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潜规则》 《血酬定律》有感
潜规则读后感
潜规则的力量一部《潜规则》,读后颇为震撼。
中国古代的社会的运行不是法律、规范、道德等这些约束人们行为的东西支配,而是由社会背后那只隐藏的却真正有力的大手操纵着。
而这只大手就是各行各业中、各个利益集团中都存在的“潜规则”。
潜规则又叫灰色规则和内部章程。
潜规则无处不在,无论是阴暗的监牢大狱还是辉煌的皇宫圣殿;无论是学富五车的文雅儒生还是目不识丁的流浪乞丐。
潜规则都把他们牢牢的握在手心。
不同的是他们中有的利用潜规则升官发财,有的却因为潜规则家破人亡。
《潜规则》的作者吴思,以幽默诙谐地叙述那些简单易懂的故事的形式,交代了潜规则在不同年代和群体中寄生和传承及其影响。
讲到潜规则就不得不提权利问题。
在我看来,潜规则之所以产生,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权利的划分。
社会中往往是一部分人有权利,而另一部分人没有权利;一部分人权力大,而另一部分人权利小。
有权利的人充分利用的自己手里的权利欺压没有权利的人,或者是权利大的欺压权利小的人。
受欺负的人包括权力小的人和没有权利的人就要想办法不让自己被欺负,而不被欺负的办法有两个,一个就是讨好可能欺负他的人,另一个就是使自己变成由权利的人或者是自己的权利更大。
但是并不是权利最大的人就不被欺负,权利大的要保住权利。
因此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无权的人人想得权,有权的人人想大权,大权的想保住权。
因而在这个无、小权和大权的关系中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种利害计算的结果和趋利避害的抉择,这种结果和抉择的反复出现和长期稳定性,分明构成了一套潜规矩,形成了许多集团内部和各集团之间在打交道的时候长期遵循的潜规则,同时这种规则人人敬奉,不遵守者便出局。
谈到权,就不能不说钱了。
古人说权钱不分,是相当的精辟。
人人为权而争,难道真的就只为拥有至高的权利吗。
其实不是,权利背后更大的诱惑是金钱。
金钱才是争权的最终目的。
有钱不一定有权,但是有权一定可以有钱。
权只是谋钱的途径罢了。
本书的作者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官场中的潜规则,难道我们能否认其他领域没有潜规则的存在吗?有,潜规则已经渗透到那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血酬定律》读后感
读《血酬定律》有感——浅谈中国的行政体制在行政法的第一节课上,曾老师就为我们推荐了一些书目。
其中吴思的《潜规则》引起了我的注意。
接着曾老师又介绍了他的另一本书《血酬定律》,还特意提到了这是一本应该禁掉的书。
相比《潜规则》我更对《血酬定律》感兴趣,因为这本书曾经在03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且入选了当年影响中国的三本书之一。
初次看到这本书时,我不知是不是另有封皮的缘故,全黑的封面朴实无华,给人的印象严肃而又简单,是的,研究历史就应该这样,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全面的阐释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严谨而又不失深刻,这样才能发挥历史这面镜子的作用,为当今世界的诸多困惑提供借鉴。
读完此书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他为我们解答中国暴民暴政轮流交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原来这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全书一再强调的血酬定律。
我们不禁要问血酬定律到底是什么?从字面意思来看,血是指肉体、,酬是酬劳,血酬定律应该是以生命为代价换取酬劳。
但这并不全面。
通读此书我认为血酬定律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在社会不稳定的革命时期,血酬是以生命为代价从事暴力掠夺的收益,但前提是收益大于成本,例如陈胜,吴广的起义,因为大雨他们延期到达目的地,依秦律当斩,在横竖都是死的情况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揭竿起义。
二、在社会运行正常的状态下,血酬是以被统治者交纳税收的方式,换取统治者继续允许他在土地上生存的权利。
通俗一点说,就是向黑社会交保护费,但是不交却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
但是这本书中并没有大篇幅的阐述血酬定律,而是对血酬定律背后的潜规则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潜规则的温床就是缺乏监督的行政体制,这种体制必将产生腐败,而对于皇帝这位终极的监督者来讲摆在他面前的有三条路可走。
一、推行严刑整治贪官,迫使贪官收敛降低第一种血酬发生的可能性,这在明初朱元璋重点治吏可以体现,但弊端在于不可持续,皇帝死后腐败依旧。
二、实行南朝的做法,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抓住所有腐败大臣的把柄使其效忠皇帝,做法固然高明能够利用官员互相牵制以防止一党独大的局面,可是官员内斗频繁,必将无暇顾及百姓安危,又带来了新的隐患增加第一种血酬发生的可能性。
“血酬定律”是学术垃圾
“血酬定律”是学术垃圾默认分类 2009-09-23 09:27 阅读3104 评论71“血酬定律”是我经常在读书人口中听到的流行词,已经很多年了。
我知道它的发明者是吴思,在知识界有些名气,但我向来崇洋媚外,对国内学人缺乏兴趣,所以一直没读他写的书,也不明白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前阵子逛街,见路边摊上有《潜规则》和《血酬定律》合集,很便宜,就买回家。
但才翻几页,我就有了不良反应,胸闷鼻塞,情绪低落。
我很震惊,这么一个荒唐的概念,竟被那么多读书人接受,乃至口口相传。
中国知识分子真极品,本来脑子就乱,还非要造新词把自己弄得更乱。
什么是“血酬”?吴思这样定义:“强盗、土匪、军阀和各种暴力集团靠什么生活?靠血酬。
血酬是对暴力的酬报,就好比工资是对劳动的酬报、利息是对资本的酬报、地租是对土地的酬报。
”这真是匪夷所思的类比,工资、利息、地租都来自交易行为,可是暴力劫掠不是交易,怎能混为一谈。
交易是双方皆有所得,劫掠有一方是净损失,赃款怎么成了酬报?受害人付给加害人酬报?还有一次在访谈里,吴思这样说道:“劳动换取的收益是工资,土地换取的收益叫地租,资本换取的收益叫利息,那么,流血拼命换取的收益叫什么?我称之为‘血酬’。
血酬的价值,取决于拼争对象的价值。
”这种错误太低级了。
甲去给乙打工,甲提供劳务,乙支付工钱,这是“换取”。
但是甲去打劫乙,甲给了乙什么?吴思说,甲的收益是“流血拼命换取的”,难道乙得到了“流血拼命”?那还不如说甲给了乙一场爱匪主义教育呢。
吴思发明“血酬”,本意是想从经济学角度探讨集体暴力行为,却彻底暴露了他对经济学的无知。
“交换”是向别人提供物品或服务而取得收益。
那么,有没有人通过“流血拼命”换取收益?有,但不是抢匪,而是镖师。
他们向别人提供“流血拼命”的服务获得收益。
其实,如果换成经典的经济学解释,吴思的谬误就更加清楚了。
萨伊的定义:“对借用劳动力所付的代价叫做工资。
对借用资本所付的代价叫做利息。
《潜规则》读书笔记
