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文本-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030701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030701](https://img.taocdn.com/s3/m/ce64b1891a37f111f1855b3c.png)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前言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武汉科技新城(约120平方公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划定了50平方公里的封闭管理区。
东湖科技新城已经编制多次总体规划,最近编制完成的总体规划于2000年12月获市政府批准。
为进一步推进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完善规划管理,受东湖开发区管委会的委托,我院编制了其重点建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本次编制控规的区域,是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重点建设区,也是科技新城的核心功能区,规划范围为:西起汤逊湖、南湖东岸,北至珞瑜路,东到南环铁路、滨湖大道,南止汤逊湖北岸,总面积为29.91平方公里范围。
以南环铁路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片同步编制规划。
北片面积15.45KM2,南片面积14.46 KM2。
第一章本区域的基本定位和有关规划要求最近编制完成的《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结合“武汉.中国光谷”的战略设想,根据新世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建设产学研居一体化综合发展、花园式、智能化的高新技术科技新城。
其重点是建设一流的高新技术科技工业园区、先进的科技贸易与管理服务设施、高质量的园区环境形象、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高标准的基础设施保障。
规划在北片布局关东光电子产业园、关南生物工程产业园、应用软件产业园等三个产业园;建设鲁巷科技商贸区、关东光电子管理服务中心、关南高科技管理服务中心等三个公建区;重点建设关山公园东侧与碳黑厂地区两个居住区,村镇居民点集中安排在职业技术学院西面的闸上徐地区(部分村民外迁安置);重点建设关山公园和凌家山公园,并形成连接南湖和东部山系的绿化走廊。
规划在南片布局汤逊湖高科技产业园;建设汤逊湖高技术园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汤逊湖居住区,村镇居民点安排在园区西部边缘;建设民院路立交公园和玉龙岛北部公园和汤逊湖沿岸绿带。
第二章现状调查与分析一、现状概况1、社会经济与人口现状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88年,1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已经成为武汉市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也成为武汉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https://img.taocdn.com/s3/m/f67cd3c40975f46526d3e117.png)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发文字号】鄂发[2010]4号【发布部门】湖北省政府中共湖北省委【发布日期】2010.03.18【实施日期】2010.03.1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鄂发〔2010〕4号)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精神,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高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的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进而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创新型湖北建设进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意义国务院批准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现了国家对东湖高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殷切期望,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
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湖北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和重大使命,将有利于激发我省科教资源的潜力和创新活力,加快形成推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两型”社会建设,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全省上下要从事关国家战略、事关全省改革发展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意义,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支持、推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探索与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开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新局面。
二、明确目标任务,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加快改革与发展,培养和积聚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东湖高新区的科技发展与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奋力跻身全国高新区前列,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东湖示范区总规(第二部分)
![东湖示范区总规(第二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c7431b3a4431b90d6c85c780.png)
规划内容
道路系统图
4.8 综合交通规划
4.8.5 区域交通规划
与江夏地区联系通道共有5条, 分别为:民族大道、四环线、高新 四路西延线、光谷二路西延线和外 环线。
功能定位:以花山镇及左岭镇为依托, 以生活服务和研发为主导,融居住、游 憩、研发、商业及生态产业为一体的生 态新城。 功能结构:两轴、二心、三组团 两轴:南侧和北侧九峰山和白洋山绿化 生态轴; 二心:花山综合服务中心、左岭组团中 心 三组团:花山居住组团、严东湖研发组 团和左岭高新产业组团。
区位图
总计
7700
100
区位图
规划内容
严东湖科研生态城用地布局图
4.5 组团功能定位及结构
4.5.5 牛山湖科研生态城
功能定位:以高端技术服务、生 态产业为主导,融研发、居住、休闲 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滨湖生态新城。
功能结构:一轴、两心、四组团 一轴:牛山湖环湖功能联系轴; 两心:牛山湖综合服务中心、覃庙综 合服务中心; 四组团:中心综合组团、覃庙综合组 团、龙泉研发组团和枫树岭研发组团。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生物医药园
未来科技城研发园区 软件信息园、节能环保园、生物工 程、航空航天中试基地
龙泉产业园区
地球空间信息园、物联网产业园
枫树岭产业园区
高技术服务业
规划内容
产业空间布局图
4.7 产业布局规划
4.7.5 空间布局 2、整合利用现有风景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适时发展 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打造九 峰—严东湖、龙泉山—豹澥后湖 和环牛山湖三大生态旅游区。
东湖示范区总体规划
![东湖示范区总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22ad672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a.png)
规划内容
