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金文技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该铭我以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当把握以下几点:
1,认真“读帖”、深入理解。金文是书写后再范铸或镌刻在青铜器的字体,墨迹已不复存在,它提供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个外在“轮廓”。因此,学习该铭(包括其它金文),关键仍在如何“透过'刀’锋看笔锋”,即如何把“碑迹”转换成“墨迹”、把“字体美”转化为“书体美”,这是临摩碑帖的根本所在,也是最大的难点,因此,必须对该铭作深入理解,尤其对笔法要解读解析。
乘马,是用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钺,用政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西周晚期金文经典之一清代老拓,丁佛言题跋.
圆匀见古劲神聚显萧疏
——《虢季子白盘铭》及其临写技法
●周毛新
《虢季子白盘铭》是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782年)的作品,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宝鸡虢川司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该铭有文8行,共111字,内容记载周宣王十二年北伐得胜而归,虢季子白因斩获颇丰而受赏铸器之事。该铭字体精美、线条圆劲、布局平稳,观之令人神清目爽,为西周金文中不可得的佳品。
金文发展到西周晚期,是大篆最稳定、最成熟的形态。尽管周王室无力抑或是其他原因还不可能对文字进行规范,但实际上金文中那种形体端庄工稳、笔势纯熟圆润的一路铭文,无形中已被视为周王室的“标准字体”了。而在这类铭文中,《虢季子白盘铭》无疑是一篇优秀的代表杰作。
《虢季子白盘铭》字形修长、体态优美、线条圆润,初看给人以“眉清目秀”之感。然细细品味则不难发现,其用笔依然笔力雄健,笔势中隐涵着极强的运动感和力量感,与后来的《石鼓文》颇具相通之处;结字工稳而富于变化,通篇气韵肃整、首尾划一,十分难得;篇章疏朗,似乎有意让每个字的优美造型及意态风神得以充分展示,这种“形散神不散”的构成形式,实际已发展成为中国文艺中最具魅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西周中期社会稳定,生产力发展,文化更趋进步,对金文也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金文字形大多呈纵势,整体感更强,结构逐渐走向固定和统一,章法追求匀称、整齐,是金文走向成熟的时期。如《静簋》、《簋》等,线条柔和、形体工整;《大克鼎》体态舒展、质朴端庄;《墙盘》笔致纯熟圆润、用笔凝练厚实、书写刻意求工。
金文发展到西周晚期,是大篆最成熟的时期,如周厉王十二年的《簋》,字迹与中期质朴端庄的《大克鼎》相似,但更加厚实壮美,可视为西周中晚期西周王室的标准书体。之后,宣王时期的《颂鼎》、《史颂簋》、《虢季子白盘》等,无论在线条、结构、体势等方面都表现出高度成熟、规范和持重,甚至露出模式化的唯美主义倾向。金文至此,可以说达到最辉煌的阶段。
金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古朴、厚重、雄奇、圆浑,但这仅仅是一种“粗略”的印象。如果纵览整个“青铜时代”则不难发现,由于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不同、审美崇尚的差异及“书手”不同的个性介入等多种因素,金文的风格也不尽一致。
商代,是金文的早期时代,铭文字数一般较少,一器之中往往只有数字,十字以上的都不多见。不过字数虽少,但每篇都具“风韵”,如《司母戊方鼎铭》,寥寥三字,却字字丰腴、笔力雄健、锋茫毕露、一派霸气,显示出商王朝自盘庚迁殷以来的强盛;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字数要多一些,如《小子卣铭》,已达四十余字。而最著名的要数纣王六年其所铸的三件青铜“卣”,即“其三卣”,通篇字势雄劲、结字天然、布白和谐,为商代青铜器最成熟的代表。
纯熟遒美典雅清新
——《墙盘铭》及其临写技法
●周毛新
《墙盘》为西周中期恭王时期的作品,盘高16.2厘米、深8.6厘米、口径47.3厘米,铭文在腹内底部,有18行,共284字。该盘为当时微氏家族中名叫“墙”的为纪念其先祖而制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故又称《史墙盘。》
《墙盘铭》点画圆匀、粗细相近,肥笔重团消失,装饰意味明显弱化,体现出明显的“书写化”倾向;结字端庄工稳,意态典雅,体态遒美清丽;章法纵横成象、行列疏朗分明,加之字数较多且字口清晰,故历来被视为学习篆书的优秀范本。
