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合集下载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在小说中,吴敬慈用笔触犀利的讽刺手法揭露了当时儒家世家的虚伪、贪婪和世俗。

比如,他讽刺了人们对功名利禄的狂热追逐,揭示了儒家世家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的现象。

在小说中,魏家和曾家的一些人物将功名利禄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惜牺牲真情、友谊和道德底线。

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阿谀奉承、争权夺利,甚至为了财富背叛亲人、欺骗朋友。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暗讽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政治官员、学者和文人的虚伪和狭隘,揭示了功名利禄的盲目追求对人性的腐蚀和侵蚀。

此外,吴敬慈也借助讽刺的笔法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婚姻买卖的丑恶现象。

在小说中,一些男性人物对女性的歧视和虐待是随处可见的,他们把女性视为附庸和玩物,不尊重女性的人格和权利。

而在婚姻方面,一些儒家世家把婚姻当成一种交易,用金钱和地位来换取婚姻,完全忽略了婚姻的纯真和真情。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思想和婚姻买卖的弊端,展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拯救。

除此之外,吴敬慈也通过描写一些儒家世家的教育观念和方式,讽刺了其独断专行、不重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缺陷。

在小说中,一些儒家世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欺瞒学生、扭曲真理,让学生只知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和创新。

这种教育方式把学生们束缚在形式主义的牢笼里,剥夺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使他们变得愚昧和盲从。

吴敬慈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讽刺了儒家世家对教育的狭隘和局限,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教育的问题和危害。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通过对儒家世家的描写和讽刺,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关怀。

通过讽刺的手法,吴敬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和问题,提出了对封建社会的改革和改进。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分析,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讽刺艺术,为后人提供了反思和启示。

举例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举例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举例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儒士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该小说以讽刺为主题,通过对人物、事件、制度等的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虚伪。

以下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十个例子:1. 讽刺科举制度小说中的主人公孙文台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士子,他参加科举考试多次未中。

小说通过讽刺孙文台的遭遇,揭示了科举制度的不公和腐败,以及官员的不负责任。

2. 讽刺士人的功利心态小说中的士人们为了谋取官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与人合谋陷害他人。

他们的行为暴露了士人的功利心态和道德堕落。

3. 讽刺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小说中描写了许多朝廷官员贪污受贿、虐待百姓的情节。

通过对这些官员的描写,小说讽刺了朝廷官员的腐败和无能。

4. 讽刺封建礼教的虚伪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被突出描写,其中有许多女性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不能自由发展,被迫嫁入豪门。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对女性的压制。

5. 讽刺士人的虚伪面孔小说中的士人们常常以仁义道德自居,但实际上他们却心机深重,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这种描写讽刺了士人的虚伪面孔。

6. 讽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小说中描写了不少的官员、士人和底层百姓的生活,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小说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上层人物对下层人物的压迫和剥削。

7. 讽刺官员的官僚主义小说中描写了许多官员对百姓的任性和傲慢态度。

这种描写讽刺了官员的官僚主义,以及他们对百姓的不负责任。

8. 讽刺士人的虚荣心小说中的士人们都有很强的虚荣心,他们追求官职和名利,不顾道德和良心。

这种描写讽刺了士人的虚荣心和对名利的贪婪。

9. 讽刺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小说中的人物多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他们对外界的事物缺乏了解和认识。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封闭性,以及人们的愚昧和无知。

10. 讽刺封建社会的伦理底线小说中的人物往往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违背了伦理底线。

这种描写讽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底线的低下和人们对伦理的漠视。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之一、以描写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考试为背景,讽刺儒家文化的荒谬与封建社会的腐败。

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讽刺儒家文化。

小说通过主要人物秀才父子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的虚伪、假大空和虚无缥缈。

小说中,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拜师讲究官运,这种人云亦云、追求虚荣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功名利禄的过分强调,暗示了虚伪的儒家精神。

同时,小说通过描写科举考试中的陈述文的空洞与虚妄,批判了官僚文化中所主张的空洞、形式主义的虚无缥缈,讽刺了科举制度对于真才实学的无视与削弱。

其次,讽刺官僚体制。

小说中以主人公秀才父子的遭遇为线索,描述了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全过程,揭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拜爷吃爷、狼狗相咬等现象。

秀才父子为了取得功名,不择手段地向上投降,屈从于权贵势力,暗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与丑陋。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讽刺了官僚体制中相互攀附与利用的关系,通过让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嘲讽与鄙视,间接地嘲讽了整个官僚体制。

