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举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中的举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物理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过程。物理归根结底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一旦头脑中对材料的感知与某一物理知识点相“匹配”时,知识的主动性就成为可能。

举例是为了说明物理知识,反过来物理知识又可以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样举例便成为思维来往的落脚点。

教师所举例子的好坏,究竟会对课堂的教学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是好?还是坏?看看以下几个案例——

曾经听过一位北京老师在上海的一所中学上了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三章第3节《力》这节课。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测量等五个要点。她在课中列举了很多相关的例子。其中,举了一个例子为了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同学们,你们会不会做饭?

生:不会。

(少数同学回答,而大多数同学都摇头表示不会。顿时,课堂的气氛有点冷场。教师马上改口,继续引导,追问。)

师:那你们有没有和过面团做饺子啊?

生:……

(这次学生都不回答了。)

师:当我们用力和面团的时候,面团在力的作用下会怎样?

生:形状改变。

(感觉学生终于明白了老师提问的意图,很整齐的回答出了答案。但是却缺少了之前的学习兴趣。)

我觉得,其实这位老师的这个例子本来是很贴切的,可惜就是败在了学生的“地域差异”上。因为,她面对的是一群南方的中学生。对于这些独生子女,平时根本不可能有做饭的经历,而且,由于地域的文化差异,也不可能有和面做饺子的经验。因为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所以引不起他们的共鸣,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从而适得其反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这节课是在北京或者是北方的学校里上,我想,这个例子的效果可能就会好很多了。

还有一个例子,老师为了引出力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观察现象。实验的内容就是让一个学生站在滑板上,用力推墙壁,然后观察运动的方向与推力的方向相反,从而得出手对墙壁用力的同时,墙壁对手也用力的作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其实是个好的例子,很多老师都用这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可是,就是在这节课操作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小纰漏——老师准备的滑板是蛇形的,很难保持平衡。再加上所选的学生并不会玩滑板,导致了学生在滑板上连站都站不稳,一次次的从滑板上摔下来。结果,实验的过程既费了时间,又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反而还影响到了课堂的秩序和氛围。

我想,这个例子如果是用双排四轮的滑板让学生来滑可能会稳很多。而且,其实,这个

现象让学生通过视频来观察效果也很好,既能够节省时间,也能够更好的控制课堂的纪律。所以,老师在选择例子的时候,也一定要经过细致的考虑。

那么合理举例应当掌握哪些原则呢?

1、联系实际性

中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很多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教学中所举例子涉及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学生要有所感知。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感性知识,并将书本知识深深植根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土壤之中,教学效果会很好。因此,举例应多举学生平时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实例,让学生感到自己生活在自然科学之中,增强亲切感、现实感、成就感。反之,则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教师的意图,从而减弱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课堂的教学。

2、形象性

物理教学要真正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基本理念,是离不开实例的。物理教学正是因为有了实例才将知识和生活、社会联系了起来,才显得生动活泼。举例的形象性除了与例子所用材料有关,还与举例时采用的表现形式有关。生动的语言描述之外再配上示意图、动画或者小实验,能增加举例的形象性。

课堂举例,看来事小,实则不易,切忌照本宣科,缺乏新意。举例之后适当分析,事理结合,才能更好地以物明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处处留心,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在头脑中形成“范例库”,进行课堂教学时才能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