《潜规则》读书笔记书名:《潜规则》作者: 吴思01 思考什么是潜规则?“潜规则”都影响到了社会上哪些人?“潜规则”为何像牛皮癣那样难以根除?02 书中金句恶政选择了恶棍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帝国制度很善于把常人难免的弱点和毛病培育为全国性的灾难03 精华笔记《潜规则——》,这本书用雅俗共存、亦庄亦谐的方式揭示出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还存在着一套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并且将它命名为“潜规则”。
从而使“潜规则”成为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社会流行语。
同时,还对“潜规则”自身的内容、特点、作用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介绍本书的大致思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可以通过如下的几个问题来展示。
1、什么是“潜规则”,它是怎么产生的?2、“潜规则”的具体表现有哪些?3、“潜规则”是如何让人们服从于它的?此外,我们还将跳出该书,对它进行一番客观评价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潜规则”,它有什么基本特点?对于“潜规则”的定义及特点,书中直接而明确地表达出来,唯一一处对这个概念有相对较为明确论述的地方在《自序》中。
但此处的论述所揭示的都是人们通过平时的体验即可获得的认识;而缺少了一份观察的深度。
吴思在其后出版的另一部作品《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上的生存游戏》中专门写了一章《潜规则的定义》,对此概念出了解释。
简要地来说,他认为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自发形成的默契。
如果有人违反了这套规则,那么就会有相应的惩罚机制发生作用。
同时,由于这套规则违背了主流观念和正式制度,所以也只能以隐蔽的形式存在。
吴思实际上将“潜规则”分为两种:违背了主流观念的和违背了正式制度的。
而违反正式制度的“潜规则”可能会适应今后的社会形势,从而转化成正式制度。
吴思在这里还特地指出,在“潜规则”生成的过程中,当事人并不是两方,而是三方。
即交易的双方再加上一个更高制度的代表。
第二个问题:“潜规则”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潜规则”的具体表现大致体现在基层百姓、中层官员以及最高统治者这三个层面。
从《血酬定律》看教育现象
『关天茶舍』从《血酬定律》看教育现象作者:曾阿牛_ 提交日期:2006-3-3 14:56:00一前几天在电视节目里面,听到李敖先生谈起一个片断:他说曾经在一出木偶戏里听见一个木偶问另一个木偶:你为什么这么笨?另一个木偶答道:因为有人教我。
细心的李敖将这个片段笔记下来,而我在他的节目中听到,也不禁会心一笑。
大家都很关心教育问题,可是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没有仔细探究过“什么是教育?”这个课题。
我也是在12岁那年被父亲暴打了一顿屁股后,才从红肿的屁股下面冒出来这么一个哲学问题:他为什么打我屁股?凭什么?。
都说在不同的环境下会生长不同的产物。
一个英国孩子的头被苹果敲了一下,促使了他开动大脑胡思乱想。
我们小时候比较珍惜粮食,敲在脑袋上的常常是老师的教尺和粉笔擦,所以脑袋瓜里总想着去炸碉堡堵枪眼以及拯救别人啥的光荣任务。
以至于脑子根本没有那闲工夫去思考别的不重要的问题,象打屁股引发出“什么是教育”这种不重要的问题我就没好意思告诉别人,倒不是因为害怕嘲笑,主要是避免父母误会我学习走神不用功而伤心。
事实上证明父母的这种担心是有根据的,因为从那以后我的考试成绩一直不好。
别人觉得是我笨,我觉得自己挺委屈――只是走神而已。
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我像是得了癔症,总是怀疑这怀疑那,总是去寻思一些和考试成绩无关无聊无趣的“形而上”问题。
比如为什么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什么说人死了会有重量?有人重如大山有人轻过鸟毛?这种重量是谁去称的?是谁掌握了称重的权力和标准?“学习”是什么?为什么要“听父母的话”?父母和老师的话肯定是对的吗?什么是真理?为什么唯心主义就是该鄙视的?外国人的想法和我们一样吗?人和人为什么会不一样?是什么导致了差异?什么是“科学的”?人究竟是不是一种产品?人为什么会生为何要死?。
诸如此类的无聊问题在我脑中无休无止地冒出来。
后来发展到甚至怀疑用考试成绩来评定一个人的智商以及资质优劣的“科学性”的时候,我想自己可能无药可救了。
血酬定律读后感
血酬定律读后感《血酬定律》读后感读《血酬定律》有感——浅谈中国的行政体制在行政法的第一节课上,曾老师就为我们推荐了一些书目。
其中吴思的《潜规则》引起了我的注意。
接着曾老师又介绍了他的另一本书《血酬定律》,还特意提到了这是一本应该禁掉的书。
相比《潜规则》我更对《血酬定律》感兴趣,因为这本书曾经在03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且入选了当年影响中国的三本书之一。
初次看到这本书时,我不知是不是另有封皮的缘故,全黑的封面朴实无华,给人的印象严肃而又简单,是的,研究历史就应该这样,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全面的阐释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严谨而又不失深刻,这样才能发挥历史这面镜子的作用,为当今世界的诸多困惑提供借鉴。
读完此书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他为我们解答中国暴民暴政轮流交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原来这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全书一再强调的血酬定律。
我们不禁要问血酬定律到底是什么?从字面意思来看,血是指肉体、,酬是酬劳,血酬定律应该是以生命为代价换取酬劳。
但这并不全面。
通读此书我认为血酬定律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在社会不稳定的革命时期,血酬是以生命为代价从事暴力掠夺的收益,但前提是收益大于成本,例如陈胜,吴广的起义,因为大雨他们延期到达目的地,依秦律当斩,在横竖都是死的情况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揭竿起义。
二、在社会运行正常的状态下,血酬是以被统治者交纳税收的方式,换取统治者继续允许他在土地上生存的权利。
通俗一点说,就是向黑社会交保护费,但是不交却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
但是这本书中并没有大乾隆时期的和珅)。
这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刘瑾,刘瑾充分利用皇帝的信任,大开抽水机向各级官吏敲诈,敲诈数额甚至多于地方全年的财政收入,在万般无奈之下,行贿成为了唯一的升迁手段,因此把柄也落在了刘瑾的手里,更能壮大其集团的实力,这样的行政制度也必将催生腐败。