再次,讽刺社会道德沦丧。

小说通过描述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追求虚荣和阿谀奉承等行为,表现了封建社会中道德沦丧的现象。

秀才父子不顾个人的道德底线和良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这种道德沦丧的行为在整个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讽刺。

通过对个人道德底线的突破,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道德观念的扭曲与腐化,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儒家文化的假大空与虚伪,呼唤了新文化的崛起与发展。

其次,它对官僚体制和科举制度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权力寻租、腐败现象的丑恶,为后来的提供了借鉴。

再次,它对道德的讽刺与警示,提醒人们重视个人道德底线,促进社会的道德进步。

最后,它还对人生的无奈和社会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刻思考,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秩序的反思和探索。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儒林”为背景,讽刺了当时的士人庸俗贪婪,矫揉造作,形成了一定的讽刺艺术。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表现。

一、渗透毒瘤式的讽刺手法贯穿全书《儒林外史》以王良、胡世安等人的形象,将当时的士人生活方式及其上层机构剖析得淋漓尽致。

书中主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他们的行为表现,通过抡弄笔杆式的文字,将士人的庸俗与媚俗等滥觞之心展露无余。

读者很容易看穿士人的虚伪和丑陋。

二、透过讽刺来揭示了社会问题《儒林外史》讥讽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存在的种种问题。

船场骗局,应试制度中的“塞翁失马”式的变故,茶肆的风月场所……种种丑恶的现象使人不得不深思。

作者在揭示这些问题的同时,以笔为刀,在揭示问题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批判,展现了儒林虚伪、庸俗的一面,使人们洞察到人性黑暗的一面。

三、巧妙地运用讽刺的手法《儒林外史》通过巧妙的讽刺手法,使人物故事更具魅力和生动性。

讽刺尤其体现在人物与道德的冲突上。

例如,“卖国奴”、”市井儒雅”等等等。

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对各种生活习惯、观念的讽刺,也可以看到实际的生活中,个人的真实面貌。

这既是对人物刻画的一种追求,也是对文化历史的反省、对现实的一种批判。

四、细节入微的写作风格更让讽刺生动而深刻嘲讽还有一种风格,那就是细节入微。

在《儒林外史》里,作者也是这样写的。

例如,小说中讲到了古时候的夜馆。

然而,这个夜馆却不是一个餐馆,而是一个进行嫖娼的场所。

小说描绘了夜馆的一切,从菜单到人们吃的方式,到场所的布置和服务等等。

通过将这些表现得细节化,让讽刺更加生动、突出。

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类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是深入人心的,教人深深感受到了士人的生活、“诗经国风”中的古风雅俗,创作者通过娓娓叙说,展现了当时的风俗不对与真实人性的不同层次,由此呈现出的《儒林外史》以及众多同类作品都应被奉为经典,塑造了“讽刺小说”的典范形态。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儒林外史》是明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艺术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儒生文士为主题,通过对儒学士人的揭示和讽刺,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现象。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品通过讽刺手法揭示儒生的虚伪和虚荣心。

小说中的儒生形象虽然标榜儒学的道德规范和学识修养,然而却常常沉溺于权势和荣誉的追逐,为了个人利益而背离儒家的价值观。

例如,主人公黄金华在初入仕途后,不断追求名利,对周围的贤才和朋友也不择手段地竞争和打压,致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纷争和苦闷。

作品通过揭示这些儒生的虚伪和虚荣心,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伪善面目的批判。

其次,小说运用夸张手法塑造儒生的丑态。

小说中的一些儒生形象都被放大了其丑陋的一面,例如,黄金华的恶毒和阳谋、冯铸的假仁假义、张惟中的虚伪和迂腐等。

这种夸张表现手法不仅凸显了这些人物的虚伪和可笑之处,也对当时士人阶层的道德水准作了深刻的讽刺。

再次,小说以儒学为背景,讽刺了儒学的教条和空洞。

小说中儒生们热衷于传统的儒家经典和名目繁多的礼仪,而对于儒学的本质和实践远远不够重视。

他们对儒学的追求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而不是真正理解和实践儒学所倡导的道德、仁爱和智慧。

因此,小说对于当时的儒学界提出了深刻的讽刺,称其为“儒学至无算,算来一本空”、“点缀文章名利路,不肯玉之同声”。

此外,小说还通过揭示儒生的苦闷和无奈,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僵化与腐败。

小说中儒生们常常为了追求名利和地位而争斗不休,为了社会地位不惜毁灭自己的家庭和人生,最后却发现权势和地位并不能给予他们真正的幸福。

这种描述不仅表现了儒生的苦闷和无奈,也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的扭曲和社会环境的腐败。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不仅通过对儒生的置让和讽刺,也贯穿于整个作品的写作风格中。

