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女性成长与警示[论文]
时间视域下的女性生存——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意识(1)
![时间视域下的女性生存——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意识(1)](https://img.taocdn.com/s3/m/84a13df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8.png)
分类号:密级:学校代码:10414学号:2012010407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时间视域下的女性生存---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意识The Female Survival in Time Horizon----On the Black Female Consciousness ofThe Bluest Eye邹晶院所:文学院导师姓名:陈静学科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向:欧美文学二○一五年六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摘要托尼·莫里森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独到而深厚的文学底蕴备受文学批评家的关注。
综观其创作的九部小说,你会发现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及其自我身份的构建成为了莫里森笔下探索的重要主题。
尤其在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将“眼睛”作为一面文化透视镜来观照身黑人女性生存状态。
而在探析该主题的过程中,“时间”一词成为了解读黑人女性生存意识的核心,既构成了小说的叙述线索,也将小说中每一位黑人女性所经历的人生片段串联起来。
为此,笔者将以小说《最蓝的眼睛》为研究对象,将叙事时间同克里斯蒂娃的妇女时间论及贝克的黑人女性时间诗学相结合,进而挖掘“时间”视域下的主题意蕴,即黑人女性的生存价值何在,她们该如何探寻自我认同的生存道路。
论《紫色》中黑人女性的成长主题
![论《紫色》中黑人女性的成长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f6206d5a852458fb760b560c.png)
人女性 自立 自强走 向新生的历程进行的社会现 实写照, 描 述 了女主人公 茜莉 的成长历程。本文通过分析 茜莉从缺 乏 自 我 意识 的黑人 少女到具有独立人 格的新女 性的成 长过程 , 探 讨该书作 为一部成长 小说的主题和特征 。 [ 关键 词] 成长小说 ; 黑人女性 ; 独立 [ 中图分类号]I 1 0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 6 7 1 — 5 9 1 8 ( 2 0 1 5 ) o 4 — 0 1 8 7 - 0 2 [ 本千 Ⅱ 网址 ]h t t p : / / w w w . h b x b . n e t
第2 8卷 第 4期
总第 1 4 6期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B EI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U n i v e  ̄i t y
Vo 1 . 2 8 . N O. 4 ( G e n . NO. 1 4 6 )
默默的忍受这一 切 , 一如既往地做着家务事 。她 将 自己定位 在 客体而 非主体 的位置上 , 被动地 接受着发生 在她身上 的一切 。 她从未反抗过她的继父也 从来 没有想 过要作些 事情 来改变 自 己的处境 , 甚 至在 她 的小孩 被偷 走 的时候 , 她依 然保 持沉 默 。 对 待 与 x先 生 的婚 姻 她 也 是 采 取 消 极 态 度 , 顺从 地结婚 了 , 从
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 ; 另 一 类 把 成 长 解 释 为认 知 自我 身份与价值 , 并 调整 自我 与社会 的关系 的过程 。他综 合 了诸 多 定义之后 , 给 成 长小 说下 了一 个定 义 : 此外 , 巴赫 金也对成 长小说做过专 门的研 究 , 他在 《 教育小 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 中的意义》 一文 中, 对成长小说 的特点 、
《紫色》-黑人女性抗争与成长之路
![《紫色》-黑人女性抗争与成长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b42701fbba0d4a7302763ad1.png)
《紫色》:黑人女性的抗争与成长之路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是一部反映身受三重压迫的黑人女性的小说,此小说不仅表现了美国黑人女性在逆境中顽强抗争的过程,也浓缩了沃克的生命观和女权理论,并描绘出了一条黑人女性的抗争与成长之路。
关键词:《紫色》黑人女性抗争与成长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英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一文中指出:“妇女是人类的基础,不可替代。
故她们不像其他社会群体,所受的剥削也有别于其他的社会群体。
对人类来说,她们必不可少,然而她们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却常被忽视。
恰恰是这种结合——既必不可少却被忽视——决定了她们的命运。
在男权世界里,她们的境地可与受压迫的少数民族相提并论,但同时,她们又存在于男权社会之外……实际上她们既是暴力又是绝望的承受者。
”美国女权主义者贝尔·胡克斯亦指出:“性别歧视暴政下妇女的遭遇是一种所有妇女共同的东西,超越了这种暴政所采取的不同方式的特殊性,苦难不能用数量来比较和衡量。
”朱丽叶·米切尔的理论说明了女性的悲惨处境: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自主权,处于社会与男权的双重压迫之下。
而贝尔·胡克斯的理论则更加说明性别歧视和妇女苦难的普遍性,因此如果身为一个备受歧视的种族中的底层女性,她所受的压迫就会更加深重,苦难的数量则会成倍增加。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就是一部反映身受三重压迫的黑人女性的小说,艾丽丝·沃克是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她的作品具有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契合度,在《紫色》这部以九十四封书信串连而成的长篇小说中,艾丽丝·沃克不仅描绘了美国黑人女性在逆境中顽强抗争的历程,也浓缩了沃克的生命观和女权理论,因此《紫色》刚一出版即以它独特的风格成为畅销书,并获得美国文学最重要的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