这也是中国古代腐败猖獗,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坏的行政体制即使是好人也会变坏,而好的行政体制即使是坏人也会收敛变好。
血酬定律读后感
血酬定律读后感血酬定律(一)首先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就觉得很好奇。
血酬,什么是血酬?通过百度百科,其定义为“流血拼命所得的报酬”。
我最直观的的感受,就是各种充满血腥的暴力集团通过暴力手段获得报酬。
因此我决定读一读这本书。
下面我就谈谈对这本书的理解。
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学养深厚,他通过研究历史来阐述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表达他的政治主张。
我觉得作者的观点很符合现实社会的一些本质,即暴力最强者说了算。
这里的暴力,即强势者,可以是为官者,也可以是财富的拥有者。
我联想到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至今国际社会的政治格局,每一次的战争(无论是军事战争还是经济战争)都透露着暴力强权统治社会的原则。
因此,暴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今中国表面上说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我认为其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所谓的世界和平,一方面和平发展最有利于我国的快速腾飞,另一方面和平只是假想,只有登上了强权的宝座才能够保住自身应有的利益。
我认为也只有强权暴力者才有资格提出“和平”。
接着我想到了中国社会的为官者,以及中国古代不同王朝兴衰进程都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1,所有的新的王朝建立,都是一代明君,他们或是草根,或是贵族血统,但都有一个优秀的特点,即励精图治的明君。
皇朝初期的建立,贪官并不多,但已经有了苗头。
贪官就是暴力者,他们从百姓那里得到了暴力的酬劳,尝到了甜头。
2,先皇死后,后面的皇帝们鲜有比先皇有作为的,他们都得益于根基的牢固,于是自身修养降低,权利逐渐被有心的暴力者所得,官场暴力者在初期的甜头下愈演愈烈,官员在暴力的支持下最佳选择是压榨平民,谋取最大利益,而平民的最佳选择却是接受压迫,把可以拿出的东西来买平安,却不告状,反抗。
皇帝的贪图安逸,官员的敲骨吸髓,平民的力量不足,使整个国家滑向深渊。
无形中,暴力者从皇帝滑到了贪官手中。
3,王朝后期百姓不甘压榨,当和被剥削同等地位时,大家当然会选择生命,为了得到生命这样的“酬劳”,所有人都不甘,于是反抗起义了,于是一个王朝就此覆灭,新的王朝等待建立。
《血酬定律》读书笔记
《血酬定律》读书笔记在《血酬定律》和《潜规则》这两本书中体现的最为显著。
后来有一次逛书城,偶然发现了《血酬定律》,于是买回去细细读完,真的有些茅塞顿开的感觉,很多之前困惑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虽然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准确的答案,但是总归是一条思路。
以下是“《血酬定律》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读吴思先生的作品,每次都给我不同的感觉,不论是《潜规则》还是《血酬定律》,他提出的东西总是让我们眼前一亮,在《血酬定律》这本书中吴思先生提出一个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为我们揭示了历史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原来历史的发展与延续从来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圣贤的君主取得了国家的统治权和百姓的爱戴,从来不是,因为掌握决定权的从来都是暴力最强的人,他们才有决定权,而这也是《血酬定律》这本书向我们极力说明的。
历史的发展其实就是暴力集团与生产集团之间斗争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暴力是决定的因素,一切都以其为基础,人类社会说到底与动物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有拥有暴力的强者和接受宰割的弱者。
本书主要是以正编得的十四个章节来不断加深我们对血酬定律的认识,在此我就不一一论述这些章节了。
首先我们研究一下本书的核心—血酬。
首先血酬,即流血拼命所得的报酬,体现着生命与生存资源的交换关系。
血酬的价值,取决于所拼抢的东西。
血酬是对暴力的酬报,由暴力所得,就是血酬,而血酬的多少,取决于暴力的强度,及暴力的承受者避祸免灾的意愿和财力。
为了加深我们对血酬定律的认识,作者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元规则,所谓的元规则其实就决定规则的规则,就是我们要遵守的规则是由什么决定的,而在历史的发展中无数的例子都向我们证明着血酬定律的重要作用。
如果我们把所有人分为生产集团与暴力集团两个群体,那么很多问题就会变得很好理解,比如商家向土匪交保护费以求平安的事情,官府与土匪都是暴力集团,只不过是官府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商家不论是向官府上交租税还是向土匪上交保护费其实都是希望免受暴力集团的祸害或者还希望得到他们的保护,在清末民国初期时,在川陕鄂交界地区就曾出现了土匪维持当地治安的怪事,这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土匪对生产集团不能剥削太多,不然的话他们就自己也要饿肚子,无论是保民还是害民,暴力集团都追求血酬的最大化,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官与匪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为在上述的事件中土匪承担了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这是在官府已经无法正常履行职责的情况下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土匪所收的保护费就不是血酬了而是法酬,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公式:法酬=全部税收-公共产品价值,公共产品的价值就取决于对生产集团的保护,总之,暴力集团内部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匪变官或是官变匪,暴力集团与生产集团之间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民变匪或是匪变民,而当暴力集团过多超出了生产集团供养能力时,二者之间的变化就会发生。
2019年小学生读后感-潜规则读后感范文
恶政好比是一面筛子,淘汰清官,选择恶棍。
在袁宏道的感觉中,堂堂县太爷的角色,对他个人品格的要求就是奴才般的贱皮骨,妓女般的笑嘴脸,搜刮百姓的狠心肠,媒婆般的巧言语,处理文牍的好耐性,总之是一副丑态。
