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防治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月份分布,1990-2010
病例数
7000 6227
6000
5000
4000
8~10月报告病例占92.4%
3293
3000
7~11月报告病例占99.1%
2808
2000
1000
340
5
2
3
8
11
37
0
560 5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
白蚊伊蚊
病原学
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 不耐热,50度30min可灭活; 可分为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 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
登革热
蚊媒病
虫媒传染病是一类以节肢动物为媒介而传播的疾病 蚊媒传染病是其一种, 即蚊虫传播的疾病 蚊虫是最重要的一类医学昆虫 全世界蚊虫有3200多种,我国360多种; 其中按蚊、库蚊、伊蚊约占半数以上; 许多传染病如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 登革热及黄热病等,都是由蚊虫传播的
登革热概述
1606
1044
Year
634 490 2
427 375
93 247 40
539 202 305 22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主要流行于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 亚和西太平洋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东 南亚、西太平洋区最为严重。
登革热的世界分布图
全球登革热发病数及流行国家分布
1991-2011年全国登革热流行趋势
8000
7000
6836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902
367
ຫໍສະໝຸດ Baidu
0
2
4
1882
发病机制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
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释 放入血,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
之后再次侵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 大量复制后,释出于血中,引起第二次病毒血 症。
病理生理
血管通透性增加,并无毛细血管内皮损伤。
白细胞数量和功能改变,红细胞压积增加,血 小板减少及凝血障碍等。
疹、出血和其他症状和体征。
发热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发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双峰热。 常伴畏寒、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尤
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 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 恶心、厌食,乏力等。
皮疹
初期为多形性皮疹,病程3-6天出现。 1周后转为出血性皮疹。 特征性皮疹:典型的斑疹或斑丘疹发生融合,中间
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口服补液为主; 监测生命体征;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血浆渗漏是DHF的主要临床表现。
在热退期间, 血浆大量进入腔隙中,血容量 减少,血液浓缩,血压 降低,最终导致休克, 引起DSS。
登革热的临床分型
登革热 (1997)
典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症
登革热
普通登革热 重症登革热
2009新指南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3-14天,一般5-7天。 典型病例主症:发热、全身疼痛和毒血症状、皮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一 种急性传染病;
流行广泛,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在热带、亚热带 地区发生大流行;
主要临床表现: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 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 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
可发生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脑病的重症。
流行特点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减少 。 血细胞比容 :登革出血热时,血细胞比容增加。 血小板:血小板减少 。
•尿常规:部分病例有蛋白尿和红细胞尿。
•生化检查
肝功能异常 血尿素氮(BUN)及肌酐(Cr) 升高 电解质 :低钾血症
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 抗原检查(NS1) 特异性抗体检测 (IgM, IgG) 特异性核酸检测 (RNA)
包积液、胆囊壁增厚, 红细胞压积升高、血小板减少。
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皮肤变冷、脉速,昏睡或烦躁,出汗; 脉压差进行性下降,发生休克;
并发症
国内病人最常见的是中毒性肝炎(60%) 急性血管内溶血(合并G-6PD缺乏症)。 心肌炎 脑炎 精神异常 急性脊髓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四倍增高/登革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鉴别诊断
流行性感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普通感冒 肾综合征出血热 血液系统疾病 败血症 斑疹伤寒、风疹,麻疹、猩红热、药疹 基孔肯雅热
重症高危人群
二次感染登革热患者; 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消化性溃疡、哮喘、心
血管系统疾病、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 疾病、糖尿病等; 年龄<15岁的儿童; 年龄≥65岁的老人; 营养不良者。
有少量正常皮肤,称为皮岛。
出血
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 束臂试验验阳性; 常见:牙龈鼻腔出血、结膜出血、皮下出血; 少见:呕血或黑便、咯血、血尿、阴道出血、
腹腔或胸腔出血等; 致死:颅内出血;
淋巴结肿大及其他
颈部、颌下、耳后、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 结可肿大,并有触痛;
肝肿大,少数有黄疸,60%以上病例有ALT不同 程度升高;
脾肿大少见。
登革出血热临床表现
临床上可分为较轻的登革出血热及较重的登革休 克综合征两型。
具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 ,在发热过程中或热退 后,病情突然加重 。
登革出血热临床表现
皮下出血(瘀斑),肝肿大; 束臂试验阳性; 严重者消化管或其它器官出血。 血浆渗漏表现:低蛋白血症、胸水、腹水、心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疫区,蚊叮咬史; 临床表现:发热,疼痛,皮疹,出血等;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血小板; 病原学:登革病毒;DF抗体;登革病毒核酸; 排它性诊断
诊断分类
疑似诊断: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及体征(皮疹), 典型血像等;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登革热抗体IgM(+) 确诊:临床诊断+病毒分离/登革热抗体IgG恢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