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科学的拓展性课程
小学科学晴雨花(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
![小学科学晴雨花(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https://img.taocdn.com/s3/m/779d0b99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3.png)
小学科学晴雨花(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晴雨花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晴雨花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掌握晴雨花的生长过程和适宜条件。
3.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晴雨花植物标本、图片资料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幻灯片、黑板、粉笔等。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引入:1. 给学生展示晴雨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晴雨花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探究与实践:1. 分组观察晴雨花标本,让学生亲自观察、摸索、发现。
2. 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讨论并总结晴雨花的特点,如:颜色、形状、叶子等。
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发现,并记录在黑板上。
4. 利用投影仪展示晴雨花图片资料,介绍晴雨花的生长环境和适宜条件。
5. 学生分小组,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适合晴雨花生长的模拟环境。
实际应用与拓展:1. 每个小组根据设计,制作一个晴雨花生长环境的模型,并进行展示。
2. 小组之间互相比较、交流,评价不同模型的优缺点,并讨论如何进一步完善。
3. 学生展示制作好的模型,并给出模型的特点和改进的建议。
总结与评价:1. 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总结晴雨花的特点和适宜条件。
2. 小组展示的模型进行评价,学生讨论并给予改进建议。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培养这一能力。
四、课后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里种植晴雨花或其他植物,观察和记录生长过程。
2. 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晴雨花相关的科学实验,如:浇水法、音乐法等。
3. 学生可以收集和了解晴雨花的其他相关知识,如:传说、文化意义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在了解晴雨花的特点和生长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了观察与实践。
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设计等方式,培养了观察和记录的能力,并进行了拓展性学习。
同时,在展示和评价的环节,学生也锻炼了表达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初中科学课外拓展性课程:diy初中科学“生活化”创意实验
![初中科学课外拓展性课程:diy初中科学“生活化”创意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ad1f7b5f650e52ea551898a4.png)
南海实验初中科技校本课程《DIY初中科学“生活化”创意实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自选类拓展性课程开发主持:科学教研组学习对象:七八年级学生学习时间:每周1课时,共42课时《DIY初中科学“生活化”创意实验》课程纲要一、课程开发背景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
目前,中学科学实验教学大多还是实验室的实验模式,不少实验情境与真实情境相脱离,仪器要求高、操作难、污染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意识。
科学源自生活,学生身边的物品其实可成为重要的实验资源。
在此背景下,我们以建构主义理论、杜威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科学课程STSE教育思想为指导,整合生活化实验资源,开发“生活化”创意实验。
力求在教材建设与生活资源利用之间寻找一条通道,打造生本的、和谐的、发展的、开放的“生活化”实验配套体系,呈现具有生活特色的科学实验教学和创新机制。
与常规实验优势互补,发挥科学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为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实验课程资源。
二、课程开发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制生活实验器材和设计生活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注意力,提升实验技术和操作技能。
2.培养学实验的方法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未知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形成一般方法的能力,感受科学研究性学习的美,让学生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研究者。
4.制作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用具,形成生活化系列作品,建设自制教具库,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三、研究方法和参与学生分析研究方法:科学检索法、经验总结法、对比研究法等。
参与学生:初中七八年级学生。
(初中七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知识积累,在团队研究和协作中有一定的基础和执行力,同时探究兴趣较浓。
)四、课程性质和内容在国外,“生活化”实验也叫“低成本实验(low cost experiment)”。
拓展性课程水果电池教学设计(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拓展性课程水果电池教学设计(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https://img.taocdn.com/s3/m/d72cc16c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0.png)
拓展性课程水果电池教学设计(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水果电池的概念和原理。
激发学生对水果电池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引入水果电池的概念。
介绍水果电池的原理和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水果电池的概念。
第二章:水果电池的原理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水果电池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水果电池的原理,包括化学反应和电子传递。
演示水果电池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择水果、切割水果、连接导线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果电池的原理。
引导学生参与制作水果电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第三章:水果电池的制作实践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制作水果电池的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组进行水果电池的制作实践。