论《紫颜色》中黑人女性西丽的“成长”
![论《紫颜色》中黑人女性西丽的“成长”](https://img.taocdn.com/s3/m/abea084a69eae009581becf1.png)
人女性 来说 更是 险象 环生 。
二、 丧 失 自我 在 沃克 看来 , 男 权 中心 的父 权 制社 会 极 力 主 张
和捍卫 一种 相互 对立 的 、 不 平等 的两性 关 系 , 使女 性
1 l 9
处 于被 压迫 和奴役 的物 化状 态 , 根本 谈 不 上人 格 尊
严 和 自我意 识 , 这 一 点在 女 主 人公 西 丽 身 上 得 到 了
2 0 1 3年 1 2月
第2 7卷 第 6期
新 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X i n x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到每一个 “ 我” 都 是 女性群 体 中的一 员 , 都应 该 为所
集 中体现。像任何传统 的黑人女性一样, 西丽也 曾 是 个受 到百 般欺凌 而毅 然默 默忍受 的女 子 。西 丽是 个生 活在 美 国南 方 佐 治 亚州 的黑 人 女孩 , 十 四岁 的她便 遭继 父奸 污 , 生 下 的一 女 一男 也 被 继 父抢 走 并 且下 落不 明 。稍 大 一 点 , 西 丽 在 经过 继 父 与某 某 先 生 的一通讨 价还 价后 , 像 一件 交 换 的物 品来 到 了
的叙 事 , 不管 是成 功 的还是 失败 的 , 不 管 是顺利 的还 是 曲折 的 , 也 不管 是 同胞 的还是 异族 的 , 都具有 广泛 的吸引力 。成长 这 一题 材 一 直 是 文 学 , 尤 其 是 小说
表现 和探 索 的对象 , “ 成长 小 说 ” 也 应 运 而生 。但在
De c. 201 3
在歧视与抗争中成长的黑人女性
![在歧视与抗争中成长的黑人女性](https://img.taocdn.com/s3/m/871ed426f61fb7360a4c65a9.png)
在歧视与抗争中成长的黑人女性电影《紫颜色》根据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同名小说拍摄,斯皮尔?伯格执导。
由于电影体裁形式与小说不同,原作中通过语言载体传达的意韵不能以同样的方式表达,但电影在很大程度上传递了沃克小说的主题精神,讲述了二十世纪初期美国黑人生活的状况,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种族与性别双重压力下不屈的奋斗历程,指出了黑人种族通向幸福的道路。
一、身受双重歧视的黑人女性1、种族歧视故事发生在1909 年到1930 年前后的美国南部,美国黑人运动前夕,正值美国黑人遭受严重种族歧视,黑人种族意识不断觉醒时期。
影片在不同场景中反映了当时黑人遭受歧视的生活状态。
故事的主人公西丽的不幸就始于父亲被白人杀害。
西丽的父亲原本是成功的买卖人,但由于受白人嫉妒,一夜之间家破人亡,恍惚间母亲再嫁,西丽就开始了悲惨的人生。
婚后,西丽在百货商店遇到自己的亲生孩子(已经由一对牧师夫妇收养),白人店员的态度,充满鄙视。
而剧中另一黑人女性索非亚也遭遇到种族歧视的折磨。
索非亚原本开朗,勇敢,在拒绝做市长夫人的保姆后,其反抗导致了她的悲惨遭遇。
变成了沉默寡言且跛足瞎眼,满头白发的老女人。
她那一脸苍白,濒临死亡的形象与她以前的形象判若两人。
白人市长夫人的蛮横、冷酷而又故作姿态尤其让人为当时的黑人扼腕叹息。
圣诞节对信主的人是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和家团圆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权利和愿望,可是被迫沦为白人女仆的索非亚却只有得到主人的恩典,才得以回家与家人团聚,“一整天”的许诺对她是奢侈品,须臾片刻已是万幸。
而强占他人的市长夫人却以为这已是天大的恩惠,这极具讽刺意味。
种族歧视还延伸到黑人的祖籍地――非洲。
西丽的妹妹耐蒂跟随牧师一家来到非洲传教,亲眼目睹了白人如何毁掉奥林卡人世代生存的丛林。
白人殖民者强占了他们的土地,拆掉了他们的房屋,砍倒了给他们遮风挡雨的大树,奥林卡人流利失所,逃向密林深处。
奥林卡人遭受了史无前例的灭顶之灾。
这让前去传教的耐蒂认识到上帝也帮不了忙。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浅析黑人女孩的成长困惑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浅析黑人女孩的成长困惑](https://img.taocdn.com/s3/m/20c4245e767f5acfa1c7cde7.png)
2 、 种 族 歧 视
而对 于女儿佩科拉 ,乔利不仅不懂得怎样做一位 父亲 ,甚至在酒 醉 时强奸 了她,最终导致佩科拉精神失常。当他酒 醉回家 ,看到女儿弯 着 腰刷盘子时 , 他感到厌恶 。但想到女儿的胆怯和无 助时 ,他的心 中感 到 自责、无能。或许 ,他也 曾想过做一位好父亲。可是,佩 科拉用大脚 趾 挠另一 只腿 的动作使他想起 了妻子波莉 、想起 了他们过去快 乐的生 活 , 最后 ,他不顾 伦理道德 ,强奸 了自己的女儿 。 三 、缺乏家庭关爱 家原本应该 是一个 充满爱 的地方 ,可是在佩科 拉的家 中,却没有 一 丝爱意。父亲乔利由于其扭 曲的成长经历 ,并不懂得 自己的家庭 角色和 责任 。最后甚至丧失 了伦理观念 ,强奸 了女儿。母亲波莉在 白人 文化的 影响下 ,开始厌 恶 自己的黑人身份 ,甚至厌恶 自己的家人 。“ 经 白人 文 化洗脑之后 ,丈夫和儿女在 她眼里丑陋不堪 。她忘却 了为人妻 、为人母 的职责。她全身心地投人为 白人服务 ,对女儿佩 科却拉冷漠 粗暴 ” 她 让 自己的孩子称她为 “ 布里德洛夫 太太” .而 白人主人家 的小女孩 却亲 切地称她为 “ 波莉 ” 。当火炉上 的馅饼散 落在地上 时,她不顾女 儿的烫 伤 ,反而去安抚 白人小女孩。哥哥 山姆 因无法忍受父母 的争吵 ,常常离 家 出走 ,也无法给佩科拉任何 关爱 。 在社会主流文化的影 响下 ,佩科拉 已经变得 自卑 、怯弱 ,而 同时 , 由于缺乏家人关爱 、缺乏正确的引导 ,最终 ,她完全 迷失 了 自己 , “ 佩 科拉在 自 我否定的深渊中越陷越深 ,没有人 引导她走 出泥潭。没有人能 使她 唤醒 自 我存在 、自我肯定的意识 , 成 为导致她 悲剧结 局的一个重 要
美国黑人文学中女性形象成长
![美国黑人文学中女性形象成长](https://img.taocdn.com/s3/m/1d432807f78a6529647d53c1.png)
试论美国黑人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成长摘要美国的黑人文学在20世纪有了巨大的发展。
尤其是在中期以后,一些黑人女性作家的优秀作品大量涌现,使得黑人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断地得到完善。