统筹九峰森林保护区、龙泉山风景区、牛山湖、严东湖、豹澥湖和城区发展的关系,利用“轴向镶嵌式” 构建“三位一体,两翼起飞”的空间发展模式,形成“山—湖—城”互动的空间格局,统筹南北,向东共同推动东湖示范区发展,成为武汉市宜居宜业的典范。
4.2 建设规模
户籍人口 现状户籍人口25万人,采用平均增长率法和综合增长率法,测算至2015年户籍人口为29万人,2020年户籍人口为32万人。
规划总人口 依据人口结构,参照现状青壮年劳动人口的比例,取户籍人口与产业人口交叉度为30%,示范区规划总人口:至2015年人口为95万人;至2020年人口为150万人。
1004
1306
1759
2261
固定资产投资额
46
70
84
126
178
-
财政支出
15.02
20.04
26.15
34.1
44.5
-
东湖高新区企业经济指标一览表 单位:亿元
4.3.6 空间弓形发展战略
4.3 总体发展战略
建成区
鄂州市
服务中心
未来城中心
生态核
枢纽中心
生态核
综合组团
北翼
南翼
三位一体
综合组团
综合组团
综合组团
综合组团
综合组团
综合组团
综合组团
“两楔多廊 三区两城 一轴六心”
两楔多廊:大东湖绿楔和梁子湖绿楔、贯通式生态廊道
三区:自西向东,构建研发储备、产业聚集、创新研发三个产业发展区。
(大学科学园概念规划方案-东湖)
![(大学科学园概念规划方案-东湖)](https://img.taocdn.com/s3/m/66b73cef551810a6f52486bb.png)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学科学园概念规划一、概况二、基础分析三、SOWT四、规划原则与目标五、规划思想六、规划布局七、专项规划八、项目实施第一章项目背景与概况一、基础概况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地处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武汉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地组成,因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于此,故三地被俗称武汉三镇。
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地理上的“心脏”,故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
武汉全市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78万人,为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组团式城市。
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
一般年均气温15.8℃-17.5℃,最低气温-4℃;高度气温38℃,极端最高气温44.5℃,是中国四大火炉之一,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
武汉拥有公路、铁道、航运、航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海陆空交通纵横交错,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流枢纽。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重要的以光电子产业为龙头的高新科技园,被称为中国光谷。
位于武昌的高教区,它是武汉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项目背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复建设的我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重要的科技资源密集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我国光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20余年来,示范区坚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成功塑造了“武汉•中国光谷”区域品牌,实现了产业、科技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建设示范区是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将有利于全力抢占全球光电子技术制高点和产业主导权,培育和发展生物技术、高技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的体制束缚。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yq)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yq)](https://img.taocdn.com/s3/m/7c0a2200a300a6c30c229f7b.png)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一、概况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在东湖、南湖和汤逊湖之间,与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相邻,东起武汉中环线,西至民院路,北接东湖,南临汤逊湖,面积50平方公里,由关东工业园、关南工业园、大学科技园、华中软件园、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园区和托管的“九村一委”组成。
北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群是其科技与产业依托的重要基础。
东部及南部开阔的农村用地为开发区产业发展提供了用地空间。
1988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立;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00年,被科技部、外交部批准为APEC科技工业园区;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
2010年,国务院同意支持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二、产业定位开发区重点发展通信、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激光、新材料和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
其主要任务是:(一)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三)引进高新技术、资金和现代化管理方式,促进经济技术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
(四)促使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结合,推进生产、教学、科研 一体化;(五)引进、培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六)推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开发区新型经济行政管理体制。
三、出台政策1、财税政策(1)所得税优惠政策①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94)001号文件规定,凡进入东湖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两年以后,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② 开发区内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期十年以上的,可以从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按7.5%税率征收所得税,五年以后适用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6d64b256524de518974b7d76.png)
以“持续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创业引领,高端发展、质量并举,两化互动、产城融合,以人为本、公平包容,低碳生态、绿色发展”为发展原则,重点突出“12345”战略发展思路:
围绕一个目标:到2020年,建成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到2030年,建成全球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到2049年,实现“光谷梦”,享有“美国有硅谷,中国有光谷”的声誉。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武政〔2017〕11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经研究,现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
