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必躬亲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水必躬亲》教学设计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认识海瑞这一人物形象。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以及文章中交错使用的整句和散句。

3.感受海瑞的人格魅力,懂得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这篇文言文,篇幅短,易于理解。

教学时要突出一个“读”字。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充分认识海瑞不但治水躬亲,而且清廉的品质。

同时在“读”中学习文章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作者一方面从正面写海瑞躬亲、清廉,另一方面又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精短的文言文《治水必躬亲》,文章浅显易懂,俗话说:“书读百遍,而义自见”,这篇文章,老师想请大家通过多次朗读进行学习,大家有信心完成任务吗?
二、诵读学文
1.一读,读准音。

(1)自由读课文,同桌之间相互纠正字音。

(2)重点字音,教师在班级予以强调。

如“相度”、“胼胝”等词。

2.二读,通文意。

(1)分组合作,在小组内疏通文章意思,对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教师在巡视时,可以作适当点拨。

比如:“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中的“躬历”和“胼胝”;“布袍缓带”中的“缓带”等等。

这些词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老师的指点。

(2)你能将这篇短文的意思说出来吗?
要求学生在全班交流文言文意思,可以作适当发挥,只要不偏移文章的主要意思即可,但关键句子的意思不能出错。

3.三读,谈感受。

(1)默读,思考:你觉得海瑞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海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个清官,他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等等。

在文章中他躬亲治水,不辞劳苦,为民着想。

(2)你认为海瑞的精神在我们今天还有用吗?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谈正面因素,海瑞的精神品质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更需要。

4.四读,生疑问。

(1)读完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需要躬亲吗?请说说你的认识。

这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对课文内容再作细致探究,“于无疑处生疑”,读出自己的全新认识。

三、赏析写法
分组探究思考一下问题:
(1)文章的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为了突出海瑞的精神品质,证明中心论点,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3)文章的语言有着怎样的特色?
这三个问题重在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独特构思。

第一个问题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列举海瑞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个问题就全文而言,文章主要采用了事实论证和正比对比论证。

第二段则主要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

作者一方面从正面写海瑞躬亲、清廉,另一方面又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第三个问题要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的语言特色。

四、总结拓展
1.学生总结文章主要内容,并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包括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2.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治水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这样的材料,然后在班级举办一个“治水故事会”。

【资料宝藏】
1.作者简介
作者钱泳原名鹤,字立群,号台仙、梅溪居士,江苏金匮(今无锡市)人。

生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享年85岁。

他出身于江南名门望族,精通经史,博览群书,年方弱冠即离家远行,长期游历在外,足迹遍及直隶、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省。

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涯,为他的文学创作和史学考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晚年退隐归里,潜居履园,专心著述。

本书为钱泳的小品文集,以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笔流畅而著称。

全书共分为24目,涉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金石考古、文物书画、诗词小说、社会异闻、人物轶事、风俗民情、警世格言、笑话梦幻、鬼神精怪等许多方面,堪称包罗万象,蔚为大观。

2.钱泳《记事珠》稿本简介
“请”出《记事珠》稿本,细细翻阅。

察其字迹,遒劲有力,凝练不失流动,秀雅返于朴厚,刚柔相济,曲直相铺,自然流畅;其字结体严谨,同时极尽伸缩纵横之变化,具有动态美。

这样的手迹,很明显,出自功力深厚的书家之手,非一般人手笔。

翻看内页,间隔有作者跋他人碑帖、字画、书籍的草稿,落款为“勾吴钱泳”、“梅花溪居士钱泳”和“梅花溪弟钱泳拜稿”等,墨笔大量删改、圈画,笔力雄健、随意;大家手笔,名人气派,凡夫俗子难以企及,珍品无疑!
《记事珠》稿本中,作者(钱泳)记载了自己从十一岁(笔者按: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到八十四岁(笔者按: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期间亲历亲见亲闻的各种事迹;特别是详细记录了他平生过目鉴赏的大量碑帖、字画(及古物)之尺寸、款识、著作时间、印章与题跋,甚至细致具体到碑帖字数、字画内容和装裱等,述流传,断真假。