黑人文学的主题从以往男性作家关注的种族歧视与压迫转向了更多的视角,她们以女性独特的角度观察体验生活并以此为基础塑造作品中的形象,她们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形象不断地成长起来。
关键词:黑人女性形象女性意识民族歧视性别歧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的美国黑人文学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受到了批评家们的广泛关注。
这一时期美国主流文学重视的是黑人所遭受的歧视以及黑人在被歧视压迫时的自我感受。
在许多美国黑人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们从一开始就着力表现这一主题。
在黑人文学逐渐有了一定影响后,作家们才开始寻求更多更好的表达方式来创作。
各种主题的黑人小说、诗歌、戏剧不断涌现,美国黑人文学呈现出强劲的表现力。
美国黑人作家主要描写的内容是美国黑人的生活。
身为黑人,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经历和体验,是有别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学的。
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着其他美国作家所没有的特别背景:回顾美国的历史,黑人曾是以奴隶的身份来到美国的。
他们是奴隶的后裔,长期以来一直遭受着种族压迫和歧视的不公待遇。
看美国黑人文学,尤其是20世纪的黑人文学,我们发现,美国黑人文学的产生、发展、完善,其实是有它的特殊历史、社会、民族文化、白人文化等各方面原因,是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而完成的。
博恩在他的《美国黑人小说》中指出:美国的黑人小说,就好像美国黑人所经历的生活,它和美国白人的小说有相像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
它有不一样的生活背景,因为它来自于一个与白人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
黑人作家对其民族文化中的部分作了特别的表现,如黑人作家对自己民族语言和音乐感受,给他们的作品带来了独特、丰富的内容。
美国黑人自从到达美洲以来,经历了其他美国人所未曾有过的遭遇。
他们身处奴隶地位,被美国社会排斥在各种机遇之外,即使成为自由美国人之后,这种境况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
《2024年黑人女性的自我救赎》范文
![《2024年黑人女性的自我救赎》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76c02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0.png)
《黑人女性的自我救赎》篇一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黑人女性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无尽的潜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她们的旅程充满了挑战与挣扎,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她们的自我救赎。
本文将探讨黑人女性如何面对社会的种种不公,如何通过自我成长与奋斗实现自我救赎。
一、历史背景与社会困境黑人女性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面临着种族、性别和社会经济等多重压迫。
在许多社会中,她们被剥夺了平等的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政治权利。
此外,黑人女性还常常遭受性别歧视和家庭暴力的困扰。
这些历史背景和社会困境使得黑人女性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二、自我觉醒与认知自我救赎的第一步是自我觉醒。
黑人女性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实。
她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从而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接受教育,黑人女性可以拓宽视野,增强自信心,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基础。
三、自我成长与奋斗在自我觉醒的基础上,黑人女性开始走上自我成长的道路。
她们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在职业领域,许多黑人女性通过努力工作、拼搏奋斗,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她们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她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改善社区环境和生活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挑战与抗争然而,黑人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她们需要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挑战和压力。
在这些困境中,黑人女性选择了勇敢地抗争。
她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愿望,争取自己的权益。
例如,参与社会运动、组织游行示威、发起请愿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黑人女性的处境和需求。
五、心灵救赎与精神支持除了面对外部的挑战,黑人女性还需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自我救赎的过程中,心灵救赎同样重要。
她们需要寻找心灵的寄托和支撑,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困难。
这可以通过寻求心理咨询、参加心灵成长课程、与亲友交流等方式实现。
同时,黑人女性也需要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艰辛
![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艰辛](https://img.taocdn.com/s3/m/05563011c5da50e2524d7f0a.png)
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艰辛【摘要】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秀拉》为我们塑造了三位鲜活的女性人物形象:秀拉、奈尔和爱娃,让我们看到黑人女性多姿多彩的一面。