以下是作品的一些写作特点:其次,小说呈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与结构特点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与结构特点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与结构特点
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那可真是绝了呀!就说那范进中举后发疯的情节,多讽刺啊!这不就像现实中有些人一朝得志就忘乎所以了嘛。

它用这种夸张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一面,真让人不禁感叹呀!
2. 嘿,你们想想看,《儒林外史》里那些人物为了功名不择手段,像极了现在那些为达目的不顾一切的人。

它对社会黑暗面的刻画,简直就是一把锋利的剑,直插人心啊!比如严监生临死还惦记着两根灯草,这是多么荒唐可笑啊!
3. 《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也是很独特呀!不是那种死板的一条线走到底,而是像个大网一样,把各种人物和故事都网罗其中。

这多像我们的人生啊,错综复杂。

周进在贡院里的痛哭流涕,不正是对科举制度残酷的有力控诉吗?
4. 你们说,《儒林外史》把那些虚伪的儒生刻画得那么生动,这不就像是给我们照镜子吗?匡超人的堕落历程,真的是让人痛心疾首啊!这书的讽刺艺术真的是出神入化,高,实在是高!
5. 《儒林外史》对于官场的讽刺那叫一个深刻呀!一个个官员的丑恶嘴脸,活脱脱就是一场闹剧。

王惠这样的贪官,不就是社会的大害虫嘛!它用这些故事警示着我们,能不让人重视吗?
6. 哎呀呀,《儒林外史》真的是太了不起啦!它的讽刺艺术和结构特点相辅相成,把那个时代的种种问题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像杜少卿的豪放不羁,
与那些虚伪之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总之,《儒林外史》就是一部经典之作,让人读了就回味无穷啊!。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例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丑陋。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手法进行例析。

一、夸张手法儒林外史巧妙地运用夸张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极端荒诞可笑。

例如书中的主角方回,他是一个庸碌无能、无所作为的读书人,以功名为至高追求,却因自己的无能和无知而频临失败。

吴敬梓通过夸张方回的荒谬行为和口才不佳的表现,讽刺了当时的官僚主义和功利心态。

二、颠倒乾坤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巧妙利用颠倒乾坤的手法,让读者通过对比来认识社会的真相。

他通过比较传统儒家的道德伦理和儒林中人的真实行为,揭示了士人们为了得到官职而不择手段、丧失了道德底线的现象。

通过颠倒乾坤,吴敬梓让人们反思传统的价值观念,并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

三、讽刺揭露儒林外史通过讽刺揭露的手法,将当时社会弊端暴露无遗。

吴敬梓对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士人的投机取巧和社会的虚伪现象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例如书中的明鉴司,以审理案件为名,实际上是以贪污受贿为目的,完全背离了正义与公正的原则。

通过讽刺揭露,吴敬梓让读者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对话讽刺儒林外史中的对话讽刺手法,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讽刺他们的愚昧和虚伪。

例如书中的方姓兄弟,他们以品行高尚和清白自居,却事实上卖官鬻爵、搞权钱交易。

吴敬梓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揭示了他们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对话讽刺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思想和真实面貌,产生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五、情节讽刺儒林外史通过情节讽刺,将社会的荒谬和愚昧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书中的恩泽府,以小说主角方回的父亲方澹为首的官员,他们高官显爵却心胸狭窄,残忍虐待百姓。

吴敬梓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让读者看到了这些庙堂之上的虚伪人物的本质,讽刺了他们的无能和残忍。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是一部充满讽刺的作品,通过夸张手法、颠倒乾坤、讽刺揭露、对话讽刺和情节讽刺等多种手法,对当时社会的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研究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研究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高超,是清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吴敬梓巧妙地运用 对比、白描、夸张等手法,将社会上的各种假、恶、丑现象揭露无遗。
1、对比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人物前后行为的反差,突 出其讽刺效果。例如,小说中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一个极尽鄙 视,一个极尽讨好,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
2、白描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生动描绘,使人 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范进中举后的癫狂状态,吴敬梓用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 描写,将其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既感到好笑又深感悲哀。
3、夸张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还运用了夸张手法,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夸大描写, 突出其讽刺效果。例如,小说中的严监生为了节省一根灯草,临死前还伸出两个 指头不肯断气,这种夸张的描写让人不禁让人感叹当时社会的吝啬之风。
1、对比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人物前后行为的反差,突 出其讽刺效果。例如,小说中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一个极尽鄙 视,一个极尽讨好,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
2、白描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言行的生动描绘,使人 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范进中举后的癫狂状态,吴敬梓用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 描写,将其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既感到好笑又深感悲哀。
小说还对官场腐败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官员们贪污受贿、营私舞弊,甚至为 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草菅人命。这种腐败现象不仅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严 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总之,《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其高超的讽刺 艺术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成为了经典之作。它不仅揭示了清代社会的各种弊病和丑 恶现象,而且也展现了吴敬梓作为一位伟大的小说家的高超艺术才华。