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3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制作水果电池。
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第四章:水果电池的应用探索4.1 教学目标了解水果电池的应用和潜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水果电池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环保、能源等。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探索水果电池的潜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实验探索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探索水果电池的潜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总结水果电池的教学内容和制作过程。
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评价能力。
5.2 教学内容回顾水果电池的制作过程和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个体反思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第六章:水果电池的环保意义6.1 教学目标理解水果电池对环境的友好影响。
七上科学拓展性课程设计
![七上科学拓展性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5badcf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5d.png)
七上科学拓展性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七年级科学课程中的基础概念,如物质的性质、能量的转换等,并能将其应用于拓展性实验中。
2.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入学习,使学生对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培养其探索科学原理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在小组合作中能够有效沟通、共同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其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学拓展性课程,旨在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其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此基础上,本课程将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科学原理。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观点,培养其思辨能力。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长。
二、教学内容1. 物质性质与变化:结合教材中关于物质的基本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
- 章节内容:物质的基本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实验操作技能。
2. 能量转换与守恒:基于课本中能量转换的原理,探讨能量在不同形式间的转换,并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 章节内容:能量形式与转换、能量守恒、生活中的能量转换实例。
3. 生态与环境:结合教材中生态系统的知识,教授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 章节内容: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
4. 科学探究方法:教授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笼中鸟(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笼中鸟(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https://img.taocdn.com/s3/m/82f99a8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c.png)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笼中鸟(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教案名称: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笼中鸟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鸟类及其生活习性的兴趣和热爱;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鸟类的基本特征及分类;2. 鸟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 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引入活动:以一幅展示鸟类的图片或者一段有关鸟类的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鸟类的好奇心。
1. 探索性学习(课堂活动):活动1:观察鸟巢任务描述:鼓励学生团队合作,观察并描述找到的鸟巢。
步骤:- 分组让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鸟巢。
- 学生记录下观察到的特征,并提出问题,如何确定鸟巢是由哪种鸟建造的。
- 小组共同讨论并给出推测结果。
活动2:制作鸟类观察工具任务描述:学生们制作简易的鸟类观察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观察和记录鸟类的特征。
步骤:- 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制作鸟类观察工具,并指导他们进行制作。
- 学生完成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外出用观察工具观察周围的鸟类。
活动3:观察不同种类的鸟类任务描述:学生们观察不同种类的鸟类,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特征和行为。
步骤:-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在课堂外用鸟类观察工具仔细观察鸟类。
- 学生们记录观察到的鸟类的特征和行为。
2. 合作讨论与交流(小组活动):活动4:鸟类分类游戏设计任务描述: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一个鸟类分类的游戏,用于复习课堂所学的鸟类特征和分类方法。
步骤:-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并制定游戏规则。
- 每个小组演示游戏,其他小组参与游戏并提出改进建议。
3. 表达与评价(个人活动):活动5:编写鸟类知识小抄任务描述:学生们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编写一份鸟类知识小抄,并在班级分享。
步骤:- 学生们整理归纳所学的鸟类知识,并将其写成小抄。
- 学生们在班级中互相分享并进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参与度和合作程度,并及时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反馈;2. 关注学生观察和记录鸟类特征的准确性;3. 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讨论能力;4. 评价学生编写的鸟类知识小抄的内容是否全面准确。
科学的探险家——科学课拓展实验
![科学的探险家——科学课拓展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fe00e91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d.png)