这些第一手文字记录,必将为许多碑帖、字画(及古物)的鉴定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揭开不少“神秘面纱”。

从有关内容和字迹推断,《记事珠》稿本手迹,书写时间起于嘉庆十年(笔者按:即1805年,时年作者钱泳四十七岁),止于道光二十二年(笔者按:即1842年,时年作者八十四岁);也就是说,该稿本为钱泳嘉庆十年(1805)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共计三十七年间的部分笔记。

这些笔记都为“原始”的草稿,墨笔大量删改、增补,有的还被朱笔圈定,红黑纷呈,颇为杂乱。

这些“原始状态”的草稿,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作者(这位著名人物)人生思想的真实历程,治学、著书的真实过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历史学博士、北大历史系著名教授辛德勇先生指教,古代学者作笔记,都是这样日积月累,然后遴选归类;其中朱笔圈定的,表示作者选定欲收入刻印本(或曰“出版物”)之部分;很明显,钱泳《记事珠》稿本当属此种情况,可遇难求!
信函草(底)稿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钱泳写给斌良(1784---1847,满州正红旗人。

字笠耕,号梅舫。

闽浙总督玉德子,以父荫得官,历官刑部侍郎、驻藏大臣。

钱泳刻印其《抱冲斋诗集·石刻》和《寿金庵石刻》等)、鲍勋茂(歙县人。

字树堂,号让斋,晚号耕叟。

乾隆举人,授内阁中书,后入军机处。

盐商巨富鲍志道次子,生平慷慨好义)和冯登府(1780---1841,嘉兴人,号柳东。

钱泳的儿女亲家。

嘉庆进士,宁波府教授,擅长掌故)的一批手札,详细记载了当时题跋装帧奇书《金瓶梅》、摹刻碑帖、出版书籍的工价、纸张、时间和各项开支等,细致入微,几乎面面俱到;这批手札草(底)稿是了解与研究清代刻印、销售书籍碑帖的第一手史料,无比珍贵!
3.教学设计ABC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引导学生用“三看一查”(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查工具书)的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地制宜,终将水患制服,被后世传为佳话。

清官海瑞,他体恤民情,严惩贪官污吏,与包公齐名,被称为“海青天”。

可同学知道吗?他在治水上也颇有成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有官海瑞治水的文章《治水必躬亲》,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水患的。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读音,听清停顿。

2.学生朗读,先个别朗读,其他同学为其纠正。

最后集体朗读。

三、疏通文意
1.了解主要词语的意思。

(见书上的注释)
补充:盖(就因为)地有高低躬亲(亲自发放)扣(克扣)随官人役(随同的管理差役)尝(曾经)必如是(必须像这样)举(成功)如(如果)
好逸恶劳(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利忘义(计较私利,忘记公益)
2.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

四、研读课文
1.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请在文中画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2)若治水不躬亲,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为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3)文章以海瑞治水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他是怎样证明观点的?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作适当补充。

课文第一段:文章开头一句,用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治水不可固执一端,接着用“盖”领起下文,解释不可固执一端的原因,并用两个“非……不……”双重否定句式,强调治水必须观察、测量和广泛征求意见的重要性;然后用“是以”一句,得出结论,提出论点——“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课文第二段:这一段先正面讲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接着从反面说,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来说明如果海瑞不躬亲、不清廉带来的后果是治水不成。

思考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是提出论点,而第二段是用海瑞的事实来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

五、探究拓展
1.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读了这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
哪些新的认识?
海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个清官,他为民请命,清廉公正,严惩贪官,刚正不阿等等。

课文中写海瑞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要躬亲吗?请谈谈你的感受。

六、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诵课文,体会整句和散句的表达作用,能够背诵出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议论短文。

文章结构比较简单,论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它比较充分的体现了议论文的特点,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论述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大禹吸取其父经验教训治水成功的故事,引出学生对治水方法的讨论。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深入调查研究。


二、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四、研读课文:作者对治水之法有何见解?这一论点作者是怎样提出的?
反面强调:两个“不可”
双重否定句:“非……不……”
提出论点:“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五、学生合作探究作者的论证正面论述: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

