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与富强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独立”与“富强”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题
摘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繁荣富强和共同富裕。
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两个主题。
这两个主题,在近代中国集中表现为革命。
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就要正确认识这两大历史任务或两个主题与革命的关系,正确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正确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独立富强主题革命
首先不得不提出的是我们今年学习的《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要就是给我们学习中国近代有志之士寻求救国强民的道路,在正确思想的领导下,我国成长发展的过程。
1、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完成两大历史任务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
”江泽民的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即为两大历史任务的实现而斗争。
2、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
第一、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代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第二、中国近现代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第三、中国近现代史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把一个极度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过程中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
从而了解我国的国情和国史,理解历史和人民的三个“选择”:一是中国怎样选择了马列主义,二是中国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三是中国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本国残酷的封建压迫以外,更遭受了外国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
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中国人的心头。
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
近代以来,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曾欺凌过中国;而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从1840年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直到抗日战争以前,无不以中国的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宣告结束。
其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正因为如此,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富强。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这两大任务,就是这样被历史提出来的。
无数的仁人志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正是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顽强的斗争。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这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第二,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第三,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近代以来,一些爱国人士提出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并为此进行过努力,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在民族不独立、国家不统一、人民无权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这些主张并不能从根本上给濒临危亡的中国指明正确的出路。
由于这些良好的愿望在实践中不断碰壁,它们中的许多人终于抛弃了这些幻想,毅然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道路。
怎样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
因为帝国主力列强绝不会自动放弃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封建主义势力也不肯自动放弃自己控制的政权,所以,以改良的方式是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
近代中国曾有不少人希望通过改良的途径挽救中国的危亡,如维新变法运动以及立宪运动等,但统统行不通。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等,也是在进行改良的努力归于失败、对当权者抱有幻想破灭的情况下,才走上革命道路的。
事实上,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从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无数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者为之献身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我国开始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义和团、甲午中日战争等反帝爱国运动,由于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义和团运动存在着笼统的排外主义错误,但是对于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在反侵略斗争失败后,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在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先后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等,举起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从五四运动以后到新中国的成立,开始了中国翻天覆地的三十年,这个时期,中国依旧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
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
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方案来看,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民族独立,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共和社会。
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后续的改革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则从行动上支持和响应了这一目标,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指导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开放向主动开放转变的过程。
从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其“开放主义” 到20世纪末邓小平提出的全方位开放思想,中国近现代思想家的开放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提出、发展、成熟的过程。
对这一时期主流开放思想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历史演变的逻辑,有助于我们重点加深对邓小平开放思想的理解,总结经验,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向前发展。
目前,关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开放思想专题研究的文章虽然不少,但是把三个人的开放思想放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主题中去研究的文章寥若晨星。
三个人的开放思想代表着20世纪中国开放思想演变的不同历史阶段,为了完成民族独立,国家振兴的历史任务,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三个人提出了自己各具特色的开放思想,其中一条红线贯穿于三个人的开放思想中,这就是随着历史的前进,三个人围绕着由被动开放向主动开放转变的内在逻辑,提出其开放思想,显示出其思想发展的继承性。
另一方面,由于时代与历史发展的阶段不同,其面临的历史任务各异,三个人在思想发展上又进一步创新,这也使其开放思想各具特色。
通过对三个人开放思想演变的分析,得出了中国开放思想在20世纪末达到成熟的结论。
这也是文章的立意所在。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中国20世纪主流开放思想作了界定。
所谓主流开放思想是指一种主动开放思想。
在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开放思想,一种是主动开放思想,在争取或掌握主权的条件下,对国外合理的东西鉴别、吸收、为其所用。
这样有利于民族发展,有利于融入世界潮流,因而,也是进步的;另一种是被动开放思想,是在丧失主权的条件下,被迫地接受国外的东西,不加分析与鉴别,这种情况下的开放往往造成民族利益的丧失,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这里主要论述的中国主流开放思想是一种主动开放思想,纵观中国20世纪历史,主要出现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主动开放思想。
三个人的开放思想以其独具特色的创新代表着20世纪中国主流开放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二部分孙中山的“开放主义”。
孙中山是中国由被动开放向主动开放思想转变的提出者,他敏锐地觉察到近代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主张对外开放,形成了由被动开放向主动开放思想转变为主要内容的“开放主义” 体系,但是由于其本身的阶级局限和所处的时代局限,孙中山的开放思想很难实现。
第三部分毛泽东的开放思想。
毛泽东是中国由被动开放向主动开放思想转变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解决了孙中山开放思
想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难题,找到了由被动开放向主动开放思想转变的革命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回了国家主权。
建国后进一步形成了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开放思想体系,但由于时代与认识的局限,毛泽东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犯了错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其开放思想趋于保守,中国开放之门也曾一度关闭。
第四部分邓小平的开放思想。
邓小平是中国由被动开放向主动开放转变的完成者。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解决了毛泽东所未能解决的历史难题,指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历史主题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虽然是对立的,但在某些方面却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补充,为其所用。
这就为邓小平开放思想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全方位开放思想是在新时期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在20世纪末把中国开放思想推向成熟,具体表现在对外开放思想规律的把握上,在处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上,以及处理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并且,邓小平开放思想在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指导作用。
第五部分通过对20世纪中国主流开放思想历史与演变过程的分析,把握其曲折前进的特点,得出了成熟的开放思想必须是经过几代人的继承与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国家主权;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几点启示,给我们社会主义改革与开放事业以启迪与思考。
在对革命新道路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然后开始了抗日战争,实现了国共合作,最后又进行了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的战争,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阶段就是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富裕的,我国改革一直沿袭这个主题至今,从未改变过,没有对独立富强的探索,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这样更利于我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脉络。
在早期的革命和改革中,主要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摆脱美帝国主义的统治,推翻封建主义的三座大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在这一期间,许多仁人志士为革命付出很多,有的更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勇气和魄力给了后续力量以鼓舞,使更多的人投身革命建设中来,为了争取革命独立的一百多年深深印在广大群众心中,我们不会忘记近代探索的艰辛。
而后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则是在独立后,领导人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的探索,这一时期主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目标,来提高综合国力。
所以,“独立”和“富强”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1939年12月)
2、《中国近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
3、《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06期《对中国近代史主题的几点认识》张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