科学的探险家——科学课拓展实验科学课拓展实验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而设计的一种教学形式。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一些适合用于科学课拓展实验的实验案例:实验案例一:水流实验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流动过程,了解液体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实验步骤:1. 准备一桶装满水的大桶和一些透明的水管。
2. 将水桶置于一张高处的台子上,从水桶底部接好一段长水管,然后让水从水桶中流出。
3. 观察水的流动状态,如何变化,以及流速是否均匀等。
4. 可以通过改变水管的直径、长度或高度,观察对水流的影响。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发现,水在自身重力和流动条件下,呈现出特定的流动状态,其中流速和流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管道直径、长度和高度等。
这些观察结果可以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
实验案例二:电动小车实验实验目的:研究电流在电路中的作用,理解电动小车的原理。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简单的电路板,包括电池、电线和一个电动机。
2. 将电池连接电路板上的电动机,组装成一个小车。
3. 打开电源,观察电动小车的运动情况,如前进、停止和转向等。
4. 可以通过改变电池电压或电动机转速,观察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实验结果:通过进行这个实验可以发现,电流在电动小车中起到驱动器的作用,通过改变电池电压或电动机转速可以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
通过实践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路和电动小车的基本运行原理。
实验案例三:植物生长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些小盆栽和一些不同光照条件的环境,如阳光、阴影和人工光源等。
2. 将不同的小盆栽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下,保持相同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
3. 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如生长速度、叶片颜色和形态等。
4. 尝试改变光照强度或光照时间,观察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拓展性课程旋转陀螺(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
![拓展性课程旋转陀螺(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https://img.taocdn.com/s3/m/45570fc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e.png)
拓展性课程旋转陀螺(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旋转陀螺的基本原理,探究陀螺的旋转与速度、平衡等方面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旋转陀螺的原理2. 陀螺的速度与旋转时间的关系3. 陀螺的平衡与形状的关系4. 陀螺比赛5. 总结与反思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旋转陀螺的原理,陀螺的速度与旋转时间的关系,陀螺的平衡与形状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陀螺的平衡与形状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旋转陀螺、计时器、测量工具、各种形状的陀螺。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旋转陀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旋转陀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探究旋转陀螺的原理: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旋转陀螺,观察陀螺的旋转过程,探讨陀螺旋转的原理。
3. 实验探究陀螺的速度与旋转时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陀螺的速度与旋转时间的关系,并进行数据分析。
4. 实验探究陀螺的平衡与形状的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陀螺的平衡与形状的关系,并进行数据分析。
5. 陀螺比赛:组织学生进行陀螺比赛,增加课堂趣味性。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旋转陀螺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陀螺比赛,评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总结。
2.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旋转陀螺的原理和相关科学知识。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科学展览,拓宽视野,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拓展科学教案(通用8篇)
![拓展科学教案(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7271c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e.png)
拓展科学教案(通用8篇)拓展科学教案篇1设计意图:在一次分享活动中看过动画片《名侦探柯南》后,孩子们对指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常会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扮演警察和小偷的角色游戏,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何不借此机会设计一个活动,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指纹的知识呢?我们班的幼儿年龄偏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也不太爱提问题,因此针对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和体验发现的乐趣。
一、活动目标:1、通过各种材料的探索与尝试,采取指纹,激发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2、了解指纹的三种基本类型(箕形、弓形、斗形),体验观察发现的快乐。
3、引导幼儿主动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了解指纹能够识别别人的身份。
二、活动准备:课件、记录表、托盘(放大镜、印泥、纸、透明胶、橡皮泥,水彩笔、颜料,生粉、玻璃、黑粉,纸杯子若干、布块)、三、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引出指纹入场:(事先让幼儿的手指涂上一层粉末或颜料)今天我会和你们玩个有趣的游戏,首先请你们先帮我把东西摆好(例如玩具、椅子,让幼儿在搬的过程中留下指纹。
)1、(播放警铃)这是怎么回事?出了什么事?我们一看。
(带领小朋友坐好。
)2、播放课件(侦探柯南)(二)观察指纹:1、侦探柯南是利用什么来找到坏人?原来我们的指纹有这么大的作用,还能帮警察叔叔破案,我们碰过的东西会留下我们的指纹,小朋友,想一想,刚刚我们在搬东西的时候有没有留下我们的指纹呢?我这里有一些工具(放大镜)你可以用这些工具你观察你刚刚搬过的东西,看看上面有没有指纹?2、教师:你们都很聪明,都发现了很多地方都有指纹,因为刚刚我们的手上都颜料和粉末,所以我们都能清楚看到拿过的东西有指纹,但是你手上如果是干净的,那能不能看到我们的指纹?(引出小实验:一张白纸,在上面按个手印,再撒些黑粉,均匀抖动,就会出现指纹)现在请小朋友去看看,用什么办法能在手是不涂东西的情况下也能看到指纹。
小学生科学实验拓展方案
![小学生科学实验拓展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2f353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7.png)
