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西方人眼中的儒学
西方国家的儒家思想演讲稿
![西方国家的儒家思想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1606d12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8.png)
西方国家的儒家思想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有关西方国家的儒家思想的一些观点。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深入人心,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发展。
而如今,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儒家思想也逐渐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那么,西方国家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接受究竟是怎样的呢?首先,儒家思想在西方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和尊重。
西方国家对儒家思想的接受主要体现在对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
儒家思想强调的仁、义、礼、智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国家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在当代社会,西方国家对儒家思想的接受也可以从对孔子、孟子等儒家经典人物的尊崇和学术研究上得到体现。
其次,西方国家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也存在着一些误解和局限性。
由于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西方国家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一些西方学者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面,而忽略了其深刻的社会价值和人文精神。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加强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促进西方国家对儒家思想的更深入理解和认识。
最后,西方国家对儒家思想的接受和理解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对于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共融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和推动西方国家对儒家思想的更深入理解和接受,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包容的世界。
总而言之,西方国家对儒家思想的接受和理解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谢谢大家!。
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e41046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7.png)
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摘要】启蒙时期是欧洲思想史上的重要阶段,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在西方逐渐传播开来。
本文将探讨启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并重点分析儒家思想在欧洲启蒙运动中的影响。
西方哲学家对儒家思想的评价也将被探讨,以及儒家思想对欧洲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将讨论儒家思想在西方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并总结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展望未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发展仍有巨大潜力,有望继续对西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启蒙时期、儒家思想、西方传播、影响、异同、欧洲启蒙运动、哲学家评价、政治、教育、文化、现代社会、总结、展望。
1. 引言1.1 启蒙时期的背景启蒙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运动时期,大约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
这一时期的背景主要是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影响,以及对中世纪传统权威体制的质疑和挑战。
启蒙时期的人们开始强调理性和经验,主张人类应当依靠理性和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完全依靠宗教和传统观念。
在这个思想潮流中,儒家思想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兴趣。
他们开始翻译儒家经典,探讨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这种跨文化交流和对话为启蒙运动带来了新的思想资源和启发,同时也促进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启蒙时期的背景为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和影响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土壤。
这种跨文化交流和对话不仅影响了启蒙时期的思想发展,也对当代世界文明的多元化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2 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历程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历程可以追溯至16世纪初,最早由基督教传教士和欧洲旅行家带回欧洲。
其中最著名的传教士是利玛窦,他在明朝时期学习了儒家经典,将其翻译成拉丁文,并在欧洲传播。
随着殖民主义的兴起,欧洲人开始对东方文化产生兴趣,儒家思想逐渐被引入欧洲知识界。
在17至18世纪的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欧洲知识界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欧洲的儒家研究与中国思想交流
![欧洲的儒家研究与中国思想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7de28b1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0b.png)
欧洲的儒家研究与中国思想交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儒家研究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人们所熟知。
然而,欧洲儒家研究不仅仅是对中国思想的探究,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学术对话的体现。
1. 儒家研究在欧洲的历史与现状儒家思想最早传入欧洲是在16世纪。
最早接触到儒家思想的是葡萄牙传教士,在他们的传教工作中,学习了中国的儒家经典,并将其化为用于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工具。
此后,儒家思想逐渐传播到了整个欧洲。
20世纪以来,欧洲的儒家研究得到了质的飞跃。
在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儒家思想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同时,欧洲各地也相继成立了多家儒家学会和研究机构,如英国儒学会、德国儒学研究会、法国亚洲文化研究中心等。
2. 欧洲儒家研究的热点欧洲儒家研究主要涉及到的领域包括哲学、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
在哲学领域,欧洲学者主要探讨儒家思想与西方哲学的对话。
比如,“人性”的概念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方哲学中的“自我”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应着“人性”概念。
