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说
一、明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明代建国以后,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箝制了文人的思想,对文学的创作极为不利。
明代中叶,社会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趋向尖锐、激化;在经济上,城市商业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在思想上,前期的控制有所松动,启蒙思潮开始兴起,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王艮的泰州学派等与理学相抗衡,这些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末年,随着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部分作家又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了清代文学思潮的转变。
明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明代前期文学,包括从太祖建国至宪宗成化年间的文学,是明代文学的停滞期。
此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元代文学的余绪,并为明代中期文学的突变作好了准备。
此期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主要成就体现在新兴的长篇小说和传统的诗文创作两个方面。
《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是划时代的作品,二者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在它的初始阶段就达到了辉煌的高峰,它们分别成为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创作不可企及的楷模。
宋濂、刘基、高启等由元入明的诗文作家,也写出了一些揭露现实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作品,使明初文学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
但此后的一百多年,文学创作在整体上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
首先在诗文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以三杨为首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
在戏曲领域,是以朱权、朱有燉为代表的宫廷派杂剧作家以及以邱濬、邵璨为代表的宣扬忠孝节义的道德伦理剧创作。
在小说领域,文言小说较有特色,出现了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白话小说则几乎一片空白。
2. 明代中期文学,包括从孝宗弘治元年至穆宗隆庆年间的文学,是明代文学的全面复苏与迅速发展期。
此期的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卓著的成就。
首先是长篇小说的创作蓬勃发展,神魔小说的代表《西游记》是此期一部具有示范性的杰作,在它的影响下,神魔小说的创作一度兴盛起来,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也有相当出色的作品。
其次是戏曲创作出现新的转机,唱腔不断革新与发展,传奇的体制逐渐定型,涌现出了以《宝剑记》、《浣沙记》、《鸣凤记》为代表的三大传奇。
最后是诗文创作也经历着新的变化,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公开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文学复古运动,其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推波助澜,将诗文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
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唐宋派以归有光为代表,则提倡宗法唐宋散文,来对抗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
3. 明代后期文学,包括从神宗万历元年至明代灭亡时期的文学,是明代文学的繁荣期。
此期文学的突出特点是通俗文学的创作相当兴盛。
首先是小说创作得到空前发展。
《金瓶梅》是此期最富时代特色的作品,也是世情小说的发轫之作,在古代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长篇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继续发展,而且出现了才子佳人小说与时事小说等新类型。
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的出版,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与创作达到了高峰,它们的成功进一步推动了拟话本创作的热潮。
其次是戏曲创作达到辉煌时期。
此期的传奇创作是继元杂剧之后中国戏曲史上又一个繁盛时期,产生了两大戏曲流派:即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它们的创作各具特色。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优秀作品,吹响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最强音。
徐渭是明代最具独创性的杂剧作家,所作《四声猿》代表了明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此外,被称为明代文学一绝的民歌,也在此时得到了系统的搜集和整理。
作为传统文体的诗歌和散文,在变革历程中步履则要相对艰难。
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提出了具有启蒙主义色调的进步观念,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的“童心说”成为文学解放的号角。
在他的影响下,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主张创新,要求文学独抒性灵,成为晚明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一支劲旅。
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他们在继承公安派的某些情趣的同时,也试图以幽深孤峭来补救公安派的肤浅之弊。