小学生科学实验拓展方案一、引言科学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了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作用,拓展小学生的科学实验项目很有必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拓展方案。
二、方案一: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步骤:1.准备一盆绿色植物,如向日葵或豌豆苗。
2.将植物置于室内,确保光照充足。
3.用透明塑料袋覆盖植物,使其在袋子内形成一个小环境。
4.观察植物叶片的颜色和形态变化,记录下来。
5.每天固定时间检查袋子内的水汽和积累的水珠,观察温度和湿度变化。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记录,让小学生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照、水分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方案二:简易电路实验步骤:1.准备一块面包板、导线、电池和灯泡。
2.将导线连接电池和灯泡,组成一个简易的电路。
3.观察灯泡是否亮起,如果亮起,请检查电路是否有问题。
4.逐渐更换不同数量的电池,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
实验目的:通过搭建简易电路实验,帮助小学生理解电路的概念,掌握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四、方案三:水的三态转变实验步骤:1.准备一杯水和一个容器,如一个平底锅。
2.将水放入容器中,开始加热。
3.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注意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4.逐渐降低温度,观察水从气态转变为液态和固态的过程。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的三态转变过程,帮助小学生理解物质的物态变化原理,并加深对水的不同态的认识。
五、总结通过以上介绍的三个科学实验方案,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实验拓展方案的重要性和意义。
这些实验既能满足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需求,又能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我们应该关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确保学生的安全参与实验活动。
通过不断拓展小学生的科学实验项目,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科学人才,并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这些拓展方案能够启发更多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
开展科学课程拓展性学习的做法和体会
![开展科学课程拓展性学习的做法和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dfe534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3.png)
开展科学课程拓展性学习的做法和体会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科学课程拓展性学习逐渐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科学课程拓展性学习,学生能够深入探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探讨开展科学课程拓展性学习的做法和体会。
二、科学课程拓展性学习的目标科学课程拓展性学习的目标在于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兴趣,培养好奇心。
通过有趣的科学实验和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深入探究,理解科学原理。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深入探究科学原理,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和内涵。
3.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能力,动手操作。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科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三、科学课程拓展性学习的做法为了实现科学课程拓展性学习的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情境,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多样化学习方式。
我们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体验科学的乐趣。
3.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我们组织了各种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的实践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四、科学课程拓展性学习的体会通过开展科学课程拓展性学习,我们获得了以下体会:1.激发兴趣是关键。
只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才能让他们真正爱上科学,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样化学习方式是保障。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因此,我们要注重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体验科学的乐趣。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笼中鸟(课件)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笼中鸟(课件)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https://img.taocdn.com/s3/m/04ad96a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6.png)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笼中鸟(课件)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笼中鸟: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引言:本文将为您介绍一门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名为“笼中鸟”。
该课程旨在通过生动而有趣的学习体验,引发小学生对于动物和环境的关注,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本文将概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真实的鸟类和鸟类模型,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描述动物特征的能力。
2.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习鸟类的饮食习性、栖息地和迁徙规律等知识,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界的好奇心,并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能力。
3. 了解动物保护意识: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鸟类生存面临的困境,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4. 发展科学思维方式:通过观察、提问、实验及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内容安排:1. 鸟类常识介绍:通过PPT、图片和文字等多媒体展示形式,向学生介绍鸟类的特征、分类和栖息地等常识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真实的鸟类羽毛和模型鸟类,来了解它们的外表特征,并进行观察实践课程。
2. 鸟类观察实践课程:引领学生进行户外观察,通过观察野外的鸟类行为、栖息地及食物选择等,实地探索鸟类的生存现状。
