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体验生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领学生体验生活

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最精彩描述。的确,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

到数学的魅力。

一、课始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教师要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课始创设问题情境,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有积极去思考和探索,又要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课前先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物入手,让他们自己想办法量出身边圆形实物一圈的长度。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再拿出一个拴线的小球旋转一圈,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此时现有知识不能解决当前问题,产生矛盾冲突,从而引起学生进一步探寻的强烈欲望。再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教师可用课件或投影片显示生活中乘车情景,再让学生说说平时看到的情况,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还可能是一群人蜂拥而上等,这时教师提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说:“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二、探究感知数学例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

在新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常常需要借助外在的显现活动作基础。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230-199=230-200+1”,学生对减200时要加上1,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230元钱去商场买了一套电动玩具花了199元。她付给营业员二张百元钞票(应把230元减去200元);营业

员找回1元,(应加上1元)。所以,多减去的1应加上。这样叫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以“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主题进行购物活动,设计了一系列的付钱、找钱及几种付钱方法等数学问题,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从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确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时,可以先布置学生课外到银行去参观,并已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留心银行周围环境,你会发现什么问题?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4、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扇子、书本、红领巾、硬币月饼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这样把充满数学知识的实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们发现原来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三、巩固新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理解发展数学

1、课后习题生活化。如教学“年、月、日”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妈妈出差去了,明明在家一天天地数日子,盼着她快点回来。两个月后,妈妈回来了,猜猜明明一个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的。这样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生活,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游戏、竞赛实践活动。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好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颗后,开展“小小商店”课后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还可以在游戏中设计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捐款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实践活动的设计,比简单的人民币计算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因此,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可以培

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总之,数学学习的根本目标在于指导生产、生活,因此,只有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才能热爱数学、体验数学、感受理解数学,从而主动去探索数学、发展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