临习该铭应当如何把握呢?我以为首先还是笔法。当然,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笔法”实际上是一个后起的概念,先秦人写字当时大概也没有想过有什么“法”,至今也没有发现有关用笔的只言片语,因此,可以这么说,他们当时写字无所谓什么“理论指导”,只要写字“熟练”,既是“高手”;也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能得到多数人或统治者的认可也就是“美”。那么,是不是先秦人写字就真的是“无法”或没有“审美”标准呢?答案是否定的。应当说尽管他们当时受历史的局限,还不可能将“法”和“美”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但“法”实际上已存在“熟练”之中;“被认可”其实就是当时崇尚的“美”。因此,当代人临帖可以说没有现存“答案”,而只能在借鉴前人笔法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古代遗迹的解析来获得相应的笔法。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一要客观尊重历史,而不能凭主观臆断将今人笔法强加古人;二是在心态上要贴近古人,而不能以今人“想法”去揣度古人,这就如同影视中的“古妆戏”演员必须脱去“本色”,进入“角色”,才能演“象”一样。作为临摩金文(包括其它法帖),同样需要进入“角色”,方能从中体悟到“古法”,得古人之“气息”,这是临习金文(尤其初学者)首先应当注意的。
史墙盘为西周恭王史官墙所作的礼器。器形宏大,制作精美。1967年于陕西扶风庄白村出土。盘为圆形,浅腹,双附耳,圈足。腹饰鸟纹,圈足饰窃曲纹。内底铸有铭文18行284字,字体秀美规整。盘高16.2cm,口径47.3cm,盘深8.6cm,重12.5kg。墙是西周恭王时期的史官,故称史墙。铭文284字,属青铜器中的长铭,记述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恭七位周王的重要史迹及作器者史墙的家世。前半部分追颂文王至恭王的业绩和功德,其中文王受天命,武王挞殷,成王肇彻周邦,昭王伐荆楚等事都可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后半部分是史墙自述其家族—微氏家族自远祖以来累事周室,世代为周王朝史官的历史。史墙为扬颂其先祖先考,祈为多福,而作盘用为纪念。
铭文记载了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5年),年西伐戎人的一件战事,虢季子白即虢公,宣王称其为伯父。其铭曰:
“惟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
白作宝盘。丕显子白,壮(骋?)武于戎工,
经维四方。搏伐猃狁,于洛之阳。折
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献
馘于王,孔加(嘉)子白义。王格周庙,宣
榭爰乡(向)。王曰:“伯父孔勋有光,王赐
绚丽多姿的金文是历史为我们留下的极为丰厚的宝贵遗产,它所蕴藏的精深博大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势必会吸引更多的作者对它进行学习和研究,并以极强的生命力在书法艺术的百花苑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铭文赏析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时期青铜礼器。传清道光时期陕西宝鸡川司出土,为西周著名重器。传世铜器虢季子白盘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为方便朋友们阅读,我仔细地核对了铭文原文,并对各家释文择善而从,作了这个释文,同时加了句读。
注:一、“天子□(亹)[壽]無匄(害)”的意思是:天子万寿无疆,永远健康!
二、“天子□(愙)□(纘)文武長剌(烈)”的意思是:天子崇敬(敬畏)地继承文王、武王长远的功业!
“貈”字以释“愙”为上。愙即恪。恪,本作愙。《爾雅·釋詁》:“恪,敬也。”
2,用笔。该铭线条质朴圆润、婉转畅达,因此,用笔应遵循篆书所共有的“中锋圆笔”的基本原则,让“笔尖常在点画中行”。具体地讲就是起笔应逆锋入纸,使其锋藏,然后转笔朝行笔方向用中锋运笔,“杀纸”涩行。收笔送至尽头即抽锋挺毫,继续下一个“落笔”,切忌“重回”,以避免“做”的痕迹。如遇“弧画”,应通过“腕”的旋动来驱动笔毫使之改变运笔方向,以保证笔毫的“杀纸”力度,尽量避免用“转管”来改变方向的不良习气。总之,整个运笔过程的动作要反复训练方能“熟练”,而只有熟练,线条才能“婉转畅达”。