简述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简述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简述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这本书,嘿,真的是一颗璀璨的文学明珠!它的讽刺艺术,简直让人拍手叫绝,仿佛是用风趣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作者吴敬梓,真是个有意思的家伙,他的文字里满是对社会的观察,对人性的剖析。

说白了,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陋现象。

你看,那些读书人,满口仁义道德,结果却私下里勾心斗角,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书中的人物,真是各有千秋,有的狡猾如狐,有的愚笨如牛。

像那个什么“孙秀才”,可真是个笑话,整天想通过读书当个官,结果却只是个“白脸书生”,死读书不求甚解。

唉,读书也不能只看书本,还得懂点儿人情世故呀!再说了,书中那些贪官污吏,哎哟,简直让人气得牙痒痒。

他们个个口口声声说要为民做主,结果背地里却在贪污受贿,真是表里不一,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像一把锋利的刀,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这些假仁假义的伪君子。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这些人就像穿着西装的“苍蝇”,表面光鲜亮丽,实际却是个个臭不可闻。

他的文字中那种调侃的语气,仿佛在说:“哟,你们真是牛!这本事也就只会在嘴上了。

”那种生动的描写,让人忍不住想哈哈大笑,甚至想拍手称快。

再说说那些读书人,真是千奇百怪,有的拼命考秀才,结果连个及格都没能拿到,有的则是靠家世背景,混了个功名,根本就不需要真才实学。

像那种“金榜题名”的喜悦,跟今天的“晒成绩”也没什么区别,都是为了让人羡慕,结果背后又有多少辛酸苦楚呢?简直就是一出无形的喜剧,让人哭笑不得。

而在这本书里,吴敬梓不仅是批判,更是用心良苦地让大家反思。

你看,他笔下的人物,虽然让人捧腹大笑,但其中却藏着无尽的深意。

他想告诉大家,光有书本知识不行,做人还得有道德,有良心。

可不是说书读得越多,就越能混得好,反而是要学会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是真本事!书中那些插科打诨的小段子,真是让人捧腹。

比如说,有的人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先生,居然当面问:“您这是读书读傻了吗?”这种调侃,恰到好处,不仅好笑,还能引人深思。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前言《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重要的纪实小说。

小说通过对儒者的讽刺和揭示,剖析了当时社会上种种现象,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众多弊端。

本文将从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寓言故事,探讨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一、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1. 善用夸张手法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善于运用夸张手法来描绘人物特征和社会现象。

比如,在小说中,他将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塑造得像个学问渊博的大儒,以此来讽刺当时学者的虚伪和假装。

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得讽刺更加生动有力,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荒诞和荒谬。

2. 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形象和行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展现了明显的讽刺意味。

他将那些拥有实际才华和思想的人塑造成不为世俗所容的形象,而那些空有虚名和伪装的人则被描述得光彩照人。

这种对比手法让人们看到了虚伪现象的本质和荒谬之处。

3. 采用讽刺的对话和行动小说中的讽刺不仅在描写上有着独特的手法,而且在对话和行动中也达到了一个高度。

通过对话和行动中的揶揄和戏谑,吴敬梓成功地展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虚伪和谄媚。

这种对话和行动的讽刺手法,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犀利批判。

二、小说中的寓言故事1. 《禽兽故事》《禽兽故事》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寓言故事,通过故事中的动物形象,讽刺了社会上的强权和欺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燕子被一只老鹰所欺负,最终在其他动物的帮助下,成功打败老鹰。

这个故事通过动物之间的斗争,折射出人们对抗欺凌和压迫的决心和智慧。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吴敬梓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压迫。

2. 《雀鼠之辈》《雀鼠之辈》是《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雀儿和一只老鼠的故事。