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提问和总结等步骤,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3. 鸟类保护意识教育:借助图片、视频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人类活动对鸟类生存的影响,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
学生将参与小组讨论和展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保护建议。
4. 科学实验与展示:通过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比如观察鸟类的飞行方式和飞行速度等,学生将亲自上手操作,并通过结果分析和展示,巩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向学生展示与鸟类相关的照片、视频等,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观察实践、小组讨论和展示等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拓展性课程笼中鸟(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拓展性课程笼中鸟(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https://img.taocdn.com/s3/m/62422a5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e.png)
拓展性课程《笼中鸟》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笼中鸟的行为和习性,让学生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爱,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鸟类的基本特征和习性,学会观察和记录鸟类的活动。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鸟类的基本特征、习性以及观察鸟类的方法。
第二章:鸟类的基本特征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鸟类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和生理特点。
2.2 教学内容2.2.1 鸟类的external features介绍鸟类的外部特征,如羽毛、喙、脚等。
2.2.2 鸟类的internal structure讲解鸟类内部的骨骼、肌肉、呼吸系统等结构。
2.2.3 鸟类的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阐述鸟类的体温恒定、心脏四腔等生理特点。
第三章:鸟类的习性3.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包括觅食、繁殖、迁徙等。
3.2 教学内容3.2.1 鸟类的foraging behavior介绍鸟类的觅食行为,如捕食、食虫等。
3.2.2 鸟类的breeding behavior讲解鸟类的繁殖行为,如筑巢、孵卵、育雏等。
3.2.3 鸟类的migration behavior阐述鸟类的迁徙行为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第四章:观察鸟类的方法4.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观察鸟类的方法,提高观察和记录能力。
4.2 教学内容4.2.1 观察工具的使用介绍望远镜、相机等观察工具的使用方法。
4.2.2 观察技巧讲解如何观察鸟类的外部特征、行为等。
4.2.3 记录方法教授如何记录观察到的鸟类信息,如绘制鸟类形态图、记录活动等。
第五章:实践活动5.1 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培养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小学科学创意热缩片(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
![小学科学创意热缩片(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421d36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e.png)
小学科学创意热缩片(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科学创意热缩片是一种有趣而实用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小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和实验理解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个通用版的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其中包含了创意热缩片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背景和目标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中。
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物质热胀冷缩现象并不容易。
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设计一个创意热缩片来帮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现象,并提供他们亲手动手制作的机会。
二、教学准备为了完成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我们需要以下材料和设备:1. 热缩膜:透明的塑料薄膜,可以在受热时收缩。
2. 剪刀:用于裁剪热缩膜。
3. 热风枪:用于加热热缩膜。
三、课程步骤步骤一:导入活动在课程开始前,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导入。
例如,你们有没有见过物体被加热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有什么办法可以制造一个能够变小的东西呢?步骤二:讲解热胀冷缩现象在导入活动之后,老师可以简要讲解热胀冷缩现象的概念,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举例说明,例如铁轨在夏天会因为膨胀而发生变形,还可以提及一些经典实验,如放置一个金属圈在热水中观察变化等。
步骤三:制作热缩片在学生理解了热胀冷缩现象之后,开始制作热缩片。
首先,每个学生需要准备一块透明的热缩膜,并用剪刀将其剪成任意形状的小块。
然后,小朋友们可以利用想象力,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例如动物、植物、数字等。
步骤四:加热热缩片当学生完成了自己的创意设计后,接下来就是加热热缩片了。
老师的工作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安全地使用热风枪。
学生们需要小心地将热风枪对准自己的热缩片,持续加热一段时间,直到热缩片收缩稳定为止。
步骤五:观察和讨论当热缩片冷却下来后,学生们可以观察它们的变化。
他们会注意到自己设计的图案因为热胀冷缩现象而发生了变化,图案变小了。
在观察完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解释这一变化背后的原理。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水果电池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水果电池](https://img.taocdn.com/s3/m/8da034a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e.png)
实验原理:
铜片和锌片两种金属片的化学活性是不一样的,其 中更活泼的那边置换出水果中的酸性物质的氢离子,由 于产生了正电荷,整个系统需要保持稳定(或者说是产 生了电荷,电荷造成下列结果),所以在组成原电池的情 况下,自由电子从回路中保持系统的稳定,这样的话理 论上来说电流大小直接和果酸浓度相关,果酸浓度越 高电流也就越大。
水果电池
实验步骤:
1、将LED灯的长短腿分别插入橘子里,观察LED灯是否 发光。 2、取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插入橘子的不同位置,再用 导线将它们与LED灯两脚分别连接起来,观察灯泡的发 光情况。
实验思考:
果汁能亮灯吗?
