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活动课太阳光直射、斜射对地面获得热量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活动课太阳光直射、斜射对面获得热量的影响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测了解太阳高度角与地面获得热量的多少的关系。
2、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实验技能。
3、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
情趣。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
【教具准备】手电筒、多媒体、放大镜
演示
观察
记录
总结
射的含义
2.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手电筒的
光线模拟太阳光的直射与斜
射。观察同一束光线散布在不
同的面积上,其亮度有何不同。
并完成记录下来
观察项目
光线照射
角度
光线散布
面积
亮度
光线直射
光线斜射
积极思维
中开展模
拟实验,
观察现
象,提升
思维,有
助于后面
的观察活
动的开
展,起到
引导的作
用
观察结论:观察项目
光线照射角度
光线散布面积亮度光线直射小亮
光线斜射大弱
衔接过渡太阳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因此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可以看成是平行光线,那么太阳光线的直射与斜射与地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又有什么关系呢?
观察
思考
记录
总结
1、展示下图
2、要求学生观察图形总结:哪一
束光线散布面积最小?地面单位
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量最多?哪
一束光线散布面积最大?地面单
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观察图形:通过合作交流完成下
表
观察
项目
地点
阳光
照射
强度
阳光
散布
面积
地面
获得
热量
甲地
乙地
丙地
从感官入
手,帮助
学生了解
太阳高度
的变化对
单位面积
获得能量
的影响
观察结论:太阳光直射、斜射殖民地面获得热量的关系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热量多
阳光斜射:地面获得热量少
学以致用1、我们家乡楼顶的太阳能为什
么都是倾斜着安放
2、如果我们分别在有甲乙丙这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习对生
活有用的
地理,能
样的太阳光束的地方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倾斜度大小的顺序依次是___够将所学的内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渡同学们完成的很好,那么一天之中什么时候太阳能热水器的水最热呢?过度到观察二
观察二、一天之中,太阳高度大小与地面获得热量的关系
观察思考记录总结1、利用板图指出太阳高度的含
义: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
角。
2、要求学生观察下图思考:该地
清晨、正午和傍晚三个时段,哪
两个时段太阳高度最小,哪个时
段太阳高度最大?
读图思考完成下表:
时段
项目
清晨正午傍晚
太阳
高度
大小
以生
活中常见
的现象引
入探究主
题,让学
生在积极
观察中提
升思维。
通过教师
的指导,
引导学生
在课堂中
突出重
点,化解
难点,达
成三维目
标
观察结论:一天中太阳高度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
1、清晨:少
2、正午:多
3、傍晚:少
过渡一天中某地热量的变化是由于太阳的高度不断变化引起的,那么一年中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也会不断变化。过渡到观察三的学习
观察三、一年之中,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对不同季节气温高低的影响
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北京一年中二分二至学生读图思考完成表格
思考 记录 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图:总结哪个节气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哪个节气最小?
节气 项目 夏至 冬至
春秋分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合作交流 1、出示图片,要求学生据图分析一年中,什么季节北京地表获得热量多,气温高?什么季节北京地表获得热量少,气温低?
2、提示:根据图片中人物的服装,背景中的植被来判断
1、小组讨论总结问题
2、展示交流成果
利用二分二至的太阳高度,结合相应的服饰及植被图片分析得出北京正午太阳高度与气温高低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成果共享 一年中北京夏季地表获得热量多,气温高,冬季地表获得热量少,气温低。
结合所学内容总结下列根据上面的观察与实验以新的视角帮助学生对
归
纳
总
结
问题
1、决定地球表面获得太
阳光照多少的主导因
素是____
2、结合下图分析地球上
的五带中,哪个温度
带正午太阳高度最
大,获得的太阳光照
最多?哪个温度带正
午太阳高度最小,获
得的太阳光照最少?
3、从季节上看,某一地
区,哪个季节正午太阳高
度最大,获得的太阳光照
最多?哪个季节正午太
阳高度最小,获得的太阳
光照最少?
总结教师提出的问题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掌
握和理解
梳理
知识
构建
体系
自转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球表面
热量的变
化
公转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正午太阳
的南北移动高度的变化
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完善
本节课知识体系,形成全
课知识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