在故事中,雀儿相当于高官显贵,老鼠相当于平民百姓。

故事通过雀儿和老鼠之间的交往,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和不公平。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根据实际写法,情况是假的。

他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从具体的情节发展、场景中自然地揭示人物的反讽,不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恨倾向,让人物自我表演。

比如第十四回写马二先生游西湖,通过马二先生本人的表演,讽刺了迂腐儒生可笑可怜的本质特征。

2.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

作家“秉承公心,指摘时弊”,不一味描写对象的喜剧性特征、可笑的一面,注意到其性格中的某些正面因素。

因而使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

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出可笑性格。

但他同时又心地善良、慷慨仗义、息人之难。

3.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

善“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

喜剧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如周进的哭死,范进的笑疯等。

4.通过人物前后相悖的语言行为相对照,在不经意中显现其真面目,达到讽刺之意。

对同一对象的矛盾态度对照:胡屠户对范进的前骂后夸。

堂皇言辞与卑鄙行为对照:如严贡生强圈别人猪,却自夸“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5.通过合理的夸张,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显示讽刺意味:如周进的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事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6.讽刺的语气里对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感情。

一些讽刺作品受到无情的抨击,而另一些则包含同情和怜悯。

7.小说人物的取名。

如王德、王仁一忘德、忘仁,昏朽的“二进"竞然名“进”,姓“周”姓“范”,“周”有“方正”,“范”为“范式”的意思。

8.意外的描述。

比如用当面曝光的方式,把讽刺对象置于尴尬的境地。

或者用其他人物无情地嘲讽被讽刺的对象,让其看起来很丑。

9.戚而能谐、婉而能讽。

描述悲惨的故事时,使用幽默的语言。

在对腐朽的封建末世批判时,使用委婉平和的语气。

他没有泼妇骂街一般,而是客观描写,没有一句坏话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讽刺境界。

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内容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经典的讽刺史诗,他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写作手法生深刻的剖析了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知识分子内心,对封建社会中那些不知廉耻追逐功名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卓越的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弊端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这部小说虽借明朝的历史,但描绘的人物和叙述的故事多清朝生活中真人真事,因此,《儒林外史》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且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第一次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

小说对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剖析,对封建社会中不知廉耻追逐功名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儒林外史》是具有独特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高成就的长篇小说。

它有与其他小说的共同特点—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除此以外,它还达到了其他小说没有达到的高度;作为一部讽刺杰作,鲁迅高度评价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认为它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使后来者难以为继。

(1)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精辟地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是后亦解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儒林外史》有自己的特色,即强烈的讽刺性(包含丰富的戏剧效果)。

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强烈的讽刺效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

其讽刺艺术达到了前无来者的高度。

在中国小说的长廊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儒林外史》所描写和反映的内容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这和许多著名的长篇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写道:“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论《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论《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卓越的讽刺艺术,它为我们提供了塑造讽刺艺术形象的完整经验。

具体表现为:1. 讲究真实。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形象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生活真实,甚至如范进中举发疯这样的例子也都有生活原型。

2. 讽刺矛头只对准反面人和事。

吴敬梓的讽刺是为了挽救世道人心,他的讽刺只针对当时世风的堕落、文人的丑行,而不对正面的人和事加以讽刺。

所以鲁迅说《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是少有的“以公心讽世之书”。

3. 运用特殊的技巧和方法婉曲讽刺。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特色是“婉而多讽”,作者并不直接发表看法,却通过婉曲的艺术手法,表现发人深思的讽刺意味。

具体的讽刺手法包括夸张、对比和对照等。

(1)夸张:如严监生家财十万却因为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范进中举发疯等。

(2)对比、对照: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前倨后恭、判若两人;范进居丧期间不肯用象牙筷子,却可以吃大虾元子;严贡生吹嘘自己从不占人半丝便宜,却讹船家船费、吞亡弟的财产;范进中举前门冷落,中举后却门庭若市。

从艺术上来说,《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自从有了《儒林外史》,中国小说“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完整而又全面地体现了中国讽刺美学传统。

一.独特的连环短篇结构,强调人物突出的特征言行《儒林外史》继承了史传、三言和《水浒》的结构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连环短篇结构。

作者不是从写人出发,而着重在描写世相,借人物描出世态的画相,所以全书无主干人物贯穿。

在本回中为主要人物,到另一回则退居次要地位,又以另一人为主,如此传递、转换,各有中心,各有起止;而每个以某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片段,又互相勾连,在空间时间上连续推进,被此连贯,形成巨幅的画面。