今天中国的政治生态恐怕也好不了多少。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想想清官的下场无非这几种:1、辞官改行。2、蜕变同流合污。3、坚守本色,但活得很苦很累。想做清官,又要活得幸福快乐,在当下中国几乎不可能。但在国外,这种“理想”完全可以实现。如何让清官活得幸福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似乎做清官就必须活的很苦很累,这种糟糕的惯性思维不但害惨了中国历代清官,而且害惨了中国百姓。
小学生读后感《潜规则》读后感
经老师推荐,看了这本《潜规则》,刚开始以为就是写当代的一些现象,但是看过之后才知道是写的中国历史。本书内容大体都在讲“淘汰清官”,解释清官为何难以像公开宣称的那样得志得势,为何经常遭遇被淘汰的命运,以至青天大老爷竟成为我们民族梦的一部分。中国历之所以少清官,甚至淘汰清官,选择恶棍,正是官场“潜规则”发挥效应的结果。我从中可以感觉到中国古代的社会的运行不是法律、规范、道德等这些约束人们行为的东西支配,而是由社会背后那只隐藏的却真正有力的大手操纵着。而这只大手就是各行各业中、各个利益集团中都存在的“潜规则”。潜规则无处不在,无论是阴暗的监牢大狱还是辉煌的皇宫圣殿;无论是学富五车的文雅儒生还是目不识丁的流浪乞丐。潜规则都把他们牢牢的拷住。作者给你拨开层层迷雾让我们看清历史的本质与真相,让我们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洞穿历史的内核,还将尘封的历史复活,在历史人物命运及日常生活细节中,感受一种独有的来自历史本身的巨大的、悲天悯人的力量——这也正是历史本来应该具有的、但一直以来很少能有的力量。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用不了多久,大家便认清了皇上的真面目。原来皇上是个冤大头。你糊弄了他,占了他的便宜,捞了他一把,他照样给你发工资,照样给你印把子,照样提拔你升官。
潜规则读后感——社会现象与人际关系的揭示
潜规则读后感——社会现象与人际关系的揭示《潜规则》读后感——社会现象与人际关系的揭示《潜规则》一书由中国学者冯·友·艾伦在1989年出版,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社会学著作。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就这些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
首先,作者冯·友·艾伦通过研究社会潜规则,揭示出了社会中隐藏的规则与机制。
他指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仅遵循着明确的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一些看不见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这些潜规则几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例如,职场上的竞争、权力斗争、人际关系等现象,都是由这些潜规则所引起的。
通过对这些潜规则的揭示,作者提醒人们要认识到这些规则的存在,并且在遵循它们的同时,保持对其的警惕。
其次,作者对人际关系也给出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些关系往往是建立在一定的潜规则之上的。
作者着重讲述了权力与信任在人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
他指出,权力不仅仅存在于组织和机构,也存在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利用自己的权力来获取利益,而信任则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
只有建立起信任,才能够在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关系。
再次,作者还探讨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与心理。
他分析了人们追求地位和成就的动机,以及在追求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
他指出,社会地位对人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人们常常会努力争取提升自己的地位和成就。
然而,在追求过程中,人们也常常面临着自卑、焦虑、压力等心理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作者提出了对待地位和成就的正确态度,呼吁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并且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平衡。
最后,这本书还用大量的案例和实证来支持作者的观点和分析。
作者通过调查和分析,结合自己的社会学理论,给出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
这些案例不仅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而且让读者对书中所揭示的现象和问题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读潜规则下的交易心得体会
读潜规则下的交易心得体会近几年,投资是许多人一直关注的话题,交易市场从来没有缺乏热度。
只要是参与交易的人,就一定会接触到潜规则,很多人在交易中都会遇到不少问题,而《潜规则》这本书,为我们解开了其中的秘密。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交易市场的认识、理解都得到了不少提升,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这个市场背后的真相。
首先,这本书让我更加明确了交易市场的情况,我也认识到,交易市场是一个强者恒强的世界。
资金、信息始终处于不对等的状态,对于那些没有更多信息的小投资者来说,赚钱和犯错几乎只在一瞬间,对于成功的操纵者来说,市场上的每一次变化都是钱的变化。
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交易规则,才能更好的占据自己的位置。
其次,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我们在交易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做出建立更有针对性的分析,有比较深远的引导作用,我感觉自己进一步了解到了交易市场中不同的投资风格,也加深了对交易市场的认识。
与此同时,书中还提供了很多交易技巧、思维方法、和小技巧,如何运用各种方法以及技术分析,时刻调整心态,从而在交易过程中避免输钱。
这些技巧和方法不仅可以用在股票交易中,也适用于其他不同的投资项目,因此,我建议这本书值得每个想要掌握投资知识、提高投资技巧的人去阅读一下。
再者,作为一名读者,我发现这本书所涉及的内容都十分实用,一些交易小细节在现实生活中也可能发生,必要时应该深入地思考一下解决措施,并将其付诸实践。
个人以为,只有多读书,多尝试,多思考、才能更好的了解交易市场的内部运作规则,以及如何掌握实际的投资技能。
整个交易过程需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尝试,从中总结和总结更改,才能真正掌握交易的精髓,成为市场的强者。