实验步骤:
1、用两根导线分别连接LED灯的两脚,两根导线的另外 一端分别连接铜片和锌片。 2、把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塑料杯中,靠置在杯口的两 端,固定。 3、观察LED灯是否能发光。
实验拓展: 有什么办法增大水果电池电量呢?
酸度越高,产生的电流越强
大一点的铜片锌片比小 一点的效果好,而且铜片与 锌片之间的距离越近,产生 的电流越大。
பைடு நூலகம்
拓展性课程笼中鸟(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拓展性课程笼中鸟(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https://img.taocdn.com/s3/m/9fa2615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b.png)
拓展性课程《笼中鸟》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第一章:笼中鸟的介绍1.1 教学目标:了解笼中鸟的定义和特点。
学习笼中鸟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1.2 教学内容:笼中鸟的定义和特点:介绍笼中鸟是什么,它们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
笼中鸟的生活习性:讲解笼中鸟的饮食习惯、活动规律和社交行为。
笼中鸟的生态环境:介绍笼中鸟的栖息地、迁徙习性和面临的威胁。
1.3 教学活动:观察笼中鸟:让学生观察笼中鸟的外貌和行为,并记录下来。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笼中鸟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讲解:教师对笼中鸟的生态环境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笼中鸟面临的威胁。
第二章:笼中鸟的分类和分布2.1 教学目标:学习笼中鸟的分类方法。
了解笼中鸟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地理意识。
2.2 教学内容:笼中鸟的分类方法:介绍笼中鸟的分类依据,如体型、羽色和叫声等。
笼中鸟的分布情况:讲解笼中鸟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包括栖息地和迁徙路径。
地理因素对笼中鸟分布的影响:探讨地理因素如气候、食物资源对笼中鸟分布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分类游戏:学生进行笼中鸟分类游戏,学习笼中鸟的分类方法。
地图绘制:学生根据笼中鸟的分布情况,绘制出笼中鸟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图。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理因素对笼中鸟分布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笼中鸟的行为和适应性3.1 教学目标:学习笼中鸟的行为特点。
了解笼中鸟的适应性机制。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笼中鸟的行为特点:介绍笼中鸟的觅食、繁殖、防御等行为特点。
笼中鸟的适应性机制:讲解笼中鸟如何适应不同环境,如气候、食物资源的改变。
适应性对笼中鸟生存的影响:探讨适应性对笼中鸟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
3.3 教学活动:观察笼中鸟行为:让学生观察笼中鸟的行为,并记录下来。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笼中鸟,通过模拟笼中鸟的行为,理解其适应性机制。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适应性对笼中鸟生存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
小学科学光控报警器(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
![小学科学光控报警器(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https://img.taocdn.com/s3/m/5086166d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b.png)
小学科学光控报警器(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 - 光控报警器(教学设计)引言:光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量形式。
它不仅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环境,还可以用于许多实用的应用中。
本次教学设计将介绍光控报警器的制作和原理,旨在让学生探究光的特性,并培养他们在科学实验中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特性,包括传播方向、速度和直线传播等;2. 学习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光控报警器;3.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池、电线、LED灯泡、光敏电阻、蜂鸣器、开关、玻璃盖板;2. 实验工具:剪刀、胶布、电工胶布、电池仓等;3. 实验环境:实验室或教室中可以控制光线的区域。
三、教学步骤:步骤1:介绍光的特性(2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光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讨论光的特性,如光的传播方向、速度和直线传播等。
教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a. 光是如何传播的?b. 光速是否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c. 光在直线传播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步骤2:制作光控报警器(50分钟)1. 将LED灯泡和蜂鸣器分别连接到一个细长的木棍上,形成一个“T”字状的电路。
2. 使用剪刀和胶布固定电线,将电线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然后将它们连接到LED灯泡和蜂鸣器。
3. 将光敏电阻粘贴在玻璃盖板上,并将其连接到电池的负极和开关之间。
4. 打开电池开关,调整光敏电阻和LED灯泡之间的距离,使其能够产生灯光和声音当光线照射到光敏电阻上时。