值得一提的是小品文创作在晚明盛极一时,它形式自由活泼,文字轻灵隽永,多表现日常生活中的闲情逸趣,代表作家有张岱、王思任等。
明代末年,随着政局的动荡变化,诗风、文风也开始转变。
以陈子龙、夏完淳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作家重新倡导复古,反对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抒写性灵,他们的诗文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慷慨雄健的风格,是明代三百年文坛的收篇。
第二章《三国志演义》及其他历史演义小说
第三章《水浒传》与其他英雄传奇小说
二、明代其他英雄传奇小说
1. 《杨家府演义》。
此书主要是在宋代话本和元明杂剧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描述了杨家一门五代抵御外寇、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颂扬了杨家前赴后继、世代忠勇的爱国精神,特别是塑造了一批英姿飒爽、驰骋疆场的杨门女将形象,为小说增添了特殊的色彩,作品也描写了朝廷内部的忠奸斗争,鞭挞了潘仁美、王钦等卖国求荣、嫉贤妒能的佞臣。
小说在艺术上比较粗糙,但传奇色彩较浓,影响深远。
2.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此书属于说岳系统,由熊大木编撰而成,它集正史与野史传说中有关岳故事之大成,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主要题材的长篇小说。
作者多侧面地刻划了岳飞忠、孝、义、勇的性格特征,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但小说过分强调历史的真实性,文学性、趣味性相对较弱。
它对后来的《说岳全传》有一定的影响。
3. 《英烈传》。
此书主要记述朱元璋与其他“开明英烈”在元末社会动乱中,东征西伐,扫荡群雄,最终建立大明王朝的故事,比较完整地叙写了明代的开国史,塑造了朱元璋以及徐达、常遇春、刘基等将领谋士的形象。
小说较有传奇色彩,对战争的描写和人物
的刻划,也不乏精彩片断,但主要情节大多拘泥于史实,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
对后来的戏剧、曲艺创作都有较大的影响。
第四章《西游记》与其他神魔小说
二、其他神魔小说
1. 《封神演义》。
此书又名《封神传》,共一百回,由许仲琳(一说陆西星)创作改编。
其构思大体以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为蓝本,采入民间神话传说,演绎而成“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的神魔小说。
全书以商周易代的历史为背景,叙写仁慈爱民的武王与暴虐无道的纣王之间的斗争,他们分别得到了代表神教正统的阐教和代表旁门左道的截教的支持,最终殷亡周兴,子牙封神。
书中贯穿了反对暴政、歌颂仁政的思想倾向,同时对以忠孝为中心的封建伦理观念也有所突破;但书中流露出来的浓厚的宿命论和女祸论的观念,冲淡了作品的进步意义。
此书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善于夸张,富于幻想,有些人物的描写颇有个性,但大多不够鲜明。
2. 《西游补》。
它是一部与《西游记》中三调芭蕉扇的情节相衔接,而实际上自有寓意的神魔小说,作者董说。
主要写孙悟空被鲭(情)鱼精所迷,进入虚幻境界,经历种种奇幻之事,后得虚空主人唤醒,复归现世。
小说的主旨是宣扬人生如梦和佛家的色空观念,同时借神魔为外衣,对社会现实作了较有深度的批判。
它以新奇的笔法、瑰丽的想象、诙谐的嘲讽和风雅的戏谑在《西游记》的续书中独树一帜。
3. 《四游记》。
包括吴元泰撰的《东游记》(主要叙述八仙得道成仙的故事,是八仙故事的集大成者)、余象斗编的《南游记》(主要写华光寻母的故事)、《北游记》(主要写真武祖师斩妖降魔、修行成道的故事)以及杨致和编的《西游记》(一般认为是由吴承恩的《西游记》删节改编而成),除《西游记》以外,其他三书都是由民间流传的宗教故事演化而成的神魔小说。
第五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第六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第一节明代短篇小说概述
一、明代文言小说概述
在白话短篇小说几乎陷于沉寂的明代初年,文言小说却出现了复兴的态势,瞿佑的《剪灯新话》是明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
此书的题材可分为社会政治小说和社会言情小说两类。
前一类作品大多借用历史题材,以神鬼寓言的形式,记录了乱世文人的心态,抒写了文人的牢骚不平,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暗昧与道德沦丧也多所抨击;后一类故事较有特色,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民主倾向,流露出一定的市民气息,同时也描写了战乱年代普通百姓的悲惨遭遇,如《翠翠传》、《联芳楼记》等。
《剪灯新话》影响了有明一代乃至清代的文言小说创作,起而仿效者纷起,较为出名的有李昌祺的《剪灯馀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这三部书被后人称为“剪灯三话”。
这些传奇小说集为清代文言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一些新的艺术经验,起着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为当时的白话
小说与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随着传奇小说的进一步发展,明代中后期又出现了“中篇传奇小说”,这类作品大都用浅近的文言写成,篇幅一般一两万字,诗词连篇,因而又称“诗文小说”,内容大都写男女情爱,较为著名的有《钟情丽集》、《辽阳海神传》、《刘生觅莲记》等。
这类小说对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以及艳情小说流派的形成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此外,随着文言小说创作的兴盛,收集、整理、出版各类文言小说也蔚然成风,如冯梦龙编的《情史》、王世贞编的《艳异编》等等。
第二节“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第七章明代戏剧
第一节明初杂剧
一、明初杂剧概述
明代主要有两种戏剧样式:一是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明杂剧,一是由南曲戏文发展而来的明传奇。
相对于蔚为主流的明传奇而言,明杂剧的创作虽然有缓慢发展,但在总体上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明初杂剧是元代后期杂剧创作的余波,同时由于此时的作者已逐渐由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变为官僚贵族,这就促使杂剧创作从平民化走向宫廷化、贵族化。
