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
1、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起止时间如何?
答:中国近代文学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发轫期: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70年代初为第一个时期(1840——1870);发展期: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甲午战争为第二个时期(1870——1894);繁荣期: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是第三个时期(1894——1911);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为第四个时期(1911——1919)。
2、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中国近代文学的分期依据)?
答:①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②文学(考察文学思潮和不同文体的变迁)③历史进行文化的全面考察
3、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包括文学题材的多样性和文学体裁的多样性两个方面②在题材上,从空间范围来说,有国内题材,有海外题材;还出现了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③文学体裁也是多种多样,增加了不少新体裁(新派诗、新文体)
4、怎样理解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
答: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是创作方面,表现为:新旧杂处,文白并存。在思想内容上,在表现手法上,在文学体裁上,在语言运用上都是如此。②是文学思想方面,表现为:抱残守缺与观念更新同在。
5、在近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新旧文学流派同时并存,试就“新”与“旧”的关系谈谈看法。
答:①这是历史过渡时期的必然现象②新是从旧中孕育出来,并且推翻旧文学的③没有旧文学作为新文学的革命基础和对象,那么新文学将失去目标和方向
6、中国近代文学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政治斗争的需要②西方文化的冲击③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审美意识的变化④旧文学的没落趋势和翻译文学的影响⑤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读者群的扩大
8、湘乡派的文学主张如何?/曾国潘的文学主张?
答:①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明确提出了“文章与世变相因”的主张。②明确的提出将“经济之学”纳入文学的范畴。强调“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合一。③在文学创作上,强调从理出情。④为文主张气盛,推崇雄奇之文。
14、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是从哪四方面论述小说的社会作用的?
答:①熏,即小说能起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②浸,即小说使读者身入其境,思想感情受到浸透而不断的变化。③刺,即小说能突然强烈地震动读者的心灵。使读者情不自禁地受到感动,接受教育。④提,即小说能产生一种“移人”的力量,使读者感情完全融入小说中。
7、何谓“宋诗运动”/“宋诗派”?试述宋诗派的代表人物、理论主张和历史影响。
答:⑴“宋诗运动”又称“宋诗派”,是鸦片战争前后一个较有代表性的诗派。这一诗派的发端人物是程恩泽,代表诗人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⑵宋诗派的理论主张是:①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反对宗唐,总结了清初以来各家诗派兴衰演变的经验教训,提出来改变诗风的理论主张和要求。②强调“诗为心声”。要立诚不欺,反对摹拟复古。③提出诗文创作与为人品行相联系的主张,强调学古创新,反对食古不化。④他的诗学观仍建立在儒学“温柔敦厚”诗教基础上,强调“立诚”、“真我”、“不俗”。⑶宋诗派在鸦片战争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历史影响,他们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到了同治光绪年间,他们的理论主张为同光体所继承,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宋诗派的理论和创作,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宋诗派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近代诗歌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从宋诗派到同光体,构成了近代诗歌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22、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①充分表达了激越的爱国主义情感,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与青年知识分子的情绪与愿望。②表现出对丑恶现实的大胆而勇敢的揭露和对新生事物的热情讴歌。③积极的介绍西方新的思想学说和新观念。
18、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特征?
答:黄遵宪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有诗集《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和学术作品《日本国志》。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①时事诗。表现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再现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歌颂爱国将士,讽刺批判贪生怕死的投降派。②政治诗。批判封建制度的某些方面,呼唤开明政治和变革法度。③海外诗。描绘海外山川景物,表现异国风土人情。④客家诗。记录与再现家乡的山川景物、风俗民情,表现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9、何谓“同光体”?
答:①“同光体”是指同治、光绪年间一个以学习宋诗为主的一个诗歌流派。②崇尚以学问考据入诗,强调人格修养与诗文成家的关系,力图另辟蹊径,“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③最早提出“同光体”的是陈衍,代表人物有:陈衍、陈三立、郑孝胥、沈增植等。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这一诗派诗学理论的重要专著。
10、如何评价资产阶级的文学革新运动?
答: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倡导的文学革新运动,是在宣传政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下,有纲领、有阵地、有队伍、有创作的自为的文学运动。②自始至终都非常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使文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促进了五四新文学的产生。③这场文学革新运动是在西方和日本文化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使文学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从古代文学中脱颖而出,加快了文学革新的进程。④强调文学的通俗化,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的白话文运动,促进了中国现代白话文的产生。
11、南社的性质和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南社的性质:它是一个反清革命的文学团体。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①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更强调文学的现实性和战斗性②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更注重创作的时代精神,强调诗歌应因时而变。③在文学反映的对象上,他们突出诗歌的民众性,公开号召诗歌要面向“下等社会”面向“贩车走卒”。④在文学的表现形式上,强调诗人的主体意识,提出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创作具有“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风格的诗。
23、《五日风声》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根据什么?
答:①新闻性。《五日风声》的发表,距“辛亥广州起义”失败不足一个月,它的新闻性相当强。②纪实性。它的创作遵循着真实的原则,对起义的全过程进行真实的描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③文学性。它比较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12、(论述)林纾的小说翻译有什么特点?
答:①有明显的倾向性。林纾的早期译作,所介绍的大多数是接近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或者向社会的不平挑战的作家。林纾翻译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学,有不少主译作具有反帝反封建的价值。既有助于读者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上层社会的腐败和下层社会的贫困,亦有助于人们对黑暗认识,给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以有益的启示。②林纾不懂外语,他翻译的小说全是采取与人合译方式进行的,在林纾的译书历程中先后有二十多位合作者。20多年来,他就是坚持用这个别开生面的方法,从事翻译工作并形成一种独特的译文风格。③运用“古文”来意译西方文学,体现了林纾的译书风格。他对“古文”相当娴熟,他用流畅的译笔从文字到意境都不违背原文的主要意思,能比较准确的传达出原文的菁华,充分显示出他的古文功力。④运用序、跋等对原作的意义或艺术进行阐释或赏析,借题发挥,抒爱国之情。他把不同民族、不同历史背景而体裁相同的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不只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民族文学的世界历史地位,也看到了不同民族文学创作中某些普遍性的规律。⑤后期的译作对原著选择不够严谨,显得较庞杂,译文上存在删改、错误之处。在他的后期译作里,题诗和题词完全绝迹,卷头语和评语也极少出现了,他不像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