2017年4月14日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发展面临的机遇。未来5年,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度变革,国际政治格局趋于多极化,国际关系趋于民主化,新兴经济体面临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的难得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将得以有效解决;国家稳增长、促进区域发展以及创新创业等方面政策红利将逐步释放;东湖开发区以开展“先行先试”和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为重要抓手,将为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六)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十二五”期间,东湖开发区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制度创新为突破,形成了有利于资源聚集、成果转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在打造政策、人才、资本、创业四大特区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
湖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3e00173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48.png)
湖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的通知正文:---------------------------------------------------------------------------------------------------------------------------------------------------- 湖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的通知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12月8日,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同意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09〕144号,以下简称《批复》)。
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继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被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的全国第二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湖北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省面临的又一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必将进一步鼓舞我省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湖北、率先实现中部崛起的信心,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批示要求,现将《批复》转发给你们,并就学习贯彻《批复》精神提出如下要求: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批复》的重大意义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是充分发挥湖北创新优势,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实践。
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进一步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激发我省乃至中部地区的自主创新潜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加速“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五”规划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五”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07c9f09fe009581b6ad9eb01.png)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五”规划按照《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为推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十三五”时期加快建设与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十二五”时期,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开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践创新驱动和开放驱动“双轮”驱动战略,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15年,东湖开发区企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062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8.0%,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2015年,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22.4亿元。
在科技部发布的115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实力排名中,东湖开发区2013和2014年连续两年排名第三,较2010年前进两位。
(二)主导产业跃上新台阶,企业实力快速提升。
“十二五”时期,东湖开发区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和高技术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小微企业加速涌现、“瞪羚企业”快速成长、领军企业不断壮大。
截至2015年底为止,全区已集聚世界500强企业近百家。
(三)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时期,东湖开发区强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以工研院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青桐”系列创新创业计划。
5年来,东湖开发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造能力在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居第二位,排位前进2位。
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获得重大实质性突破,走在全国前列。
(四)科技新城功能不断完善,“两型”社会建设卓有成效。
“十二五”期间,东湖开发区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引领作用,累计编制各类规划126项,城建投入从2010年的123.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92亿元。
5年来,科技新城建设全面推进,未来城、综合保税区、智能制造园拔地而起,八大产业园区竞相发展,对外对内交通设施进一步提升,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东湖开发区实现由单一的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的科技新城的完美蝶变。
0325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000之欧阳音创编