本文着重分析这三位女性的性格及其意义。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秀拉黑人女性《秀拉》,是美国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一篇较有影响的小说。
在这篇小说中,莫里森为我们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秀拉,作为小说中的同名主人公更是引人注目。
作者把秀拉比作是一支带刺的玫瑰花,书前题字更是一语中的:“世人无人曾知晓我的玫瑰,除去我自己……我有过极大的荣誉。
别人却在内心里不需要那样的荣誉。
”〔2〕(136)的确,在作品中,作者赋予秀拉太多的荣光的同时,也使她经历了无尽的艰辛与磨难。
秀拉是一个敢做敢为、意志坚定的反传统女性,她不懈地发掘自我,解放自我,踏上了一条人迹罕见、崎岖不平的泥泞的小路。
这条小路也许几十年、几百年之后会变成通渠大道,但秀拉却无缘看到追寻她的足迹的后来者,因为远在故事结束以前的1941年(小说的结尾是1965年)秀拉就已经去世了。
但她留给我们的思索却绵延到现在,以至更远……秀拉的外婆伊娃是一个刚烈、强悍、极端、坚毅的女人;汉娜则是一个温柔、敏感的女人,而秀拉则是综合了她们两个性格中的全部,并把它们发挥得淋漓尽致,秀拉比她的两个前辈走得更远。
伊娃是这个家庭的缔造者。
她是一个尽职尽责、富有牺牲精神的母亲。
丈夫鲍伊鲍伊抛弃了她,给她留下一贫如洗的家和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伊娃试图独自抚养孩子,但尽管有邻居的接济,她还是感到无能为力。
终于有一天她把三个孩子托付给邻居,自己离家出走了。
一年半后,她回来了,拄着双拐,少了一条腿,但却带回来不少钱。
为了三个年幼的孩子,她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做出何等的牺牲。
后来在1923年的夏天,当她看到汉娜在院子里不慎引火烧身的时候,不顾一切跳楼而出,她自己摔得鲜血淋淋。
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成长的困境
![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成长的困境](https://img.taocdn.com/s3/m/28e1660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2.png)
038[摘 要]《最蓝的眼睛》是20世纪杰出的非裔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
小说以黑人女性为视角,有力刻画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下,成长过程中痛苦的精神磨难和扭曲的心路历程。
莫里森通过这部小说深刻揭示了白人文化霸权下的黑人女性成长危机,并指出重塑黑人身份对于黑人女性摆脱成长苦难的重要性。
[关 键 词]《最蓝的眼睛》;黑人女性;白人文化金 哲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成长的困境一、白人主流文化的侵蚀白人通过学校、文化机构、大众传媒等手段传播并强化他们的文化价值观。
这些手段建构了他们充满种族歧视的白人霸权意识:白人崇高而美丽;黑人堕落且丑陋。
不幸的是,这一点被那些与自身文化疏远的黑人所认同,因此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受到了双重控制。
黑人的无能表现恰恰反映了白人文化霸权的地位,这种霸权阴险而毒害着黑人的生活。
通过这种方式,白人对黑人实行有效的统治。
学校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在影响学生对自己、家庭、社区和国家的看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教育系统的控制和操纵成为社会支配者向被支配者灌输思想的有力手段。
在《最蓝的眼睛》中,狄克与简的故事是美国白人中产阶级文化的一个经典版本,通过学校初级课程,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某些章节的标题,白人文化为克劳迪娅·麦克蒂尔的故事提供了背景。
在小说中,莫里森也把焦点转向好莱坞和流行文化作为白人展示种族优越思想的渠道。
她揭示了戈宾诺的学说是如何在20世纪40年代的文化形象中被具体化为身体美的表现。
音乐公告牌、杂志、洋娃娃、秀兰·邓波儿的电影充斥着《最蓝的眼睛》。
好莱坞强化了18世纪与19世纪种族主义的束缚,并含蓄地阐述了戈比诺的学说,即白人种族在美的方面优于其他种族;人类群体在美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是合理的、永久并不可磨灭的。
莫里森用秀兰·邓波和主人公佩科拉的对比来强调黑人经历的讽刺。
由于渴望成为邓波,佩科拉否认了自己黑人的身份。
从替罪羊到野玫瑰——看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的成长
![从替罪羊到野玫瑰——看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的成长](https://img.taocdn.com/s3/m/6687c88084868762cbaed502.png)
阵 愤 怒 的 打 骂 , 恐 无 助 的 她 滑 倒 在 洒 满 果 浆 的 惊
地 上 并 挨 了 几 个 耳 光 。随 后 波 莉 将 吓 哭 了 的 白 人 小 主 人 搂 在 怀 里 轻 声 安 慰 , 自 己 的 女 儿 像 垃 圾 把
一
长 大 后 的 克 劳 迪 娅 感 伤 的 回 忆 道 “ 弃 之 物 我 们 废 倾 倒 给 她 , 她 吸 收 ; 好 之 物 原 先 属 于 她 , 却 由 美 她 给 了 我 们 。所 有 认 识 她 的 人 通 过 与 她 相 比 感 到 完 整 ” 。 佩 科 拉 的 丑 陋 使 社 区 里 的 其 他 黑 人 感 到 了
影 星 的发 型 和 服 饰 , 往 白人 中产 阶级 的家 庭 。 向
怜 悯 。 他 们 认 为 佩 科 拉 的 孩 子 “ 是 死 了 就 是 她 要
的 运 气 , 定 会 是 世 界 上 最 丑 的 孩 子 ” 。 对 于 这 一 个可怜 的女孩 , 们 既不给 予宽 容也不 施与 救助 , 他 此 时 的黑 人 社 区 已经 分 裂 异 变 而 丧 失 了 它 家 园 的
在 白 人雇 主 家 的 帮 佣 生 活 使 她 发 现 电 影 中 的 世 界
触 手 可 及 , 将 所 有 的 温 情 都 给 予 了 那 个 整 洁 漂 她 亮 的世 界 , 给 自 己 丈 夫 和 女 儿 的 只 有 厌 恶 和 冷 留 漠 。 当佩 科 拉 不 小 心 打 翻 了 盛 馅 饼 的 盘 子 , 滚 被 烫 的果 浆 烫 到 时 , 到 的 不 是 母 亲 的 安 慰 而 是 一 得
天 真 的 认 为 如 果 她 拥 有 了像 白人 女 孩 那 样 的 蓝 眼
