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抗病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表明,发掘和利用具有广谱、持久抗性的新抗源
和抗性基因,是解决抗源单一化问题的主要途径[23]。 在过 去 几 十 年 中 , 国 内 外 相 继 鉴 定 出 Moroberekan、Dourode Perecose、OS6、IR36、IR42、Milyang30、Tetep、 三黄占 2 号、 梅三五 2 号、 谷梅 2 号及湘资 3150 等具有稻瘟病广谱或 持久抗性的种质资源,并对部分抗源进行抗性基因定位。 如 国 际 公 认 的 非 洲 持 久 抗 瘟 品 种 Moroberekan 已 在 西 非 大面积种植了许多年而没有丧失抗性, 研究认为 Moroberekan 含有 3 个主效抗瘟基因及 10 个 QTLs [24]。 吴 建利等[25]应用重 组自交系对谷梅 2 号 的 主 效 抗 病 基 因 进 行研究,分析表明在谷梅 2 号中存在控制水稻稻瘟病抗性 的基因簇。 伍尚忠等[4]通过构建三黄占 2 号/丽江新团黑谷 的重组自交系鉴定出三黄占 2 号的持久抗性由 3 个主效 基因和 5 个微效基因控制,为利用主效基因开展稻瘟病广 谱抗病育种提供了可能。
育种实践证明,国外稻种资源在水稻抗病育种中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广东由于地方稻种抗稻瘟病资 源相对缺乏, 长期以来都很重视外引抗源的评价与鉴 定,并成功地利用外引抗源进行品种的抗性改良。 早在 1968 年 广 东 省 农 科 院 就 利 用 引 进 的 印 尼 抗 病 资 源 “ 花 龙水田谷”与“塘竹”杂交的子四代,再与农家种“鸡对 伦”杂交,育成稻瘟病抗病品种窄叶青 8 号,该品种后来 还被用作北方稻区籼粳交育种的重要抗源。 据报道,广 东 省 目 前 优 质 稻 新 品 种 的 稻 瘟 病 抗 源 主 要 是 外 选 35、 青 六 矮 1 号 、 粳 籼 89、28 占 , 而 这 4 个 抗 源 的 亲 本 均 含 有 国 际 水 稻 IR 系 统 材 料[26]。 其 中 外 选 35 是 从 外 引 材 料 IR9965-48-2 中 系 统 选 育 而 成 的 品 种 ,该 品 种 具 有 多 抗 (高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和褐稻虱)的特性,是水稻抗 病 优 质 育 种 的 优 异 资 源[27]。 利 用 外 选 35 育 成 的 衍 生 品 种 约 有 50 个, 影 响 较 大 的 品 种 有 七 袋 占 1 号 、 矮 三 芦 占、七黄占、绿黄占、双七占等。 这些外引抗源丰富了广 东稻瘟病的抗病种质,对缓解广东优质稻品种优质与抗 病的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收 稿 日 期 :2010-07-16 基 金 项 目 :广 东 省 农 业 攻 关 计 划(2008B020100002) 作 者 简 介 :何 秀 英 (1974- ),女 ,硕 士 ,副 研 究 员 ,E-mail:xyhe@163. com
行抗性基因鉴定,其中 32 个品种具有未知的抗性 基因[8]。 之后凌忠专等[9]成功地研制了具已知抗病基因的 6 个近等 基因系,成为国际上第一套能在各产稻区统一使用的鉴别 系统。
3 稻瘟病抗病育种
对稻瘟病抗病育种的研究, 世界各主要产稻国家都 作了大量的工作。日本最早对稻瘟病与环境的关系、病原 菌的侵染和生活力、 品种抗病性和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研 究[28]。 20 世纪 50 年代开展了稻瘟病菌的生理分化研究, 确立了鉴别品种, 并先后育成了生产上推广的抗病品种 和抗病中间亲本。 60 年代,菲律宾国际 水稻所和 东 南 亚 及非洲产稻国家建立了国际稻瘟病统一鉴定圃, 广泛 交流品种资源, 并采取多学科间协作, 选育出一批丰 产 、多 抗 、优 质 的 IR 系 列 品 种 , 在 热 带 地 区 大 面 积 推 广 和 种 植[29]。 我国稻瘟病抗病育 种大致经历了系统育 种阶 段、系统育种与杂交育种阶段、多种途径并行阶段以及常 规育种与新技术育种相结合的 4 个阶段[30]。20 世纪 80 年 代以来, 各省的育种和病理学家都很重视抗病育种的研 究,“六五”以来国家和省的水稻育种攻关又都把抗(瘟)
常规技术有机结合的第三次突破阶段。 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遗传、抗病种质资源、抗病育种及广东省当前主栽品种的稻瘟病抗性
情况进行综述和评价,同时结合作者从事水稻育种的工作实践,对水稻的稻瘟病抗病育种进行展望。
关键词:水稻; 稻瘟病; 抗病育种; 展望
中 图 分 类 号 :S51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4-874X (2011 )01-0030-04