欧洲学者通过将儒家思想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和对话,旨在增进两种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在历史领域,欧洲儒家研究主要探讨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欧洲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比如《礼记》、《论语》等,并分析这些文献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同时也有助于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以一种质朴而深邃的方式呈现给欧洲的学者和公众。
在文学领域,欧洲儒家研究主要探讨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
欧洲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有助于将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以一种新颖而深刻的方式呈现给欧洲的读者。
3. 欧洲儒家研究的意义欧洲儒家研究的意义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价值观与思想传递给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回顾及启示
![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回顾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d3f9a4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0.png)
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回顾及启示余远富莫凡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分为三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主题为“以’研究’推动’传播’”,从哲学视角研究与传播儒家学说,注重儒家学说的社会背景,孔子本人是研究重点;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主题为“文化、历史与文学的交汇”,既从教育与文学的视角向世界介绍儒家学说,也从文化的视角向国际社会阐述儒家学说;从2010年至今,主题为“著作、内核、教育与世界文化的交响”,多角度阐述和传播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传播,有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世界交流。
关键词新中国儒家学说国际传播启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
学界对此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
一是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整体性研究,如蔡帛真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中指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成为推动本国经济拓展海外、提升中国世界地位、营造良好国际形象、与其他国家及人民联络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
①二是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个案研究,如李彦以SWOT方法研究了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的个案。
②三是对孔子学院的研究,如李军、田小红在《中国大学国际化的一个全球试验》中,从孔子学院十年之路的模式、经验与政策前瞻等方面,阐述了孔子学院对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地位与作用。
③本文以儒家学说为例,纵向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历程,为当代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以“研究”推动“传播”从1949年至1969年,国外学者主要从哲学视角来研究与传播儒家学说。
达布斯在《儒家利他主义的发展》中探讨了儒家学说中的哲学概念,认为这些概念往往比其他概念更具启发性"中国思想家们对这些概念进行了几个世纪的讨论,其含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④Chang C.在《佛教是对理学的促进》中总结了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认为无论是正统儒学还是新儒学,主要关注的是人际关系、道德价值观和具体生活。
最新-小议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精品
![最新-小议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5d6577c2b8f67c1cfad6b8bc.png)
小议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摘要]本文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论述了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儒家思想在西方文化中的传播和接受并不是偶然的,它与西方的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相通,与当时西方的社会环境相契合,同时也反映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
[关键词]启蒙时期;儒家思想;传播;影响。
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义礼忠孝知。
它历经孔孟哲学、西汉独尊儒术、宋朝程朱理学的发展过程。
当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播基督教时,他们一方面把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引入了中国,同时也把儒家思想带回了西方。
儒家思想的传播对启蒙时期的西方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传入西方的背景条件。
儒家思想主观上并不具有基督教的普世性质,但它却通过基督教传教士的书信、著作和译作传到了西方。
儒家思想在西方文化中的传播和接受并不是偶然的,它与西方的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相通,与当时西方的社会环境相契合,同时也反映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与古希腊哲学中的伦理思想有共通之处。
无论是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至善即幸福都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对道德伦理的重视。
苏格拉底的哲学集中表现在认识你自己,主张建立人的哲学,发挥人的理智能力和道德本性,认为人的幸福与否取决于灵魂的好坏。
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和孔子的思想学说相似,孔子因而被尊称为中国的苏格拉底。
古希腊的伦理道德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追求和拥有伦理道德成为许多人的理想。
这种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同样体现在基督教文化中。
儒家思想和基督教都体现了对言行举止进行规范的道德标准。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①己所不欲毋施于人。
儒家的道德标准推崇强烈的自律意识,即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论语在欧美传播的特点
![论语在欧美传播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45ff92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c9.png)
论语在欧美传播的特点一、论语在欧美的传播渠道论语在欧美传播有很多有趣的方式呢。
一方面是通过学术交流。
那些欧美的汉学家们,他们对古老的东方文化特别着迷,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
他们深入研究论语,然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学术著作、论文啥的分享出去。
你想啊,那些厚厚的书本里全是对论语的解读,就像把论语的精华一点点地剥开给欧美人看。
另一方面就是文化交流活动啦。
比如说一些孔子学院在欧美的设立,那可是论语传播的小基地呢。