最后,读完这本书我也意识到交易市场的肆无忌惮,投资者需要对规则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投资安全,形成合理的投资策略、监管和风险控制意识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
如果你是一个经验不足的投资者,不知道如何利用市场数据和新闻,那么这本书会让你更好地理解股票市场和它的规则,从而帮助你更好地掌握交易技巧,这有助于你在日后的投资中提升投资能力和改善投资体验。
2023年血酬定律读后感3篇
2023年血酬定律读后感3篇血酬定律读后感篇1炎黄春秋主编吴思除了潜规则就是这本血酬定律了,不知道是不是潜规则在社会上流行开来,所以吴思又研发了一个名字血酬定律,这个名词听起来有点吓人,所以就流行不开了。
如果说潜规则是官与官之间的,那么血酬定律基本上就是官与民之间的。
这本书也算不上什么学术__,也就是吴思的一些__的堆砌,大概十来篇,反正都是揭露黑暗面的,有一些我觉得和血酬定律关系不大,比如那篇关于武侠小说的。
有一个__挺好,讲的是清朝时浙江某地的官对老百姓压榨过于厉害,所以有人挑头把衙门挑了,按说这事很大和造反差不多,但解决的方式是新来的大官把一些苛捐杂税给抹平了(也不是完全取消,就是降低一些),然后老百姓就不闹了,还把带头闹事的人给绑起来送到衙门,领了赏银。
我觉得这个事件相当有意思,完全可以洋洋洒洒写一篇大作。
吴思的这篇__里还是归纳到他的血酬定律下面去了血酬定律读后感篇2可能自己读书从来都是看了写书人的想法,再综合自己的想法而产生新的观点,所以虽然是卸写在书评栏,不如说是自己读后的一些笔记和想法。
血酬最初的例子展现出,在下层阶级,在何种情景下,人们愿意用生命去换取利益;再往后,书里会不断分析,上层阶级在何种情况下会采取何种策略获取利益;而下层劳动者又会做出何种回应,是以怎样的代价采取何种手段获取何种酬劳。
事例比较多,但实际上讲述的是不同阶级如何让自己利益最大化,什么样极端的情况会发生以血为代价。
历史、阶级又是怎样平衡利益,利益又是如何被打破再产生新的平衡。
因为要出门先简单写一写,如果之后有时间会重新分析这本书。
这本书自己独到之处是从利益分配的角度,伪当事人的角度解读历史事件。
血酬定律读后感篇3本来想写短评,谁知越写越多,干脆在这里写吧。
我这篇说不上是评论,说下我的感受吧。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一些不知道的事情。
但是我喜欢看举例,不喜欢看概念。
作者会用一个概念去解释另一个概念,但是旧的我还没有弄得懂,新的更不行了。
《潜规则》读后感800字
《潜规则》读后感800字导读:读书笔记《潜规则》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潜规则》读后感800字:《潜规则》这本书,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问题。
就是为什么昏官,贪官会屡禁不止。
潜规则的由来就是属于那种被掩埋在现实的明规则之下,不被记录出来,却确确实实的在影响人们的生活的规则,这种规则就被成为潜规则。
那究竟是怎样的潜规则,促使着众多的清官向贪官堕落呢?书中说道,在明清时期,官场上下都沆瀣一气,刚进入官场还未堕落的清官,处在官场里,会很快堕落为贪官。
上下一同贪污腐败,如果有人拒绝如此的话,首先他会损失自身很大一部分利益。
但是更令他的同僚所惊恐的,是他有可能将这一揽子事情全告发出来,这样不仅官位不保,就连姓名也危在旦夕。
所以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将他一起拉下水,二是让这个人永远也无法说出这件事。
所以那些尽管抵挡住了诱惑的清官,最后也会被以各种方式拉下水。
那为什么会有上下沆瀣一气的那么多贪官呢?首先在于清官的待遇。
历史上著名的大清官海瑞,在死的时候,屋子里只有最下等的葛布制成的帷幕,甚至比不上寻常百姓家。
海瑞在母亲60大寿的时候,买了两斤肉,顿时轰动全城,从上到下都在传海瑞居然买肉了。
以此可见,恪守着清廉,却吃不起饭,家人连同自己一起受苦,这是任何人所希望看到的吗?从百姓的层面来看,它们已经习惯了第二等公民的身份,被压迫惯了,也不善于用声音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到是那些地痞流氓和衙役等人,一向善于积极地表达自己要盘剥百姓的声音。
干的好了不仅没有正反馈,甚至还有人指责,再加之监管也不力,这才导致大批官员堕落为贪官。
看完这本书,我想明白一件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看待很多问题的时候,抓住其中的“利”,找到怎么做才能让“利”达到最大的时候,这个问题就离被解决不远了。
作者:观者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血酬定律读后感
血酬定律读后感血酬定律读后感(模板5篇)。
下面是我们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血酬定律读后感,当我们从作者写的作品中得到了很深的体会时。
勤写读后感对于我们写作水平的提升非常重要,你是否对写一篇作品读后感不知从何落笔?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血酬定律读后感【篇1】面对那些拥有强大武装暴力集团,弱势百姓常常是落为别人的鱼肉。
当土匪不是再冒着流血的风险抢劫时,而是以收取保护费的形式打劫,这个历史上出现的残暴执政毫无差别,如匪无异。
在暴政时代,百姓缴纳税费首先是免于被当政者暴力抢夺,其次是免于被其他暴力团体暴力抢夺。
暴政和暴力集团是从来没有消失的,即使在政治清明的盛世,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官僚,打家劫舍的匪帮一直存在着。
当老百姓从一贫如洗变成身无长物时,他们又反过来赤裸裸的冒着流血的风险博取生存的物质保障。
这个怪圈循环了几千年。
在现代的政治理论中,国家的税收一部们是政府官员的服务或劳务费,更大的一部分是为了公共利益,从事公共事业。
目前中的现状当然是处于转型过渡期,努力实现暴力政治到文明政治的过渡,但这个过渡期有多长谁也不知道。
当下,一个接一个的群里性事件、流血性事件出现,说明众多人认为“血酬”的逻辑是见效的,不过“血酬”绝对是零和博弈。
血酬定律读后感【篇2】这本书,不好归类,用作者自己的话说非驴非马,出版后一度被归于不同的图书类别上架。
阅读完毕,稍做回味,确实是不同于通常所列读物,它的立场,它的观点,它的体裁,它的内容,它的表达方式,它的语言感觉总是有些特别,与教科书式的经典著作对标的话,绝对是够另类,而这个另类并不是嘻哈,并不是浮夸,而是深刻,而是厚重,对历史深层剖析,独立的语言表达系统展现出作者独特的观察视角,宽阔的历史视野和深情的社会关照。
作者冷静而热烈的审视过往,冷静,是面对历史进程中无情的铁律不战栗,勇于直面,并奋笔疾书,热情,是面对历史进城中鲜活的人物有感触,爱憎分明,且毫不掩饰。
以史为鉴,对照现在社会,当下容貌与过往的容貌有多少改变,又有多少未变,也许,当现在被未来称为历史的时候才能有比较客观公正的评判,但作为现在人的感受确是:这面镜子里的人并没有换,只不过换了几件衣服而已。
读《潜规则》 《血酬定律》有感
……………………………………………………………最新资料推荐…………………………………………………真实游戏生存游戏——读《潜规则》、《血酬定律》有感XXX摘要:人活于世无外乎与生存作斗争,当生存得到了保障,那么无外乎与钱权作斗争,那么这世界就多了那么多的勾心斗角,那么多的黑暗与不公。
要想改变,很难很难,用一句很流行的话说就是:我们的问题很多时候不是主义不主义的问题,不是派别不派别的问题,回归到底就是人的问题,教育的问题,监督的问题,制度的问题。