![0325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000之欧阳音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796dc11058f5f61fb636665b.png)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推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促进示范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示范区范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的作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典范的示范性园区。
示范区包括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根据总体规划和发展需要委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的其他区域。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示范区和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共建园区内的组织和个人。
示范区以外的组织和个人从事与示范区建设相关的活动,也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发展定位】示范区应当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合作、辐射带动”,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创新驱动示范区、开放合作先行区、“两型”改革先导区、机制创新引领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和中部崛起增长极。
第五条【产业发展】示范区依托“武汉·中国光谷”品牌,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第六条【建设途径】示范区建设应当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集聚和激活创新要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示范区应当为各类主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运营场所、简化审批程序、提供和争取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活动。
省、市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便利和支持。
第七条【鼓励创新】鼓励各类主体在示范区内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支持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在示范区先行先试,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和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东湖示范区发展规划解读(管委会)增加版本共112页
![东湖示范区发展规划解读(管委会)增加版本共112页](https://img.taocdn.com/s3/m/edcaad166137ee06eef91890.png)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3994e4c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e.png)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2.04.01•【文号】•【施行日期】2012.04.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2〕21号)和国务院要求,现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印送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专此通知。
附件: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科学技术部二〇一二年四月一日附件: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二○一二年三月)目录前言一、基础和形势(一)基础条件(二)发展形势二、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二)战略定位(三)发展目标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提升创新基础能力(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三)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四)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四、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一)优先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三)积极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五、建设创新要素集聚高地(一)推进科技金融创新(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六、加快建设“两型”社会(一)推广“两型”生产生活方式(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三)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七、全面推进开放创新与合作(一)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二)搭建开放合作发展平台(三)强化区域创新合作交流八、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一)完善共建机制(二)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三)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四)强化政策支撑(五)培育区域创新文化(六)加强组织实施前言1988年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启动建设,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
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现状分析
![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b36faf284ac850ad024287.png)
O(Opportunities)VS T(Threats)
国家战略之机遇
针对突出的区域不平衡、产业 不协调、经济发展不可持续问 题,国家陆续制定和出台了一 系列的国家战略,东湖高新的 二次创业则成为这些战略和政 策的重要聚集地之一,在二次 创业中的股权激励、科技金融 改革、财税改革、人才引进等 多个方面有了更大更自主的权 利
国家战略之挑战
挑战则源于国家对东湖高 新的二次创业赋予的更高 的示范要求。
O(Opportunities)VS T(Threats)
产业转移之机遇
东部发达地区经过长期经济高 速发展,发展成本逐渐提高,面 临着巨大的产业升级压力,中 西部地区以相对低廉的投资成 本和投资环境,必将吸引大量 的沿海产业转移,东湖高新区 以优良的交通区位条件也将在 二次创业中受益,
产业结构--产业园区分布图
三、光谷目标
①在光电子、生物、地 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等 领域形成若干个拥有技术 主导权的特色产业集群
②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 制机制体系和环境
③到2020年,东湖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 区将实现企业总收 入30000亿元
④成为世界一 流的高科技园 区,享誉世界 的 “光谷”
A(achievement)VSW(Weaknesses)