5. 将制作完成的光控报警器放置在一个较暗的环境中,让学生观察灯光和声音的变化。
步骤3:进行实验和观察(30分钟)1. 将实验室或教室调暗,并确保光线不会直接照射到光敏电阻上。
2. 让学生观察灯光是否亮起和蜂鸣器是否发出声音。
3. 让学生改变光线的强度,观察灯光和声音的变化。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光线对光敏电阻有影响。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水晶滴胶创意植物标本(教案)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水晶滴胶创意植物标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74695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0c.png)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水晶滴胶创意植物标本(教案)水晶滴胶创意植物标本教案引言: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帮助他们构建科学知识。
其中,拓展性课程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一个有趣的拓展性课程主题:水晶滴胶创意植物标本。
通过这个实践性的活动,学生将学习到有关水晶的形成和植物的生长过程,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晶的形成过程和一些基本属性。
2.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它们的结构特点。
3. 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水晶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属性。
2. 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结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硅胶和相关材料。
2. 植物标本。
3. 水杯。
4. 盐水和食用色素。
5. 放大镜和显微镜。
6. 课件和图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水晶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属性(45分钟)1. 导入:介绍水晶的基本概念,问学生是否见过水晶,了解他们对水晶的认知。
2. 水晶的形成过程:使用课件和图片向学生介绍水晶的形成过程,讲解饱和溶液和结晶的概念。
3. 水晶实验:将硅胶倒入水杯中,加入盐水和食用色素,搅拌均匀。
分发给每组学生一杯硅胶。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植物标本,并将其整理成合适大小,放入硅胶中。
学生需要将硅胶杯放在通风的地方,每天观察水晶的形成过程。
4. 观察和记录: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水晶的形成情况。
他们可以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水晶的形状和结构。
第二课时: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结构特点(45分钟)1. 导入:回顾前一节课学习到的水晶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属性,引入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植物的生长过程:向学生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根的生长、叶的生长、花的开放等。
通过课件和图片来示范和讲解。
3. 观察植物标本:学生观察自己选择的植物标本,用显微镜观察叶子、花朵、根等的结构特点,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拓展性课程自制排箫教学设计(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拓展性课程自制排箫教学设计(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5d212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2.png)
拓展性课程自制排箫教学设计(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排箫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音乐和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排箫的起源和发展2. 排箫的构造和原理3. 自制排箫的材料和工具4. 自制排箫的步骤和方法5. 排箫的演奏和保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排箫的制作方法和演奏技巧。
2. 教学难点:排箫的制作步骤和音色的调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排箫样品、制作材料、工具、音响设备。
2.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个空的塑料瓶、一把剪刀、一把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排箫样品,引导学生了解排箫的起源和发展。
2. 新课:讲解排箫的构造和原理,引导学生关注排箫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3. 制作:教师示范自制排箫的步骤和方法,学生跟随操作。
4. 演奏:教师讲解排箫的演奏技巧,学生练习演奏。
注意事项:1.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避免使用锐利的工具。
2. 在演奏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音准和节奏,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进步。
4. 课程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评价学生在演奏中的音准、节奏和表现力。
3. 收集学生的作品,对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制作技巧。
七、教学延伸:1. 邀请音乐老师进行联合教学,让学生了解排箫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排箫音乐会,展示他们的作品和演奏技巧。
