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上的数学——浅议“手”在数学教学中的妙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指上的数学——浅议“手”在数学教学中的妙用每个人都有一双手,这双手不但可以用来拿东西,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最简易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在数学教学上的功效妙不可言。

无论是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还是“统计与概率”等知识领域中,只要教师善于开发、挖掘、利用,让学生手、口、眼、脑各种感官并用,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学生的“手”就会变成一张会说话的“嘴”;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一把能破解疑难的“钥匙”,一架传递情感的“桥梁”,此时的数学课堂定当是情趣横生,魅力无穷。

1 巧用“手”记忆计量单位及进率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多种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等。

计量单位的进率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地方,将各种计量单位混合在一起之后就更加的混乱,学生回忆起来也不容易。

在记忆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时,大多数学生有些同学是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使用时就容易暂时失忆,往往张冠李戴。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用手指来帮助记忆,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记得快、记得牢。

长度单位:可以伸出左手,五指张开,掌心朝向自己,从小拇指到大拇指依次代表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五指与长度单位按大小顺序依次对应起来:大拇指是手指的首领,它最伟大,我们把它看作千米,食指第二大,看作米,依次中指为分米,无名指为厘米,小指最小,看作毫米。

同时规定: 1 个小指缝表示1 个“0,”表示进率是10。

而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大指缝表示3 个“ 0,”表示进率是1000。

这样,在计算长度单位进率时,如果大化小,隔几个小指缝就在“1的”后面加几个“0,”大指缝加3 个“0,”小化大则反之。

如想知道米和毫米的进率,食指和小拇指之间有3个间隔,就在1 的后面加3个0,就是1000,所以1 米=1000 毫米。

面积单位:用5 个手指分别代表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不过,这次食指要与中指尽量分开,与大拇指靠在一起,这样依然用距离的大小表示进率的大小,即公顷与平方米间的进率是10000,而其它两个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

这种特殊的手形帮助记忆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多了,从而使记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变得很轻松。

质量单位:可以伸出左手成ok 状,从小拇指到中指分别代表克、千克、吨,他们之间相邻的进率是1000,这样就比较容易记清楚如何去转化了。

记忆时用手指表示单位,用指缝表示单位间的进率。

手指与指缝无形中构成了方便、实
用的进率表。

借此,学生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或验证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学生在应用时,偶尔遗忘就可以信手拈来,用手指进行联想,从而对所学知识较好地进行巩固与掌握。

时间一久,学生就会记忆深刻,不易再忘。

建立直观表现:利用手的直观性,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单位的实际大小呢,比如指甲的厚度约1 毫米,宽度约1 厘米,张开大拇指与食指,两手指尖间的距离约1 分米,两手臂分别向左右两侧方向平伸,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的距离约1 米。

指甲面的大小大约是1 平方厘米。

指甲头的大小大约是1 立方厘米。

左右手拇指、食指围成的图形大约是1 平方分米。

左右手所有手指相对围成的图形面积大约是1 立方分米。

如果记住了这些知识,在估计物体的大小、填写合适的单位时学生就有参考依据。

2 巧用“手”提高计算能力
几乎每个民族最早都使用十进制计数法,这是因为人类计数时自然而然地首先使用的是十个手指。

几乎所有的人,对10 以内数的认识都是从手指开始的。

手指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并不陌生。

在数学学习中,充分发挥手的学具作用,能有效提高学困生的计算能力。

2.1 借助手指认识10以内的数。

孩子刚入学,对10以内的数基本都有直观的认识,课堂上,借助手指帮孩子建立对数字的直观认识以及10 以内数的组
成,简便快捷。

如学习5 的组成,可以伸出5 个手指,然后依靠控制手指间的距离把5 个手指分成两部分,边分边说:5 可以分成1 和4,1 和4 组成5;然后再分,接着说:5可以分成2和3, 2和3组成5……
2.2 借助手指计算退位减法。

今年我任教二年级,在教学两位数退位减法时,我发现班上有个学生居然20 以内退位减法不会算,我只好教他借助手指进行退位减法,如计算73-18,个位3-8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用13-8他不会算(手指不够),我就教他用10-8 等于2(可以用手指),再用2+3=5,采用这种方法,他终于能计算退位减法了。

2.3 借助手指记乘法中的进位数。

加法中的进位数一般不超过3,不论是在算式中写进位数,还是手指记或是心算都很方便。

而乘法计算,特别是在两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进位太多,尤其是第一个因数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相乘时,乘的过程中进位的数字不写容易造成忘记,写在题上或旁边都显得太乱,所以很容易造成计算错误。