题材较为狭窄,内容贫弱苍白,伦理教化、歌功颂德与神仙道化等剧目在此期的创作中占据主流,显示出脱离现实的思想倾向,但在艺术形式上有所革新,开始突破元杂剧的体制规范并趋向雅化。
明初杂剧作家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由元入明的作家,以刘东生为代表;一类是在明初成长起来的宫廷派作家,以朱权、朱有燉为代表。
另外,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和贾仲明(一说无名氏)的《录鬼簿续编》是此期产生的两部重要戏曲文献。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杂剧
一、明代中后期杂剧概述
相对于初期的较为平淡,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进入鼎盛时期,并实现了杂剧创作的转型。
就创作主体而言,这时的杂剧创作逐渐由宫廷派作家转入文人士大夫手中,他们或以布衣终其一生,或历经宦海沉浮,往往借助杂剧创作来排遣郁闷、宣泄情怀,杂剧成为他们抒情写意的工具,故此期的杂剧创作体现出强烈的文人化、抒情化特色。
就思想内容而言,较之初期的粉饰太平、宣扬教化,此期的杂剧创作题材不断拓展,思想渐次深化,抒写文人愤懑不平的抒情剧、嘲弄世态人情的讽刺剧、歌颂以情反理的爱情剧成为剧坛主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就艺术形式而言,明代中后期杂剧的体制进一步解放,更加灵活多样,首先在体制上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成规,剧本可长可短,尤其是单折杂剧(又称短剧)为数甚多;其次在曲调上杂剧南曲化蔚为风尚,不再纯用北曲,而是南北曲兼用,甚至出现了全用南曲的“南杂剧”;再次在演唱上也打破了一人独唱的局面,剧中角色都可演唱,缩短了杂剧与传奇的区别。
但此期的杂剧大都是案头之作,距离群众与舞台越来越远。
第三节明初传奇
一、明初传奇概述
明传奇是明代戏曲的主体,它的繁荣标志着中国戏曲发展的新阶段。
传奇是宋元南戏发展到明代时的改称,主要指那些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
总体上看,从南戏到传奇的发展,一方面是格律从自由趋于严整,一方面是语言由本色趋于文雅。
于是这种源于村坊里巷的民间艺术就逐渐上升为都市艺术以至于宫廷艺术,作家也由下层的书会才人逐步替换成文人雅士。
南戏在元代末年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产生了《琵琶记》和“荆、刘、拜、杀”等著名作品,但明初文化专政主义的控制,使南戏复兴的势头受到严重挫折,文人传奇创作一派萧条,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真正的戏曲杰作绝无,倒是一些充满迂腐的道学气息、迎合封建政治需要的伦理教化剧应运而生,阻碍了传奇艺术的进一步前行,因而此时的传奇剧虽然文人色彩比宋元南戏逐渐加重,但并未构成明清传奇的典范模式。
与此同时,传奇在民间继续得到发展,一个突出表象就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这四大声腔于入明后广为流传,形成了明初传奇的一大景观。
第四节明中后期传奇
一、明中后期传奇概述
第八章汤显祖
第九章明代诗文
第一节明代前期诗文
一、明代前期诗文概括
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
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独领风骚。
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
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但内容空虚,缺乏生气。
在此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虽未能完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第二节明代中期诗文
一、明代中期诗文概况:
明代中期诗文领域内的最重要现象,便是复古思潮的活跃。
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针对明前期文学创作的贵族化、理气化与八股化,卓然以复古自命,追求秦汉古文的境界与盛唐诗歌的气象,欲通过接续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而达到变革的目的,明代文风为之一变。
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接踵而起,将复古
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使文学创作得以摆脱程朱理学与官方政治的约制,为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前后七子身上都存在着尺寸古法、刻意摹拟的弊端。
此外,还有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为代表的唐宋派,介于前后七子之间,他们理论上的建树主要在散文方面,以标榜摹唐仿宋跟七子相抗衡,但声势不大,在创作上远远不能抵消前后七子的影响。
第三节明代后期诗文
一、明代后期诗文概况:
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大都以中期的复古运动作为自己的反拨对象,提倡张扬个性、抒发性灵,诗文创作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李贽同时也是一个文学革新理论家。
他反对摹古复古,反对贵古贱今,提出“童心说”,主张抒写自然的人性,其文学观念带有强烈的离经叛道色彩,为公安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大张旗鼓地反对拟古主义,提倡“性灵说”,表现了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精神,其诗文创作清新流丽,但失之于浅俗浮滑。
在公安派锋芒渐退之际,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趁势而起,一方面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十分接近,另一方面又欲通过幽深孤峭的追求来矫正公安派的流弊。
明末社会动荡不安,文风也开始转移,复社和几社等爱国团体重新举起七子的复古旗帜,反对抒写性灵,力图挽救明王朝的危亡,其中最著名的是陈子龙与夏完淳。
不过他们在国难之际的创作伤时感事,慷慨悲凉,题材由狭小变得开阔,内容由空泛变得充实,风格由纤弱变得雄放,已突破复古派的桎梏。
此期文坛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小品文渐趋盛行,晚明小品文极富文人化、个性化,实际上体现着古代散文向现代方向的转变,代表作家有三袁、张岱、王思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