、
湮 灭 在 蓝 色 眼 睛里 的替 罪羊
黑人女性的自我成长——对《秀拉》的文化心理学解读
![黑人女性的自我成长——对《秀拉》的文化心理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230ecf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1.png)
密级:学校代码:10075 分类号:学号:********文学硕士学位论文黑人女性的自我成长——对《秀拉》的文化心理学解读学位申请人:刘苗指导教师:张金霞 教授学位类别:文学硕士学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授予单位:河北大学答辩日期:二○一二年五月Classified Index: CODE: 10075 U. D. C: NO: 20090581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ArtsBlack Woman’s Development of Self ——A Study of Sul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sychologyCandidate:Liu MiaoSupervisor:Prof. ZhangJinxia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of ArtsSpecialty: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Date of Oral Examination:May,2012AbstractToni Morrison, 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black female writers and the winner of Nobel Prize of Literature in 1993, assumes significant role in Black Literature. As being black and female at the same time, Morrison attaches special importance to black female experience especially to black female’s development of self. She creates impressive black characters who inevitably lose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double oppression of gender and race or who inevitably lose the battle against the evil inside, for instance, Pecola Breedlove in The Bluest Eye, and Sula in Sula. Except for her concern of black female experience, she also demonstrates traditional black culture in her works. Morrison values extraordinarily the strength of community and ancestor, as well as the role that black male plays in black female’s development of self.Sula is the second published book of Toni Morrison. It is interpreted unique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rotagonist and its plot by different scholars and critics since its publication. This accounts to Morrison’s elaborate depiction of the common black females and her thought-provoking themes.This thesis probes into how black cultural elements affect black women’s development of self. This thesis paper comprises three chapters in the main body to analyze it.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uthor Toni Morrison and the novel Sula.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role that ancestors play in individual’s development of self. In this novel, ancestors of Sula Peace and Nel Wright impose on them distinctively different influences which cause the two black female forming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family responsibility.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role that male as the other half of self plays in individual’s development of self. Male partners of Sula disappoint her and prevent her from proceeding development of self. Though male partner of Nel also disappoints her, Nel survives through fulfilling her responsibility of parentage.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role of community Bottom which functions as one character. Nel Wright assimilates the community’s role and influence and survives, while Sula Peace violates the community norms and finally results inher death in her confrontation with the community.