每一幅画面,每一镜头,有以人为主的,有以事为主的。

看似不相属,但内里却展示文人社会传统思想和生活的崩溃这个总体构思串连。

作品在性格塑造上既不同于《三国》《水浒》,也不同于《红楼梦》,其强调人物突出特征的言行,进而渲染能表现特征言行的主要性格侧面。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独特的讽刺艺术而著称于世。

这部小说通过对儒林群像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其讽刺艺术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首先,吴敬梓善于通过对比来增强讽刺效果。

在小说中,他常常将不同人物的行为、思想和命运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弱点。

例如,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举前,他穷困潦倒,备受亲友的冷落和欺凌,连岳父胡屠户都对他肆意辱骂。

然而,一旦中举,他立刻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胡屠户的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之前的不屑一顾变得阿谀奉承。

这种前后的巨大反差,深刻地讽刺了社会的趋炎附势和人情冷暖。

再如,周进和范进这两个人物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对比。

周进在未考取功名时,只能在私塾里当先生,受尽了冷眼和嘲笑。

他去参观贡院时,竟悲痛欲绝地一头撞在号板上。

而范进也是在多年科举的折磨中苦苦挣扎,最终因中举而喜极而疯。

他们的遭遇反映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身心的摧残,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科举制度的荒诞和不合理。

其次,作者擅长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强化讽刺的力量。

在描写严监生临终时的场景,就运用了极为夸张的手法。

严监生因为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他才放心地离去。

这种夸张的描写将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这种极度贪婪和吝啬的人性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同样,在描写胡屠户为范进治疯时,打范进一巴掌的情节也运用了夸张。

胡屠户平时对范进畏畏缩缩,此时却不得不壮着胆子打了范进一巴掌,而打完之后,他的手竟然疼得弯不过来。

这种夸张不仅表现了胡屠户的紧张和恐惧,也让读者对他的虚伪和怯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再者,吴敬梓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来展现讽刺的深度。

比如,在描写匡超人的蜕变过程中,通过他对待马二先生的态度变化这一细节,揭示了他的虚伪和忘恩负义。

起初,匡超人对马二先生感激涕零,言听计从。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充满了讽刺的宝藏。

说实话,读起来让人又想笑又想气,感觉作者吴敬梓像是在用一把尖锐的针,戳破那些伪君子的伪装,一点也不手软。

你看吧,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有的满口仁义道德,可惜都是假大空的纸上谈兵;有的自以为是地以知识为傲,却对社会的残酷一无所知。

吴敬梓就在这样的人物身上狠狠地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病态,简直就是在跟我们说,“你们这些人,嘴巴上说得天花乱坠,结果还是活得像个木偶。

”他通过讽刺,把那种“空谈理论”的做作气息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得直摇头。

比如说书中的范进,哦,他那一段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个范进,明明脑袋不太灵光,结果每次考试都靠着“运气”过关。

可他偏偏特别相信自己是什么“文人”,自己才是有学问的那一个。

哈哈,你说他能不被讽刺吗?那一副自命不凡的模样,完全就是在告诉大家,“我就是个文化人,能在学术上指点江山。

”可是,看看他最后被一纸状元封号,才明白了个中玄机——原来一切都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吴敬梓让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书生满肚子的空话,表面上都是“忠诚、正直、诚实”,但实际上呢?一个个都只是为了名利、为了前途,连最基本的自知之明都没有。

说到讽刺,不得不提的还有书中的朱尔东。

朱尔东是个典型的“有理想无能力”的角色。

他头脑一热,想着去考举人,却连读书都读不明白。

这个人呢,跟范进不同,他不是单纯的运气问题,而是缺少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却偏要装得自己能成大器。

他理想很丰满,能力却是零,简直就是在告诉你,空有一颗雄心壮志,却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注定要落得个“被人耻笑”的下场。

读着朱尔东的故事,你不仅能感受到那种笑中带泪的讽刺,而且还能看到当时那些人在追求功名利禄时的盲目和贪婪。

吴敬梓真的是在告诉我们,别总想着一夜成名,你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立足社会。

再看看书中其他那些人,个个都让你觉得既好笑又惋惜。

无论是程朝宗,还是孟青山,他们的形象都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社会中“虚伪”和“势利”的一面。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儒林外史》是明代文学大家罗贯中的一部爆笑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的“滑稽漫画”,用讽刺的文字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弊端,拨动了许多被压抑的心灵。

讽刺艺术比较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滑稽和幽默的手法,暗示地暗讽被讽刺的对象,以让读者看到他们脸上不自觉的笑容,以此来达到批判的效果。