3.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科学比赛,展示他们的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发展。
科学教案拓展(优秀8篇)
![科学教案拓展(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debb2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c.png)
科学教案拓展(优秀8篇)科学教案拓展篇1活动目标:1、学会通过目测法、重叠法比较大小不同两个物体的大小。
2、能初步比较出生活中简单常见物体的大小,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3、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参与观察探索。
活动准备:1、ppt活动指导:1、创设游戏情境,激趣导入指导语: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只熊宝宝,我们先看看是哪两只熊宝宝吧。
一只大熊一只小熊,哪一只是大熊?哪一只是小熊呢?2、实际操作,学习常见的比较方法(1)出示图一:一天两只小熊起床了。
它们需要刷牙,我们通过重叠比较发现一只牙刷大,一只牙刷小。
那我们应该怎么分给两只小熊呢?(2)出示图二:他们刷完牙之后想要坐车出去玩。
这两两辆车有什么区别呢?(3)出示图三:两只熊宝宝出门以后想去玩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球有什么不一样呢?(4)时间不早了,两只熊宝宝的肚子都饿的咕咕叫了,它们找到了蜂蜜。
我们一起比一比这两罐蜂蜜有什么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
那我们应该把小的蜂蜜送给大猫还是小猫呢?3、通过巩固练习,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指导语:小朋友们都很棒,学会了比大小,现在老师要来考一考小朋友们,看看你们都学会又快又正确的分辨事物的大小了吗?活动延伸: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找找“大”和“小”。
科学教案拓展篇2活动目标:1.亲近自然,乐意参加观察、收集、分类、交流记录等活动,丰富关于春天季节特真的经验。
2.能提出一些关于春天有关的问题,乐意与同伴分享交流。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春天季节的主要特征。
物质准备:(1)表现春天主要特征的图片。
(2)配乐诗《春天在说话》。
(3)幼儿收集或自制的各类有关春天的小图片。
(3)音乐《春天在哪里》。
活动过程:一、聆听诗歌,导入活动。
引导幼儿欣赏配乐诗《春天在说话》。
二、回顾与讨论:我发现春天的秘密。
回顾:引导幼儿结合收集或自制的春天小图卡进行交流分享有关春天的经验。
讨论:(1)与冬天相比,春天天气有什么变化?(2)春年的植物有哪些变化?(3)春天人们喜欢做哪些事情?三、动手操作:将收集春天信息进行分类。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牛顿盘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牛顿盘](https://img.taocdn.com/s3/m/1cf5395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07.png)
拓展延伸
牛顿在做色光合成实验的时候发现,红色和绿色可以合成
色,绿色和蓝色
黄 青 可以合成
色,而红色和蓝色却合成一种在彩虹中找不到的颜色――绛色或品红色。
实验拓展: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能制作出彩虹吗?
方法一:
实验器材: 平面镜、清水一盆
实验步骤:
1、将镜子斜插入水面中。 2、调整镜子角度,使镜子对着阳光。 3、观察水槽对面的墙面。
牛顿盘
实验器材:
圆盘、尺子、彩笔、卡扣
实验步骤: 1、将圆盘划分成七块大小相同的扇形。 2、将扇形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上色。 3、将卡扣安装在圆盘的中心。 4、在桌面上转动牛顿盘,观察在快速旋转中牛顿盘的颜色。
实验原理:
我们平时常见的太阳光,实际上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的。牛顿盘就是 为说明日光成分而制作的仪器。当牛顿盘快速转动时,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让我们看到 快速转动的牛顿盘是白色的。
方法二:
1.准备好手电筒和光盘 2.手电筒的光照在光盘上,再折 射到墙上。要找好角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需条件
实验室。各类生活用品(油、盐、酱、醋、米、洗洁精等),实验玻璃仪器,人体模型
课时安排
授课内容
第1课时
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物品
第2课时
认识实验操作的仪器
第3课时
生活中的安全常识
第4课时
生活中如何省电(1)
第5课时
生活中如何省电(2)
第6课时
厨房物品的妙用
第7课时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
第8课时
了解你的身体器官
第9课时
奇异的科学现象
第10课时
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评价活动/成绩评定
(500字内)
科学源于生活,我们必须要从实践中来,在回到实践中去。学习生活中的科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具体的科学在具体的领域中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课程目标
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更多常识,处理生活中的小问题。
课程内容与实施(请列出教学进度,包括日期、周次、内容、实施要求)
老师拓展课程计划
课程名称
生活中的科学
适用年级
四年级、五年级、
六年级
总课时
10课Leabharlann 类型实验操作课程简介(200字内)
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是研究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它对于激发儿童的科学志趣,培养儿童的科学能力,提高儿童的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认识生活常识,了解更多身边的事物
背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