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语文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案例:
品词析句感受美景
——《颐和园》教学案例赏析
襄汾县第三小学校毛文叶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

因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语文老师在教学课文时,不仅要从字、词、句的解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挖掘言语的多层内涵;最重要的是要从学生需求处出发,借助于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架设起一座座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案例片段呈现:
师:现在,我们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佛香阁。

师:佛香阁是颐和园中最具特色,最具吸引力的建筑,这是一座怎样的建筑?
生: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

师:游客们,初次见到佛香阁感觉如何?
生:高端、大气、上档次。

生笑。

师:概括得不错,皇帝的皇家园林怎能不高大上呢?其实,走完长廊,我们右边仰头见到金碧辉煌的佛香阁,左边低头见到碧波万顷的昆明湖。

我们去哪里呢?
生:昆明湖。

生:佛香阁。

师:那咱们就兵分两路,四人一组选择你们的下一个景点,在文字中品味美景。

生自由朗读4、5段。

师:刚才去登万寿山的游客们,起立。

你们登上万寿山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昆明湖。

生:我看到了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生:我看到了游船、画舫。

生:我看到了几座古老的城墙和城里的白塔。

师:你们看到了这么多的美景,真是不虚此行。

你感觉最美的是什么?生:昆明湖。

师:你从哪感受到它的美?
生: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生:昆明湖像镜子,像碧玉,这样的湖水怎能不美呢?
生:是呀,这样的昆明湖美不胜收。

生:老师,我发现你课件写的“划”和文中的不一样。

师:真厉害,一下子就帮老师发现问题了。

是我写错了吗?
生:我觉得你没有错,划船就应该是这个“划”。

生:我觉得文中的“滑”用的更巧妙一些。

前面说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镜子的表面很光滑,用这个“滑”更能表现昆明湖的静。

师:联系文中的句子分析,学会了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分析得头头是道。

这就是我们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一个“滑”字的运用,颇具匠心,意味无穷。

如果你们在习作中也能这样咬文嚼字,那就会使你们的文章锦上添花。

师:让我们在读中感受吧!
案例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

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为此,我首先指导学生明确作者游览顺序,然后关注“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品词析句,感受其中的美。

词语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细读文本,就要带来学生沉入词语,通过和学生一道品味词语运用的精妙,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

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味,帮助孩子理解课文的主题。

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在解词时教师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在朗读、辩论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这一阅读目标的确立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开阔、活跃的探究平台,又让他们在有目的的自主阅读活动中提升了探究性阅读能力。

“昆明湖”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滑”字的妙处,引导学生字斟句酌。

对“滑”一词的理解,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学生读词语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适时加以指导。

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去读这个词,想必才能读出词语的意味。

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文本中的描述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朗读的意境很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感悟美景便水到渠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