在孔子学院里,老师们会用各种有趣的方式介绍论语。
像是给学生们讲论语里的小故事,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故事,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
还有举办文化展览,把论语的不同版本,包括古代的那些很有韵味的手抄本之类的展示出来,吸引大家的目光。
二、欧美人对论语的接受情况欧美人对论语的接受也是很有特点的。
有些欧美人是把论语当成一种智慧的源泉。
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想到论语里的话。
比如说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就很受欢迎。
他们觉得这句话能让他们更好地和别人相处,就像有了一个人际交往的小秘诀。
但是呢,也有一些欧美人对论语的理解会比较表面。
毕竟论语是东方文化的产物,和他们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有时候他们可能只是觉得论语里的话很有哲理,但是没有深入到背后的文化内涵。
就像只看到了一朵花的美丽,却不知道这朵花是怎么长出来的。
三、论语在欧美传播的影响论语在欧美传播的影响可不小呢。
在文化方面,它让欧美人更加了解东方文化。
以前欧美人可能只知道中国有长城、有熊猫,现在他们知道中国还有这么一本充满智慧的书。
而且这种了解还不是片面的,是从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了解。
在思想上呢,论语也给欧美人带来了新的思考。
比如说它的“仁”的思想,让欧美人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社会的和谐性。
这就像是在欧美人的思想湖里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
在教育上,也有不少欧美的学校开始把论语里的一些话引入到课堂里。
老师们会用论语里的话来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要勤奋学习之类的。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演示教学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演示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ea60448da2161479171128f8.png)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是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从汉朝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距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传入了日本,比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
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郑和下西洋就是例子。
由此形成了世界上公认的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和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国家。
中国的四大发明,像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儒学对法国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入其他欧洲国家。
法国18 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都中国文化都十分推崇。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
下面我就儒学在世界范围内在几个主要国家的传播情况做一些具体的说明。
1.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与演变儒学在朝鲜的传入和发展可能在汉或更早的时间,是伴随着汉字的传入和使用而在朝鲜得到传播的。
广泛传播是在公元1世纪前后的三国时期,传播时间有早到晚大致是高句丽到百济再到新罗。
很大程度上和地理位置相关,高句丽位于朝鲜半岛北端,与中国东北接壤,所以最早接触儒学。
百济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北与强大的高句丽相接,东北与后起的新罗相邻,西面临大海,但因当时航海条件不能与中国直接交往,所以儒学只能通过高句丽传入。
新罗地处朝鲜半岛南端,可以通过海路直接同中国交往,因而从建国后就接受了儒学。
中国儒学传承与海外传播
![中国儒学传承与海外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2217f41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9f.png)
中国儒学传承与海外传播中国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儒学传承与海外传播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儒学传承与海外传播的发展与现状。
一、历史中国儒学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儒家经典的核心——《论语》、《孟子》等著作,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经典中,儒家强调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不仅为中国历代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
儒学的传承始于孔子,最早由传统的弟子们统一整理记录下来。
汉代时儒学发展出了更加系统的学派,各个学派之间的争执和统一不断地影响儒家思想一直延续到唐代。
唐代是儒学发展的巅峰时期之一,当时的儒家思想对后来几百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在明清两代,由于社会政治的变革和替代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儒学状况有所衰落。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播了千年之久,却在近代中国却失去了传统的主导地位,但是现代的儒家思想通过海外传播得到了新的发展。
二、现状中国儒学在现代的传承一直都有所发展,现代儒家学者们不断地努力,尝试将儒学理论与现代科技、文化、社会相结合,使儒学得以创新和发展。
在海外方面,中国儒学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认可,包括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区。
除了传统的儒家学术研究,现代儒学还涉及到一些具有国际性和跨文化的研究,例如儒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儒学与环保、儒学与和平等。
这些研究的方向和主题虽不同,但通过儒家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和探究,得到了跨文化对话和经验的共享。
海外的儒学传播除了学术领域,文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例如,从2004年起,全球各地的孔庙、孔子学院等机构陆续成立,为海外人士提供了学习中华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机会,这些机构的成立也为中国儒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舞台。
儒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96c344f6c175f0e7dd1373a.png)
儒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儒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西方的文化启蒙当西方被基督教神学黑暗的中世纪统治接近窒息的时候,一些知识分子精英在反思在思考,是为启蒙时期,恰在这时,来华的传教士带回了中国文化,当然包括儒家思想。
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着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
”,“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
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传入是对西方文化一次巨大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被发现,对西方思想家们来说,是与达.伽马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新发现,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
