞进它意中情人的嘴里。
有一天,寒鸦为正在睡觉的洛 伦茨送来虫子,
洛伦茨大吃一惊,谢绝了寒鸦 的礼物,寒鸦便把虫子塞进了 他的耳朵!
这可能表明,愚弄大自然母亲 是不太好的!
伦茨走,甚至像鹅妈妈一样对
他的的呼唤做出回应。
这种快速的、早期习得的永久性
行为模式称作印记。
如果孵出的小鸭在30小时之内没
有对它们的妈妈(或其他物体)
形成印记的话,之后就再也不会
形成。
对许多动物来说,这种印记的
效果会持续一生。
(二)寒鸦的“情人”
在正常情况下,印记使幼小的 动物对它的妈妈形成依恋,并 对在性成熟时期挑选配偶有指
接触舒适是提倡母乳喂养的原 因之一。
母乳喂养基本可以保证婴儿得 到足够的抚摸和触动。
此外,母乳喂养还有其他重要意 义。
分娩后的头几天内所分泌的初乳 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的液体,能把 来自母亲的免疫体带给婴儿。
这些免疫体有助于抵抗一些特定 的传染性疾病。
对新生儿来说,母乳也比牛奶 和配方奶更易于消化。
洛伦茨是奥地利研究动物自然行为 的习性学家。
他思考了为什么雏鹅会跟着鹅妈妈。 明显的解释似乎是:“这是本能。”
但是,洛伦茨证明并非如此。
(一)鹅妈妈洛伦茨
正常情况下,雏鹅见到的第一个
大的活动物体就是它的妈妈。
洛伦茨用一个孵卵器孵出小鹅,
所以它们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物 体是洛伦茨。
从那以后,这些雏鹅就跟着洛
总的看来,在生命的第一年,婴 儿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和 (至少一个)他人之间形成信任 和感情的联结。
父母有时害怕太多的关爱会把孩 子宠坏了,但是,把1—2岁的孩
子“宠坏”不大可能。。
只有此时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
和感情,长大后才有能力与人 建立友谊和爱情关系。
四、父母影响
一个研究发现:母乳喂养的宝 宝会成为较聪明的成人。
在丹麦,婴儿时接受7—9个月 母乳喂养的成年男女,他们的 智力分数比只接受1个月或更少 母乳喂养的人平均高6分。
确实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妈妈 怎么办?
答案是:可以对宝宝多拥抱、 触摸、教育,并与宝宝互动。
(三)情感需要
婴儿的情感需要是指对爱和感 情的需要,这些心理的需要与 对事物、水和照料等生理的需 要同样重要。
生第二个孩子对第一个孩子的依
恋情绪有何影响?
许多父母都发现,当第二个孩子 出生之后,对一个孩子的安全感 就会下降。
聪明的父母对随着第二个孩子
的出生给第一个孩子更多的注
意和感情投入。
三、没有妈妈的猴子
为了研究母婴关系,心理学家
在恒河猴初生起,就把它们和
它们的妈妈分开,由替代母亲 代替。
有一些替代妈妈是用冰冷、坚
硬的金属丝做成的。
另外的是在外层包着柔软的绒 布。
当让小猴在两个妈妈间进行选
择的时候,他们总喜欢去拥抱
绒布妈妈,即使奶瓶在金属丝 妈妈身上,由“她们”为小猴 提供食物,小猴也仍然拥抱绒 布妈妈。
小猴对绒布妈妈表现出的“爱” 和依恋与对真妈妈表现出的 “爱”和依恋相同。
当小猴受到来自橡胶蛇、发条 玩具或其它恐怖刺激的惊吓时, 就会跑向它们的绒布妈妈,依 靠在它们身上寻求安全感。
依恋有持久性的影响。
在1岁时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 ,在学前期表现出更强的适应 力、更多的好奇心、更好的问 题解决能力和社会能力。
相反,未形成依恋会有很大的 破坏影响。
对一些孩子来说,生命早期缺 乏关爱将留下终身的情绪伤害。
(二)促进安全依恋的形成
形成安全依恋的关键是,母亲 要能够敏感的察觉和回应婴儿 的信号和节律。
一些母亲的行为不恰当,不能 够满足孩子,总是打断孩子的 节律,不是给孩子过多的刺激 就是拒绝孩子。
比如:
当孩子困了的时候,妈妈非要逗他 玩儿;而当孩子对着妈妈咿咿呀呀 时,她却视而不见。
婴儿对父亲的依恋是怎样的?
在那些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家庭 中,父亲一般都对人友好、随 和,婚姻幸福。
一般来说,儿童在温暖的家庭 气氛中才能无忧无虑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