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作者:张书义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0期

[摘要]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现代教育组成部分的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则只有近百年的历史。近百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目前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与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体系框架。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张书义(1965- ),男,河南泌阳人,黄淮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河南驻马店 463000)

[中图分类号]G7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5-0138-03

职业技术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基础上,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人才。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渠道。

在中国两千年的文明史中,起源于劳动的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传递生产经验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在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现代教育组成部分的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则只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职技术教育虽有一定的基础,却仍是教育总体结构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从元谋人到夏朝建立前夕,中国经历了一百七十万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很低,社会生产没有明显分工,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师,教育只融合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通过成人的言传身教传给后代。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5年是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劳动生产工具已由原始社会的新石器进化为普遍采用青铜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开始形成,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随着生产发展,出现了职业分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这一时期,教育开始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事业,并出现了学校机构。但由于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是为奴隶主阶屋服务的,学校只是一种培养官吏的机构,劳动人民子弟只能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跟长辈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

从战国(公元前475年)开始至鸦片战争(1840年),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这一时期,铁器与畜力的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生产的发展,使原来靠父子相传形式进行的职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生产需要,于是出现了私人收徒授艺和在官营、私营的作坊中招收徒弟这一形式的职业教育,并逐渐形成学徒制。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不仅仅依靠直观模仿、口头传授来进行,而且有了文字教材。南北朝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可称为中国第一部农业职业教育教材。

二、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起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一步步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侵略和清政府的连连失败,当时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官僚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并于19世纪60年代创办了中最早的近代工业。这些新式工业需要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于是,在这些工厂中附设学堂,培养技术人员和工人。这些学堂的设立,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当时称实业教育)的开始。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草创时期,它是伴随着近代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产生的,职业学校数很少,规模不大,无统一学制、课程,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不占主要地位。但近代职业技术学校的产生,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传播了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式知识分子。

为了推进实业教育发展,逐步将其引向正规,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第一次将实业教育纳入学制,成为学校系统中的独立体系。根据《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实业学堂分为三级,即初等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实业学堂。当时的实业教育属于“西学为用”的范畴,主要作用是巩固封建王朝而不是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在整个学校制度中仍体现着封建社会官职教育的精神,给予毕业生相当于科举制度的相应的授官品级。但是,《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对实业教育还是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至清末(1909年),中国的实业学堂已达254所,学生16649人。①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统治制度。此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热潮,民间实业团体纷纷成立。为适应这一形势,当时一些教育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1912~1913年形成的《壬子癸丑学制》及1913年8月颁布的《实业学校令》将实业学堂改为实业学校,并将实业学校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实业学校施行完全的普通实业教育,乙种实业学校施行简易的普通实业教育,学制均为三年,还规定酌情设立女子职业学校。这是“职业学校”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教育法规中。

1917年,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黄炎培、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展职业教育的宣传、推广和改进等项工作。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制定并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即壬戌学制。在“新学制”中,职业技术教育占有重要地位,需求小学酌情设职业预备教育,中学视需要设职业科,大学及专门学校设专修科。这一时期,在民族工商业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等因素促进下,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职业学校数量

增加,种类增多,分布范围扩大,并且改变了清末以来“实业教育”的体制。到1926年,职业学校发展到1695所,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全国职业教育机构数目最高的年份。②

1927年,为了应付当时的经济与教育危机,国民党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发布过一些法令、文件。如1931年,国民党教育部通令:自当年起,各省应酌情添办高级农工科职业学校;各县立中学应逐渐改组为职业学校或乡村师范学校;各县市及私人呈请设立普通中学者,应分别督促或勒令改办农工等科职业学校。1932年,国民党政府颁布《职业学校法》,以后又公布了《职业补习学校规程》《短期职业训练班实施法》《修正职业学校规程》《创设县市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实施办法》等。抗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受到很大破坏,直至解放战争时期,教育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职业学校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到1947年,只有公立专科学校68所,国立中等职业学校14所,职业学校总数700多所。③

三、职业技术教育的曲折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建国初期,国家对从旧社会接管过来的职业学校进行了整顿和调整,在此基础上兴办了中等专业学校,又在对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培训的基础上兴办了技工学校。1951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会议规定中等技术教育采取以调整、整顿为主,有条件发展的方针,中等技术学校由业务部门领导的原则。此后,根据会后有关文件精神,停办了一批条件差的学校,兴办一批新学校,把原来接管的高级职业学校(多科综合的职业学校)改组为培养目标明确的、新型的中等专业学校。各类中等专业学校(不含中师)逐步转归有关业务部门领导,形成了后来的条块分割的格局。

中等专业学校经过1953年前的调整、整顿之后,到1954年达557所,在校学生30万人。1957年发展为728所,在校学生达48.2万人。全国技工学校在1952年有22所,在校生数1.5万人,至1957年时学校数为144所,在校学生数6.6万人。④

1958年后,受“大跃进”影响,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都出现了一些盲目发展的状况。1960年,中等专业学校由1957年的728所剧增到4261所;技工学校由1957年的144年增至2179所;并创办了大量的农业中学,1960年全国有农业中学三万多所。⑤由于发展过快,规模过大,超过了国民经济的负担能力,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196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各类职业学校也进行了压缩,至1965年,中等专业学校(不含中师)数减至871所;技工学校数减至334所。职业技术教育在调整的基础上,教学工作得到稳定,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从建国直至“文革”前17年中,尽管由于缺乏经验,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历程比较曲折,但是,由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职业教育得以健康地发展,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1965年,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40.3万人,占全部中等学校在校生数的51.8%。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