关键词:制度、潜规则、血酬、生存一、引言吴思先生的这两本书,是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阴暗面的揭露,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一些其他书中不上提及的问题和现象,是对中国社会的黑暗面的反映,前半部分我精读完了,后半部分速读完了,书中不乏有些亮点,但是很多也都是一些众人皆知的事实,没有多提的必要,但是对现下的年轻人的思想还是有所作用的。
二、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在读《潜规则》这本书之前,我对潜规则的印象极差,深恶痛绝远不能用来形容我对它的感受。
官场太多的潜规则,那不适合我,我也认为自己无法在那里存活,最有可能是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然而生活总是无奈的,不管你怎么躲,身边一直有各种“潜规则”发生。
因此,我总觉得自己很尴尬:一方面我对潜规则嗤之以鼻,看到社会不公、“被和谐”现象、或各种“潜规则”的存在我就从一个安静的大学生摇身变为热血青年小愤青,巴不得潜规则马上消失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也不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头,网络等各种途径来宣泄心中的不快与愤愤不平;可是另一方面,我的确也在父母的庇护下享受着某些“潜规则”带来的服务,也对那些原本就应该享有的但是却不得不通过“潜规则”得到的服务甘之如饴。
其实,我曾多次思考与“潜规则”还有“被和谐”有关的问题,特别是在“微博”上看到一些“社会不公、弱势群体被欺压、事故真相被和谐”诸如此类的信息的时候,心里堵得慌,一直热切希望找到一个能让自己满意的答复。
《潜规则》读书报告
《潜规则》读书报告由吴思提出的“潜规则”一词,讲述了在中国社会的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文明背后,实际存在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它不是一些白纸黑字写出来的的正式规定,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进而通过一些史实指出潜规则在社会中的存在在产生的利害关系。
按照作者的思路潜规则这本书主要通过讲述官吏与百姓的关系,官吏与上级领导包括与皇上的关系,讲官场内部的关系,几种关系的混讲,最后对帝国潜规则的总结几个部分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象。
作者主要通过事例加分析的形式对历史事件进行描写,然后对一个时间段的潜规则进行总结。
但是总体看来,不论在哪个时代,潜规则最终都是有保护统治者的倾向,最终的受压迫者和被剥削者都是那些底层的百姓。
潜规则类似于一种“灰色规则”“内部章程”“非正式制度”在某些朝代称为“陋规”。
在官吏与百姓关系中提到,“人们怕哪些吏,一定要贿赂那些吏,并不是指望从他们手中捞点什么,而是怕他们祸害自己,合法的伤害他人的权力乃是官吏们的看家本领”,“官吏们熟悉法律条文,又有权解释这些条文,再加上千丝万缕的关系,彼此同情,反击你一定是合法的”稍不留神,没有在适当的时间及时的贿赂那些官吏,他们会运用手中的权力尽力的给你添加罪责使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想要摆脱牢狱之灾,可以,只要你知趣的掏出腰包。
钱够了,一切都好办了。
钱不够那绝对不会让你好过。
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官吏们如此欺压百姓,有人反抗也自然很正常,但是在那样的封建压迫之下,反抗无果也是必然的结局。
历史上的李燧为了五十元的乱收费,义愤填膺奔走千里到上级机关去告状,最后落得锒铛入狱,差点被杀头的地步。
历史经验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你要付出的代价不是简单地跋山涉水几千里,也不是你要在途中耗费多少钱,而被告发的绝对会采用一些方法来反击你,要找茬治你的罪,给你戴枷,把你送进监狱,拿你杀鸡给猴看。
因此百姓知道了,上访必定不能解决问题,相反地能引来杀身之祸,枪打出头鸟,屈死也不能告状。
三鹿事件与血酬定律
三鹿事件与血酬定律作者:区区不才我读过吴思先生《潜规则》和《血酬定律》后,有一种醍醐灌顶、恍若再生之感。
相信不少人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通过这二本书,吴思先生建立起一套分析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全新方法和理论。
方法并不复杂,理论也很容易理解,但可以完美地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根据吴思先生的理论,中国历史基本可以概括为一部农民、官吏和皇帝三者的博弈史。
农民生产、官吏掠夺、皇帝基本是冤大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规则是“元规则”——拳头大的说了算,也就是丛林法则。
农民每年向皇帝缴纳皇粮,实际上是一种赎金,是暴力的收益,吴思先生称其为“法酬”,是“血酬”的高级形式。
整个官吏集团是皇帝的代理人,替皇帝本人征集“法酬”。
矛盾的焦点在于,“血酬”也好、“法酬”也好,其收取的过程并不是以自愿为前提的,更没有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暴力的拥有者的利益取向总是使赎金越来越高,农民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各个历史时期,农民正常缴纳皇粮,比例在其年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官吏额外收取的部分称为“陋规”。
农民、官吏和皇帝三者之间的博弈就是围绕“陋规”进行的。
这个“陋规”,由于不容于法理道德,在正史典籍中难窥其真实面目;但无时无刻不存在、无孔无隙不容身,所以吴思先生称其为“潜规则”。
根据吴思先生的考证,明嘉靖年间海瑞任知县的淳安县,征收的标准是每年925两银子,而前任知县实际征收12950两,这里面12025两是“陋规”,占93%,正当部分仅占7%。
从这个悬殊的比例可以看出农民负担之沉重、官吏搜刮之猖獗。
这是打着皇帝的旗号进行的,皇帝不是冤大头是什么?“潜规则”支配的财富比“正规则”多十倍以上,而且“正规则”名下的财富属于皇上,不能自由支配,所以“清官”个个身无分文。
没钱谁给他干活?所以清官除了当一回道德标榜,连累老婆、孩子挨饿外,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而且一旦与贪官发生矛盾,犹如叫花子与大财东叫板,被扫地出门是必然结局。
这就是吴思先生总结出来的“清官淘汰定律”,是“潜规则”盛行的必然结果。
《潜规则》读书笔记 将潜规则掩埋
将潜规则掩埋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题记首先我要说,潜规则的前身是”陋规“。
读完潜规则这本书,让我增添不少明朝历史方面的知识。
这本书分成三大板块分别讲的是:做官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做官和皇上的关系、官场内部的关系。
本书大体是取材明清的历史材料,揭露专制体系下的从皇帝、百官到士绅、国民游戏规则中“灰色”的方方面面。