他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
他说,当中国已经成为广大繁庶而且具有完善而明智的制度治理国家的时侯,“我们(欧洲各国)还是一小撮在阿尔登森林中流浪的野人哩”!他认为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首先从中国那里开始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
伏尔泰指出,“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
是他大声疾呼;法国要“全盘华化”!他主张,每个法国人都应该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其它启蒙运动人物如霍尔把赫、狄德罗、爱尔维修,以及更早的莱布尼兹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指出:“众所周知,哲学的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
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
法国和英国的实情是,中国,在儒学的推动之下,早就彻底废除了世袭贵族政治,现在儒学又成为攻击这两个国家的世袭特权的武器。
儒家思想在美国文化中的渗透历程研究
![儒家思想在美国文化中的渗透历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4ef813f5f0e7cd185253622.png)
儒家思想在美国文化中的渗透历程研究作者:贾志刚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2期摘要: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关键思想,不仅推动着我国文化的发展,而且还推动着美国文化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初始阶段、发展阶段以及成熟阶段儒家思想在美国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得出,儒家思想与美国文学的结合为美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儒家思想;美国文化;融合;发展儒家思想不仅在我国华夏文明的发展史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全球文明史的进步中也必不可少。
具体而言,儒家思想不仅对塑造中华儿女的文化特性和名族性格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西方文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尤其以美国文学为主。
在明代和清代,在我国传教的传教士将我国的儒家思想引入西方国家中[1]。
比如,在十六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将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论语》翻译为拉丁语。
此后,《论语》被翻译为多种外语,并在西方众多国家得到了推广和学习。
直到十八世纪,儒家思想被引入美国[2]。
自从儒家思想进入美国后,其在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融合和碰撞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从而也间接了的推动了美国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在美国文学中的成熟度为视角阐述其在美国文化中的发展历程。
一、儒家思想的引入阶段儒家思想的引入阶段指的是十八世纪儒家思想正式进入美国。
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其众多文化、政策、经济等都受到了英国文化的影响。
进入十八世纪以来,如何成功摆脱英国文化对其文学及本土文化束缚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时,美国众多的文学家将视角定格于北美印第安文化中,并从中学习了经验;同时,他们还将是视角定格于东方文化中,儒家思想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思想,美国文学家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新型元素。
二、儒家思想的繁荣阶段儒家思想在美国文学中于十九世纪逐步趋于成熟。
自从十八世纪儒家思想进入美国社会后,在富兰克林的积极推动下,于十九世纪中叶实现了美国文学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儒家思想在美国社会走向繁荣的有功之臣为爱默生和梭罗。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0c42f5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dd.png)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第一篇: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儒学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一、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与影响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得到国家承认并广泛传播,是在公元1世纪前后的三国时期。
当时,在朝鲜半岛,古朝鲜、辰国等奴隶制国家已经被推翻,相继出现了高句丽、百济、新罗等新兴封建国家。
由于各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的原因,最先接受儒学的是高句丽,其次是百济,最后是新罗。
据《旧唐书·东夷列传》记载,高句丽在小兽林王二年(372年)即建立了儒学教育机关“太学”。
“太学”是属于中央的国家最高学府,主要招收贵族子弟,传授“五经”、“三史”等儒学经典和中国史书,以培养国家官吏为目的。
“太学”还设置五经博士制度,给学习成绩优异者授予五经博士称号。
除太学外,在地方上还设置了“扄堂”。
扄堂是地方普通教育机关,主要招收地方的贵族子弟和一部分平民子弟进行教育。
与高句丽不同的是,百济传入儒学的侧重面与高句丽不同。
因为百济经常遭受近邻高句丽的武装入侵,对外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国家防务和统一问题,所以,百济将重点放在建立国家体制和各种典章制度上,以解决国家的统一和防务问题。
为此,百济着重吸取孔孟原始儒学的典章制度。
新罗在建国一个世纪后的公元3世纪末至公元4世纪初,才开始接受儒学。
新罗神文王二年(682年),在中央设立国学,配备博士和助教等教学人员。
招收贵族子弟入学,主要讲授儒学经典。
到元圣王四年(788年),开始实行可居住杜,科考内容也是以儒家经典为主。
儒家对朝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有很多祭礼,朝鲜也有很多祭礼,朝鲜的孔子庙祭祀之礼也是非常重要的活动。
孔子庙又名文庙,是为奉祀孔子及儒学贤达的庙宇,它的发展是以儒学的地位为基础的。
朝鲜的孔子庙,与儒学在朝鲜的传播同步发展,到李氏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成为遍布全国各地、列入国家祀典的礼制庙宇。
另外,在朝鲜,把家庭礼节看得很重,而且成为老幼的自觉行为。
比如,在家里一日三餐,盛饭菜先承老人的,并给老人摆单人桌,由儿媳或儿子恭顺地端到老人面前等等。
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范文
![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0752f707c1cfad6185fa721.png)
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范文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一文中提到“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
在《小杂感》里说到:“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基督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者,懂得中国大半。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也说:“道家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包括各种对传统习俗的反抗,个人从社会上退隐,爱好并研究自然,拒绝出任官职……中国人性格中的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自于道家思想。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从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一般人看来,宗教是迷信,是反科学的。