因此计算过程中,我们可以巧用左手来记乘法计算中的进位数,大大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具体方法如下:将左手自然张开,面对掌心,从小拇指数起,伸一个记数1,伸二个记数2,依次类推,伸五个记数5;
然后从大拇指数起,伸一个记数6,依次类推,伸四个记数9 。

这样,便于我们记忆,有效帮助进行计算。

2.4 借助手指巧试商。

在计算除数是二、三位数的除法时,当除数接近半数时,看作“整十”、“整百”数试商,调商次数较多,一般看作半数试商。

为了提高我们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我们可以用左右手记积法帮助我们记住15、25 乘10以内的乘积。

方法是:将左手自然张开,面对掌心,从小拇指到大拇指分别记上15 乘以一至5 的成积,然后从食指到小拇指分别记上15 乘6 至9 的乘积,这样除大拇指外,每个手指上的两个数相加都是150,我们只要记住30、45、60,就能很快指导其他各积,同样的方法也可将25乘10以内数的乘积记于右手,帮助提高记忆,从而减少试商的次数,有利于提高我们计算除法的能力。

3 巧用“手”促进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教学枯燥、乏味,很多时候,我们要准备合适的学具并不是那么容易,而根据教学内容,发挥手的学具作用,如果在概念教学中巧妙设计简单易操作的游戏,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1 认识直线、射线、线段。

在学习线段、直线、射线之后,我设计了一项活动:通过肢体动作进行猜谜语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内容是:两只胳膊端平,“握住拳头”学生马上猜出“线段”,两手放开,学生猜出答案“直线”,一手握拳头一手伸开,学生猜出是“射线”。

学生对这样的猜谜语游戏很感兴趣,游戏形象直观地揭示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区别,即无端点、两个端点和一个端点,游戏过后,学生就对概念熟记于心。

3.2 拼组锐角、直角、钝角。

学习了角的分类,用手指当作活动角,方法是:两个食指相对,两指接触的地方当作角的顶点,依靠调节两手指的位置演
示锐角、直角、钝角等各种角,方法很简洁、易操作,能在简短的游戏中加深学生对各种角的认识。

3.3 强化对“倍”的认识。

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拍手游戏:我拍几下,要求学生拍手次数是我的2 倍。

这里表面看是下一个信息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内容,实则是让学生充分感知2 倍就是2个几,3倍就是3 个几。

既进一步突破重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为后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打下了基础。

3.4 熟记数位顺序表。

在学习了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之后,要想正确读写数必须正确
熟记数位顺序表,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手指来帮助记忆。

伸开左右手,面对左掌心、右手背,左手为整数部分,右手为小数部分,两手之间有一个小数点,左手小拇指为整数部分的最低位个位,计数单位为个,无名指为十位,向左依次类推百位、千位、大拇指为万位,大拇指左边可以延续;右手大拇指为小数部分的最高位十分位,计数单位为十分之一或是零点一,小拇指右边可以延续,向右依次类推为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每相邻两指表示的计数单位之间进率为10。

4 巧用“手”探索规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规律的探索是借助具体事例、通过观察、比较逐步发现的,然后通过练习加以模型化,我们从而掌握应用。

这些规律有的比较深奥,有的难以识记,比如《植树问题》,在这一数学模型中存在着三个规律:一种情况是“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一”;第二种情况是“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一”;第三种情况是“植树棵数等于间隔数”。

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有些同学对就不太明白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不太明白到底是应用哪种规律来解题。

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双手来观察手指与手指缝的关系。

伸出
5 个手指,看看5 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隙呢?
4 个手指之间呢?3个手指之间呢?2 个手指之间呢?手指的数量空隙的数量
有什么发现呢?学生不难看出:手指的数量总比空隙的数量多1。

很容易体
会到:手指指数=手指间隔数+1,然后运用到植树问题中。

学生通过观察和摆弄手指,先提炼出数学模型:两端都植树,树的棵数=树的间隔数+1,接着推广到植树问题的另两种情况:一端植树,树的棵数:树的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树的棵数二树的间隔数-1。

在这个过程中借助手指直观、形象,一直没有离开手,还可以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锯木头、数楼梯、钟打点等有间隔的实例。

通过这种直观学习,学生只要搞清楚手指与间隔之间的联系,每次应用有困难时,都可以借助手进行联想,手无疑对我们的有效强化、存储这一规律起到积极的作用。

把手指引入课堂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可以突破认知难点。

手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具有形象、直观、容易理解的特点,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起的功效远远不止如此,手上的秘密还有很多呢,期待着老师们更好的去发现、去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