经典的《崇祯死弯》中,李自成和当年的朱元璋,陈胜吴广遥相呼应,用U型山谷的比喻,充分解构了官逼民反的来龙去脉,书写出一本沾满血泪又不乏黑色幽默的经济帐,令人拍案叫绝。
语言很直白,一口气读下来非常之痛快。
当然,痛快之余也是体验了一把解剖历史的冷血和残酷。
也预示了治理现代中国官场潜规则重点在中间层,以古喻今,或者以古察今,突然发现中国封建时代的这些所谓潜规则在中国当代社会似乎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案例和模式,从官场的红包,到民间的假冒伪劣生产,无不充斥着内部的利益交换,侵害的是民生,破坏的是秩序。
虽然吴思在书中没有给出解决潜规则的具体方法,但却很明显可以看出,朝代的更替是潜规则治下的社会最终结局。
想起以前曾有人对中国的基层政府给予过强烈的抨击,批评县乡政府官员的腐败和无能。
看过这本书后我突然想起,如果说合法伤害权是潜规则的一个权力基层,那么拥有合法伤害权最大的必定会最大化的利用潜规则。
我认为当代中国的潜规则问题最严重的不在中央首脑机关,也不在基层的县乡机构,而在省市这一级庞大的的中间层,他们权力高度集中,拥有地方立法权,可以用合法的外衣把一切有利于自已的经济政治审批权揽到自已身上,操作的过程又可以肆无忌惮,无所约束,可以利用合法伤害权有效的盘剥下级官僚和工商界的业主,使自已的权力收益最大化。
如果要有效解决官场潜规则的问题,中间层级是重点。
看完《潜规则》觉得很深刻的,尤其是到后头评论分析的多了就精彩多了。
开始的读史心得讲的多是贪污腐败,其中提到的抽签法选拔官员让我印象很深刻,确实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唯一一个能减少行贿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游戏生存游戏——读《潜规则》、《血酬定律》有感XXX摘要:人活于世无外乎与生存作斗争,当生存得到了保障,那么无外乎与钱权作斗争,那么这世界就多了那么多的勾心斗角,那么多的黑暗与不公。
要想改变,很难很难,用一句很流行的话说就是:我们的问题很多时候不是主义不主义的问题,不是派别不派别的问题,回归到底就是人的问题,教育的问题,监督的问题,制度的问题。
关键词:制度、潜规则、血酬、生存一、引言吴思先生的这两本书,是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阴暗面的揭露,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一些其他书中不上提及的问题和现象,是对中国社会的黑暗面的反映,前半部分我精读完了,后半部分速读完了,书中不乏有些亮点,但是很多也都是一些众人皆知的事实,没有多提的必要,但是对现下的年轻人的思想还是有所作用的。
二、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在读《潜规则》这本书之前,我对潜规则的印象极差,深恶痛绝远不能用来形容我对它的感受。
官场太多的潜规则,那不适合我,我也认为自己无法在那里存活,最有可能是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然而生活总是无奈的,不管你怎么躲,身边一直有各种“潜规则”发生。
因此,我总觉得自己很尴尬:一方面我对潜规则嗤之以鼻,看到社会不公、“被和谐”现象、或各种“潜规则”的存在我就从一个安静的大学生摇身变为热血青年小愤青,巴不得潜规则马上消失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也不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头,网络等各种途径来宣泄心中的不快与愤愤不平;可是另一方面,我的确也在父母的庇护下享受着某些“潜规则”带来的服务,也对那些原本就应该享有的但是却不得不通过“潜规则”得到的服务甘之如饴。
其实,我曾多次思考与“潜规则”还有“被和谐”有关的问题,特别是在“微博”上看到一些“社会不公、弱势群体被欺压、事故真相被和谐”诸如此类的信息的时候,心里堵得慌,一直热切希望找到一个能让自己满意的答复。
然而,网络上的信息不能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即使信息齐全,也不能尽信。
往往三分钟热度过后,这个问题便被派驻脑后,等下一次看到类似的社会现象,这个问题便再次出现,反反复复。
在读完《潜规则》这一本书后,我的确获益良多。
首先,它纠正了我一个认知盲点:其实贪官也有贪官的无奈。
过去我是打心眼儿里觉得贪官污吏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人,用平时的一句口头禅说就是:拉去枪毙也浪费子弹了。
但是其实,潜规则存在千年,却一直延续至今,不得不说是验证了一句话: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在官场上,如果得罪了上级,那么这官场之路就不可能顺利走下去,因此给上级领导送礼等必不可少;如果你没有给下级好处,也不容易得到下级的拥护;或许有那么廉洁正义的官员存在,但是真正不畏强权的人又有多少?贪污的官员会容忍清官这种定时炸弹在自己的身边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因此,贪官不是把清官变成自己的同类,便是想办法去除。
所以,在各种潜规则面前,那颗正义廉洁的心其实很渺小。
其次,它让我清楚地认识到:胆小怕事是贪官污吏的温床。
自古都有“民不和官斗”的古训。
民斗官的成本太高成效太低。
所谓的“告御状”之路注定是艰难的,往往100个案子,有99是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枪打出头鸟,敢于站出来的,也是最容易被波及的。
所以,在冤大头们低眉顺眼的培育下,贪官污吏的风险很小,麻烦很少,收益却特别高,因此想挤进来的人也特别多,他们的队伍迅速壮大。
那么,“公务员热”,“贪官”等状况便层出不穷了。
再者,它让我摒除了一个错误的想法。
我曾经天真地抱怨过为什么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年代,国家还是不能正视一些问题,不能公平公正地解决问题,给弱者一个公道。
但是我忽略了一点:瞒报还有官官相卫。
在群众和党中央之间存在无数道信息关卡,层层汇报,还有中间的众多潜规则,各种官官相卫。
即使是在理想情况下,也不能保证信息不失真。
即使是领导发狠话要严查,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道理早已深入人心,众多官员已经是一个控制了信息通道的权势集团,只要真实信息触犯到各级行政官员的利益,那么这个利益集团就会被包围,收买不了则可能遭到反击。
一一般说来,收买的结局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对抗于双方都是有风险的。
反正,最后的结果是合乎逻辑的,这就是监察系统中说真话的人趋于减少。
最后反映到上级的情况可能早就已经严重扭曲,何来还以公道之说?所以,有时候国家也有它的无可奈何。
可是,真相往往被少数人所知道,群众多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百姓,在没有获悉真相前,他们无法理解,也对某些“国家的不作为”无法释怀。
至于对于“潜规则”产生的原因,我觉得最终都与“利益”两字脱不了关系,无论是官官相护,还是钱权交易等等。
这些都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所遗留下来的问题,病入骨髓,很难根除,要想改变,就必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摒弃“潜规则”这个陋习,但不可否认,这真的很难做到。