但事实上,道教与古代尚未与冶炼术分家的化学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道士们从神仙方士那里接受了追求长生的观念与方法。
道士们认为,人可以长生,但要长生,必须服食不死之药。
那么,这种不死之药是什么呢?其不可能是草木药之类,因为草木药本身易腐烂,在火中会化为灰烬。
由于草木药自身没有坚固性、永恒性,移入人的身体中,自然不能使人长生不死。
因此,必须发现一种坚固不朽、无变化的药物,通过服用这种药物,使其不朽性传入人体中,服用者便可以长生不死。
这种不朽的药物,就是金丹。
“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
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
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出生不死。
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道家炼丹学说把服食还丹金液看作修行的最上乘的方法,故此十分重视对矿物质药材的烧炼。
晋代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里讲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丹砂即朱砂,化学成分是硫化汞(hgs),性状呈红色,经过烧炼(hgs+o2→hg+so2),硫被氧化成了二氧化硫(so2),把汞(hg)分离出来。
这样就得到了炼丹术里重要的药物——水银(道教外丹术中称“玄明龙膏”)。
道教炼丹理论认为经常服用“玄明龙膏”可以成仙,在《阴真君金石五相类》一书中提到“玄明龙膏……服食一道,有不可思量之功。
论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
![论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9341e23f5f0e7cd18425367d.png)
论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作者:胡洋敏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1期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不仅是我国的民族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儒家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儒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意义、儒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以及儒家文化如何与对外汉语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四个方面入手,系统论述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
关键词:儒家文化;对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无与伦比的影响,在当今世界,它依然可以在和平与发展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在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文化软实力的传播,通过翻译儒家经典、设立孔子学院、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等方式,使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为世界所知,为世界文明贡献力量。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一)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核心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更是维系中华人民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与精神支柱。
儒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
他提出了“仁”,倡导“礼”。
儒学的产生正处于百家争鸣时期,虽然儒学在当时已产生一定影响,但并未占据主导地位,与其他诸子如道、墨、法家居于平等地位。
孟子将孔子的“仁”进行了更深入的发展,反对苛政,与百姓的联系更为密切。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儒家思想是国家的哲学基础,结束其他思想体系。
他的思想宗旨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汉代以后,儒学地位下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而上学盛行。
唐代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用儒家的命运理论和封建教派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从宋代到明代的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又一个高峰期,主要观点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
儒家文化本质是基于“仁”和“礼”。
世界各国儒家思想的传承与演变
![世界各国儒家思想的传承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09dd651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f.png)
世界各国儒家思想的传承与演变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伦关系,讲究的是礼仪道德,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承与演变是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的。
但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其传播范围已经扩展到了世界各地。
在近年来的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探究儒家思想,尝试将其运用到自身文化中。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世界各国儒家思想的传承与演变。
一、儒家思想的传入与扩散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是由孔子所开创的。
在孔子的时代,儒家思想曾是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其影响范围还不如道家和墨家之广泛。
道家的思想则被赋予了地位、政治和宗教上的象征意义,墨家的思想成为了一种解决社会矛盾的“利他主义”思想。
汉朝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国政治秩序的正统思想,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传承。
儒家思想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崇尚。
在日本、韩国和越南等东亚国家,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在日本,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对日本史学家和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韩国,儒家思想更是成为了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影响了韩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在越南,儒家思想也是越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儒家思想也逐渐兴盛起来。
自19世纪以来,美国和欧洲等地的学者开始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和探究。
他们发现,儒家思想关注人际关系和道德行为,与西方宗教和哲学体系存在相通之处。
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跨文化交流和对话的语言。
二、儒家思想的演进与融合随着儒家思想的传入和扩散,其在世界各地的传承和演变也越来越出现了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其演进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地与其他文化融合,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