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part. It emphasizes the idea that development of self should be confin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black community, and only with the help of ancestor, black male and black community can one fulfill her development of self.Key words Black female Black culture Development of Self Cultural Psychology摘 要托妮·莫里森是众多黑人女作家中的一员,她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并在黑人文学界占有重要地位。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与成长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与成长](https://img.taocdn.com/s3/m/aac7cb0803d8ce2f0066235d.png)
受它 , 思考颜色和 等待死亡 , 她对 自己一无所 知。获得 自由
后 , 意识 到 , 果想获得 自由, 们应该 知道 自己的价值 , 她 如 她 并 学会 爱 自己 。所 以 , 在树 林 中 , 呼 吁她 的 同胞 爱 自己 。 她
中图分类 号 :16 4 I0 .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 6 0 2 1 )9—0 7 0 17 8 1 ( 0 0 0 0 5— 2
人隔离。在餐厅 , 还有一些 白人 区和黑人 区 ; 在火车上 , 白 有 人和黑人 不同的车厢 。 在过去 , 黑人被告知 , 之所 以他们是黑人 , 因为他们 的 是 血液是黑色 , 因此 , 许多黑人妇女 都想嫁给 白人 , 希望通过这 种方式 , 黑色在她们 的体 内消失 。随 着女权运 动 的兴 起 , 使
一
《 L 于 18 宠3 ) 97由莫里森创作并 赢得 18 9 8年普利策 奖。
《 L 故事来 自一个 真实事 件 :80年 , 宠J) 15 玛格 丽特 加纳 , 一
名肯塔基逃亡奴隶 的女人 , 宁愿选择 自己和她 的孩子死亡 也 不愿被送 回去做奴隶。但她只杀死 1人 , 其余则被 抓回或者 卖掉。听到这个故 事后 , 莫里森 深受感 动 , 并决 定将 它写下 来。经 过 1 的孕 育和 3年 的写作 , 0年 她终 于完 成 了这 个伟 大的工作。它的发表 , 动 了整 个美 国文 坛和文 化界 , 震 被认
苦经历。另一方 面, 通过《 宠儿》 的悲剧 故事, 莫里森向人 们展 示 了黑人 妇女的 力量 与 自我成 长。尽 管成 长的过程
充 满荆 棘 , 通过 一代 又 一代 的努 力 , 但 黑人 女 性 最终 成 长起 来 , 开始 勇敢 地 面对 现 在 和 未 来 。
成长中的非洲新女性
![成长中的非洲新女性](https://img.taocdn.com/s3/m/eb769bbaf121dd36a32d8252.png)
成长中的非洲女性——《荒原蚁丘》之比阿特丽丝形象浅析摘要:《荒原蚁丘》中比阿特丽丝这一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回应了评论家们曾对作者忽略与误读非洲女性的指责。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对比阿特丽丝形象进行深入探讨,以她的童年经历作为切入点分析她成长背后的隐痛,展示她对本土文化中各种形式的男性中心主义的警惕与批判;同时揭示出非洲女性在后殖民时代所面临的种种话语诱惑与陷阱,并挖掘比阿特丽丝在复杂语境下突围的希望。
关键词:女性非洲男性中心主义Chinua Achebe built an image of women (Beatrice) successfully in the book of Anthills of the Savannah and responded to those critics who commented him to ignore or misread the women in Africa.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image of Beatrice by feminist theory and proposed that Beatrice’s suffering during her growth was relative to her experience as a child. She was watchful and resentful to all kinds of male chauvinism in the indigenous cultures. Moreover, the book also revealed that the women in Africa faced to a lot of entices and traps of discourse after colony and offered a hope that Beatrice could breakthrough from the complicated surroundings. Key words: female Africa male chauvinism钦努阿·阿贝契创作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尼日利亚四部曲》通过非洲人物与景色的出色描写来反映非洲人为了土地、信仰、尊严而斗争的生命节奏,被誉为尼日利亚独立解放运动的宏伟史诗。
当代黑人女性的成长
![当代黑人女性的成长](https://img.taocdn.com/s3/m/b20ffaf20242a8956bece42b.png)
当代黑人女性的成长摘要《紫色》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
该书以书信的形式和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刻画了一群处在社会最底层、在父权制度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描写了她们如何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下,解放思想,经过顽强抗争,努力找寻并确立了自己女性身份的过程。
通过描述主人公茜丽对身份追求从而达到平等生活的过程,艾丽丝·沃克指出了黑人女性的独立之路,即:只有在经济和精神双重独立下,黑人妇女才能和男人平等地生活。
关键词:黑人女性女性身份平等独立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紫色》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
小说于1982年出版后,先后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奖、国家书评奖和国家图书奖三项大奖。
《紫色》的成功不仅归功于书信体的写作形式,更要归功于该书的独特视角。