三、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相比《潜规则》我更对《血酬定律》感兴趣。
读完此书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它为我解答中国暴民暴政轮流交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原来这是有规律可循的,也就是全书一再强调的血酬定律。
我们不禁要问血酬定律到底是什么?从字面意思来看,血是指肉体、,酬是酬劳,血酬定律应该是以生命为代价换取酬劳。
但这并不全面。
通读此书我认为血酬定律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在社会不稳定的革命时期,血酬是以生命为代价从事暴力掠夺的收益,但前提是收益大于成本,例如陈胜,吴广的起义,因为大雨他们延期到达目的地,依秦律当斩,在横竖都是死的情况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揭竿起义。
二、在社会运行正常的状态下,血酬是以被统治者交纳税收的方式,换取统治者继续允许他在土地上生存的权利。
通俗一点说,就是向黑社会交保护费,但是不交却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
但是这本书中并没有大篇幅的阐述血酬定律,而是对血酬定律背后的潜规则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潜规则的温床就是缺乏监督的行政体制,这种体制必将产生腐败,而对于皇帝这位终极的监督者来讲摆在他面前的有三条路可走。
一、推行严刑整治贪官,迫使贪官收敛降低第一种血酬发生的可能性,这在明初朱元璋重点治吏可以体现,但弊端在于不可持续,皇帝死后腐败依旧。
二、实行南朝的做法,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抓住所有腐败大臣的把柄使其效忠皇帝,做法固然高明能够利用官员互相牵制以防止一党独大的局面,可是官员内斗频繁,必将无暇顾及百姓安危,又带来了新的隐患增加第一种血酬发生的可能性。
第三种就是皇帝不管不问,任由其发展,虽然党派间仍有争斗监督,但国家已不属于皇帝,形成一派专政的局面,在没有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每个官员都认为天下是皇帝的,又不是自己的,当官就应该多捞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搜刮民脂民膏就成了家常便饭,加速王朝灭亡。
在这本书中有意思的引用了世界千年富翁,中国入选的两位有几个相同特征,位高权重,王朝中期,深得皇帝信赖。
首先取得皇帝这位终极监督者的信任,形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局面;其次,高高在上的地位便于他控制各级官吏的升迁,培养自己的腐败集团;最后在王朝中期,就算腐败也不至于民不聊生的地步,相反却有可能形成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刘瑾,刘瑾充分利用皇帝的信任,大开抽水机向各级官吏敲诈,敲诈数额甚至多于地方全年的财政收入,在万般无奈之下,行贿成为了唯一的升迁手段,因此把柄也落在了刘瑾的手里,更能壮大其集团的实力,这样的行政制度也必将催生腐败。
这也是中国古代腐败猖獗,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坏的行政体制即使是好人也会变坏,而好的行政体制即使是坏人也会收敛变好。
如前所述,在潜规则支配下的中国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官场上左右逢源的人,而被抛弃的人往往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近些年来的社会焦点城管执法,之所以是社会焦点,是在于执法的相对人往往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摊小贩这种弱势群体。
他们没有关系,没有门路,在城市里夹缝中求生存,还要天天和城管斗智斗勇,这是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吗?但也有人说,城管只是在执行法律,是因为有人违法违章,所以才会有城管的执法行为。
如果没有城管、工商执法者,这个社会就乱套了。
的确,执法者是在执行法律。
但是,其执法的方式和方法是法律规定的么?法律的规定还是很完善的,比如行政处罚。
无论何种行政处罚,都要给被处罚者以申辩的权利,要经过正当程序。
但是,这些恰恰被执法者忽视了。
不按法律的规定执法,他们的执法行为本身就变成了违法的行为。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社会是分阶层的,就算是以暴制暴也不会有多大的损失,而普通民众因为缺乏这种意识和途径没有任何有效的反抗方法。
这种低成本的伤害能力不仅体现在城管执法上,也体现在行政诉讼,政府税收等相对人都是老百姓的行为中。
在现代政府的考核评比中,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但这真能为老百姓带来幸福的生活吗?无论当地的GDP的数字有多华丽,强拆事件仍时有发生,而维稳的对象往往都是失地的农民或者是城市的下岗工人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士。
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社会繁荣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血酬定律还会再一次的应验吗?四、总结展望:一、总结在这学期我觉得最大的收获便是认认真真的读了几本像样的书,在从前总觉得这些书读不进去,一读就烦,但是这学期我让我沉下心来,安静的读了几本书之后,我渐渐的就喜欢上了这种读书的感觉,当把自己沉浸在书里时,自己感觉好像被洗礼了一样。
原来在遇到某些事时,便已认定结果答案,坚信自己的观点就是对的,现在想来的确是好笑,这也许就是教员上课所讲的“真诚的愚蠢”了吧。
通过这学期的阅读,我想我会离这条道路上越来越远。
二、展望读书,贵在坚持。
人的学识差别,智慧差别,能力差别,乃至综合素质和人生境界的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能否持之以恒读书的差别。
持之以恒地静心读书,当然需要时间。
持之以恒地读书既需要整块时间,也要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把课间睡觉的时间充分利用,在宿舍的休息的时间充分利用,而把这些时间节省下来用以读书,天长日久,功到自然成。
只要持之以恒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终身的爱好和毕生的任务,那就一定会不断地增长知识,丰富学识,增长才干,成就事业。
尤其在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下,唯有持之以恒地静心读书,并善于把读书学习所得所悟,转化为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勇气、智慧和能力,才会取得更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