反面论述: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来说明如果海瑞不躬亲、不清廉带来的后果是治水不成。

六、思考海瑞治水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开展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如词语理解竞赛、背诵比赛、改写比赛等。

合理引导,安排得当,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

2.教师选择重点难点词语,通过幻灯展示,请各小组抢答。

三、当堂背诵比赛
1.比赛规则:时间,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

2.小组交叉检查,检查打分。

四、改写比赛
①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海瑞治水时的情形。

②请组员听故事评故事,然后修改完善。

③小组推荐代表,向全班讲述。

④师生评价打分。

五、综合评价
将三轮比赛的成绩加起来,评出获胜组,也可评一些特别的个人奖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树立团队精神。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8、9合期文/孙迎辉、吕海涛)
4.海瑞上任
朝廷派海瑞做淳安知县。

他上任时,一不坐轿,二不乘船,只穿了一件普普通通的秀才
衣,骑着一头骡子,带着书童海安,悄悄地进了淳安县界,沿着茶园小溪一条小路向前走去。

再说茶园小溪,有个姓冯的大财主,方圆十来里都是他的田庄,他又是淳安县衙冯县丞的结拜兄弟,平日仗势欺人,当地百姓背后骂他“冯剥皮”,到县城里去,都不敢打他家门前经过。

这天,冯剥皮正和冯县丞在中堂喝酒猜拳,突然听到门外吵闹,就绷着一副木板脸皮走了出来。

只见七八个家人跟一个骑骡的穷秀才争吵,冯剥皮站在台阶上大声骂道:“呸!哪里来的瞎眼乌鸦,竟敢在大爷门前吵闹!”立即吩咐打手:“快把这个野种拉下来,骡子没收!”
打手们一拥而上,不由分说,就将海瑞从骡背上推下来,把骡子牵走了。

海老爷见他们白天打劫,肚皮都气炸了,跑上前去问:“你做事讲不讲理?为何无故抢我的骡子?”冯剥皮冷笑一声:“咦,你这还不懂?你的骡子从我家路上经过,当然得没收!”海老爷也大笑一声:“自从盘古开天地,大路一万八,小路三万六,哪一条不是老百姓走出来的?田有田契,地有地据,这条路是你家的,拿出凭据来看看!”冯剥皮被问得无话可答,把木板脸皮一放,喝道:“来人啦!掌嘴!”一声吆喝,就有四五个打手拥上来要绑海瑞。

海老爷站在原地动也不动,说:“慢来!我一不偷,二不抢,你凭什么绑我?你一不是官,二不是吏,又凭什么掌我的嘴?”冯剥皮笑道:“好哇,你以为我无法治你吗?来人,快请县丞兄出来!”这时,冯县丞正在中堂喝得晕头转向,吃得满嘴挂油,一听有请,连忙理理衣衫,摇摇摆摆地走了出来,打起了官腔:“何人大胆,敢在这里吵闹,打搅本县吃酒?来人啦,把他拿下!”
海瑞被连人带物拽进中堂。

冯县丞喝道:“冯爷的房子在这里,屋前的路就是冯爷的。

你走了他家的路,他家就该牵走你的骡。

你喧闹不休,扰乱民心,一定是不法之徒。

来人,查看一下他的包袱!”
家丁们夺下海安背的包袱,七手八脚打开一看,只见里面整整齐齐放着知县的官衣、官帽和官靴。

大家都吃了一惊,冯县丞看了,也吓得倒吸了一口冷气,他想:“这穷秀才哪来的官服?听说最近朝廷要补个知县来,莫非就是他?”他越想越怕,鼻尖上直冒汗。

这时,海瑞从怀里掏出吏部文书和印信,亮在冯县丞的面前。

冯县丞和冯剥皮一见,“扑通”跪倒在地上,连连磕头:“大人恕罪,大人恕罪!”
后来,海老爷把冯县丞革了职,狠狠打了冯剥皮40大板。

茶园一带的老百姓人心大快,都说:“海老爷没上任就给老百姓出了怨气,真是海青天哪!”
(王召里欧湘林刘金林搜集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