例如,在日本,儒家思想与神道教和佛教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
在现代韩国,由于中国封建儒家思想对韩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很多韩国学者开始借鉴了以欧洲文化为基础的现代文化,尽管如此,传统文化仍然深深地扎根于韩国社会中。
儒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儒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ae310126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16.png)
儒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儒家文化也开始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儒家文化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分裂的状态,各国割据,战争不断。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伦理和政治治理的理念,试图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重建社会秩序。
他的学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这些思想观念深深吸引了许多学者和政治家的注意,并得到了广泛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文化逐渐传播到周边地区,如朝鲜、日本和越南等。
在这些地方,儒家思想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例如,在朝鲜,儒家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和教育领域,并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日本,儒家思想与佛教和神道教相互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
除了东亚地区,儒家文化也逐渐传播到西方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者开始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并将其引入到西方的哲学、政治和教育领域。
例如,美国的哲学家约翰·杜威将儒家思想与民主制度相结合,提出了“民主儒学”的概念,试图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儒家思想还对西方人民的道德观和家庭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儒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得益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便利化,人们可以更加容易地了解和学习儒家文化。
例如,许多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在全球范围内举行,研究者和学者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分享和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
此外,一些国际机构和组织也积极推动儒家文化的传播,如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等。
然而,儒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应用。
因此,传播儒家文化需要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和适应。
其次,儒家文化的传播也需要解决语言障碍和教育资源不平衡等问题。
论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
![论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a25ee529ad02de80d4d84088.png)
文化纵横论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胡洋敏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不仅是我国的民族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儒家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儒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意义、儒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以及儒家文化如何与对外汉语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四个方面入手,系统论述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
关键词:儒家文化;对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无与伦比的影响,在当今世界,它依然可以在和平与发展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在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文化软实力的传播,通过翻译儒家经典、设立孔子学院、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等方式,使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为世界所知,为世界文明贡献力量。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一)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核心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更是维系中华人民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与精神支柱。
儒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
他提出了“仁”,倡导“礼”。
儒学的产生正处于百家争鸣时期,虽然儒学在当时已产生一定影响,但并未占据主导地位,与其他诸子如道、墨、法家居于平等地位。
孟子将孔子的“仁”进行了更深入的发展,反对苛政,与百姓的联系更为密切。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儒家思想是国家的哲学基础,结束其他思想体系。
他的思想宗旨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汉代以后,儒学地位下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而上学盛行。
唐代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用儒家的命运理论和封建教派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从宋代到明代的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又一个高峰期,主要观点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
儒家文化本质是基于“仁”和“礼”。
儒 家 思 想 浅 析
![儒 家 思 想 浅 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db2df70242a8956aece401.png)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2、“义”
——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行为适合于 “礼”。
儒家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 道德原则。
“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3、“礼”
——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
礼仪礼节是形式,内涵是秩序规范。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 仪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被作为道德准则 加以提倡。 《诗经》:“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 仪,不死何为”
儒 家 文 化 浅 析