艾丽丝·沃克以书信的方式,描写了美国黑人女性的真实生活,为读者刻画了一群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在父权制度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
通过对女主人公茜丽的塑造,沃克探索了一个逆来顺受的黑人妇女成长为具有独立个性的新女性的发展轨迹,指出了黑人女性的独立之路,即:只有在经济和精神双重独立下,黑人妇女才能和男人平等地生活。
一黑人女性身份的丧失黑人女性生来就饱受双重压迫,这个压迫一个来自于阶级压迫,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另一个则来自于黑人内部,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压迫。
黑人的苦难和痛苦早在几百年前就开始了,因为他们的祖先已成为白人的奴隶,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受着双重折磨。
但其中最受压迫的群体则是黑人妇女,她们遭受着来自白人和黑人的压迫。
从她们降生的那一分钟起,她们就已经成了黑人奴隶的奴隶。
黑人女性是人类,但她们却从未被视为人类,从未被赋予其应有的女性的身份及地位。
对于白人来说,黑人女性就是生育机器,只要主人愿意,她们的孩子可以像牲口一样被肆意贩卖;她们经常被鞭打,饱受精神和肉体的折磨;而对于黑人男性来说,黑人女性比他们低一等,她们没有任何身份和地位,她们就是“其他”。
白人世界中的黑人女性成长历程
![白人世界中的黑人女性成长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99b2d44f01dc281e53af05d.png)
白人世界中的黑人女性成长历程【摘要】:《最蓝的眼睛》和《紫颜色》均出自非裔美国女作家之手。
尽管两部作品所描写的人物与故事情节不同,但是两部作品有很多相似性。
本文尝试从三个角度:白人世界的黑人审美观,父母对女儿的教育及影响,黑人女性间的姐妹情谊来列举两部作品的相似点,得出非裔女性在美国白人文化的冲击下已迷失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融入社会的主流生活。
【关键词】:相似性黑人女性姐妹情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民权运动的影响下,妇女解放运动曾有过高潮。
但是那场运动的主体是白人女性,目的是争取家庭内外一切平等,不做“超级妇女”,即在外工作同时又操持家务的女性。
然而当时美国黑人女性的境遇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她们长期遭受着来自三个方面的压迫:首先,作为黑人,她们遭受着种族歧视;作为穷人,她们遭受着阶级压迫;作为女人,她们还遭受着男性的压迫。
作为黑人女性作家的托尼?莫里森与艾丽丝?沃克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先后于1970年和1982年先后发表了小说《最蓝的眼睛》和《紫颜色》。
两部小说虽出自不同的年代,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都反映了黑人女性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氛围中的种种遭遇与困境。
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取材于作者童年时代的一位女友,她的这位女友极度厌恶自己的种族身份,整天向上帝乞求赐给她一双像白人姑娘那样漂亮的蓝眼睛,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她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佩克拉的11岁黑人小女孩由于个人身份得不到外界接受和承认,而渴望有一双蓝眼睛的悲惨故事。
她被自己的父亲强奸,并生下了一名死婴,最终她被逼疯——她感觉自己拥有了一双湛蓝色的眼睛。
艾丽丝·沃克在《紫颜色》中通过书信的方式刻画了西丽这样一个从忍气吞声的黑人女孩成长为自强自立的黑人女性形象。
小说集中描写了西丽的一生,她把自己的无奈首先写给上帝,然后写给作为传教士去往非洲的妹妹耐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人女性的成长与警示
摘要: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作品中一直非常关注黑人女性问题。
在其第二部作品《秀拉》中,作者着重刻画了三位代表人物,包括秀拉的外祖母伊娃,好朋友奈尔,以及主人公秀拉。
这些黑人女性在多重压迫下艰苦与顽强地成长,她们的成长同时又充满了警示。
关键词:秀拉黑人成长警示
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作品中一直非常关注黑人女性在“即是美国人同时又是黑人”的夹缝中的抗争。
莫里森在《秀拉》中成功塑造了一批黑人女性角色,描述了黑人妇女在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压迫下的艰苦与顽强地成长,其中对秀拉叛逆的刻画尤为突出。
作品《秀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由主人公秀拉、秀拉的外祖母伊娃和其好朋友奈尔等黑人女性为主体的独特社会。
这些黑人女性既非白人也非男人,所有的自由与光荣皆与她们无缘,她们必须要为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一切。
因此,在莫里森的笔下,时刻透露着对黑人女性成长的关注。
小说的背景是一个极为贫穷落后的黑人聚居区——梅德林镇,一个名为“谷底”的小地方。
这是一个被白人隔离和冷落的世界。
作者开篇即交代了“谷底”的存在只是由于白人对黑鬼开的玩笑,所谓的“谷底”实质上是贫瘠的高高山顶。
在这个被白人颠倒的小世界,黑人们自生自灭,传统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控制着每个人。
黑人妇女在种族歧视和传统观念的双重枷锁束缚下,无法实现自我价
值,生活毫无意义。
小说一开始便描述了退伍兵谢德拉克的精神因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刺激,非但得不到应有的治疗,还在回家的路上因行为古怪而被捕。
秀拉儿时伙伴奈尔在陪同母亲奔丧路上因误入白人车厢而受到白人乘务员的百般刁难。
就此,作者在平铺直叙中将那个时代的沉闷和压抑作了明确提示。
黑人女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白人和男人占主导地位而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里。
一、伊娃——黑人母亲的典型代表
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黑人妇女即是母亲,又是丈夫和孩子的避风港,她们既当孩子的妈妈,又是挣面包的人。