R&D投入规模较大; 投入结构不合理,企业投入R&D 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地区经济贡献能力强, 创新资源投入力度强, 投入活动类型比例不合理,对作 资源整合能力弱 出口创汇能力弱 为原始创新源泉的基础研究投入 过少。 虽然光谷“131”产 虽然武汉首闯体制樊篱, 业发展态势良好,企 出台了“黄金十条”, 优势产业特色强, 业的空间集聚不是以 成就 激发了教师和科研人员 科技产出能力强,科 集群化发展能力弱 其内在的机制和产业 的创业梦想,但终究是 VS 技成果转化能力弱 的关联为基础,较难形 “戴着脚镣的舞蹈”未 问题 成产业集群优势,扩展 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 国际市场。 果转化的核心问题:成 自主创新示范基础强, 果处置权和收益权 相关政策、条例制定相对完善, 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弱 宜粗不宜细的思想在开发 具体内容指向较为模糊 区刚刚建立之时十分必要, 但目前,这一立法思想已 显得不合时宜,内容过粗, 不利于各个利益相关单位 协调矛盾,不利于开发区 长远发展。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建设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建设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https://img.taocdn.com/s3/m/f597334758fafab069dc02b7.png)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建设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工作目标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武政办[2010]26号【发布部门】武汉市政府【发布日期】2010.03.01【实施日期】2010.03.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建设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工作目标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武政办〔2010〕2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建设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工作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已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责任单位要充分认识建设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意义,认真制订落实目标任务的工作方案,并于2010年3月10日之前报市人民政府督查室。
二、市目标办要将建设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各区、各部门绩效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并进一步细化目标,明确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各责任单位要在每月25日前将建设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书面报市人民政府督查室,市人民政府督查室将对各单位落实目标任务的完成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督办,每月进行一次通报。
二0一0年三月一日建设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工作目标任务分解方案一、编制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1.编制2010年至2020年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委、市国资委、市商务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委、市城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市科协、洪山区人民政府、江夏区人民政府、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时间要求:2010年3月底之前完成前期调研,8月基本完成规划纲要起草工作,年内报省人民政府批准2.编制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城市总体规划。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文本-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文本-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https://img.taocdn.com/s3/m/7314280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f.png)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文本-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4)第三章功能定位与规模 (5)第四章规划空间管制 (5)第五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6)第六章用地规划 (7)第七章产业用地规划 (9)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0)第九章居住用地规划 (10)第十章园林绿地规划 (11)第十一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1)第十二章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12)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2)第十四章综合防灾规划 (14)第十五章原住民安置规划 (15)第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15)第十七章规划实施保障 (16)第十八章附则 (16)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文本简本)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背景为深化落实国家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东湖示范区)的宏观战略以及东湖示范区发展战略,落实东湖示范区产业发展需求的空间支撑;实现东湖示范区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和东湖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指导东湖示范区各项城市建设,特编制《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作为东湖示范区下层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法定依据。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东湖示范区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提高东湖示范区的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1、区域协调,示范带动:在武汉城市圈武鄂黄城市带的区域背景下,坚持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周边区域特别是鄂州西部的发展,加强其在产业、生活、生态环境、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