"......所以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 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 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 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梁启超 《饮冰室书话》
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加 以发扬光大,经董仲舒等人不断扩展充 实,被汉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正宗 的一个学派。
《中国贤哲孔子》
第一部分是柏应理给法王路易十四的《献辞》。 第二部分是106页的‚导言‛。说明编著此 书目的是希望此书能为帮助传教士了解中国以便 传教。 第三部分是8页的孔子传记
第四部分是《大学》、《中庸》、《论语》 的译文和注解,共288页。
西方人眼中的孔子及其思想
当时及后来的一些名人如英国政治家、散文 家坦普尔,英国著名的东方学家威廉· 琼斯,德国 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德国著名的古 典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巴耶等都读过此书. 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大都读过《中国哲学 家孔子》,不少人对孔子及其思想大加赞赏。
孔子:“克己复礼为仁”,
儒学在西方
![儒学在西方](https://img.taocdn.com/s3/m/fb9f5d5ebe23482fb4da4c4e.png)
儒学在西方一、儒学在西方的传播历史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著名《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推测,早在公元2世纪,关于儒学的一些传说似乎已经传入欧洲。
但缺乏佐证,历史上记载,西方人最早涉足中华大地的并且有著作的是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他于1275年到达中国,元世祖忽必烈还接见了他,他所著作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中,对中国东方文明之昌盛给予了盛赞,此书在欧洲流传盛广,书中描述的东方古国神秘而富有,充满传奇魅力,令人着迷,此后,欧洲人开始着手研究东方,以及中国儒家文化。
1993年,一位名叫莫格的学者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这应该是仅有的一本最早孔子著作英译本。
早在很久以前,孔子的学说被介绍到西方后,孔子就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
著名学者莫格称孔子是“伟大文明奠基者”,他为此写了《他说的仍在实行》一文,文中感叹道:“孔子的教诲属于全人类。
他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有着实用主义哲学: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
”到了18世纪,欧洲学术界对孔子的“纯世俗性”学说展开过一场热烈讨论,经过了这次讨论,儒学学说基本上为欧洲学术界所了解。
儒学西传的途径主要是来华传教士的译作著述,以及中国人之游学西方和西方来华使节的见闻录和儒学经典的传出,从而加强了西方人对儒学的了解和传播。
很久以前,当罗马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时候,相当的吃惊,因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但是耶稣比孔子要晚整整5个世纪,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对孔子和儒学更是尊敬有加。
1598年,利玛窦传教士在中国把“四书”译成西文,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儒学对欧洲影响日甚的200年,其中前100年是以明万历年间,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沟通东西文化为开端,后100年则是以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向中国派遣传教士,与中国皇帝康熙进行对话为起点。
经过耶稣会士们近百年的传播,终于从1685年到1789年,在欧洲形成了100年的“中国的文化热”,法国的巴黎大学,成了“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西方人眼中的儒学本章学习要求:从古至今,中国就始终处在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儒家思想也一直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变化和发展。
特别是自中国的明朝,相应的在西方是文艺复兴以来,通过西方的传教士和汉学家的传播,儒家思想在西方世界加速了流传和被讨论的进程。
文化的传播通常都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虽然,我们熟悉的是自明朝以来就存在着国人吸收西方文化的“西学东渐”说,但另一方面,殊不知,“东学西渐”也是从此悄然开始的。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能够了解儒家思想在西方思想界传播的状况以及对于西方人思想的影响。
学习时数:建议本章学习时长为2学时课节安排:第一节16世纪到20世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第二节西方人眼中的儒家思想视频素材•笔记本•书签•学习档案第一节 16世纪到20世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一、17-18世纪西方传教士对儒家思想的传播从16世纪末期利玛窦(1552—1610)来华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中西文化交流过程开始了,这是一次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双向交流。
最早将儒学传人西方的传教士们一踏上中国的土地,便开始思考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沟通与调适。
明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传教士在罗马出版了《中华大帝国史》。
此后,儒家经典不断传人西方。
他们一方面利用当时西方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向中国人宣传以博得中国人的好感,另一方面研究中国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来了解和适应中国。
如利玛窦等耶稣传教士来中国后,学习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并由利玛窦于1594年完成了对朱熹注的《四书》的拉丁文翻译工作,一般认为,他的《四书》拉丁文译本是儒家经典最早的西文译本,是用来帮助当时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传教士们能够尽早了解中国的思想,更好更快地学习中国的文化。
到l7世纪末,在欧洲已经出现了十多本中国经典著作的译作。
自利玛窦以后欧洲学者开始注意中国,孔子也被尊为道德与哲学上的最博大的学者。
卫方济(1651—1729)译《中华帝国经典》,其中包括四书、五经,可算当时最完备的译本,莱布尼茨等人关于中国的知识均受此书影响。
白晋(1656—l730)、雷孝思(1666—1735)、刘应(1656—1727)、马若瑟(1656—1727)等人对《易经》《诗经》《书经》和《礼记》等都有研究。
白晋、马若瑟和傅圣泽共同研究中国经籍,从中发掘与基督宗教义相合之处并写成《中国古书中基督教教义之遗迹》一书。
而使欧洲人较深切地了解中国历史者,主要是耶稣会士的著作,到17世纪末叶已有数十种中国儒家经典译本在欧洲流行。
欧洲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著作也不断涌现,影响逐渐超过中国经典本身。
这部分作品因“礼仪之争”而产生,但它们对欧洲的影响大大超出“礼仪之争”的范围,成为欧洲人接触并了解中国宗教、思想和历史的主要依凭。
此外,除了礼仪之争问题导致儒家经籍被广泛而深入研究并流向西方以外,年代学的研究也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人广泛研究的契机。
1658年,传教士卫匡国(1614—1661)神父发表了一部中华年代学著作《中国上古史》,其中讲了基督诞生以前的中国历史,有力地证明了在基督教以外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说明了基督教史学观的错误,在思想上对基督教的历史观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因而在西方产生很大影响。
西方对中国古老历史的发现经历了由启蒙到缓慢核实与考证,最后引起强烈的反响的漫长过程,这种发现促进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圣经》有关世界起源的历史文献价值信仰的削弱。
