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普鲁士统一德国的经济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普鲁士统一德国的经济因素

【摘要】:西欧各国在中世纪后期就先后完成了统一,而德意志直至近代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阻碍了德意志各邦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实现统一,成为德意志邦国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德意志诸邦中,普鲁士邦国通过废除农奴制、积极推进工业发展、改革税制、建立关税同盟等措施使普鲁士脱颖而出,成为德意志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大的邦国,为普鲁士统一德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普鲁士;德意志;经济;统一

“在欧洲,对一个文化民族来说,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化的民族国家是告别中世纪、迈进现代化社会门槛、维持稳定统治的唯一有效的过渡性政治方式”。中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相继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走上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而德意志依旧四分五裂、邦国林立,迟迟看不到统一的曙光。此时,惟有综合实力强大的邦国才可能领导其余中小邦国走向统一。而所谓国家实力,最基本的就是经济力量。在诸邦国中,正是普鲁士率先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扮演了这个重要的经济领路人的角色。

一、废除农奴制改革

18世纪英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西欧新兴工业化世界正在形成,而德意志地区的农业依然处于封建的自然经济状态。勃兰登堡-普鲁士的容克贵族以封建的”再版农奴制”的方式积极参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然而,快速成长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这种落后的农业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必然会引发种种矛盾。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迫使普鲁士必须废除封建农业体制,走上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道路。即1807年开始的废除农奴制改革。

1807年10月9日,普鲁士首相施泰因颁布了《关于放宽土地占有条件和自由使用地产以及农村居民人身隶属关系的敕令》,规定自1810年圣马丁节起废止一切人身隶属关系,货物交易完全自由以及职业自由;任何人,无论是贵族、市民还是农民,都能自由划分、抵押、买卖土地。然而改革触动了容克地主的利益,无法顺利进行。1811年9月14日,继任首相哈登贝格又颁布了《关于调整地主与农民之间关系的敕令》,提出了有利于容克土地贵族的”赎买方式”,农民要向地主缴付相当于常年地租的25倍的赎金,才能摆脱封建义务,成为自己份地的所有者。1848年革命迫使普鲁士政府颁布了赎免法令,规定在地主土地占有制基础上,无偿地取消农民的一些义务,但最重要的封建义务,即各种强制劳役和地租,农民仍须向地主赎买。这样,农奴制终被废除,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这场农业资本主义改革,农民是以交纳高额赎金为代价换取自己的人身自由,因此,改革充满了野蛮、残酷和血腥,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剥削。但在客观上启动了普鲁士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第一,这场全面农业资本主义化的改革,

使普鲁士在瓦解封建农业秩序方面----

成为了全德意志的先锋,最先贯彻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原则,农业资本主义的胜利,给全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第二,农业改革的”赎买”方式成为普鲁士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容克地主在改革中从农民手中获得了大量的赎金,投资于农业或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而且,赎买方式也为国家经济的资本主义化提供了部分资金来源。第三,农业改革废除了普鲁士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获得解放的农民能够自由地择居或择业。因此,自由农民为资本主义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能够自由买卖的廉价劳动力。

二、政府主导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18世纪末期德意志地区的工业化发展还相当落后。1807年废除农奴制改革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一个是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出现;另一个是容克资产阶级大量资本的形成。因此,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除此之外,普鲁士还有一点与其他邦国截然不同,即其他邦国对工业化是不干预的容忍态度,而普鲁士政府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就大力支持工业化的发展。普鲁士首相哈登贝格在给国王的呈文中,明确写道:”陛下,法国人是自下而上地进行工业化的,而我们必须自上而下进行。” 由此可见,普鲁士的工业化走的是一条政府主导、大力推进的发展道路。政府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工业化的发展积极创造框架条件上,如废除行会、农民解放、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去国外学习等,而最重要的贡献,当属普鲁士一系列的税制改革措施,为工业发展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

1、建立关税同盟,排除奥地利

普鲁士从1814年开始,率先在本邦境内进行税制改革,短短几年间,普鲁士就废除了境内的所有关卡和关税,形成了邦国内部统一的商品和雇佣劳动力市场。然而,德意志地区众多邦国间的关税依然千差万别,阻碍着商品和劳动力的自由流通。因此,普鲁士希望建立一个更大的、包括众多小邦国的关税同盟。这个关税同盟,必须由经济实力强大的邦国担当起领导重任。此时,唯有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大邦国,其中奥地利政治威信较高,但它地处内陆,经济贸易落后;普鲁士地处中部,而且通过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获得了整个西普鲁士地区,最重要的是,普鲁士还获得了德意志城市工商业最为发达的莱茵河畔地区,而这些地区都处于欧洲内陆主要的贸易通道、港口和枢纽的位置上,并且拥有丰富的、也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煤铁资源。因此,普鲁士已经成为了德意志地区经济最强大的邦国,它理所当然地在关税同盟中占据了领导地位。关税同盟从1828年初创到1842年基本形成,德意志地区的39个邦国中已经有28个加入,奥地利拒绝参加关税同盟。虽然中小邦国希望奥地利加入关税同盟以制衡普鲁士的霸权,但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坚持将奥地利排除在外,因此,奥地利脱离了德意志主体邦国的经济贸易圈。

此时,在德意志地区,普鲁士既掌握工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原料--煤和铁,又控制了德意志整个北海和波罗的海黄金海岸线;相比之下,奥地利已经无法为

各邦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这样良好的条件。因此各邦国只有依靠普鲁士,才能获得出海口,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建立关税同盟,普鲁士牢牢掌握了德意志经济一体化和工业化的领导权;而且关税同盟在实质上突破了1815年维也纳会议创立的”德意志同盟”体系,成为了一个国中之国,而普鲁士在其中确立了自己的领导与霸权地位。

2、铁路业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

新兴的铁路业为普鲁士政府的工业一体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政府从一开始就在允许私人投资的情况下,将铁路建设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形成了私人与国家联合经营的铁路系统,从而加快了铁路网的建设。1840年在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地区里建成了468公里铁路,到1850年就已经达到5859公里,正如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所说的那样”铁轨是这场民族统一的’婚带和结婚戒指’,它将促进自由的思想交流,产生并扩大民主的影响。” 因此铁路网的建设造就了德意志真正的统一市场,使奥地利之外的各个邦国之间互相依赖的程度大大加深,加速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此时关税同盟区域工业经济与奥地利工业经济的对比状况如下:

可以看出,虽然奥地利的经济也在增长,但速度远远不及关税同盟增长的快。因此,奥地利无力控制其它小邦国,更无力领导所有邦国走向统一。而普鲁士是关税同盟的核心邦国,以经济为纽带控制了众多小邦国,这种经济实力上的差异正是普鲁士最终能统一德国的根本前提。

综观德意志地区的统一过程,资本主义经济是统一的根本动力。普鲁士正是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潮流,主动地推进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成为德意志邦国中经济发展最快、实力最强大的邦国,从而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统一既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参考文献

[1][德]戴维·卡列.德国问题的再考虑[M].伦敦,1978.19.转引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9.

[2][德]拉夫·达伦多夫.德国的社会与民主[M].慕尼黑,1968.45.转引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5.77.

[3][德]托马斯·里佩代尔.德意志史,1800~1866[M].慕尼黑,1983.192.转引自吴友法、黄正柏.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85.

[4][德]托马斯·里佩代尔.德意志史,1800~1866[M].慕尼黑.1983.204.转引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88.原文为文字,这里列成表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