2、创新特色,开放平台:充分挖掘“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内涵,塑造具有创新特色的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景观特色,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工作、学习、生活、游憩的公共服务共享平台。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https://img.taocdn.com/s3/m/e7f82055ad02de80d4d840bd.png)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背景为深化落实国家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东湖示范区)的宏观战略以及东湖示范区发展战略,落实东湖示范区产业发展需求的空间支撑;实现东湖示范区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和东湖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指导东湖示范区各项城市建设,特编制《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作为东湖示范区下层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法定依据。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东湖示范区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提高东湖示范区的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1、区域协调,示范带动:在武汉城市圈武鄂黄城市带的区域背景下,坚持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周边区域特别是鄂州西部的发展,加强其在产业、生活、生态环境、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
2、创新特色,开放平台:充分挖掘“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内涵,塑造具有创新特色的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景观特色,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工作、学习、生活、游憩的公共服务共享平台。
3、研发主导,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三产业协调发展;由高新技术制造业逐步向创新研发产业转变,兼顾产业经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三方面的关系,营造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和谐社会。
4、安居乐业,城乡和谐:合理安排原住民的居住和就业,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
5、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实行紧凑和集约化的发展格局,建立以面向公众利益为基点的城市交通、市政和公共设施配套体系;树立节约型城市理念,贯彻节地、节水、节能等措施;尊重山、水等自然生态环境,确保城市健康、安全。
6、立足长远,引导实施:从时间和空间的更高层面上去认识城市发展的远景和趋势,用区域的观点思考城市的发展,并注重近远期结合安排建设时序,提出科学合理的实施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4)第三章功能定位与规模 (5)第四章规划空间管制 (5)第五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6)第六章用地规划 (7)第七章产业用地规划 (9)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0)第九章居住用地规划 (10)第十章园林绿地规划 (11)第十一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1)第十二章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12)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2)第十四章综合防灾规划 (14)第十五章原住民安置规划 (15)第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15)第十七章规划实施保障 (16)第十八章附则 (16)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文本简本)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背景为深化落实国家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东湖示范区)的宏观战略以及东湖示范区发展战略,落实东湖示范区产业发展需求的空间支撑;实现东湖示范区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和东湖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指导东湖示范区各项城市建设,特编制《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作为东湖示范区下层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法定依据。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东湖示范区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提高东湖示范区的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1、区域协调,示范带动:在武汉城市圈武鄂黄城市带的区域背景下,坚持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周边区域特别是鄂州西部的发展,加强其在产业、生活、生态环境、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
2、创新特色,开放平台:充分挖掘“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内涵,塑造具有创新特色的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景观特色,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工作、学习、生活、游憩的公共服务共享平台。
3、研发主导,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三产业协调发展;由高新技术制造业逐步向创新研发产业转变,兼顾产业经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三方面的关系,营造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和谐社会。
4、安居乐业,城乡和谐:合理安排原住民的居住和就业,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
5、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实行紧凑和集约化的发展格局,建立以面向公众利益为基点的城市交通、市政和公共设施配套体系;树立节约型城市理念,贯彻节地、节水、节能等措施;尊重山、水等自然生态环境,确保城市健康、安全。
6、立足长远,引导实施:从时间和空间的更高层面上去认识城市发展的远景和趋势,用区域的观点思考城市的发展,并注重近远期结合安排建设时序,提出科学合理的实施建议。
三、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3、《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4、《武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5、《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托管区域规划调整工作的通知》,武文[2010]20号;6、《武汉东湖高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武汉东湖高新区管理委员会(2010年);7、《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2010年);8、《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9、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
四、规划期限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期限:2010年至2020年,近期:2010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以后。
五、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东至武汉市界,南至江夏区五里界镇的大屋陈社区,西与江夏区藏龙岛和武汉市洪山区接壤,北以东湖风景旅游区、化工新城和长江为界,总规划用地面积约518平方公里。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一、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东湖示范区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自主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创建全国具有重要典型意义和先行示范作用的“东湖模式”;建成具有活跃的创新经济、和谐的社会人文和绿色的生态环境、以“世界光谷”享誉全球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二、经济发展目标创新发达经济。