1 稻瘟病的抗性遗传
稻瘟病的抗性遗传以日本的研究为早且较多。 早在 20 世 纪 20 年 代 ,Sasaki(1922)就 首 次 通 过 基 于 人 工 接 种 的抗性遗传分析方法,确定了日本水稻品种间具有 1 个显 性抗病基因[5]。 但系统地进行品种抗瘟性遗传研究则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山崎、清泽(1966)用致病性比较稳定 的 7 个代表菌系,对日本主要水稻品种进行抗瘟性分类,通 过代表品种的基因分析, 命名了 13 个抗病基因, 如 Pia、 Pii、Pik 等[6]。 我国的稻瘟病抗性遗传研究起步较晚,1976— 1979 年完成的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为抗稻瘟病基 因分析打下了基础,主要借鉴日本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如 沈锦骅等[7]用 2 个菌系对 16 个杂交组合作遗传研究,看到 不同的组合均以抗性为显性, 并有 3∶1、13∶3、15∶1、63∶1 等 抗、感分离比例。 凌忠专与清泽茂久合作(1984),用日本 菌系、 菲律宾菌系和一些突变菌系对中国 240 个品种进
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稻作病害, 全球每年因稻瘟病 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达 11%~30%[1], 我国稻瘟病的 年发 生面积均在 380 万 hm2 以上, 所造成的稻谷损失 达数亿 公斤[2],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 广东是我国重要的华南双 季稻区,其高温、高湿的生态气候特点特别有利于稻瘟病 的发生,因此,如何防治和减少稻瘟病的发生,长期以来是 广东粮食安全生产的主要任务之一。 实践证明,在众多防 治措施中抗病品种的培育和种植是控制该病害最为经 济、安全和有效的方法[3]。 但由于稻瘟病菌小种的遗传复 杂性及易变性, 推广品种稻瘟病抗性周期短已成为水稻 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4]。 因此,如何延长品种的抗病周期, 普遍提高栽培品种的稻瘟病抗性水平, 是摆在水稻育种 学家和病理学家面前的共同课题。 本文就稻瘟病研究的 抗性遗传、抗病种质资源、抗病育种及广东省当前水稻主 栽品种的稻瘟病抗性情况进行综述和评价, 同时结合作 者从事水稻育种的工作实践, 对稻瘟病的抗病育种进行 展望。
2 稻瘟病的抗病种质资源
抗病品种培育的关键在于掌握较好的抗性基因来源, 目前, 稻瘟病的抗源主要来自已定位抗病基因的抗源、病 区长期自然选择所保留的抗源、野生稻与栽培稻资源中优 异的稻瘟病抗性材料等 3 个方面[22]。 但由于稻瘟病生理小 种繁多,变异复杂,不同生态条件下优势菌群差异较大,抗 稻瘟病育种应针对目标育种区的稻瘟病优势菌群。这就要 求所收集的抗源必须经过当地的抗病鉴定,只有在当地自 然诱发条件下和当地优势菌群人工接种都表现抗病的亲 本材料,才有较高的实有价值。
4 广东省当前主栽品种的稻瘟病抗性
稻瘟病作为广东省的主要稻作病害, 每年均有不同 程度的发生,因此,稻瘟病抗性与产量、品质等性状一样 已成为当前广东省水稻育种攻关的主要目标。 广东省全 年水稻种植面积 200 万 hm2 左右, 抗病育种以常规方法 为主,近年来,也开始进行分子育种探索。 本文对 2009 年 广东省种植面积达 2 万 hm2 以上的水稻主栽品种进 行分 析,表 1 列出了这些品种的产量、米质、稻瘟病和白叶枯 病抗性情况, 这些主栽品种通过广东审定的时间在 1995—2008 年。 在列出的 12 个常规稻和 18 个杂交稻主 栽 品 种 中 ,86.7% 的 稻 瘟 病 抗 性 和 30% 的 白 叶 枯 病 抗 性 达 中 抗 以 上 水 平 ,83.3% 的 米 质 达 广 东 外 观 或 国 家 优 质 稻标准。 2009 年广东省常规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粤晶 丝苗 2 号的稻瘟病表现为高抗、白叶枯病为中抗、米质达 国优 2 级, 杂交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 天优 998 稻瘟病 表现为抗、白叶枯病中抗、米质达广东省外观 1 级。 由此 可见,经过多年的育种攻关,广东省当前生产种植的水稻 主栽品种稻瘟病抗性已有了很大的提高, 米质达标的品 种也较多,但白叶枯的抗性水平仍较低。一个能在生产上 大面推广应用、 并受到农民普遍欢迎的水稻品种, 其产 量、米质、抗性往往都能综合得比较好,如粤晶丝苗 2 号、
30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年第 1 期