《儒林外史》的主要讽刺艺术手法之一就是言语暗示法。

罗贯中在小说中经常利用这种方式,来暗示被讽刺的事物,从而把被讽刺的对象表达的淋漓尽致,起到了深刻的效果。

比如,在小说中罗贯中暗示徐誉的腐朽贪污及权贵腐败,说:“徐曰:‘我今日成人之礼,宁做不去?’曰:‘子非今日病也,初五比赛,今后全家安乐。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当徐誉想要跳过初五考试时,他暗示自己家庭中有腐败的行为存在,因此他担心如果考试成绩不好,全家人都会惹上麻烦。

另外,《儒林外史》中的一些题材也有讽刺的用意,比如描写科举考试的残酷场景:“又有一百分,未马蹄之前及鞭声之后,童童骇然,拜拜而起,而复坐,以反应考官的严厉。

”段描写不仅让读者看到当时考试的紧张气氛,也体现出罗贯中对科举考试的反抗精神。

此外,《儒林外史》中也有一些古代口头禅,以讽刺官员专权跋扈,比如形容他们不让他人插话的行为:“只为尊者,不为卑者,只为官服,不为老乡。

”罗贯中还将古代礼教上的理念反过来用于讽刺,让读者看清古代社会的腐败滋味,引发读者的反思。

最后,《儒林外史》中有几位人物既是官吏,又是专家,他们经常用智慧挫败对方,也是一种讽刺艺术,比如季大人和陈昌济,他们经常用一些刁钻的说辞来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让官吏无话可说,这也是一种暗讽。

总而言之,《儒林外史》以讽刺的手法描述了中国古代腐败的社会现实,这种讽刺艺术技巧也为文学史上留下了经典的佳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赏析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讽刺为主题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

这部小说以科举制度为背景,通过对儒林中的种种丑态和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讽刺,表现出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在《儒林外史》中,讽刺艺术的运用是非常显著的。

小说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幽默的语言,对儒林中的种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和讽刺。

例如,小说中描写了一位名叫王冕的儒生,他才华横溢,但却始终无法考取功名。

王冕为了追求科举考试的功名,不惜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抄袭文章,甚至向考官行贿。

这样的人物形象,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败和黑暗,更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除了人物形象的讽刺之外,小说还通过幽默的语言来讽刺儒林中的种种丑态。

例如,小说中描写一位名叫匡超人的儒生,他在考试中作弊,被考官发现后却反而指责考官不公。

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儒生的无耻和荒唐,更通过对儒生的讽刺,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黑暗。

此外,小说还通过对儒林内部的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败和黑暗。

例如,小说中描写了一位名叫王玉辉的儒生,他年年考试,年年落榜,最终因为无法支付官府的罚款而被迫逃亡。

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儒生的痛苦和无奈,更通过对儒生的讽刺,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不公和腐败。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是非常显著的,通过生动的
人物形象、幽默的语言和儒林内部的讽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黑暗,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分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分析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分析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赏析是如下:
1、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

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描写就尤为鲜明。

2、运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比如,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

3、吴敬梓用幽默而又带着冷嘲热讽的笔调,写出了当时人们的趋炎附势。

同时也抨击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反映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

作品主旨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儒林外史的多层次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的多层次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的多层次讽刺手法《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精湛的讽刺艺术而闻名于世。

这部小说运用了多层次的讽刺手法,对儒林群像以及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虚伪道德的批判。

首先,对比讽刺是《儒林外史》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作者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突出了他们的丑态和虚伪。

例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举前,范进贫困潦倒,老丈人胡屠户对他百般羞辱和斥责;中举后,胡屠户的态度立刻变得谄媚讨好,称范进是“天上的文曲星”。

这种前后对比,深刻地讽刺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

又如周进和范进,两人都是在科举道路上备受折磨的穷苦书生,周进撞号板的悲苦与范进中举后的癫狂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科举制度对文人心灵的扭曲和摧残。

其次,夸张讽刺在小说中也运用得极为巧妙。

作者通过夸张的描写,放大了人物的丑态和社会的荒诞。

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情节就是典型的例子。

作者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通过这种夸张的疯癫表现,将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迫害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严监生临死前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草而不肯咽气,这个细节的夸张描写,把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这种极端的吝啬行为感到悲哀。

细节讽刺也是《儒林外史》的一大特色。

作者善于通过细微的生活细节来揭示人物的本质。

比如匡超人在侍奉父母时的虚伪表现,他表面上对父母孝顺,实际上却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不择手段。

