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5-13

作者简介:韩新民(1957-),男,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儿科呼吸、消化、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诊疗规范·

编者按

为了适应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委托,正在开展《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的编写工作。本指南编写在于规范儿科常见病的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为临床医师提供中医标准化处理策略与方法,促进中医儿科临床诊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为了高质量完成这一任务,本刊特选载《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一稿,进一步广泛征求同行意见。请将您的意见发至南京中医药大学韩新民收(邮编210029)。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

韩新民,汪受传,虞

舜,赵霞,王 静,尹东奇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

1范围

本指南制订了小儿泄泻的诊断、辨证、治疗规范。本指南适用于小儿泄泻的诊断和治疗。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泄泻(infantile diarrhea )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同义词:腹泻病(西医学病名)。3诊断

3.1诊断要点3.1.1病史

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等病史。3.1.2表现

大便次数和量较平时明显增多。粪质淡黄色、黄绿色或褐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不消化物,或呈蛋花汤,稀溏或糊状,或夹少量黏液;大便臭。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纳差、口渴、小便少等症。严重者可出现气阴两伤或阴竭阳脱的表现。3.1.3

分型与分类

3.1.3.1分型

轻型: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一般在每日10次以下,大便性状变稀,无明显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重型: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加重转化而成。大便每日达10次以上,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烦躁、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3.1.3.2分类

本病按病程分类。急性腹泻: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至2月。慢性腹泻:病程>2月。

3.1.4实验室检查

(1)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2)大便病原学检查:可有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1—

3.2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急性起病,大便次频、性状稀,有黏冻脓血,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可见痢疾杆菌生长。

4辨证

4.1湿热泻

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势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夹少许黏液,腹痛阵作,发热,烦躁哭闹,口渴喜饮,食欲不振,或伴呕恶,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4.2风寒泻

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淡红。

4.3伤食泻

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部胀痛拒按,,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或指纹滞。

4.4脾虚泻

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常食后即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或指纹淡。

4.5脾肾阳虚泻

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白无华,精神萎靡,寐时露睛,小便色清,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指纹色淡。

4.6气阴两伤泻

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萎软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力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4.7阴竭阳脱泻

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5治疗

5.1治疗原则

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清肠化湿、祛风散寒、消食导滞。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温补脾肾。泄泻变证,总属正气大伤,分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阳、救逆固脱。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使用推拿、外治、针灸等法治疗。另外还应调整饮食,加强护理,预防和纠正脱水,预防并发症。

5.2分证论治

5.2.1湿热泻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地锦草、马鞭草、车前子、煨木香、焦山楂、甘草等。

加减:泛恶苔腻加藿香、佩兰;呕吐加竹茹、制半夏。

5.2.2风寒泻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苏叶、防风炭、制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

加减:腹痛甚,里寒重,加干姜、木香;腹胀苔腻,加大腹皮、厚朴;夹有食滞者,去甘草、大枣,加焦山楂、鸡内金。

5.2.3伤食泻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主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陈皮、制半夏、茯苓、连翘等。

加减:腹痛加木香、槟榔;腹胀加厚朴、莱菔子;呕吐加藿香、生姜。

5.2.4脾虚泻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苍术、茯苓、山药、炒扁豆、薏苡仁、木香、砂仁、焦山楂等。

加减:腹冷舌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炮姜;久泻不止,内无积滞者,加肉豆蔻、石榴皮。

5.2.5脾肾阳虚泻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主方: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炮姜、吴茱萸、制附子、补骨脂、煨肉豆蔻、焦山楂、甘草等。

加减:脱肛加炙黄芪、升麻;久泻滑脱不禁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