规划至2020年,将东湖示范区建成为机制体制领先、创新经济活跃、高端要素聚集、营商环境优越、开放合作、生态友好、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的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排头兵,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享誉全球的“中国东湖•世界光谷”。
总收入达到30000亿。
三、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人文。
规划至2020年,东湖示范区内人均居住用地达到32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5平方米以上,基本达到小康社会居住标准。
基尼系数达到30%,恩格尔系数小于等于40%。
四、环境目标绿色生态环境。
规划至2020年,东湖示范区人均公园绿地不少于1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5%,实现本地区“山水交融、绿意盎然、生态平衡、持续发展”的目标。
东湖示范区内主要湖泊严西湖、南湖、严东湖、汤逊湖水质的管理目标为Ⅲ类,其他湖泊如牛山湖、豹澥湖和严家湖等主要湖泊的水质管理目标为Ⅱ类。
规划至2020年,污水处理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必须处理达标排放。
污水处理厂防护绿化隔离带不小于300米。
规划至202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第三章功能定位与规模一、功能定位世界一流高技术园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资源辐射区和自主创新机制示范区;中部崛起增长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先行试验区;武汉市集产、学、研、居、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型城市功能核心区。
二、人口规模规划至2015年,东湖示范区城镇人口为95万人;至2020年,东湖示范区城镇人口为150万人。
三、用地规模规划至2020年,东湖示范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36平方公里以内。
第四章规划空间管制一、禁建区禁止建设区是指对人类生存发展有重大影响而禁止城镇建设的地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包括禁止建设一区和禁止建设二区。
禁止建设一区主要集中分布于东湖示范区南部九峰森林保护区与中部龙泉山风景区以及东湖示范区内山体、水体及周边保护范围、大型市政管线走廊、自然灾害高发区等区域。
禁止建设一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镇建设行为。
禁止建设二区主要分布于东湖示范区北部严东湖、外环线以东长山—古米山等山体、南部豹澥后湖和牛山湖、自然灾害易发区等区域。
禁止建设二区原则上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城镇建设活动,不允许新建工业、仓储、商业、居住等经营性项目。
二、限建区限制建设区是指自然条件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地区,对相关建设用地有严格限制条件。
限制建设区主要分布于东湖示范区北部严东湖、二妃山、九峰森林保护区北部以及牛山湖南部等区域。
限制建设区原则上禁止城、镇、工矿建设,控制线性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
三、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是指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以外适宜和鼓励城镇开发建设的区域,包括优化建设区、重点建设区和拓展建设区。
优化建设区的城镇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光谷鲁巷地区、关山地区、大学园地区及流芳地区,以结构调整、功能优化为主,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环境,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
重点建设区主要分布在豹澥与左岭地区,为城镇发展的优先选择地区,应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强度和建设时序。
拓展建设区主要分布在严东湖与牛山湖,为城镇外延扩展远景建设和为重大建设项目预留建设区域。
第五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一、对外交通规划1、铁路开通武汉至鄂州、黄冈、黄石和咸宁城际列车。
新建左岭站、花山站、南湖东站和汤逊湖站,升级改造流芳站为综合交通枢纽。
新建化工新城铁路专用线,预留武汉至福州铁路客运专线走廊和铁路货运外绕线走廊。
2、高速公路提高东湖示范区对外公路可达性,建设武阳(新)高速公路和武咸快速通道(天子山大道),预留四环线过江通道。
3、物流体系重点建设北湖(白浒山)港区,着力建设疏港道路系统和港区专线铁路,形成多功能复合物流体系。
二、道路交通规划1、道路系统各组团内道路网基本为方格网状,等级分为四级,分别为: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一级主干道和二级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
2、轨道交通东湖示范区内设置四条轨道交通线路,分别为地铁2、9、11和S4号线,轨道控制线按30米宽控制,影响线按70米宽控制。
东湖示范区引入现代有轨电车系统,作为区内轨道线网的重要补充。
3、公共客运公共客运要建立以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轮渡等为辅助,多层次、一体化的交通系统。
4、慢行交通完善城市步行及自行车系统,。
发挥自行车短距离出行和接驳公交的功能。
在滨水地区建设环境宜人的步行、自行车道路,限制机动车通行,营造市民亲水、休闲的良好交通环境。
5、交通设施规划控制公交首末站、公共停车场(库)等。
强化交通管理设施与智能系统建设,完善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工程设施;应用智能交通(ITS)等先进技术,建成现代化的交通综合管理指挥控制和应用系统。
第六章用地规划一、规划原则1、以生态资源保护为前提,建设用地向城镇发展轴向集聚,确保生态功能的发挥;2、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实现城镇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3、适度超前,优先发展,按照现代化新城标准体系配套建设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并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二、城市发展方向延续原有城市发展脉络,以东向拓展为主体,适度向南、北发展。
向东集束式拓展:东部地区凭借良好的地质条件及土地资源,依托西部建成区的产业基础,发展以创新科技园及与之配套的商业、生活居住区;向南北跨越式延伸:南北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跨越发展以高科技研发及居住为主的综合组团。
三、规划结构东湖示范区构建“一轴六心、三区两城、两楔多廊”的空间结构。
“一轴”:依托高新三路强化其快速通道作用“集束式”布局服务中心及产业生活组团,打造东湖示范区东西向带状拓展的城市空间发展轴”。
“六心”:规划鲁巷、豹澥、花山、左岭、流芳和牛山湖等六处公共服务中心。
其中,在鲁巷强化商业功能,建设鲁巷商业中心,承担武汉市主城区及东湖示范区的商业服务职能。
东湖示范区中部豹澥地区,布置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商业服务、博览展示等服务功能,建设光谷中心,作为武汉市城市副中心。
在花山依托在建城际铁路站点,设置商业、商贸、文娱、医疗等生活服务设施,承担严东湖科研生态城的公共服务职能。
在左岭沿高新二路布置高端的娱乐型、创新型、生活化的服务设施,承担未来城的公共服务职能。
在流芳老镇区,布置综合性服务设施,承担关山科研储备区的公共服务职能。
在南部牛山湖中部区域布置高端服务设施,承担牛山湖科研生态城的公共服务职能。
“三区”:依据自然要素的阻隔、交通特征的引导,东湖示范区中部地区构建关山科研储备区、豹澥产业聚集区、未来创新研发区三大功能区。