西周,是青铜器和金文发展最兴盛的时期,较之商代有着显着的进步。不仅青铜器数量可观,而且一器之中的铭文一开始便有长篇大作,如成王时代的《令彝》,字数就达187字。后来甚至多达数百字,如著名的《散氏盘》为375字、《毛公鼎》多达497字,同商代的“少字数”铭文相比,可谓洋洋大观了。
从风格来看,由于多种原因,西周金文每个时期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西周早期风格以平实朴素为上,如武王时的《利簋铭》,字体平和凝重,笔道含蓄较少露锋,文字也较为规范,易于辨认;成、康时期,建国已成,风气大开,铭文多以稳重、凝练为上。笔致浑厚朴茂,起止锋藏,结字因体而施,更显自然,此期以《大盂鼎》为代表。值得注意的是,该铭已出现“方笔”,横画呈“ ”状,与以后《马王堆汉墓》中《遣册》中的横画形状极为相似,但更具“重量感”,可谓开“方笔”之先河。同时间用“肥笔”“重团”以突出某一点画,如“王”、“有”、“子”、“手”、“正”等,有些肥笔无疑是后世简书“重笔”之先导。
根据本人的实践体会,我以为临习《墙》应把握以下几点:
1,笔法。该铭线条粗细大致相近,首尾统一,笔势完全呈现“写”的态势,没有丝毫做作之笔。线质含蓄、凝练,厚重而富有韵致。因此,用笔既要有力度,又要注意畅达,“涩味”不可过重。具体讲,起笔应锋尖反向轻轻落纸,然后顺势转朝行笔方向,使笔毫呈“中锋”状态,再力贯锋尖,提笔运行。行笔不宜过快,提按起伏更不能过大,这种笔法有点近似于甲骨文的“尖锋圆颖”,只不过头部更加厚实、线条也更内含罢了。收笔应逐渐收锋上提,不宜过猛,力驻锋尖后,再继续下一个落点。需要注意的是,临习此铭应当笔沉墨实,笔笔“走”到,千万不要写来轻飘、滑浮,但也不要将它当作“玉箸篆”对待而使线条程式化,而事实上作为“写”,即便是“秦小篆”,也不可能每一个点画的“头部”全都一个样,线条的粗细也完全“等匀”,而应当有其自然的细微的变化;
金文及其临写技法
金文概述
●周毛新
“金文”又叫“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刻在各种青铜器上的铭文。它有凹凸之分,一般来讲,凹的阴文称“款”;凸的阳文叫“识”,所以,金文又可称“钟鼎款识”。
“金文”属于“古文字”,它始于夏,历经殷商,盛行于西周,是篆书中时空跨度长、存世数量多、书风最突出的一大系列。如果说,夏禹收九州进贡来的金属铸成了九个大鼎标志着石器时代的结束,青铜器时代的诞生。那么,在以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金文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也伴随青铜器技术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从而谱写了中国书法史上一段最辉煌的篇章。
史牆盤銘釋文
史牆盤銘釋文
曰古(嘏)文王,初盭龢(和)于政,上帝降懿德大甹(屏),匍(撫)有上下,□(會)受萬邦。□(執)圉武王,遹征四方,達殷畯民,永不(丕)巩(鞏)狄虘,微(凯)伐尸(夷)童。憲聖成王,左右綬(受)□(敹)剛(綱)鲧(系),用肇□(徹)周邦。淵哲康王,丏(勔)尹億疆。宖(弘)鲁卲王,廣□(懲)楚荆,隹(唯)寏(焕)南行。祇覠(景)穆王,型帥宇(于)誨(谋)。緟寧(宁)天子,天子□(愙)□(纘)文武長剌(烈),天子□(亹)[壽]無匄(害),蹇(謇)□(祁)上下,亟□(熙)□(桓)慕(謨),昊照亡斁。上帝司夒(夏),尣(尢)保授天子绾令(命),厚福、豐年,方蠻亡不□(窋)見。青幽高且(祖),在微靈處,雩武王既(烖)殷,微史刺(烈)且(祖)廼(乃)來見武王,武王則令周公舍□(寓)于周卑(俾)處。甬叀(惠)乙且(祖),逨匹氒(厥)辟,遠猷腹心,子(兹)□(纳)粦明。亞且(祖)且(祖)辛,□(禋)毓(育)子孫,繁□(祓)多孷,齊(觩)角熾光,義(宜)其禋祀。害屖(胡遟)文考乙公,遽爽得屯(纯)無□(誎),辳嗇(穡)戉(越)曆。隹(唯)辟孝友,史牆夙夜不墜,其日蔑曆。牆弗敢抯(沮),對揚天子丕顯休令(命),用乍(作)寶尊彝。剌(烈)且(祖)文考,弋(式)貯授牆爾□(黻)、福褱(懷)、□(祓)彔(禄)、黄耈、彌生。龕(堪)事氒(厥)辟,其萬年永寶用。
3,结构。字形呈长方形,但它工整而不刻板,严谨又极具变化。字形的处理均“因字赋形”,即笔画多者任其大、笔画少者任其小,且疏密有致,长短得宜,格外生动。切忌“大字促小、小字展大”。
4,章法。有行有列,但空间感极强,这种疏朗萧散的布局和优美舒展的字形构成了极强的形式感,因此,无论临作或创作最好不要写来拥挤。
值得一提的是金文中的另一类书体。我们知道,金文属于正书,字体大多平实、整严、工稳、端庄,但并不等于说所有铭文都是如此。而事实上无论哪个时代,都存在与“工”相对应的“率”的一路书体,金文也不例外。如商代晚期的《小子卣铭》、西周成王时的《複尊》、康王时的《叔父卣铭》、昭王时的《令簋铭》、恭王时的《鼎铭》、《曹鼎铭》及厉王时的《散氏盘铭》等,这类金文看似“粗糙”,然却暗藏“玄机”,对此千万不可小视而应给以足够的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