水稻稻瘟病抗病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何秀英, 廖耀平, 陈钊明, 程永盛, 陈粤汉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
摘 要: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稻作病害,抗病品种的培育与种植是控制该病害最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稻瘟病抗性与产
量、品质等性状一样已成为当前广东省水稻育种攻关的主要目标。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水稻育种已进入生物技术与
稻瘟病的抗性遗传很复杂, 一般由 1 对或 2 对主效 基因在控制,有些由 3 对主效基因控制,少数情况下由隐 性基因或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 随着各类分子标记技术 在水稻抗瘟遗传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加速了水稻抗稻瘟 病基因的鉴定和定位。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通过广泛的 遗传分析, 国内外的学者已在不同的水稻资源中鉴定并 命名了 84 个稻瘟病 抗 性 基 因[10],它 们 分 布 于 除 3 号 染 色 体 外 的 11 条 染 色 体 上 , 且 超 过 半 数 以 基 因 簇 的 形 式 存 在。 其中,最大的 3 个基因簇分别位于水稻的第 6、11、12 染色体上。 如对华南稻区稻瘟病菌有抗性的抗病基因 Pikm 被 定 位 于 第 11 染 色 体 上 的 RM254-RM144 之 间[11], 属于 Pik 基因簇;水稻品种谷梅 4 号含有的广谱抗病基因 Pigm(t)被定位于第 6 染色体上的 C5483 和 C0428 之间,与 Pi2 和 Pi9 紧密连锁[12],属于 Pi9 基因簇。 在稻瘟病抗性基 因初步定位的基础上, 世界科学家积极开展了主效抗稻 瘟基因克隆工作。 自 1999 年实现第一个稻瘟病抗性基因 Pi-b 克隆以来[13],Pita、Pid2、Pi9、Pi2、Piz-t、Pi36、Pi37、Pikm、 Pigm 等 10 个 抗 稻 瘟 病 基 因 已 从 不 同 的 水 稻 品 种 中 被 克 隆[14-21]。 这些稻瘟 病抗性基因的定位和克隆,为阐 明 水 稻 抗瘟性分子基础、 培育广谱或持久抗瘟水稻品种奠定了 基础。
wenku.baidu.com31
性育种作为重点,广东、湖南、浙江、湖北、广西等省区不 断 投 入 抗 稻 瘟 新 品 种 ,如 粳 籼 89、粤 香 占 、湘 晚 籼 1 号 、 湘 晚 籼 10 号 、浙 733、中 早 22 等 ,曾 在 生 产 上 发 挥 了 很 大的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植物育种已进入 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有机结合的第三 次突破 阶 段[31]。 以 分子标记技术、 转基因为代表的分子育种技术已成为植 物育种发展的重要方向。 但由于转基因技术对实验室硬 件条件和技术含量要求较高,且成本昂贵,目前在育种实 践中还难以普及。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是利用与基因 紧密连锁的标记对目标基因直接选择, 选择的可靠率极 高,不受时间和环境限制,自其诞生起就受到育种家的推 崇,被公认 为是当前最有前景的抗病育 种辅助技术[32],并 已在多基因聚合的抗病育种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如 Hittamani 等 [33]将 稻 瘟 病 抗 性 基 因 Pi-5、Pi-1 和 Pi-ta 聚 合到同一品系 BL124 中。 倪大虎等[34]利用分子标记辅助 选 择 与 传 统 方 法 相 结 合 ,将 抗 稻 瘟 病 的 Pi9(t)基 因 和 抗 白 叶 枯 病 的 Xa21 及 Xa23 基 因 聚 合 到 同 一 水 稻 株 系 中 , 获得了 4 个三基因聚合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株系。 柳武革 等[35]以 含 广 谱 稻 瘟 病 抗 性 基 因 Pi-1 和 Pi-2 的 BL122 为 供 体 ,温 敏 核 不 育 系 GD-7S 为 受 体 ,获 得 5 个 携 带 2 个 抗性基因的纯合改良不育株系, 并利用改良的不育系育 成 2009 年通过广东省审定的组合聚两优 746。 以上的研 究表明,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已成为多基因聚合的有 效手段, 将在培育持久抗病的水稻新品种选育中发挥重 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