因此,儒家西传在当时和在任何时候都是哲学启蒙运动的起源和后果之一。
儒家思想在启蒙运动的一些思想家中就占据了重要位置。
经济学中的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尤其赞赏孔子的学说,曾写《孔子的简史》,认为所有学者中他是最伟大的人物,具有崇高的声望,立法明智,要求在人民中树立公正、坦诚和一切文明风尚的“贤明大师”等等。
魁奈的门徒和学界名流把魁奈称为“欧洲的孔子”。
魁奈在其专著《中国的专制制度》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建立在自然秩序基础上的国家。
而由他建立的经济学说则直接受益于孔子的思想,以至于他竟说服了当时的法国国王以隆重的仪式按照中国的礼仪举行过全国性质祭孔仪式。
伏尔泰等人则高举孔子人道思想的大旗,反对宗教神权、反对封建王权。
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道德理性甚至由此成为法国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武器。
上一页第1页下一页共3页•笔记本•书签•学习档案二、19世纪以后西方汉学家对儒家思想的研究19世纪后,西方世界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汉学家,他们有的仍旧是传教士,但有的却是大学教授甚至普通学者,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翻译,注释和传播为其本民族的人们了解中国增添了有力的砝码,同时也为他们本民族的思想提供了新的参考点。
这其中,又有很多汉学家倾心于儒家思想,他们的研究精彩纷呈地给世界的儒学增添了活力。
如德国的卫礼贤不仅翻译并出版了并出版了《论语》、《大学》、《孟子》、《易经》、《礼记》等,还写有许多论著来表明他对儒学的理解,他自命为儒家弟子,著有《孔子的意义》、《中国的儒教》、《孔子与儒教》等文,这些书籍和文章的出版大大地在西方世界传播了儒家学说。
英国大科学家的李约瑟对中国甚为着迷,其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至今仍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国的“百科全书”。
而李约瑟对儒家思想也有深入的研究,他对孔子提出并为后世中国所实践的"学而优则仕"原则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士阶层是中国两千年来掌握文学和行政的优秀知识分子,其次,李约瑟剖析了儒家思想学说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儒家与道家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思想深处“极其重要的历史背景”。
总体上讲,他意识到儒家与道家的不同,儒家的“道”主要是指人世社会里道德的理想境界,宇宙亦以道德为经纬。
他对儒家的道德观、价值观极为尊崇,他曾说:“儒家的学说是最富于社会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这是世界上任何地域的哲学思想所不能比拟的。
”在研究中国的汉学家中,美国学者的努力在当今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其中当代大汉学家费正清以及由他创办的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对当今世界汉学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被美国学术界称为“美国中国学奠基人”的费正清,试图从社会政治角度研究作为传统意识形态的儒学,为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历史依据,这是费正清儒学研究的显著特征。
正是基于此,它简单的讨论了儒学的基本原则、对政治的影响、儒学的变革以及许多西方中国学家所津津乐道的个人主义和人文主义等方面,并为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描绘中国提供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二十世纪初,美国开始设立各种基金会来资助对中国的研究。
一大批汉学家逐渐活跃于世界汉学研究的舞台,仅二十世纪上半叶就有拉铁摩尔、恒慕义、赖德烈、韦慕庭、顾兰雅、卜德、戴德华、林德贝克、杜勒斯等著名汉学家。
由于因各种研究取向(如历史学的,社会学的,或者哲学的)的不同,儒学研究的内部分歧使得研究不断深入,儒学研究开始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深层次的东西,对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儒家哲学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初步探讨,形成了儒学研究对美国文化和社会的第一波冲击。
而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一些华人力量的加入,美国的汉学家们对儒学研究的思维层次更加深刻,其研究方向也愈加多元了。
一批对中国儒家哲学思想体系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活跃在舞台上。
比较著名的有狄百瑞、墨子刻、郝大维、安乐哲、施华慈、蒙罗、柯雄文、艾尔曼、张灏、秦家懿等人。
他们已不再局限于对儒学进行一般性的了解和介绍,或对儒学与基督教进行比较研究,而是力图通过对儒家文化千年发展史的分析研究,探讨儒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思想。
而且,其眼光也不再局限于对儒学的现代性阐述问题上,而是要对传统儒学进行超越性研究以探求儒学的未来发展之路,对儒学的宗教性进行研究和阐发的取向也越来越明显,认为“儒学在东亚更新的历史,将为21世纪提供多项学术研究的课题。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学者更加注重对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发问题的研究。
而且研究的重点侧重于对儒学的宗教性阐释和对美国社会的影响问题上。
如今,美国对儒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集中就典型的英语文献而言,多数当代儒学研究的著作可以大致分成三类:制度性研究、生活-时代性的研究以及伦理-宗教性研究。
”这三方面的研究均出现了大量成果,代表着当今世界儒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上一页第2页下一页共3页•笔记本•书签•学习档案第二节第西方人眼中的儒家思想在传教士阶段,由于传播儒家思想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为其传播基督教思想打开方便之门,因此,彼时的传教士的儒学观作为一种来自异域文化的审视更加注重比较和吸收。
西方传教士认识到要成功地推进基督教的传播,必须理解、尊重与适应中国文化,对基督教作出适应儒学、适应中国文化的必要的变通与调适,故提出了“孔子加耶稣”的传教策略,并从调和、会通基儒关系的角度对儒学进行诠释。
传教士是从宣教的角度认识与研究儒学的,故其儒学观是从基儒比较、从基督教神学背景人手的。
他们把二者加以比较,指出其相通相似点,找到儒学中可加以比附的部分,利用它为基督教的利益服务;又指出两教相异相抵触之处,论证基督教高明于儒学,认为基督教可补儒学之不足,让人们接受基督教义。
来自传教士的最主要批评是儒学只重人伦而忽视了天伦,忽视了对超越层面的关注、对人的终极关怀,尤其是缺乏对独一真神的纯洁而坚执的信仰,导致了民间层面的多神教、泛神教信仰与文人层面的无神论。
在信仰问题上,儒家文化与基督教的执着与排他相比,显示了宽容性,但同时也是不坚定性,孔子本人对鬼神就是既不信其有也不信其无,“敬鬼神而远之”,其流风所及是塑造了鲁迅所说的“无特操”的国民性。
因此,最终,传教士们在认真研究了儒家思想后,并未真的能够找到攻破它的办法。
不过,置于中西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比较的背景之下,对儒家文化进行审视,思路与视野会显得开阔得多。
传教士的儒学观在这个方面对后世西方的儒学研究的意义却是积极和持续的。
当今西方的儒学研究依旧不自觉不自觉的使得这些西方学者把儒家思想与西方思想比较来需求发现。
这其中又无可避免地令他们忘不了保持某种意义上的西方中心主义,而这正是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所竭力批判的。
例如,西方人的宗教情结会使得他们不自觉地试图将儒家思想看做一种宗教来研究,自利玛窦来华,儒教是否为宗教就在西方人中引起持续的争论。
而在现当代,这其中仍不乏许多以“儒教”为研究对象的名著,如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
在西方人眼中,儒家思想的确给人以一种彬彬有礼的感觉,但对普通的西方人来讲,儒家思想仍旧是神秘的。
他们对于中国以及中国精神的了解仍然很肤浅,以至于至今的西方民众还以为儒家即时专制的代名词。
不过,随着全球化发展,儒家思想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会愈加广泛和深入,因此,西方人也将逐渐全面地认识到中国思想(儒家思想)的内容,并理解其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