作者通过描写他在父母生病时的言行不一,以及后来的堕落过程,展现了他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又如马二先生游西湖时,面对美景毫无欣赏之情,却一心想着科举文章和功名富贵,通过这一细节,讽刺了他的迂腐和呆板。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点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点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点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点:
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作者吴敬梓通过描绘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科举制度的丑恶和灵魂的扭曲,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善于运用夸张和对比。

吴敬梓通过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揭示了人物言行的矛盾,使人物处于自我暴露和自我嘲讽的地位,从而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针对不同人物进行不同方式的讽刺。

作者能够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教育意义。

喜剧性和悲剧性的结合。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喜剧性,也揭示了他们的悲剧性,使整个作品既有讽刺的喜剧色彩,又不乏悲剧的深刻内涵。

通过人物前后言语行动的相互矛盾来确认人物的真实面貌。

通过这种手法,作者能够更加真实、深刻地描绘人物,使故事富有讥刺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一幅展示十八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他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历来被人们称颂。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其中“戚而能谐”,是指小说内容上的悲剧性,而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喜剧性。

“婉而多讽”,指其文不直接褒贬人物,通过精确地白描,再现情景,让读者在作者冷静地叙述中体会讽刺意味。

由此看来,鲁迅给予《儒林外史》极高的评价,认为它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并且部分的谈到了《儒林外史》讽刺技巧。

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其讽刺艺术。

一、真实而深刻的讽刺
结合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
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

我们不难看到作品中故事情节自然流露喜剧性。

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

将庄严与滑稽组合在一起,使人读来滑稽可笑,具有喜剧性。

之所以说其有真实性,是因为作者吴敬梓,仕途受阻后,生活陷入困境,饱尝人世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社会有了更清醒、冷峻的观察和认识。

所以作品用真实而典型的故事情节来体现讽刺的意味。

如马二先生游湖,对于湖光山色全无领略;肚子饿了,无选择的“不论好歹,吃了一饱”;遇到丁仙祠里扶乩,就想问功名富贵等,对于事件进行客观再现,用平淡无奇但真实的事讽刺了八股取士下,那些所谓“名士”的真实状态——表面风流潇洒,骨子里忘不了功名富贵。

结合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悲剧性:
吴敬梓能够真实的展现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

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的大笑……这瞬间可笑的行为又蕴涵着深沉的悲哀,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程朱理学对士人的腐蚀毒害,可最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是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

讽刺中,作者又给予被讽刺对象的不幸命运以深切同情,由对丑相感受的笑声里体会其悲哀。

所以说,作者的讽刺矛头虽落在具体形象上,但并没有停留在专刺某人某事,实际上把人物的种种劣行和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都与腐朽僵死的科举制度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刺入社会的本质方面。

悲剧性在正面人物身上也有体现。

作者描绘了一批真儒名贤,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

如杜少卿,淡泊功名,虽狂放不羁,但仍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他们以道德教化挽救颓势,但他们的理想于追求并不被凡夫俗子所理解,在那样的社会里,只能陷入苦闷孤独。

《儒林外史》的讽刺意味能够淋漓的表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物的塑造,吴敬梓运用一系列的表现手法进行人物塑造,使人物形象自身也具有讽刺意味。

二、高妙的讽刺写人手法
对照法:
即揭露人物前后言行的矛盾。

如塑造胡屠户这一形象,他以范进在科举上的成败为标准,来决定自己的态度。

对范进参加考试,他称之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中举后,范进立即从“癞蛤蟆”变成“文曲星下凡”;语言上从训斥、谩骂到讨好、取乐;给范进治病后,赶忙上去赔小心,见女婿衣裳后襟褶皱了许多,一路上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前倨后恭,一副地道的奴才相,如此等等。

在前后对比中就显出了一个活脱脱的势利小人形象。

夸张法:
夸张,是为了增强效果采取的放大手法,使形象强化。

运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作者以富有特征性的细节进行夸张性的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夸张并不是失实,而是更加突出本质。

范进得知中举后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手指回不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

将范进对于科举迷恋到痴迷的境界,胡屠户的愚蠢势力暴露无疑。

如上所述,《儒林外史》以讽刺笔法、深切的生活体验,描绘了一组组性格
迥异的人物形象,以他们的人生状态为封建社会立一面镜子,对当时社会现实做出了关阔而深刻的反映,正是如此,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班级:汉语1002班
姓名:刘蓉
学号:1011402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