秀拉的外祖母伊娃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母亲。
伊娃的丈夫贪杯好色,对家和三个孩子不闻不问,并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离家出走,只给伊娃留下了一块六毛五分钱、五个鸡蛋和三颗甜菜。
伊娃挣扎着抚养三个饥饿的孩子成人,却力不从心,无奈只能把孩子托付给邻居后离开社区。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18个月后,伊娃又回到了社区。
她失去了一条腿,却有了不少钱,她领回自己的孩子,开始重建家园。
黑人社区的人们纷纷推测伊娃为了弄到保险金而故意撞了火车。
她的行为表现了作为孩子们依靠和支柱的黑人女性的牺牲精神。
二、奈尔——传统的黑人女性
在秀拉一生无怨无悔追求自我的道路上,曾经有一个少女时期的精神同盟,也是她在“底层”黑人社区惟一与之有过思想交流的人,那就是奈尔。
童年的奈尔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觉醒。
她坐火车
时误入白人的车厢,遭到白人列车员的羞辱,而母亲还一味的赔笑。
而且火车上只有专供白人使用的厕所,所有的这一切经历让奈尔意识到作为一个黑人女性是多么脆弱和无奈。
但是家庭环境的不同注定她俩的差异,成年后的奈尔,她曾经萌发的自我意识被代表父权家长制的母亲压制下去,她最终也走进了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和价值湮没在照顾家庭、丈夫和孩子身上。
小说的主线就是奈尔与秀拉的友谊。
小说讲述了她们俩少年时的亲密,成年时的疏远,最终友谊破裂的经过,隐藏其中的是对黑人女性命运的探索。
三、秀拉——叛逆的新女性
备受歧视的社会环境促使少年秀拉形成了我行我素、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
秀拉叛逆性格的形成源于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盛行的社会环境,而更直接的原因是其独特的家庭背景。
社会环境的压抑,耳濡目染的奇特家庭背景使秀拉的性格变得越发桀骜不驯。
当奈尔同伯特姆社区的其他黑人妇女一样选择了结婚生子的循规蹈矩的
生活时,秀拉则远走他乡,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求学生涯。
奈尔婚后的麻木使秀拉更加确信,婚姻是埋没一个女人自我的地方,所以当伊娃追问她什么时候能结婚生子安定下来、过相夫教子的生活时,秀拉的回答是“我不想造就什么人,我只想造就我自己。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可以容忍男人不负责任地占有女人、抛弃女人,而女人这样做则被看成是邪恶的。
秀拉相信自己,勇于冒险挑战传统,乐于尝试任何事物,大胆追求原本只属于男性的权力。
四、黑人女性的成长与警示
伊娃为了抚养三个孩子失去了一条腿,体现了作为黑人家庭支柱的黑人女性的牺牲精神。
奈尔与秀拉的友谊的变化折射出黑人女性对命运的探索。
秀拉性格叛逆倔强,一生都在与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展开顽强抗争。
她颠覆了好女人与坏女人的传统区分标准,打破了男女性别差异,在婚姻和性问题中坚守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标准。
毋庸置疑,莫里森对秀拉的叛逆精神赞赏有加。
秀拉的归来使原本暮气沉沉、守旧冷漠的梅德林镇伯特姆社区再现生机。
女人们开始珍爱她们的丈夫,母亲们重新关爱她们的孩子,儿媳们懂得孝敬公婆。
社区爱意浓浓的氛围都是因为有秀拉的存在。
秀拉的离经叛道促使居住在伯特姆社区的黑人们空前团结,他们以前所未有的警惕来防范被人们视为女巫的秀拉。
在这一段艰难地寻求自我的旅程中,秀拉饱尝了来自亲情、友情和婚姻的否定,而在这些否定中,秀拉叛逆地塑造独特的自我,同时也帮助那些一度离弃她的人寻找到她们各自的自我。
秀拉之死是评述《秀拉》最富争议之处。
一些评论家认为,秀拉最后的死证明她所追求的梦想归于失败,但细究导致秀拉死亡的原因和她的离去带来的影响,不难看出,她的死是必然。
秀拉的死亡并不能证明她的努力归于失败,因为她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活着的人,尤其是奈尔。
在秀拉离开的若干年之后,奈尔最后意识到了她与秀拉的紧密相连以及独立的重要性。
在小说结尾,奈尔在秀拉墓
前对秀拉的深情呼唤暗示着秀拉以往生活的真正乐趣所在。
因此,秀拉的死不仅完成了她的自我追寻,也使奈尔的自我发展走向成熟。
同时,秀拉的“邪恶”唤醒了黑人社区的向善与觉醒,在她去世后的那个冬天,黑人社区的人们终于觉醒起来、行动起来,跑到白人掌管的工地上游行示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秀拉反抗压制、追求解放的精神在黑人社区生根发芽的体现。
在秀拉死去24年后的1965年,正是黑人民权运动和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的时候,“底层”黑人的生活情况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改善,也可以说是秀拉追求自我价值的深层意义之一。
因此,秀拉虽然早早死去,但她反叛传统、追求自我的精神却没有消失。
综上所述,秀拉的叛逆让我们看到了黑人女性的成长,同时也充满了警示。
秀拉试验性的生活使她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社区的信任与尊敬,失去了与奈尔多年的友谊,最终孤独无助地死去。
秀拉寻求实现自我的失败原因归咎于她对黑人文化传统的漠视。
黑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在黑人社区内部完成。
黑人妇女必须忠实于黑人文化传统,因为黑人文化传统是黑人的祖先,是黑人赖以生存的保护者和养育者,是黑人生活不可缺少的支撑。
正如莫里森在《根,赖以生存的祖先》里表达的:“如果我们不和我们的祖先保持联系,我们实际上就会迷失方向,当你杀了祖先就等于杀了你自己。
”莫里森反复强调祖先是黑人赖以生存的支撑,没有了祖先的支撑,任何寻求都是徒劳。
参考文献:
[1] morrison toni. sula [m].new york:plume, 1973.
[2] morrison toni. the ancestor as foudation [m]. new york:plume, 1981.
[3] 王守仁、吴新云. 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翁德修、都岚岚.美国黑人女性文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5]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 程锡麟、王晓路.当代美国小说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吴宪(1983.4-),女,重庆忠县人,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